古代五岳五镇之西镇吴山之祭.doc_第1页
古代五岳五镇之西镇吴山之祭.doc_第2页
古代五岳五镇之西镇吴山之祭.doc_第3页
古代五岳五镇之西镇吴山之祭.doc_第4页
古代五岳五镇之西镇吴山之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五岳五镇之西镇吴山之祭 宝鸡 杨斌鸣凤冈边路,秋风动夕岚。 层云依绝壁,独鸟下空潭。 畴昔经行惯,重来委曲谙。 试寻遗墨在,投策访僧龛。 这是宋人李复吟咏的一首 自吴岳归的诗,对宝鸡的吴山作了触景生情的描绘。吴山,是西秦人民景仰之山!吴山,也是历代帝王敬畏之山!这里,承受过历代群众的膜拜,也品享过累朝皇家的香火。 但在近现代,很多人包括宝鸡人都不怎么知道吴山。大家只知宝鸡有著名的太白山,有天台山,有鸡峰山,更有秦岭!知道吴山的人寥寥。但从史料上看,在清以前宝鸡的吴山,却是名响天下,誉满神州!在当时中国的西部,华山是第一山,吴山即为第二山,而且时间长达两千多年不衰! 中国取名“吴山”的地方可能有多个,但能称之为“吴阳”、“吴岳”、“西镇吴山”的却只有在宝鸡汧水之畔的吴山!从方位上讲,【夏本纪地理志】载得明确: 吴山在汧县西,古文以为岍山。”“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 岳山,.岐山,.吴岳。集解徐广曰:在汧也。索隐徐广云在汧。. 【明史地理志三陕西条】说得更清楚: 陇州.西北有陇山,上有关曰陇关,亦曰大震关,一名故关,又西有小陇山,一名关山。又西南有岍山,汧水出焉。南有吴山,即吴岳,古文以为岍山。 历史上行政区划时有变动,吴山曾分别属于陇州、汧源县等,在现代的解放初,吴山所在的县功、新街还属陇县,当然吴山也就在陇县,后来才先后划归宝鸡市、宝鸡县,当然现在吴山又属市区辖境了。 中国的很多山川,在历史文献上要列个名都是很不容易的,更不用说作为“国典”经常提到、用到。而吴山却是在国家的大典,朝庭的史册中屡屡露面。这在中国西部的大山中,除过华山,恐怕是无出其右的了! 吴山最早在历史典籍中出现,当属春秋的秦灵公时期,距今约2400多年。其先,秦襄公七年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得以岐之西地方封给,秦正式成为东周诸侯。襄公于是作西畤以祭白帝。其时当为公元前771年。到秦文公四年于岐西的鄜地作邑,十年并作 鄜畤。秦文公十六年彻底占有了岐以西之地,建了汧、陈仓、平阳、雍等城邑,此后历23公,380多年,一直建都于宝鸡地方。也在这里始终进行祭祀天帝的活动,这在其他诸侯都是少有的。因为祭天,这是周天子的专权,诸侯是不能僭越的! 而秦公们,却反复的做这事情,反正当时也“礼崩乐坏”了,也没有遇到强有力的干涉!于是,在作鄜畤后八十四年,秦宣公作密畤,再其后“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以祭炎帝。”炎帝黄帝是天下共同的祖先,对不起,我这里先设坛祭祀了!“吴阳”,就是吴山的南面。“畤”是什么?就是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和神庙。古代的解释就是“畤者神灵之所止”。“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而“祭”在古代是很大的一件事。古人向来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相信“权由天授”、“命由天定”的时代,与上天的沟通就是“祭祀”!“祭祀”就是向上天汇报,得到上天的承认,从而合理合法地进行其统治活动。所以相应在那里设祭,也是有严格选择的,而被选上又是很荣耀的。 到汉武帝时,宝鸡一带包括吴阳,很是热闹了一番。因为武帝亲自到这里来开展祭祀活动。【孝武本纪】上有记载: 明年,上初至雍,郊见五畤。(括地志云:汉五帝畤在岐州雍县南。孟康云:畤者神灵之所止。按:五畤者鄜畤、密畤、吴阳畤、北畤。先是文公作鄜畤,祭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下畤,祭赤、黄帝。汉高祖作北畤,祭黑帝:是五畤也。) 其实吴阳作畤,远不止在秦灵公时,在此之前的很早这里就有个“武畤”。【史记?封禅书】、【 汉书?郊祀志】都有“自未作上下畤,而雍旁故有吴阳武畤”这样的解说。说明在吴阳祭上帝是由来已久的,或许还能上溯到商周时代。因为早先这里就是周民族活动的区域。那就早得很了! 为什么在宝鸡包括吴山有这么多祭上帝的“畤”呢? 【封禅书】有这样的解释:“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奥,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就是说,古雍州地面高耸,离天很近,本身就是上帝神明们聚集的地方。所以就经常立畤而祭,神祠也就很多,祭祀是从黄帝时就有的事情啊!虽然到了晚周的时候,“郊祭”还在进行啊!这话当然是不经之词,但古代人就信这个!这是吴山作为古代祭炎黄二帝的最早记载 。 那么吴山是什么时候作为国家级的名山设祭的呢? 且看在【晋书?礼志上】中所载: 明帝太宁三年七月,始诏立北郊,未及建而帝崩。及成帝咸和八年正月,追述前旨,于覆舟山南立之。天郊则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台、司命、轩辕、后土、太一、天一、太微、句陈、北极、雨师、雷电、司空、风伯、老人,凡六十二神也。地郊则五岳、四望、四海、四渎、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医无闾山、蒋山、松江、会稽山、钱唐江、先农,凡四十四神也。 这里明帝是东晋明帝,太宁三年是公元326年,成帝咸和八年是公元334年。 这里的天郊、“地郊”就是“郊祭”。是按照【周礼】的设计,皇家在京城郊外设祭坛,“南郊以祭天”,祭祀上帝及天上的一切日月星辰;“北郊以祭地”,祭祀后土及一切地上的神灵。合称为“二郊”!“二郊”是天子之礼,一般都是皇帝亲临,顶多派皇太子代行,其隆重性可见一斑。 这里提到一个“岳山”实际就是“吴岳”。这两个名字在古籍中曾有多处混用的情况。虽然在岐山的东边还有一个“岳山”,一个是它的座落不详,再者在这个大祭祀中它也还不够资格,从以后的发展会看得更明白。 就是说最晚也从公元334年,吴岳已列入国家的祭祀中。应该是说明的是,这已不是祭“上帝”,而是直接祭“吴岳之神”!全国的山川湖海不知凡几,只由天子亲祭44个地上神祗,吴岳就名列其中,可见其重要! 皇家“二郊”之礼经过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 ,到隋文帝略有改变。原来“二郊”的对象有五岳、四望、四渎、四海、五湖。这时则去了“四望”、“五湖”而加了“五镇”,这是开皇十四年闰十月的事: 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无闾山,冀州镇霍山,并就山立祠。东海于会稽县界,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及四渎、吴山,并取侧近巫一人,主知洒扫,并命多莳松柏。其霍山,雩祀日遣使就焉。十六年正月,又诏北镇于营州龙山立祠。东镇晋州霍山镇,若修造,并准西镇吴山造神庙。( 隋书礼仪志二 ) 在同朝的【百官志下】中还有:“ 五岳各置令,又有吴山令,以供其洒扫。”这里吴山的显赫,竟然与“五岳”平起平坐了。 这个吴山令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员呢 ? “行台尚书都事,上开府、开府府诸曹参军事,上大将军、大将军府参军事、诸曹行参军,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行参军,五岳、四渎、吴山等令,.为视从八品。”“吴山令”和那些大将军、王府的参军一样,都是从八品职衔。这在隋朝 ,品秩算很高的了。 自从设“镇”置令以后,吴山与五岳等一样,都成了就地设庙专祭了,这又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 唐朝以后祭祀活动是年年都要搞的,而且是地方大员亲自充当祭祀官。 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祭于兖州。东镇沂山,祭于沂州。.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西渎大河,于同州。.其牲皆用太牢,笾、豆各四。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 旧唐书礼仪四)。 “太牢”就是用牛、猪、羊三牲作为祭品,是为最高祭礼。低一点还有“少牢”,用猪、羊或加鸡为祭品。 唐朝经了“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跑到四川去了,他的儿子肃宗李亨在凤翔建立临时中央政权,顺应这个地理位置的变化,还把吴山的级别提升了一格。 肃宗至德二载春,在凤翔,改汧阳郡吴山为西岳,增秩以祈灵助。及上元二年,圣躬不康,术士请改吴山为华山,华山为泰山,华州为泰州,华阳县为太阴县。宝应元年,复旧。”(旧唐书礼仪四) 这当然是一件开玩笑的事。但也说明吴山在当时确实是有点举足轻重的能给皇帝治病! 到了宋朝,朝庭订立制度:立春日祀东岳岱山于兖州,东镇沂山于沂州,.立秋日祀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 而且还开始了对五岳、五镇封公封王的活动。 吴山先时被封为成德公,元丰八年又封为成德王。王爷级,那就不是“从八品”了。 到了金朝占领了长江以北地面后,为了显示其政权是顺应天命的,仍旧延续了这个活动: “大定四年,礼官言: 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诏依典礼以四立、土王日就本庙致祭,其在他界者遥祀。立春,祭东岳于泰安州、东镇于益都府、东海于莱州、东渎大淮于唐州。.立秋,祭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望祭西海、西渎于河中府。.其封爵并仍唐、宋之旧。(金史礼志七) 元朝当然顺延了这个已形成惯例的活动,至元三年夏四月,“朝庭廛定了岁祀岳镇海渎之制。正月是祭东岳、东镇、海渎,土王日祀泰山于泰安州,沂山于益都府界,立春日祀东海于莱州界,大淮于唐州界。.七月西岳、西镇、西海渎,土王日祀华山于华州界,吴山于陇县界,立秋日遥祭西海、大河于河中府界。”(元史祭祀志五) 明太祖朱元璋不亏是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眼光还真不同一般。他去掉了对岳镇海渎的封公封王,使之归于本色。 时当洪武二年,朱元璋以岳渎诸神合祭在城南,未有专祀。又享祀之所,只有祀屋而没有祭坛,认为非尊神之道。要讨个说法。 主持典礼的礼官说: “虞舜祭四岳,王制始有五岳之称。周官兆四望于四郊,郑注以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诗序巡狩而礼四岳河海,则又有四海之祭。盖天子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而岳镇海渎,在诸侯封内,则各祀之。 “秦罢封建,岳渎皆领于祠官。汉复建诸侯,则侯国各祀其封内山川,天子无与。武帝时,诸侯或分或废,五岳皆在天子之邦。宣帝时,始有使者持节祠岳渎之礼。 “由魏及隋,岳镇海渎,即其地立祠,有司致祭。 “唐、宋之制,有命本界刺史、县令之祀,有因郊祀而望祭之祀,又有遣使之祀。 “元遣使祀岳镇海渎,分东西南北中为五道。今宜以岳镇海渎及天下山川城隍诸地只合为一坛,与天神埒,春秋专祀。”引这一段长话,是引证一下祭祀岳镇海渎的历史渊源。 朱皇帝听了礼官的话,遂定祭日以每年的清明和霜降。其前一日,皇帝亲自淋浴,察看祭祀所用牺牲。至日,则服通天冠,绛纱袍,诣岳镇海渎神位前,行三献礼。其他的山川城隍,分由献官行礼。 这一年命官员十八人,祭天下岳镇海渎之神。朱皇帝戴着皮帽子亲御奉天殿,在祭表上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朝庭的百官都着公服,隆重的送至中书省,然后使者才奉御书祭表,恭敬以行。祭献物有黄金合贮香,黄绮幡二幅,另用白金二十五两,在当地买其它祭物。 这里实际上已是两祭:天子先于清明和霜降日在城郊统祭各一次;然后派大员奉天子亲署名的祭祀文件分头到各地去祭祀。 到了第二年,朱皇帝又下诏廛定岳镇海渎神号。他说: “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就是说吴山的“成德王”没有了,天上的神,地上的人咋能随便封呢!王、公名号都去掉,那怎么称呼呢?有办法,他把五岳分别称之为“东岳泰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等。把五镇分别称之为“东镇沂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等。并亲自躬署御名于祝文,派遣官员以更定的神号分别到各地去告祭。到洪武十年,天下安定,于是命官员十八人分祀岳镇海渎,并使之成为定制。 清朝的顺治初,定岳镇海渎开始是配飨“方泽”。“天圆地方”,“寰丘”是圆的祭坛,祭天用;“方泽”是祭地的方坛,但还不是正式的“地坛”。后来又建了地坛,兼祀天下名山、大川。并分派大员到各地去祭祀。须知那时候天下还未完全底定。 康熙三十五年正月,为了为天下祈福,皇帝遣大臣分行各山川海河去祭告。有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江渎、淮渎、济渎、河渎),都和前代一样。又增加了兀喇长白山和翕河乔岳。清帝的祭法也是“两祭”,即皇帝每年分别在天坛祭天(皇天)以配飨日月星辰云雷风雨,在地坛祭地(后土)以配飨岳镇海渎山川城隍。同时再派大臣到各地去分祭岳镇海渎。 清朝的这种祭祀活动,在“康、雍、乾”三朝一直是很虔诚的,甚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