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学生议论性散文浸润些文化气息江苏省兴化中学 张日辉语文本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少不了文化教育;作文教学,自然少不了文化的渗透。长期以来,高中生写议论文,在说理上上不去,枯燥乏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章的文化含量不足,说理不深入不透彻。所以说,重庆师大的莫怀戚教授(著名作家)倡导“中学生写作的文化化”,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再从高考作文的角度看,在考生所上交的答卷中,那些带有浓厚社会文化气息,富有生活哲理,内含真知灼见的文章常常能够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进而拿到高分。细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能够体现作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广博的知识面、关注社会生活的积极心态,以及基于此基础之上的文化底蕴与成熟的思想。议论类文章在发表议论时如何能风生水起,走向深入与深刻?如何让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语文老师应积极主动地做哪些工作加以引导呢?本文想从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的认识。一、“文化积淀”是基础。高一高二的阅读是学生精神的底子,是形成理性思考和文化视角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语文老师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广泛涉猎,做到知识丰富。校内定期举办的读书报告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会促进学生阅读和表达;学生的读书心得,要及时的检查与批阅;老师自己的阅读整理同样重要,不少重点中学语文组定期印发读写周报,其内容都是老师们阅读的精华,很多是文化含量高的文章,这样的做法值得提倡和仿效。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专题阅读,就是指导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详细阅读某一部文化经典,用研读的方式认真读,读清读透,有些章节甚至能流利背诵。 要特别提出的是阅读文化经典。托尔斯泰说过:我们需要一场文化的苦旅。那么,经典的书籍便是这场苦旅的垫脚石了。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一口气列举了14条特质,其中说到经典应该是“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的作品。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比喻,“种子”不但拥有丰富的生命信息,而且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其次,教师的授课内容应当有厚重的文化含量。教师应当适时地从教材中挖掘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使思想的深度得到提升,文化素养得到丰富。当然,这种挖掘不能仅停留在纯知识的层面,而更应上升到一种思想的、文化的高度。另外,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熏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透出一种文化的味道,应当起到一种对学生耳濡目染的作用。二、“文化意识”多培养。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大千世界,要体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笔者总结出三点:一是取材上的文化性。即写作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二是文化意识强烈,即是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以文化意识来审视和表现对象。三是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能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开掘现象本质。以作文题“争”为例。不少学生想到了“钓鱼岛之争”,大谈主权之争,甚至用过激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愤怒。也有学生写到邻里之争,说来说去就是邻里要和睦,要相互谦让,彼此包容。这不是不可写,只是议论深入不下去,缺少理性的力量。有一位学生善于用文化的视角看问题,他由“争”想到了“名人故里之争”,从文化的角度作了深入思考:愈演愈烈的争夺名人故里,此现象值得思考。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曾说:“每一项遗产的背后都隐藏着尘封的历史,正是这些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数千年的文明绵延不断、薪火相传。所以,弘扬本土本乡的名人,重在弘扬其精神实质。可是,现实中争执的双方或多方并非真的重视文化遗产,而是利用“名人效应”争利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的面纱之下遮盖的是一个“利”字。总之,“争抢”背后的实质是:对于文化太过实用主义,缺少了敬畏之心;对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理解过于浮浅,徒添了浮躁之风。这反映出国人精神的缺失,文化背后闪耀的利益光环已经遮盖了文化本身的光芒!作者揭示这种争执的实质及危害,呼吁“莫让文化成为牟利的工具”“还文化以尊严”。这样的文章角度独到,立意深刻,给人以厚重感,自然高人一筹。再以高考作文为例。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是“回到原点”,有一位考生写自己回到孕育自己的“人生第一课”的西关老屋的所见所感,倾诉铭刻于心的童年记忆,得了满分。其中最后两段是这样的: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 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文章实写“回到”老巷,虚写“梦回”老巷;实写个人出生和童年的“原点”,虚写岭南文化的“根”,构思巧妙。特别是文化认知,提升了主旨,文章得满分也就不奇怪了。当然,文化意识要培养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贵在平时善于积累。要以厚重的历史积累作为强大的写作之源,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将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表达作者对话题或事物的深刻看法。要积累一定的诗词底蕴、民俗底蕴等。三、“文化意境”会营造。有了文化积淀,有很好的文化意识和丰富的文化素材,那写作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作文时多营造“文化意境”,真正地学会运用素材。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营造文化意境的方法。 方法之一是,在文章中巧妙组合能传达一种文化气息和味道的词语。如果给这种词语命名,可以称之为文化元素。说语言的丰厚沉重是因为语言能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最终是以文化元素为载体的。为此,只要我们掌握一定量的包孕着文化信息的词语,也就是文化元素,并能娴熟的将其和谐地组合在文章中。例如冯泽立漫游的心的一段:就连鲁迅经过了坟前的彷徨和铁屋子里的呐喊之后,也会在柔柔的灯光下,点上一支烟,轻轻地朝花夕拾,让自己早已干涸的心田,在童年水乡的润泽中,在金黄圆月下的西瓜地里,在百草园,在社戏台,静静地安睡。这段文字便充满鲁迅的气息和味道。“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坟”,这是鲁迅先生小说集或散文集或杂文集的名字。“铁屋子”、“水乡”、“金黄圆月下的西瓜地”、“百草园”、“社戏台”,都是鲁迅先生作品里的物象。正是这些物象的组合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微缩的鲁迅世界。方法之二是,在文中点缀古典诗词,给文章的襟边插上一朵朵底蕴的小花;也可以根据主题需要,让相关诗句联合成一个诗句的方阵,让诗句成段,强力展示古文化的芬芳。如2012年湖北满分作文交流的无奈一段:这就是交流的无奈。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书信时代,有的是“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方法之三是,将掌故、典故化用到文章中去。比如一篇题为志当存高远的满分作文的结尾将几个成语典故有机串联起来,笔墨简洁,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斥鷃栖落于蓬蒿,大鹏翱翔于九天。鸠占鹊巢,老骥伏枥。埋头苦读,目不窥园;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破除井蛙自足意,要学陈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借款担保合同样本简易
- led销售安装合同标准文本
- 2025保险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合同
- 充电站场地承包合同标准文本
- goufang劳务合同标准文本
- 主题酒店合同标准文本
- it服装兼职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集体工资合同样本
- 中介正规劳务合同样本
- 上汽劳务合同标准文本
- 湖北2023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湖北分行春季校园招聘(第一批)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T-DLSHXH 002-2023 工业干冰标准规范
- 典型示功图应用与分析
- 出凝血完整版终版
- LY/T 2006-2012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
- GB/T 31190-2014实验室废弃化学品收集技术规范
- 《地铁突发大客流应急管理》论文11000字
- 第五章-项目时间管理课件
- 导游人员管理法律制度课件
- 木箱检验作业指导书
- 初中级档案职称《档案事业概论》档案事业题库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