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浮图关”、“鹅岭”地名的文化人类学研究.doc_第1页
重庆市渝中区“浮图关”、“鹅岭”地名的文化人类学研究.doc_第2页
重庆市渝中区“浮图关”、“鹅岭”地名的文化人类学研究.doc_第3页
重庆市渝中区“浮图关”、“鹅岭”地名的文化人类学研究.doc_第4页
重庆市渝中区“浮图关”、“鹅岭”地名的文化人类学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渝中区“浮图关”、“鹅岭”地名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以民族语言内涵和史志文献考证为突破口白俊奎(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摘要巴楚文化在重庆市渝中区尚有遗存,今佛图关以前称浮图关,“佛图、浮图”源于楚语“於菟”:虎,“浮图、佛图”关即“於菟”关、“虎”关,此地在山岭脊梁,悬崖绝壁,易守难攻,形似老虎把守。其根由是,古代三苗一支溯长江西进到达今浮图关,以“於菟”命名此地。后来,古代楚人攻占此地,命名“於菟”,意为“虎牢关”。鹅岭,在浮图关对面一公里地,山岭不似鹅,而是巴族语、土家族语“峨且列”音遗。土家语峨,蛇;且列或列且,列兼虎意,汉译音读“岭”;意为“脚踩”。“峨岭”、“峨力”音近,意为“蛇虎横行、草树丛生的潮湿坡地,随处脚可踩到蛇”。古代战争、自然灾害、瘟疫流行等因素导致民族四方迁移,许多民族文化因子可能会迁移、新生、消失或混融,古代生活于长江中下游的三苗,与华夏等族发生战争,一支遁入江淮湘楚等地深山野岭,一支就地臣服,一支西北迁三危,一支溯长江及沿两岸西进到达今重庆渝中区浮图关、鹅岭等地,民族文化因子存留至今。后来,巴国西进迁移,一度定都江州,巴语“峨列且”在地名中形成巴族人文的“固定资产”,后来演变为“鹅岭”,传承至今。楚国攻占巴国地盘后,沿用三苗在今浮图关留下的地名“放冤”,山川地理打上楚苗文化烙印。这些鲜为人知,有稽古钩沉的必要。一、三苗、楚人之“於菟”与汉语之“浮图、佛图”(一)“浮图关”、“峨岭”得名原因,众说纷纭重庆市渝中区有“佛图”关公园,以前称“浮图”关。“佛图关”、“浮图关”得名有几说:有一种说法:关口因佛像而得名。(1)重庆市地名词典:“佛图”即佛教佛屠,此地有佛教摩崖石刻,关口险隘,名为佛图关。(2)浮图关公园,重庆市地名词典:“在市区西缘,因处古重庆要隘浮图关旧址而得名。地势高峻,两侧急剧倾斜。中部山脊干道和两侧小道石梯坎路纵横交错。关上有古重庆十二景之浮图夜雨夜雨寺,前殿毁于火,后殿尚存。岩壁残存有唐宋石刻沸像、佛洞及清所建功德碑、节孝碑等”重庆市地名词典又载:“浮图关,耸峙于长江与嘉陵江间,三面悬崖,海拔388.6米,为古重庆咽喉要地。公元227年,三国蜀将李严在此筑城,条石叠砌,高10余米,厚5米,有迎庆、泰安、顺风、大城四门,因有摩崖佛像,名佛图关。清乾隆时改称浮图关。咸丰时名士姚觐元倡导在此植桑养蚕,光绪二年更名姚公场。1940年,国民党在此设中央训练团,改称复兴关,刻石关右。1950年复名浮图关。昔年关内名胜占迹甚多,浮图夜雨为旧时巴渝十二景之一。有明代所建夜雨寺,迎庆门内施壁轩,顺风门外乳石洞以及虎岩下涵秋馆等,惜尽毁于1921年军阀混战中,现仅存遗址。”浮图关边“虎岩”作为地名和风景名胜古迹的文化遗存和见证,并非天外来客或凭空产生,它是古代崇拜虎图腾的巴夷苗蛮民族在此留下的物化人文胜迹,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因子积淀在其中,为浮图关来源于楚苗语言“於菟”提供了形胜依据。浮图关自古以来是军事战略要地,古代关上璧立万仞,磴曲千层,为古重庆陆路咽喉要隘,成渝古道必经处。佛图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凡欲取重庆城必先攻陷此关。很早以来佛图关是重庆古城重要组成部分,城堡独立,有迎庆、泰安、顺风、大城关门四道,关墙南北近两江滨,悬崖为屏障,高大坚固,关呈三角形,范围较大,雄伟古堡,易守难攻。宋史忠义传载,宋末蒙古铁骑人川攻渝,宋将张钰“大兵会重庆,驻浮图关”,凭险拒敌厂地名“浮图关”,而非“佛图关”,并非无据。大清一统苏:“上有石佛像故名,地极险要,建始不可考。”关上佛教摩崖石刻遍布,尤以东崖最为集中。原有七级浮屠(佛塔的古印度语音译),故有“佛图关”。同治增修巴县志又恢复了“浮图关”名:“渝城三面抱江,陆路惟浮图关一线壁立千仞,磴曲千层,两江虹束如带,实为咽喉扼要之区,能守全城可保无恙。”关口地名仍叫“浮图关”,而非“佛图关”。陪都要览仍称“浮图”关:“巴渝十二景之一的浮图夜雨,以关内有夜雨寺,昔年寺门壁间有青石一块,虽亢旱经月,侵层视之,犹津润若夜雨然。”关上有巴人石居、巴人幽洞,巴楚人文在此汇聚融混。在巴渝土著人眼里,关口名称是“浮图”,而非“佛图”。浮图关现存文物古迹除古城遗迹外,有多尊唐代大佛像;有窟高五米的宋代金身释迦牟尼说法经变像一处,浮图关雕像高二米有余,与大足石刻风格类似。另有一佛二弟子像,观音、弟子像及各种题记二干余处。说法这二:浮图,浮在长江和嘉陵江上的图画,佛图关即浮图关,浮图关却浮在两江美丽图画上的关隘。此文艺笔调不足为据。说法之三:浮图、佛图即糊涂,使人糊涂的关隘,亦不足为据。(二)古代民族沿长江西向迁移的可能性与汉语“浮图”、“佛图”,三苗语、楚语“於菟”、土家语“峨列且”及汉语“鹅岭”的语言演变及人文文献关联古代民族沿长江西向迁移是可能的,这有客观原因,文献、风俗和语言可资佐证。尚书、国语、史记、汉书、通典、大平寰宇记等史载,尧舜伐三苗,战争残酷,征服三苗,三苗一支西北窜三危,另据苗族史:“三苗的大部分,可能被迫离开江淮和洞庭、彭蠡之间的平原地带,避入山林沼泽,并开始向西南山区迁徙。”三苗北从江汉西迁今四川盆地、长江、嘉陵江流域,另一支三苗人从洞庭、彭蠡、鄂、岳、潭等地溯长江西进,今大溪遗址就包含三苗文化在内,据四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考古工作者在我国东起鄂南,西至川东(今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发现了大约公元前4400-3300的年的文化遗址。这种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两岸地区的古代文化命名为大溪文化。大溪遗址位于四川省东部巫山县(今属重庆),处干今天苗族分布区北缘。”“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北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东起大别山南麓,西至三峡,北到豫西,南抵洞庭湖北岸。屈家岭文化后期约为公元前3000-前2600的年,较大溪文化晚。”诸地文化与风俗与今渝东南苗族等习俗相同或近似,说明三苗及其后裔在今渝东留居时间延续至今,风土人情一脉相承。另据蜀王本纪:“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郸,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这说明古代民族可溯长江西上,直到今四川省成都市等地,古人的体能、勇气、求生本能、凝聚力、意志力、生命潜力、协作精神、顽强拼搏、驭水技能等都不可小视,超过今人。避开洪水季节,古代民族在枯水季节完全可以顺利地沿长江西向迁移。另还可从鲧腹生禹,禹治水长江,在江州今重庆涂山娶涂山氏,生子启等神话传说中得到佐证,三苗溯长江西进是完全可能的。三苗遗裔到达渝中半岛,以“於菟”命名险象环生的浮图关地带。三苗是楚人祖先族,后来楚国攻占巴地,用“於菟”地名不变。三苗、楚人都称虎为“於菟”,有史志文献可征,屈原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汤炳正先生考证顾菟即於菟,引史志文献说楚人称虎为於菟: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於菟。”释文:“於音乌,菟音兔。”方言八:“虎,江淮南楚间谓之李耳,或谓之於。”郭璞注云:“於音乌,今江南山夷呼虎为,”广雅释兽:“於菟,虎也。”曹宪博雅音:“於音乌,音涂。”汉书叙传:“楚人谓虎於檡。”颜师古注:“於音乌,檡或作菟,并音涂。”说文新附:“,楚人谓虎为乌,从虎,兔声,同都切。”笔者认为,“浮图、佛图”关即“於菟”关,“虎”关,语音、音意一脉相承。关口在山岭脊梁上,悬崖绝壁,陡峭艰险,易守难攻,似老虎把守。三苗、楚人占据此地,命名“於菟”关,意“虎牢关”。佛图关公园,雄、险、峻、峭、高、陡,有“虎踞山城”之说。佛图关附近的大坪“虎头岩”距此不远,大坪虎头岩是虎的头颅,浮图关山体及岭边绝壁等共成虎的身躯,头在大坪,身邻鹅岭,俨然一只猛虎盘踞渝中半岛,巴国后来在此建都邑,张仪于朝天门筑城,即与形山水名胜相关。今渝中区在三千多年前是巴国首都所在地,为何今佛图关所在地当时由楚人命名?巴国未立国渝中之前,三苗曾据有此地,命名为於菟,由于沿用历史久远,巴国仍沿用此地名。战国时楚国自东向西紧逼,巴国都城由“两江(长江、乌江)枳城两江江州涪江铜梁嘉陵江阆中”迁移,包括今浮图关在内的巴国部分土地为楚国占领,关口形似虎踞山城,易守难攻,楚人付出惨重代价攻占此地,心有余悸,三苗、楚人文化有相通处,楚人沿用“於菟”命名,成为楚地。今渝中区曾是巴国首都,巴国主体民族是巴族,巴族曼子将军墓至今犹存,巴族地名“峨列且”流传至今演变为“鹅岭”。有人认为:渝中半岛形似鹅,鹅岭是鹅颈项,因山岭而命名为鹅岭。笔者认为这是牵强附会!“峨岭”是巴人地名,巴语、土家语“峨力、峨列且”意为“潮湿、草树丛生、蛇虎横行”。此地有楚人、巴人地名,古代巴地以东,其人半楚,巴弱楚强,步步紧逼,楚人攻占巴地,故而有此复合人文地名。二、历史回顾:巴文化源远流长,穷兵黩武促使巴国因盛而衰,因衰而弱,因弱而亡,形成巴国发展轨迹强盛好战穷兵黩武变衰弱腐朽灭亡,是巴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可追溯到我国上古传说时代,山海经:“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有巴遂山。渑水出焉。”大降氏又叫太昊氏,居今河南淮阳或今山东济泅一带,是巴人前身,渑水,据周游走进齐都:“发源于临淄齐故城小城西,古时此处平地出泉,泉流汇聚成池,称申池,邻近城门亦称申门。渑水由南向北,经长胡同、督府巷、东石桥、邵家圈,至王青庄南分为两支,北流经广饶人博兴者为渑水,西流经梧台人画水者为系水。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绳水与系水同源。”绳水位于古齐国今山东省境内,巴人起源于黄河流域,始祖是太皞,太皞是黄帝后裔,根源在陇西成纪,后迁移至中原,在今豫鲁二省极盛,夏商时巴人活动于今川鄂陕交界地,再迁向更南巴巫山地和长江三峡活动,巴建国后,平都、枳、江州、合川、阆中先后为国都。回溯到商末,巴国曾随周武王伐纣,以宗姬封于巴,子爵:巴子国。春秋时巴国与楚国、邓国为邻,受秦、楚压逼,巴国从汉中、巴东等地向川东、川北、川南发展。春秋中期前,巴楚两国结成同盟。春秋中叶后,楚称霸中原、“开濮地而有之”。巴族当时主要活动于濮水流域,巴楚关系恶化,巴为楚所迫,放弃汉水上游故土,防线西移。左传僖公28年:栾贞子对晋文公重耳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周初分封的汉水北面各姬姓国包括巴国在内都被楚国灭掉。战国时,巴国势力极盛,疆域东至鱼复(今奉节县),西至僰道(今宜宾地区),北至汉中,南至黔涪(今渝东南、贵州省东北)的大国,曾以湖北省沮水、漳水为界河,在今鄂西。战争贯串巴国历史始终,巴国版图变化不定,巴族作为土著居民,在巴山地区繁衍,受秦楚所迫,向川东、川北和川南发展,与秦、楚、蜀抗衡。在巴楚对峙时,华阳国志载:东周季世,巴国内乱,巴将军蔓子许以三城,向楚借师。内乱平定后,为保住城池,巴蔓子拔剑自刎,以头颅答谢楚王。楚王厚葬巴蔓子头于秭归或利川都亭山上,与巴国相望,巴王厚葬蔓子将军身体于重庆七星岗,在其家乡忠州设衣冠冢。巴蔓子刎首留城的古城墙位于重庆城东门,至今七星岗莲花池有东周巴将军蔓子墓说明在巴国战争史上,秦楚二国是致命劲敌。当时,巴蜀两国地处长江上游,蜀地盛产黄金,巴东鱼盐丰富,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军政地位对楚秦争霸至关重要,史记张仪列传:“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楚国开始大规模向西扩张,将渝东地区广阔的巴人故地纳人楚国版图。战国时巴楚两国在峡江“数相攻伐”,斗争和融和的结果,楚国争得大量巴地和人口,故楚郢都(今荆州)流行“下里”、“巴人”等通俗歌曲,说明巴人大量暂居或定居楚国都,形成华阳国志巴志“江州以东,其人半楚”的局面。考古学及文献也证明东周时巴楚两国文化在三峡地区共存,如湖北巴东和秭归墓葬中出土许多有巴国特色的青铜器:巴式虎纹剑、巴式掌心纹矛、巴式虎纹戈、巴式柳叶矛这些青铜器往往与楚国青铜器同出一地或一墓:或出于楚地巴人墓,或出于巴地楚人墓这些都是巴国强大,巴楚争夺加剧,巴楚交恶升级的结果。公元前689年,巴楚在那处(今湖北荆门县东南)激战,双方相持数月,巴人败于楚军,巴军撤退。巴置捍关、阳关、沔关以拒楚,楚强攻,巴三关尽失,楚占领巴国首都枳(今涪陵),巴国迁都江州。后来,巴国内乱楚人助巴平叛后未收兵,占据长江沿岸大片巴国土地,如华阳国志载:“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其畜牧在沮,今东突峡下畜沮是也。又立市于龟亭北岸,今新市里是也。其郡东枳,有明月峡,广穗屿,故巴亦有三峡”。最东的平都即今丰都县;枳,今涪陵市;江州今为重庆市;垫江为今合川市;阆中,今四川阆中。巴国数迁其都,前三都、先王陵所在地枳(今涪陵)都在长江畔。楚襄王灭巴,封其子为铜梁侯,最后都城在今四川阆中,直到秦灭巴时巴国都城仍在此。巴国国运衰落,危机四伏,被迫多次迁都,与秦楚西东夹攻相关。三、浮图关等地名称来源的战争解释通过移民和战争,“江州以东,其人半楚”,楚国人文在巴国境内有较大影响。巴国“枳都一江州一铜梁一阆中”迁都路线,是楚国逼退巴国的明证。春秋时,巴、楚、蜀、秦四国合纵连横,争地夺利,巴国失峡江东部地,楚控峡江地区。公元前361年,秦灭巴蜀秦楚在峡江对峙。在300多年征伐中,巴国被楚向西挤压驱逐,放弃长阳盐水、彭水伏牛山和巫溪宝源山等盐场。楚国军队自东向西攻击,占领巴国土地,楚襄王灭巴,封巴废子为铜梁侯,以示安抚怀柔。巴国故都在江州即今重庆渝中,西移铜梁,再迁阆中,文献可证,郡国志载:“巴城在汉南江,楚襄王灭巴,封其子为铜梁侯,故有此城。”明确记载楚国灭亡巴国,巴国废子封为铜梁侯,可知包括今浮图关在内的渝中半岛等巴国地盘被楚国占据。舆地纪胜:“楚襄王灭巴子,封废子于淮江之南,号铜梁侯。”楚灭巴,把巴国王子封于铜梁,以示怀柔,直到在间中灭亡,与楚国步步紧逼相关。巴国亡,余众溃散,十道志对此有记:战国中晚期,“楚子过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人黔中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此事发生在公元前339年至329年间楚威王时,楚国占领包括今鹅岭、浮图关在内的巴国大片土地。方舆胜览:“五照南里,有巴子城,乃周武王封其支庶处,在涪江南铜梁山下。”涪江即今合川市涪江,铜梁山在合川和涪江之南,楚顷襄王灭亡巴国,巴国后裔被楚国顷襄王封于铜梁山下的巴子城,此铜梁巴族后裔属周王室支庶一系,不愿到“五溪”,而是服属于楚,回封地按惯例管辖巴人。楚军蚕食到渝中半岛虎地,此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楚军与巴军恶斗后,巴师败,部分国土落入楚军手,今渝中半岛险隘从巴国落人楚国,此地悬崖峭壁,如刀劈斧削,高峻陡峭,似恶虎把守,险象环生,战略要地,艰险难行,楚军付出惨重代价,心有余悸,楚人贱虎重凤,便以“於菟”命名此地,意为“恶虎地、恶虎关”。楚襄王让巴国旧王子在铜梁山下有封地,楚国占领包括今佛图关在内的巴国部分领土,以楚语命名,在情理中。楚人以外的族群对“於菟”较陌生,千百来讹为“浮图、佛图、糊涂”,一音之转,“於菟岩”,意为“虎岩”,今浮图关、鹅岭不远的大坪还有“虎头岩”、可为旁证。今佛图关在解放前依山崖修有许多地堡,解放战争时解放军以较大代价才攻下此关地名和史事证明“浮图关”来源于楚苗语言“於菟关”,与此地虎视耽耽的地理形势密切相关。四、巴楚文化构成古代重庆山川人文的主干(一)巴楚人文各具特色.相通相融巴楚人文来源历史悠久,盘根错节,难舍难分。自夏商时巴先民南迁至汉水流域起,巴楚民间交往频繁,西周时巴楚二族长相处,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联系频繁;最迟自楚武王起,巴楚通使行聘;最迟自楚共王始,巴公族与楚公族通婚,巴楚民通婚更频繁,民族融合加剧;巴地有楚国移民和戍兵,楚地有巴人楚人杂居,巴楚二国文化习俗混同;战国时巴楚冲突与战争频繁,文化得以传播与交流楚人受巴文化影响,如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谷於菟,楚人谓虎为於菟、乳为谷虎为斗伯比之子喂乳,显然不可能!谷於菟巴人比兹族女子、班子女子为楚人喂乳,这是楚族对巴人母虎喂子神话的继承。巴楚文化有时融洽到界限模糊,如班固汉书序传:“楚人谓虎班,其一子以为号”,巴人谓虎为班,廪君系统巴人以白虎为图腾,崇拜白虎神,行“人祀”之俗,班者虎也,巴者虎也,班、巴相通可换用,巴人、班人都是虎族,湘鄂川黔渝土家族在文化传统上直接继承廪君系巴人和楚人文化,从解放前至今都称“虎”为“班”,称土匪为“班老二”,这是虎图腾崇拜的反映。现在许多民族都有巴人文化和血统,土家族是巴人后裔之一,在文化和血统上对巴人继承多,体现明显,亦有楚文化因子,认同楚王族、屈原、宋玉、伍子青等楚国人文,混融程度高,成为南方人文代表,与北方人文有鲜明的界限和区别。重庆在三千多年前是巴国首都,楚子灭巴,占领今浮图关,当时无浮图关名,此地易守难攻,似虎把守于此,名之为“於菟关”,与今重庆市南岸区长江畔的涂山、弹(诞)子石、虎乳溪类似,时代未必相同,但族属与文化风俗类似,原重庆市博物馆杨明认为:古代徐人与廪君系巴人同族源,将安徽怀远涂山氏的人文传说与地名带人重庆长江南岸徐夷是东夷巨姓,是巴族后裔,巴人几大姓归于今重庆两江流域,偶然中有必然。(二)巴楚人文与今重庆及周边地名1、百节镇、虎乳溪、弹子石、虎峰、虎溪、巴沱巴楚文化相吸相融,没有断绝,土家族对此有充分保存和体现。打上巴族二族融合后的重庆人文烙印,如今巴南区有百节镇,与巴人后裔今渝东南等地区的土家族自称“毕孜喀”、“毕基喀”、“百节卡”一脉相承,而非传说中一百个贞节的姑娘。今重庆市区有虎乳溪,铜梁县原名巴川,境内有虎峰镇,与氐羌及巴人楚人虎图腾崇拜相应;重庆有许多类似“巴沱”、“巴福”地名,皆受巴人崇虎文化影响,与今土家族人文如出一辙。历史上巴楚文化交流,巴国先楚国而亡,巴楚人文相融,虎图腾崇拜历久不变,至今仍为土家族传统人文因子。今重庆璧山县有虎溪区,是巴人崇虎,楚人崇凤贱虎的反映,虎溪为巴楚人文图腾河。楚襄王封巴子为铜梁侯,今铜梁县有虎峰(镇)名遗留说明楚襄王、巴子共有虎图腾崇拜。至今重庆城区及周边有不少地名包含以虎图腾祟拜敬畏等为内涵的巴楚文化因子,与土家族文化一样,都是巴楚文化混融体遗留。2、“柏子”桥柏子桥是重庆市公交车305路“南坪四公里朝阳厂罗家坝柏子桥海棠溪地院上新街”的中间站,柏子并非柏香树,柏香树生长于山坡山冈等较高地,而柏子桥地处低洼潮湿地,风土光热水五方面都不利于柏树生长。重庆市区“柏子桥”,许多人不知地名来历,但偶尔有当地居民提及此地古代似乎居住着另一民族的居民,后来不知迁往何处。与此近似,今湖北省有古地名“柏举”,亦作“柏莒”,春秋楚地,公元前506年,楚围蔡,吴救之,大败楚师于此,故址在今湖北麻城县境(麻城东北柏子山与举水合称;举水人长江口以南的举洲;麻城东南举水所出龟峰山),今贵州省有毕节市,巴南区有百节镇,铜梁县有虎峰镇,笔者认为,麻城柏子山与重庆柏子桥都是巴人地名,柏举、柏子桥、百节镇、虎峰镇、虎乳溪、弹子石等地名都带有巴人文化烙印,“柏子”与土家语“毕孜”、“毕基”、“比节”等读音神似,都是古代巴人自称,与今土家语族属自称相同,意为本地人。柏子桥:“柏子”是古代巴族的一支居住于此,以族称命名此地。此地不知何时修桥,人们就把这里叫柏子桥。(三)佛教戒杀教义与浮图关巴楚人文“人祀”及旧时刑杀迹象的不和谐唐宋以来有佛教石刻、寺庙和僧职人员,规模小,年久失修,影响不大!旧时兵荒马乱,佛图关僻处蛮荒烟瘴地,几乎无佛教文化传说。此地从前是抛尸弃废之地,豺狼虎豹飞禽走兽出没,是残杀囚犯的场所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军阀以渝中半岛的大坪、佛图关等地为刑场,杀害大批革命烈士,王朴在大坪被枪杀,杨谙公在佛图关被割舌残杀,大坪有虎头岩石、浮图关有虎岩作躯,给人以如狼似虎的凶险之感,浮图关血雨腥风,阴霾密布,鬼哭狼嚎,荒凉阴冷,作为刑场,哪有半点佛教圣地气象!国民党反动势力极端反动残忍,在重庆渝中半岛佛像摩崖石刻旁发生恐怖残酷的刑杀,这与巴人、楚人杀人以祭祀鬼神的传统习俗暗合了浮图关是古代巴人、楚人地盘,巴人有杀人祭祀白虎鬼神的风俗,楚人崇凤崇虎,至今重庆市虎乳溪、涂山、弹子石等古人遗迹,是巴楚人文的复合遗存,长期以来此地有杀人祭鬼的人祀习俗,恰巧在政治斗争中体现,行刑的刽子手及其幕后主谋,在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受当地刑杀与“人祀”风俗影响。历史上直到解放前,今渝中区大坪、浮图关、鹅岭一带长期以来是刑人弃尸之所。因而,重庆市渝中区鹅岭公园旁有“佛(浮)图关”,此地摩崖石刻早失其佛教影响,关名不是源于佛教,而是楚人谓虎为“於菟”的转音。巴、渝、楚、蜀文化几千年来在此地交融、积淀和传承,此地形势险要,虎视眈眈,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视为虎山、虎关,有虎神和山神坐镇,是对古代三苗和楚语“於菟关”的承袭。五、“鹅岭”与包括重庆市周边在内的土家族地区土家语“峨力”、“峨列且”音近意同“鹅岭”公园是“1909-1911年修建,原为李氏盐商别墅,名礼园。因其地形略似鹅头,李氏友人清侍御、书法家赵熙书赠鹅岭,刻石立碑1952年扩地修缮,新建楼、台、亭、榭,广植林木花草,命名鹅岭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土家语呼梨子为“白列西”,呼李子为“萨列西”,礼园当是“梨园”或“李园”的音转,是李氏盐商的心理认同和衍化,最初源头在巴语土家语“列”,列是含义丰富的上家语汇。李姓始祖老子又名“李耳”,巴族语“李耳”意为虎,李氏盐商贩巴盐,巴人土家人呼虎为李、礼,礼园兼有崇虎涵义。今重庆市渝中区在三千多年前是巴国首都地,秦始皇时,司马错、张仪在此地朝天门一带筑城行政,此地打上中原汉文化和秦文化色彩,后来的岁月把它磨灭了不少。今渝中区佛图关一带司马错、张仪时代尚未开发筑城,僻地保留巴楚文化因子,楚语“於菟”得以保留。楚人占领此地前,巴人长期据有此地,巴语的直接后裔是土家语,土家语“峨力”意为“草树丛生,阴暗潮湿,虫蛇虎豹横行地”。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鹅梨”是土家语“窝利”的音译误记,窝,蛇;梨,踩;窝梨,蛇踩,颠倒土家语宾动语序,踩蛇,此地以往蛇多,动脚就踩到蛇,故名窝列坡,蛇坡,非地形似鹅梨。至今土家族地区许多地方如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峨岭”地名,是土家语留存,当地土家族老年人尚且只知其名不知其义,更何况一般人!“峨岭”原是土家语“峨且列,峨,蛇;且列,土家语呼坡为“列”,兼有“虎”意,汉译“岭”;峨岭,蛇岭,以往这里蛇虎多。从汉字字面看,“峨岭”似有山岭之地,但土家族没有文字,“峨岭”原名“峨且列”,“峨岭”只是音译,意为“蛇坡”、“蛇岭”、“虫蛇从生、阴暗潮湿之坡地”,有些叫“峨岭”的地方或许也有峭岭有大岗,有些叫“峨岭”的地方是小山岭小坡地,今重庆市渝中区鹅岭在三千多年前是巴国领土,今土家族以巴人为祖先族之一,承续巴人语言、风俗习惯、文化内涵、心理素质和精神气质等人文传统,今鹅岭公园在三千多年前的巴国时代,雨水充足,草木丛生,遮天蔽日,兽类虫蛇出没,瘴疠恶疫,悬崖峭壁,艰险难行,视为畏途。土家语呼狗为“哈列”,今土家人让小孩戴狗儿帽,含义是虎儿帽,狗、虎在土家族文化里相通融,暗示古代些地还有野狗、毛狗,但不是狼,土家语呼狼为“才勾直”。巴人直呼此地为“峨力”,相当贴切!巴语地名“峨力”在巴人被汉化或被迫迁移别处后,此地巴族文化发生断代,久之讹为“鹅岭”。如果硬要说渝中半岛形似展翅欲飞的鹅子在山冈上,取名“鹅岭”,笔者认为这似合情理,却是误会讹传!古时无飞机等高空鸟瞰能力,怎知渝中半岛状如鹅?更何况渝中半岛形状并不像鹅!渝中半岛形状不似鹅,而状如多种物类,巴渝山水名胜:“对渝中半岛的山水形胜,自古及今,人们或凭高俯瞰,或驻足眺望,生出许多遐想。清人王士祯蜀中驿程记描述其状,慨然设喻渝城孤峙江中,宛如龟之曳尾。龙为霖登涂山绝顶将其喻为片叶,欣然放歌:片叶浮沉巴子国,双虹襟带佛图关。今人更喜欢从东北方向眺望,将渝中半岛视为一艘巨轮,将朝天门视为巨轮舰首,象征重庆扬帆远航,势若乘长风以破万里浪。如果换一个角度,取南北向从空中俯视(古代人无空中向下俯瞰的能力及设施),渝中半岛又似一只硕大无朋的天鹅,朝天门似鹅喙,黄花园大桥至牛角沱大桥一带嘉陵江南侧似鹅顶,两路口至佛图关一带似鹅项,神似天鹅展翅欲飞。直辖后的重庆地形像奔马,似飞鹰,天然形胜的巧合恍如告诉人们,天象之于巴渝地区情有独钟,早就寄意巴渝人民要进取,要翱翔,前途无量。”古人喻其状如龟、片叶,今人喻其状如巨轮、天鹅、蛔虫莫衷一是。此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廪君巴人及其后裔从鄂西迁徙发展到平都(今丰都)、枳(今涪陵)、江州(又名江洲,今重庆市渝中区)、垫江(今合川)、阆中(今四川间中),长久居于江洲,建都于此,长期生息于此,这在山海经、左传、汉书、元和郡县志、舆地广记、嘉庆一统志、嘉庆四川通志、巴县志、扬雄蜀都赋、常璩华阳国志、郦道元水经注、乐史太平寰宇记及其他人的路史、十道志、阆中县志等中都有据可查。土家族是廪君巴人后裔之一,巴土人文世代沿袭,土家语称“虎”为“里”,“峨岭”即“峨里”,意为“蛇虎横行之地”,与此地当时环境和生态情况相符。总之,土家语“列”有虎、狗、坡、梨树、李树等含意,诸意有关联,动词意为“踩”,峨列且或峨且列与之搭配成地名,内涵丰富而贴切。有人说重庆市缺乏源远流长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土著文化,受“湖广填四川”影响,有湖广巴楚文化特点。此说偏激!重庆三千多年前是巴国首都和腹地,巴渝文化在重庆广大地区一直未断,在重庆周边地区积累更多,在巴国都城更有特色。“湖广填四川”是元末明清事,对巴蜀影响大,但楚语“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