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1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2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3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4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规划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规划 (2008-2010 年年) 建筑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 2008.2 1 目 录 一、行业背景及专业现状一、行业背景及专业现状 2 2 (一)食品工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 2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 二、专业建设目标及内容二、专业建设目标及内容 3 3 (一)总体目标 3 (二)建设项目 3 1、构建以食品安全检测、营养食品加工为核心能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 模式.3 2、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4 3、以“院级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实训基地”为依托,建成再现企业生产环境和技 术水平的实训基地.5 4、开发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6 5、建设研发平台,成为中小企业的研发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7 (三)建设进度安排 8 三、建设成效分析三、建设成效分析 9 9 (一)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高质量 的毕业生 9 (二)实训室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真实再现职业氛围 9 (四)多层次多渠道培训技能人才 9 (五)加强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力度,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9 四、保障条件四、保障条件 1010 (一)人才培养定位准确 .10 (二)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10 (三)专业实训基地初具规模 .10 (四)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10 (五)校企合作使“产学研”模式初见成效 .10 2 一、行业背景及专业现状 (一)食品工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不衰的常青产业。 尽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但食品工业仍然是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食品工业的 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食品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八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产 值年均增长 10%,经济总量居全国各工业部门之首, “九五”期末 2000 年我国食品工 业实现工业产值 8369 亿元,到“十五”期末 2005 年工业产值达到 20344 亿元,年均 增长率达到 20%。目前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 9.6%,就业人数达 403.7 万 人,占全国工业企业就业总人数的 7.3%,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党的“十六”大提出,未来 10 年,我国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2006 年中共中央 “一号文件”指出,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食品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因而加 快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其内在质量和水平,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重要作用。国家发 改委等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 “十一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 展年均递增率 12%,到 2010 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可实现 35855 亿元以上,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例保持在 10%左右。 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未来 10 年,以现代生物技术改 造传统食品加工工艺、生产新的食品原料和功能保健食品、开展食品安全分析检测将 成为调整食品工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 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这些新趋势和新特征,对食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 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能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食品检 验与质量管理中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学科教育,它更强调毕业生能直接从事生产 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这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与企业技术尽量“零 距离” 对接。因此,2000 年以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教学模式仍处于模糊或尚未真正形成共识的阶段。究其原因, 一是大多数专业教学计划和内容尚在延续原有本科或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二是高水 平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教师缺乏,尤其在高职院校,引进能推动专业建设的高水平的 专业带头人存在困难;三是至今仍未形成人才培养的行业规范和专业标准。 我院食品类专业成立于 1999 年。办学伊始即根据广东省食品迅速发展的产业趋势, 3 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广东省和广州市食品产业培养食品安全与营养高技能“复合型” 人才。2006 年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被批准为学校示范建设专业,食品应用技术实训基 地成为学院示范技术建设基地。经过 9 年的努力,我院食品专业已具备了良好的办学 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高水平示范性食品专业的建设,将进一步确定人才培 养目标和专业标准,建立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和师资水平,形 成食品类特色专业。 二、专业建设目标及内容 (一)总体目标 构建以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加工为核心能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建成再 现生产环境和技术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发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打造成为高职食品类专业的示范基地, 广州市乃至广东省高职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食品类职业技能培训 和职业资格鉴定基地,以及营养食品相关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基地。 (二)建设项目 1、构建以食品安全检测、营养食品加工为核心能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 模式 (1)建设目标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食品安全检测、营养食品加工为 核心能力、产学研紧密结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使毕业生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 职业素质等方面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2)建设内容 围绕岗位(群)核心能力,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 训练、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之 间的联系规律,形成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集中实践教学分 为 3 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生产实习或模拟生产实习,如食品安全评 4 价及检验、食品功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功能食品生产加工技术训练等;第二阶段在 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岗位进行的生产实习;第三阶段在校外相关工作岗位进行的顶岗实 习。 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 模式。 a采用“请进来” 、 “走出去” 、 “课程指导书”等“学习推动教学法” ,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 和就业前景,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b采用“问题式” 、 “讨论式” 、 “案例式”等“启发式教学法” ,激励学生参与, 增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c采用“渐进式实训教学法” ,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之达到娴熟水平。 e采用“模拟企业活动、项目主题教学法” ,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 应用能力。 深入开展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情感-双赢”机制。与企业联合 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 式,共同建设实训室和共享资源库,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同指导 毕业生就业。 2、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 (1)建设目标 到 2010 年使专业教师总人数达到 30 人,其中专任教师 15 人,兼职教师 15 人; 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术结构更加合理;教师在消化吸收和转移专业先 进技术、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显著提高;造就一批学生喜欢、行业认可的教 学高手,教学评估达到优秀的教师占 80%;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操作水平高、具备 国家职业资格高级证书的技术能手,使具有食品安全师、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 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 90%;孕育一批能承担国家、省、市、企业委托科研 课题的创新强手,使承接科技开发课题的高级职称教师数达到 80%。最终形成一支在 国内外同行中有声誉、有成果、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建设内容 制订本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其知识、能力标准评价体系, 建立使教师持续跟踪行业技术水平的激励机制。规定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 5 20 天,取得相关职业资格高级证书不少于 1 项。对联系实际、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奖 励。具体计划见表 1。 表 1 教师下企业计划 企业类型下企业任务教师人数获取证书 营养食品生产企业 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学习 食品安全的管理;参与生产 技术研究开发 3 食品安全检验单位 学习食品安全法规;学习新 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参与 实际检测工作 3 食品加工企业 参与实际生产管理工作;学 习生产工艺技术 3 2 人获得营养师资 格证书;5 人获得 食品检验工(高级) 、2 人获得食品安 全师证书。 针对专业师资队伍目前的薄弱环节,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在 3 年内引进食品科学 方向理论造诣高、实践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1 名;引进分析检测专业的精通精密仪器分 析、熟悉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程序、有检验机构工作经历的骨干教师 1 名,引进营养食 品加工方面的骨干教师 1 名。 “培优、促新” ,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更新。重点培养 2 名专业带头人; 每年安排 23 名教师外进修或合作研究;安排 23 名教师参加国内专业技术培训班; 同时,加大专业内部培训,每学期组织“技术前沿”系列专题讲座至少 1 期;制订优 秀教师培养计划;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和实训室工作制度; 另外,通过教师互相听课、优秀教师公开课、教学研讨等途径进行示范,指导教师改 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聘请食品行业企业具有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检验、营养食品加工等专长的技术 骨干共 15 名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 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等。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社会工作,担任相关学会、 协会、研究会要职,兼任政府、企业或团体的专家、顾问。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锻 炼和提高教师能力,扩大专业影响力。 3、以“院级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实训基地”为依托,建成再现企业生产环境和技 术水平的实训基地 (1)建设目标 建成再现企业生产环境和技术水平的食品安全检测与营养食品加工技术综合性高 水平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食品检验实验室,充分满足校内生产性实习的要求。同 时,完善校外参观实训点、顶岗实训点,建立多层面的校外实训基地。 (2)建设内容 6 依托现有“院级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实训基地”进一步增加食品分析和营养食 品加工等设备的台套数,强化学生食品安全检测与功能食品加工技术的实操训练;通 过院级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申请各层次研究课题,一方面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科研, 提高课外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使学生 把握最新的技术发展脉搏;同时,加强与其他普通高校合作,探索联合培养学生的途 径,多渠道与国外同领域进行交流,如交换学生。 与校外食品单位或公司合作,共建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综合实训室,加强对国 际检测标准的吸收和应用,提高实训室检测能力和水平;完全按企业和检测机构的管 理模式进行运作,扩大对社会的检测服务规模和范围,学生不仅接受国际最新检测技 术的训练,而且在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工作训练,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巩固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训教学的组织规范、质量管理等标准,探 索与企业产学合作的长效模式,探讨校企办学管理机制、互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监控 机制。 4、开发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1)建设目标 构建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功能食品加工两大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建成一个共享 型、教学互动的专业资源库;出版融技术先进性、教学互动性、实践标准性、内容科 学性为一体的专业系列特色教材; 使食品营养与卫生和食品理化分析技术专 业核心课程成为市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 、 食品化学 、 营养配餐 与评价等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2)建设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从广度和深度上动态地对食品行业尤其是广州市食品行业进行 调研,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行业特点和岗位(群) 的人才定位。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其应 具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分解为能力和素质模块,最终形成食品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营养食品加工等 3 个核心模块化课程群。 改革课程内容,与“双证制”有效衔接。 a将国家或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分别内化于加工技术类课程和检验与质量安全管 理类课程中,形成标准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b完善课程内容的整合。 7 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紧贴国内外食品行业技术前 沿,融合行业成熟技术经验,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专业教材、实训教 材、多媒体教材,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及时修改。 重点抓好食品营养与卫生 、 食品理化分析技术 、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结构的总体设计,突出重点 和难点,突出实践训练,使之技能显著、案例丰富、形式活泼、科学实用。 按照核心课程和平台课程优先的原则,制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确定有行 业、企业工作经验及丰富职教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为精品课程负责人,成立精品课程 建设团队,与校外基地共建食品营养与卫生 、 食品理化分析技术 、 食品微生物 检验技术 、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等课程。 通过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信息化部门支持,从辅助教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资 源、进行教学互动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开发建设食品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营养与 卫生、食品理化分析技术、功能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安全概论等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5、建设研发平台,成为中小企业的研发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 (1)建设目标 建设“食品安全检测”和“功能食品加工” 2 大研究平台,力争年科研经费不少 于 10 万。建设期间,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3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 20 篇,科研 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建设成为公共营养师、食品安全师、食品检验工、营养配餐员 等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年培训人数达到 150 余人次。 (2)建设内容 以“营养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为龙头,加强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科 研团队优势,争取省、市科研项目,承接企业委托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 健全食品安全评价实训室,从事食品安全状况评价、食品安全监管效果评价、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性评价以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检测方法等研究,为企业进行食品安 全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加快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获得食品安全师、公共营养师培训资格, 培养一批认可的授证培训教师;与行业专家共编针对性强的实用培训教材;深化现有 食品检验工等培训工作,健全培训机制,规范培训流程。完善现有技能鉴定中心功能, 增加新的食品技能鉴定考核点。 8 进一步完善配套先进的检测仪器,在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认可检 测项目,如功能食品功效成分、食品新污染物的检测等;加强对国际食品检测标准的 吸收和应用,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为食品企业尤其是中小食品企业和进出口食品企 业提供检测服务。 (三)建设进度安排 表 4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进度表 项目 名称 子项目 2009 年 12 月 31 日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2010 年 12 月 31 日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课程体系构建及标 准研制 1.将食品安全检测国家标准或行业标 准和企业规范纳入课程内容; 2.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1完善专业教学规范; 2制订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专业建 设(模 式及课 程) 重点课程建设(核 心、精品)6 门 1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理化分析技 术、功能食品加工技术等建成精品 课程,其中 1 门建成市级以上精品 课程,其他主干课程建成院级精品 课程; 2编写教材 2 部。 1食品化学、营养配餐与评价、 食品安全概论等课程建成校级 精品课程; 2编写教材 2 部。 食品营养教学综合 实训室 1 完成食品营养师等资格培训 100 人 次,社区服务 100 人次。 1 完成食品营养师等资格培训 100 人次,社区服务 100 人次。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 综合实训室配套建 设 1 完成软饮料生产技术的超高温灭菌 技术、均质技术相关设备配套; 2 开发软饮料生产技术的超高温灭菌 技术、均质技术的实训项目; 3 完成技能鉴定 50 人次,培训相关 行业职工 50 人次。 1、完成层析技术、细胞破碎技术、 离心分离技术相关设备配套; 2、 开发层析技术、细胞破碎技术、 离心分离技术的实训项目; 3、 完成制剂技术相关设备的配套; 4、 开发制剂技术等实训项目; 5、完成技能鉴定 50 人次,培训相 关行业职工 50 人次。 实训平 台建设 食品安全检验与质 量管理综合实训室 配套建设 1 完成色谱分析、生物检测相关设 备仪器的配套; 2 开发色谱分析、生物检测等实训 项目; 3 完成技能鉴定 100 人次,培训相 关行业职工 100 人次。 1 完成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相关 设备的配套; 2 开发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实训 项目; 3 完成技能鉴定 100 人次,培训 相关行业职工 100 人次。 专业教 学资源 库建设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 业资源库 1 建成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1 门; 2 建成 1 门讲授型网络课程; 1 建成 1 门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2建成 1 部基本技能实训片。 培养高层次专业带 头人 2 人 培养 1 人培养 1 人 引进和培养“双师型” 骨干教师 5 人 引进 1 人,培养 2 人引进 1 人,继续培养 1 人 师资队 伍建设 “工学结合”与下企 业实践 10 人次 7 人下企业或取得相应证书3 人下企业或取得相应证书 9 培训或进修 10 人次5 人5 人 三、建设成效分析 (一)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高质 量的毕业生 示范性专业建成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达到 450 人以上。通过示范性专业的建 设,使毕业生具备食品营养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国家技术 标准,取得食品检验工、公共营养师、食品安全师、营养配餐员等一项或多项高级职 业资格,双证获取率和就业率均达 90%以上,在职业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同行 及社会的高度认可。 (二)实训室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真实再现职业氛围 建成后的实训室仪器设备配置齐全、适应性广、技术先进,拥有功能食品加工、 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化学与生物基本技能实训平台,成为专业实训基地,同时为教 师和学生科研课题提供设备支持,为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创造条件,带动食品安全检 测与营养食品加工技术研究深入发展。实训开出率达 98%,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达 95%, 完成年教学实训 500 余学时,接收毕业生毕业设计及论文研究 60 余人次,学生完成年 度创新项目不少于 5 项。实训室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真实再现职业氛围,学生人均参 加生产实训不少于 2 个月。作为食品安全与营养教学实训基地,能够满足考评员培训、 职业技能资格鉴定、高级工培训的场地设施要求。 (四)多层次多渠道培训技能人才 建成后的公共营养师、食品安全师、食品检验工的培训基地、技能鉴定基地,将 为广州市乃至华南地区食品行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包括农民工初、中、高级食 品检验工等相关职业资格培训;食品企业新员工上岗培训、在岗人员继续教育与技术 更新、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预计每年可为社会培训不同层次的食品安全师、公共 营养师、食品检验工、营养配餐员等 100 余人。 (五)加强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力度,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后将加强科技开发,促进在食品领域承接省、市科研项目,接 受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年科研经费不少于 10 万,建设期间,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3 项, 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 25 篇;强化技术服务,加快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引导企业技 术更新,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校企合作共建食品检验实验室,为食品企业,尤其是中小食品企业和进出口食品 10 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包括食品质量检测、食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