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大陆板块漂移、联系地震与火山爆发从而推演到地球正在膨胀一、争吵纵观历史无论什么新的观念,什么新的思想,你若想另起炉灶或独树一帜,只要你不是名人,那么你一露头马上就会遭到毫不留情的打击,你别问打击你的人是谁,知道了是谁打击会更大。在这里因日本大地震而提及一个近百年前的一个争论:有关大陆漂移的问题。“大陆漂移”学说自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提出以后,立即已引起很大责难和非议。当然,经激烈争议之后,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而且都有振振有辞的道理。正方意见:1、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2、 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反方意见:1、 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只有一点)(争论结果:因阿尔弗莱德.魏格纳当时系无名之辈,因而被群起而攻之,故反方意见占绝对优势,支持者寥寥无几)正方增补意见:1950年,英国的基斯兰卡恩和帕特里克布兰科特等,根据对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各地质时期岩石中残存磁场的精确测定,成功地得到了“极移动曲线”。地球只存在南磁极和北磁极两个磁极,从各个大陆研究得来的南磁极或北磁极的“极移动曲线”理应是一致的。然而,兰卡恩等人求得的两条“极移动曲线”形状相似却沿经线偏离。要是把大西洋两边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合在一起,那么对应的“极移动曲线”恰好能够吻合。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大陆漂移具有可能性。反方回应:由于导致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没能解决,所有的地球科学家对“大陆漂移说”始终不予理会。(争论结果:因在争论中阿尔弗莱德.魏格纳积累了一定的名气,获得一定领域的支持,故而正反双方势均力敌)总结:正方坚持“大陆漂移说”,现有理由可以说明问题,但不能列举漂移动力问题,成为反方唯一反击点。而反方反对“大陆漂移说”,唯一的理由是没有发现漂移的原动力,因此不能认同大陆漂移观点,但又没有其它学说观点可以取代,故而只要正方能充分列举漂移原动力问题,反对方就会无话可说。正方所持“漂移”观点,不知是否认为以海洋为依托进行漂移的?二、调解意见首先,调解方观点是赞同“大陆漂移说”。问题是要赞同“大陆漂移说”,同样也要解决漂移动力这个关键问题,这也正是第三方观点不同于其它学说关键地方,必须要解决漂移动力问题。第三方观点:1、 地球曾经是一个高温熔融的岩浆球;(专家已作考证,驳回原正方关于“泛大陆”及“泛海洋”假想)2、 大陆确实在过去发生了漂移;(正方提供了很多翔实可靠的证据,不容质疑)3、 “大陆板块漂移”并非是漂浮在海水中发生的漂移,而是地壳漂浮在高温熔岩上所发生的漂移。(这是本人也是第三方通过考证所得出的独家核心观点)4、 “大陆漂移”第一次事件发生在地球高温熔岩逐步冷却后一段时时间,这时期也就是大陆形成后不久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地球上可能没有液态水。(有待考证)(海洋与含氧大气的形成时间有待更多证据) 有一个假设观点:地球膨胀说(因为宇宙也在膨胀)1、 地球初期是一个高温熔融的岩浆球体,球体直径比现在小,而且小得多;熔岩物质类型因密度不同而自动分类,密度较大的物质下沉,密度较小的上浮;(有专家已作考证)2、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逐步冷却,温度降低,于是表层熔岩凝结,地球表面结了一层岩石“冰块”,而且时间越久,“冰层”越厚,形成了最初的地壳与地球“大陆”;(有专家已作考证)3、 而在地球深处,在高温熔岩中,存在着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而且在不断地进行着的热核反应,新的物质不断产生,内部压力不断增加,能量不断积聚着,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地球内部液体熔浆会压破地壳,使地壳四分五裂,形成了第一次地壳大裂变,从而造就了最初的大陆板块模式,同时的地球体积也有所增加;(个人推理:根据地球运动周期在变慢而推测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在发生改变)4、 在裂开的缝隙中,内部熔浆会喷涌而出,填补裂开的缝隙,缝隙中的岩浆又经过若干时间后也会凝结,又构成新的地壳,这新填补的凝结岩浆带,也是后一次熔浆过压而喷出的薄弱环节,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地震带结构;5、 可能经过若干平静的时间,活动的地球内部热核反应,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使得地壳又一次被冲破,被填补,又冲破,又填补,使得地球体积就像正在充气气球一样一次又一次增加,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中,并且还把第一次的大陆破裂的痕迹被保留下来,只是因地球体积的不断增加,每个版块的距离在拉远几个问题:1、“大陆漂移”动力问题:“大陆板块的漂移”是在漂浮在地幔熔浆上进行的,而不是漂浮在海水上进行的,因为在海水中确实没有漂移的动力,而在地幔熔浆上漂移的动力则来源于地下“核动力”。2、 两种地震波的问题:首先地震的产生是由于地球膨胀而导致板块“突然”撕裂,那么在撕裂的瞬间,由于能量的突然释放,必然导致这个范围的岩石板块产生震动,而且撕裂地壳的内应力一定是水平方向的,所以这个能量所产生的波形就一定是横波了;在发生地壳被撕裂的瞬间,它所释放的能量必然会扰动与其紧密联系的液态岩浆,使液态岩浆产生波浪式的扰动,同时带动着漂浮在它上面的地壳像船儿一样上下颠簸,这就是传说中的地震纵波了。(所以纵波比横波来得快,而且纵波比横波波长,就是这个道理)(本人平生没有亲身经历地震,对地震的绝对直观感觉,不过,如果根据我的理论推理,如果发生地震时,物体横向震动的方向应该和当地产生的地裂线方向相垂直)理论依据:1、“大陆漂移说”所提供的所有依据,表明地球确实发生过漂移,只是没有提供漂移动力问题;2、天文学发现,地球运动周期在逐步发生改变,这跟地球的体积的改变有关系;3、地球上频繁的火山爆发,有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这表明地球的地下活动非常活跃。由于地球膨胀的而撕裂了地壳,从而导致了地震的产生、火山的爆发、大陆的漂移,种种不解之谜从这里解开。3、 走向(真相):地球内部在不停息地进行着核裂变反应,地球的体积也在不停息的膨胀着,它似乎总是带给人们的永远是灾难,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生命的周期。我们的地球有生命周期吗?回答是肯定的,她是生命又什么呢?那就是蕴藏在我们地球内部的核燃料,也就是这些核燃料又给地球带来了气象万千的生机。而一旦核燃料耗尽,核裂变停止,地球就会停止膨胀,那么再不会有火山爆发,而且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连一个小地震也不会发生。但是,这样的时间不会太长,地球因逐步冷却而渐渐收缩,从而使地面发生一定程度的坍塌,地球内部出现很大的空隙,海洋里的海水从空隙中全部注入地下,使地面全部干涸,几乎所有的生命也渐渐消失,那时我们的地球因没有海洋而不再是蓝色的了,地球可能就成了火星第二在这里顺便插播一下地球为什么是蓝色的说法 现在主流观点是:由于大气中杂质的散射,吸收了大部分其它波长的可见光,而留下了蓝色波长的光,故而呈蓝色。其实很多人并不同意这个观点,包括我本人,只是因非权威人士而敢怒不敢言,然而事实却摆在我们面前:空气越是洁净,我们头上的天空会更蓝?!脚下的水也会更蓝?!在这里我冒着挨板砖的风险,斗胆说出我的观点:那就是空气本来就是蓝色的不要悲观,总有一个终结,而这一个终结不是突发性的世界末日,可能是一个渐进的寿终正寝,在这段时间人们还可以有所作为。具体过程是: 地球核裂变高温地球膨胀地震、火山爆发、大陆漂移雨水、生命核裂变逐步停止降温冷却地球坍塌(或产生空隙)海水注入地球内部海洋干涸生命消失地球变成火星第二恐龙灭绝之谜? 大多数学者都倾向“天外陨石说”,我也极力赞同这一观点,但反对者却以没有发现明显陨石坑为由极力抵制这一观点,如果没有确实的证据也确实无法向反对者交代,但是换一个思路想一想,如果导致恐龙灭绝的巨大陨石砸在地壳上,不仅仅是只砸一个坑的问题,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考前讲义:待定的合同效力分析
- 2025标准设备买卖合同模板
- 2025私人装修合同范本
- 2025果蔬运输合同
- 2025非专利技术成果转让合同
- 省外就业协议书模板
- 提前终止加工协议书
- 公司夏季安全协议书
- 道路养护应急管理制度
- 公司出游安全协议书
- 二零二五版风力发电工程监理服务合同示范文本3篇
- 医院建设项目验收管理流程
-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评估测试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分层练习)解析版
- 菌剂销售合同(2025年)
- 2024年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题库及答案(共五套)
- 2024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财务应用蓝皮书
- AI技术助力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案例分析
- 旅游专业考试题
- 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
- 大部分分校:地域文化形考任务二-国开(CQ)-国开期末复习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