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方案.doc_第1页
诗歌鉴赏复习方案.doc_第2页
诗歌鉴赏复习方案.doc_第3页
诗歌鉴赏复习方案.doc_第4页
诗歌鉴赏复习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复习方案一近年来考题变化及走向分析诗歌鉴赏是对语文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其能力层级为E。自2002年起,其题型由客观变为主观,测试内容逐年丰富,测试形式逐年多样,分值由6分增加到2005年的8分,充分重视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趋势与导向作用。2005年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在原来的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者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后者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神”寓于“形”,这表明对诗歌鉴赏的考查难度将有所增加。从2005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来看,“形”、“神”综合的检测角度将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二考场容易失分现象及解决方案高考中诗歌鉴赏题的解答常出现以下几种失分现象:1拙于把握意境、基调,造成曲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2忽视利用附加信息,如诗题、注释等来解读诗歌,造成误解诗意而答非所问; 3缺乏鉴赏用语,如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术语的积累,造成辞不达意。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为避免上述失分现象的出现,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要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抒情方式,清新、淡雅、明丽、含蓄、沉郁、豪放等诗歌风格。2善抓“题眼”、“诗眼”及作者、注释等辅助信息。从标题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即“题眼”,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诗眼是诗歌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一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等,就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等。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3应从形象(意象)中去品味诗的意境和基调,进而把握诗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诗歌描写的形象往往有“冷”、“热”之分,我们可以从这“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蕴。另外,要注意将思考的结果准确、规范的表达出来。参透所给的诗歌固然至关重要,但将思考的结果用文字表现出来更不用忽视。一般说来答题时要注意力求作到以下几点: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回答表现手法,问主题就答主题,严格按要求去做,答案尽量具体,忌泛泛而谈。要点要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常用鉴赏术语)要准确。三考场易错题解读专题一 形象和语言例4-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广东卷)江 汉杜 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考点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含。就诗歌而言,“形象”主要指诗中的意象。鉴赏诗歌的意象,就是要分析、玩味其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本题即据此设问。【错解及原因】解答的失误主要表现在理解“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时局限于其字面意义,不善于将意象与诗歌的整体基调和意境结合起来思考。就其原因,一是不知道“意象”是诗歌借以表达主观情感的具体物象,二是没能扣住诗中“思归”、“同孤”、“心犹壮”等信息来揣摩意象含义,三是忽视了题干中“情景交融”的提示信息。【点拨与解答】本题是鉴赏诗歌的形象。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一腐儒”之前冠以“乾坤”二字,于“自鄙”中透露“自负”,含有“乾坤”之内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无怨愤不平之志。颔联紧扣首联表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以云、月的皎洁喻自己的忠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颈联咏怀,“落日”喻己,“秋风”写景,表现诗人积极入世的精神。尾联用典,自比“老马”,呼唤用老马的“智”,抒发老当益壮报国思用的情怀。解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即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落,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跟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烛照的冷清(或孤独)意境。【迁移与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早 梅齐 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题为“早梅”,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早”字?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 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诗人写此诗时68岁。两年前以“嘲弄风月”罪名被弹劾罢官,归隐山阴(今绍兴)故居。这首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小令,完成后面题目。秋 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首小令18个字,全是名词。这种写法还有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境。试做分析。【参考答案】“暖独回”“一枝开”写出了梅开之早,尤其是“一枝”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之不寻常。诗人是一个年近古稀、僵卧在床但仍满怀雄心要收复北方失地的英雄形象。18个字,9个名词,9种景物,特定的定语与与特定的名词衔接,就构成了一系列意象,所表现的便不是客现的景,而是人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高考全国卷)过香积寺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考点解读】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鉴赏,着眼于“诗眼”的赏析和动词的锤炼。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错解及原因】从当年考生的解答情况看,除极个别考生把诗眼当作“泉”“日”外,绝大多数考生都能正确地找出“咽”“冷”;然而,在回答“为什么”时就五花八门了。例如: 因为这首诗是作者在寺院里所作,这两个字恰如其分地点出了当时的意境。 这两个字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诗中有画,传神地写出当时的美景。 全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图,引人入境,通过描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反映出诗人超脱世俗的心情。 以上三例,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缺乏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对诗意理解错误。如:泉声怎么会哭(咽)呢?太阳怎么会冷呢?这是作者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空有一身本领而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泉声、日色象征不生杂念,清心寡欲,危石、青松象征着世俗欲念;表达了诗人不随波逐流,不受世俗观念制约,而愿修生养性,感受美好的自然。 微言大义,随意引申,或者对诗人王维的晚年思想不了解,造成了以上不正确的解读。【点拨与解答】这道题从炼字角度出发,准度适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诗言志三个角度考查学生,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题。本题能找出“咽”与“冷”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么”和“结合全诗鉴赏”。本题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思考至此,答案可表述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迁移与拓展】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后两句中“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的内容作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赠 别杜 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一首写惜别之情的诗,一、二句中的“无情”、“笑不成”如何理解?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3)题。暮过山村贾 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泰。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落扫恐行人”中的“行人”指什么? (2)诗中的“寒水”、“旷野”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1这首诗的关键就在“不系船”三个宇,以下诗句全从这三个宇生出。诗的最后两句回答了“不系船”的原因,通过“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一放一收,就把意思更推进了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诗人没有刻画幽谧恬静的自然环境,然而钓者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却跃然纸上。2“无情”正是“多情”,正是情之至真、至深、至切的表现,“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这种看似矛盾的描写,写出了惨然相视、默然无语、难分难舍的情态。3(1)指暮过山村的诗人。(2)突出山村的凄冷景象,为后文的“行人”惶恐制造气氛。(3)内心感到温暖与亲切,由先前的惊惧转而产生欢欣喜悦的感情,说明诗人的情绪有了变化,使诗歌显得有波澜。【归纳与小结】诗歌形象的鉴赏主要着眼于意象的理解。意象是诗歌所描写的客观物象,以及借此而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由多组意象组合就营造出诗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意境。因此,对诗歌意象的鉴赏应从诗歌的基调和意境的感知入手;同时要善于利用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及题干中的答题指向信息来理解诗歌。理解、评价、鉴赏诗歌的语言(语言分析一般包含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要特别注意对诗词中“诗眼”的分析:对词义的理解,在把握基本义的基础上,挖掘它的深层义;对词语的体味,从情感上、意境上品味;对语言风格的鉴赏,如明快、朦胧、沉郁、飘逸、雄奇等;对修辞手法的分析,着眼于表达效果。专题二 表达技巧例4-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重庆卷)东 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考点解读】本题有三问: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第二问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第三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其中第三问涉及诗歌的抒情方式。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接抒情等。【错解及原因】解答第三问,考生常犯的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把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混为一谈。当然,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点拨与解答】本题是很明显的借景抒情,找出描写的景物,简要分析即可。在具体答题时,应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迁移与拓展】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墨 梅王 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定风波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的表达技巧,你最欣赏的是什么?请作简单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二)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注波纹迎客掉。绿杨烟外晓寒轻,虹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毂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参考答案】1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2巧用对比手法,词的上阑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毫木慌乱,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3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毂;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层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归纳与小结】表达技巧,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因此,正确解答这类鉴赏题,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思考时一般应借助下列表现手法进行: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和反衬)、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虚实等。专题三 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例4-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浙江卷)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考点解读】本题考查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此题属于第一个方面。内容主题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背景现实评价、经历主张评价等。【错解及原因】从当年考生解答此题的实际情况来看,该题得分率不高,考生答题的问题较多。一是局限于个别句子的理解,未能从整首诗着眼,所作的分析不够全面;二是只抄录原句,未作分析就得出了结论,诗句与结论之间缺少必然联系;三是强词夺理,如有考生答“因为作者是游子,所以这首诗是表现游子思归乡的主旨”,逻辑思维过于幼稚简单;四是常识错误,如有考生就犯了“唐人唱元曲”的笑话诗作用了张生与莺莺“长亭送别”的典故。【点拨与解答】解答此题,整体把握词意是前提。从“长亭更短亭”句中可知全词表现一种思念之愁,在这种愁苦心情的作用下,一切都蒙上了孤苦、寂寥的色彩,“山”是“寒山”,“碧”也是伤心的。那种等人不来,望人不见的心情在一个“空”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注意整体把握词意,之后分析具体词语所传达的情感和扣住题干所透视的解答指令信息的提领进行定向赏析。解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于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乡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迁移与拓展】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辽宁卷)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2阅读这下面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秋 思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全国卷)春夜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