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 学术思想 一、孔孟之道 他们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所谓“儒”,最早是 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 ,如巫、史、祝、卜等。后来,这些人在社会变 动中逐渐分化,流落民间。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 ,成为“君子儒”;有的则只能替人办理丧葬祭礼 ,成为“小人儒”。到孔子出现以后,因其弟子众 多,影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 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 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 想流派。到汉武帝时代,儒学被推上独尊地位, 指导社会生活达两千多年。 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其思想主 要记载于论语中。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一 个“仁”字。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 ”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用什么方法去爱人 ?就是“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一个具备了“仁”的人,必须“居处 恭,执事敬,与人忠”,在这里,孔子表现出对 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 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 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孔子说,爱 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到爱父母兄弟, 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 即由小到大,由内及外,即大学中的“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是主张“正名”,即按照一 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 次是主张统治者“立信”,即政府要获得人民的 信任。由此出发,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 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主张“因材施教”,主张“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主张“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认 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人们“ 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 毋我(自以为是)”,等等。 2、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與 ,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据说他是孔子孙 子子思的门人。其思想集中反映在他与弟子共同 编写的孟子一书中。由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 献,后世常把儒家学说成为“孔孟之学”,或“孔孟 之道”。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因为性善, 所以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 之心,这些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他认为, 一个人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 自己的善端。为此,孟子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 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在“仁学”理论方面 ,孟子补充提出“义”,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 所以为人之道。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他 又提出“舍生取义”。 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 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 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他还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 出发,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 ,要实行“仁政”。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 无疑对后世的儒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荀子。 荀子和孔孟一样提倡“仁义”,但其出发点却大不 一样。孟子强调“性善”,荀子强调“性恶”, 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善”是人 为的表现,而不是人的本性。因为人性恶,所以 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帮助人为善,其方法之一是“ 修身”,二是“师法”,即通过教化。 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与孟子也有所不同。孟子主 张贵民轻君,荀子主张强化君权,但也重视民的 作用。荀子还有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明 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道不能干预人事,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因而社会 治乱的根本在人不在天。 汉代以后,儒学独尊,儒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 巨大变化。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杂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道与人事 相比附,建立起一个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 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 但到东汉初年,便有一位大思想家王充出来抨击 它的荒谬与虚妄。王充字仲任,东汉初年人,以 班彪为师。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著论衡85篇 ,求真实,疾虚妄,匡时俗,颇具科学态度和科 学精神。他否认“天”有任何意志,认为灾异都 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毫无关系;主张人性有善恶 ,认为人性可以改变;反对崇古非今,反对浮华 虚伪之语,等等。 二、老庄思想 它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 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约公元前571 前472),姓李名耳,字聃,据说曾任周王室“守 藏室之吏”,管理国家图书,后隐居不仕,著 道德经五千言,出函谷关之后不知所终。 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而得 名。它与儒家的不同之处是非常鲜明的。儒家是 “入世之学”,主要讲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 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道家 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 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老子 最重要的思想是他把“道”作用最高范畴,用以 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那么,“道”是什么?在 老子哲学中,“道”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它在 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即所谓“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道”还表示世界的本源,认为天地万 物都从“道”产生出来,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情调,“道法自然”,认 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地演进和发展的,是“无 为自化”的,所以他说“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哲学中有许多极为宝贵的精华,这就是他的朴 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的自身都包含着 他物,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 统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的甚至相反相成 ,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从这些辩证 观点出发,老子建立了他的策略思想,即 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等等 ,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过分强调柔弱,也给他 的思想带来许多消极性,如消极退让,否定进步 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约公 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生只做过管 理漆园的小吏。庄子一书据认为是庄子本人 和庄派后学所作,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同样把“道”作为 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他在逍遥游、 齐物论等名篇中,表达了他超然物外的哲学思 想,认为人应体认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则,用 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 使人的精神获得绝对自由,为此,他要求人们安 时处顺,死生如一,用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态度 来对待人生;提出“心斋”、“坐忘”等内心修养的途 径,其要点是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感应外物,用 师法自然的方式去认知和评价客观世界。 三、墨家学说 正当儒学大兴的时候,还有一个影响广泛的学派, 这就是墨家,它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 显学”。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约公元前 468年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出身平民 ,做过木匠,门徒很多,有严密组织,并且能行 侠仗义,赴汤蹈火,墨子一书是由他弟子 编辑而成,是墨家的代表作。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 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 十大主张。墨家同儒家一样主张“仁爱”,但墨家 讲“兼爱”,即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地博爱。 从“兼爱”出发。墨家认为战争对人民的危害最大 ,因而主张“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兼并。墨 家的”尚贤“,也以“兼爱”为标准,只要他能兼爱, 则无论什么出身的人都可以做官。墨家的“尚同” ,主要讲统一思想,统一政令,使天下百姓能与 天子的是非相同。墨家主张节约 财富,节制人的欲望。墨家所讲的“非命”,实际也 是主张人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生活处境,而 不要屈服于命运。其“尊天”和“明鬼”则是肯定“天 志”和“鬼神”的存在,这一方面是墨家思想局限性 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团体宗教性的要求, 是企图利用所谓的“天志”和“鬼神”的法力来威慑和 警戒统治者。 墨家的贡献不仅在思想理论方面,在形式逻辑和 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四、法家学说 法家学说是战国时代后起的一个学派,也是对中国 古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流派之一,其代表 人物是韩非。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 韩国人,出身于贵族,生性口吃,善写文章,与 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至秦国,李斯妒其才,被 害。著有韩非子。 在韩非之前或同时,已有申不害、商鞅、慎到等 法家人物对法家学说做了许多论述,其中心思想 是“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认为一个统治者必 须有名有实,赏罚严明,只有这样才能“威申令 行”。商鞅主要讲“法”,申不害主要讲“术” ,慎到主要讲“势”。韩非则将三者合为一体, 成为一个法家的集大成者。什么是“势”?即统 治者的权势地位;什么是“术”? 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包括知人用人、 听言察实,直至对臣下使用特务手段和阴谋诡计 ;什么是“法”?即君主的法令,韩非认为,君主 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而且主 张当重刑而少赏。韩非甚至认为“明主治国,无书 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 也就是李斯后来要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来历。法 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 的理论基石。 五、汉代经学 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 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 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涉及到中国 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 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及民间习俗 等等。 “经学”是从研究“六经”开始的,一直发展到“十三经” 。“六经”是指诗、书、礼、易 、乐、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这些 著作经过孔子的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 所以又称“六艺”。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乐经 早已不存,因而只设立了“五经博士”向弟子讲 授。这时的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候的旧本,而 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代 才用当时流行的隶体文 字书写而成,因此称为“今文经”。太学博士就是用 这些今文经给弟子讲授。到景帝、武帝时,在孔 子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写的尚书、 周官(即周礼)、论语等数。这些古 文经与今文经不但文字有差异,甚至连篇章、内 容和解释、评价也不同。这就使研究者们各有所 依,逐渐形成经学研究的两大学派:“古文学派” 和“今文学派”。 “今文学派”,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 之祖。他们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竭力为 汉王朝的封建“大一统”寻找理论依据,因而受到 西汉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被立为官学,到西汉末 年已开始衰落。 “古文学派”则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 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因 而比较注重名物训诂,所以考据为特色。西汉末 年,王莽改制,接受刘歆建议,立古文经为官学 ,东汉时先后涌现出马融、许慎等一批经学大师 ,特别是马融的弟子郑玄(公元127200年) ,遍注群经,名望极高,号为“郑学”,一时称 雄天下。三国末年王肃按照自己理解也遍注群经 ,形成“王学”。因王肃是司马炎之父司马昭的 岳父,“王学”被立为“官学”。大体来说,其 后南朝宗王,北朝宗郑,实则都属于古文学派。 唐一统天下,由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 将南北观点合二而一,对汉代以来的经学 作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梳理。 六、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 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 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某种 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 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玄学之风 ,早在三国魏时已经出现。那时有何晏、王弼二 人喜好老庄,何晏著道德论和论语集解 ,王弼则有周易注和老子注 等,二人都主张“贵无”,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 本”,强调“返本归真,一任自然”。到魏晋之际, 便有嵇康、阮籍、郭象等人,大力宣扬何、王二 人的观点,遂使玄学大盛。嵇康、阮籍都是“竹林 七贤”中的人物,他们的根本点是张扬道家的自然 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当时的一般学 人群起仿效,崇尚清谈,不拘礼教,行为放荡, 使“自然”与“名教”完全对立起来。这是郭象等人针 对这种无德无行的现象,主张“贵有”,反对“贵无” ,力图使自然与名教、儒家与道家等统一起来。 直至东晋以后佛、道二教流行,玄学才走向衰微 。 玄学的实际内涵,是以“本末有无”为核心所展 开的本体和本性之学,它所探求的是宇宙存在的 根据,是企图透过宇宙万有的现象,直接探求其 本体和本性。宇宙本体是“无”,形形色色的存在 是“有”,“无”是“有”的根据,“本”是“末”的根据,“ 一”是“多”的根据,“静”是“动”的根据,等等。若就 人的本性而言,玄学认为人性自然,人性的表现 应当顺其自然,不能有任何模仿或造作。魏晋玄 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 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七、宋明理学 “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 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理学”。理学的 形成应当说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儒学内在的 变化,即经魏晋隋唐儒家学者已摒弃了汉儒琐碎 章句之学,转向探求儒学的“原道”和“原性” ,如韩愈;二是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别是禅宗所 宣扬的心性说,给儒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1、张载。他以“气”来解释各种事物的生灭变化, 主张人应通过努力获得完美的“天地之性”,称 他的治学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具有强烈的经世 致用精神。因他居于关中,他的学说被称为“关 学”。 2、周敦颐。他的学说源于道家的太极和阴阳五行, 著太极图说,以“无极而太极”来解释宇宙生 成,而以“中正仁义”为人生之大道。其学说被称 为“濓学”。 3、二程。周敦颐传学于二程,即程颐、程颢。二程 认为“理”既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伦 理纲常的最高原则,它“在天为命,在人为性”, 人与宇宙只是一体,知识和真理只在内心,欲明 天理,只须识心见性。因二程是洛阳人,他们的 学说被称为“洛学”。 经过二程的努力,理学大大发展,于是,周、张、 二程,成为北宋“理学四大家”。 4、朱熹。二程之学,传至南宋,由朱熹集理学之大 成。朱熹继承北宋诸儒,糅合佛、老,建立了一 个完整的理学体系,以“理”和“气”解释宇宙 、人生,认为“理”是形而上的绝对真理,“气 ”则是形而下的由“理”派生出的具体物质。阴 阳二气交合变化,才生成金、木、水、火、土五 行。朱熹认为,理气相合而成人,气中之理,即 是人性。气有清浊,性有善恶,所以要居恭持敬 ,明德修道,以便去浊还清。他的学说与二程一 脉相承,故合称“程朱理学”。因长期在闽中讲 学,他的学说又被称为“闽学”。与周、张、二 程并称为“濂、洛、关、闽”四学。 5、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但见解不同。朱熹主要继 承二程的“理”,认为人性即是真理;陆九渊则 主要继承了二程的“心”,认为人心即是真理, 断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强调“心”与“ 理”合一,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自己心中。 6、王阳明。明朝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的哲学是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 外无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这就是“知”, 而内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良知”表现于 行动就是“良能”。“知”表现于“形”,而不“行”就是 不“知”。这便是“知行合一”。一个人如果能不断发 掘和表现良知,就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达于至 道。 7、李贽。号卓吾,(公元15271602),有焚 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许 多著作。此人个性倔强,感情奔放,而又愤世嫉 俗,他反对儒家的名教,反对专制统治,提倡个 性自由和社会解放,反对泥古崇圣,主张学贵自 得。公开宣扬自私是人的天性而不是罪恶。他的 这些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社会意识, 却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他本人则被视为 “妖人”,屡遭迫害,最终被捕入狱,自杀于狱 中。 八、清代朴学 理学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 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 而这种训诂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 学”,也称“考据学”。尤以乾隆、嘉庆时期为盛, 形成所谓的“乾嘉学派”。 清代朴学,实源于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 夫之、颜元等几位大儒。这些人感于亡国切肤之 痛,斥责理学空谈心性误国,大力提倡经世致用 之学,而要经世致用就要有根有据,其结果就是 走向考据。 1、顾炎武。(公元16131682),又称顾亭林 ,世称亭林先生,清代儒林第一人,以考古求真 为宗旨。他最重要的两部著作日志录和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几十年读书治学的结晶,被 认为“无一字无来历”。他反对不讲实际学问而空 谈性理的理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 己有耻,博学于文”。 2、黄宗羲。(公元16101695),世称梨洲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书包购货合同标准文本
- 会计培训协议合同标准文本
- 出让资本投资合同样本
- 共同购买地皮合同标准文本
- 经济作物高效智能控制装备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石棉摩擦材料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太阳能聚光器精度测量分析仪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化妆培训机构合伙合同样本
- 买车车位合同标准文本
- 加油卡合同样本
- DB37∕T 5164-2020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
- 上海市长宁区2022年高考英语一模试卷(含答案)
- 劳务派遣公司介绍ppt课件(PPT 35页)
- 47页数字孪生人脸识别轨迹分析电子围栏智慧工地解决方案.pptx (2)
- 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知识测试试卷
- 16起触电事故案例分析
- 各种配电箱接线系统图25024
- 呆滞物料的管理规定
- 喜来登酒店设施及面积分配表
- 商业地产-租金测算表950354217
- 童年歌词拼音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