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市场暴涨暴跌的制度性原因及对策.docx_第1页
中国A股市场暴涨暴跌的制度性原因及对策.docx_第2页
中国A股市场暴涨暴跌的制度性原因及对策.docx_第3页
中国A股市场暴涨暴跌的制度性原因及对策.docx_第4页
中国A股市场暴涨暴跌的制度性原因及对策.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股市场暴涨暴跌的制度性原因及对策摘 要 近年来,中国A股市场暴涨暴跌给中小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A股市场暴涨暴跌的制度性原因有基金公司的收入机制不合理、股权分置改革导致A股估值体系混乱、新股发行制度不公平、上市公司再融资圈钱行为等,A股市场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A股市场;暴涨暴跌;制度性原因;制度改革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 A-shares soaring and slumping prices have caused great losses to small and medium investors and also seriously affected the real economy of Chincome mechanism of merchants fund companies , equity separation reform leading to chaos in the valuation of A-shares, the unfairness of issuing new stocks, the refinancing of listed companies, of A-share marmp in prices; institutional reasons; system reform 中国的A股市场从2005年6月6日在998点探底,又于同年7月19日在1004点做了双底之后,终于终结了长达4年、跌幅达55%的熊市,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此后,中国A股市场以气吞山河、直插云霄的气势扶摇直上,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到2007年10月16日本轮牛市便将红旗插到6124点的高位上,股指暴涨了500%。此后,A股便掉头朝下,几乎又呈现了一泻千里的姿态,仅10个多月的时间就从6124点暴跌至2008年8月19日的2284点,最大跌幅达62.7%。根据交易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沪深 A股总市值为人民币15.23万亿元,与今年1月14日的历史高位(自去年牛市见顶后两市在不断发行新股,总市值在不断增加)34.47万亿元人民币相比较,在本轮调整中有高达19.24万亿元股票市值从高位蒸发了,相当于2007年全国GDP的78%,市值损失甚至比深受信贷危机困扰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还多了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历史上全球股市跌幅第八,给全体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 为什么A股市场会这样暴涨暴跌,大起大落呢?当然影响股票市场涨跌的因素是复杂的。过去两年股市暴涨的推手有人民币升值引起的资产溢价、国民对奥运经济的过度预期、国际热钱的涌入、货币流动性过剩、新股民大量高位入市对股市风险认识不足等;今年股市下跌受到国内紧缩性货币政策、雪灾与地震自然灾害及美国次贷危机等不利因素对我国股市的冲击。但是证券市场的不健全、不公平、不公正的制度性因素却是本轮股市先暴涨而后又暴跌的主要的、内在的原因,这些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将无法提振投资者的信心,A股市场在短期里很难走出继续下跌的沼泽地,而从长期来看,也难以摆脱暴涨暴跌的宿命。因此,深入分析A股市场本轮暴涨暴跌的制度性原因,对A股市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防止A股大起大落的战略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A股市场暴涨暴跌的制度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收入机制不合理对股市起到助涨助跌作用 借鉴成熟资本市场的做法,在股市投资中引入基金的目的是发挥基金专业理财的特长,对普通投资者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对股票市场起到稳定作用。但目前由于基金的管理费计提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基金在A股市场中反而起到助长助跌的作用。 当前,A股股票基金管理费按基金资产净值的 1.5% 年费率计提。这样使得基金公司的收入与业绩无关,而只与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挂钩,基金规模越大,基金公司所提取的管理费就越多。这就导致基金公司在市场行为中的羊群效应。在多头市场中,不顾市场风险,竭力拉高股票,以追求净值排名名次,通过净值排名,进一步吸引投资者申购,以进一步扩大基金资产规模。在利益趋动下,即使在去年政策性调控导致A股市场“5.30”大跌以后,基金经理仍然高举“价值投资”的大旗将蓝筹股疯狂拉高,不顾市场风险的高度堆集,形成了蓝筹泡沫,使得上证综指在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高点时,沪市的平均静态市盈率竟达71.38倍,这时仍然有不少基金经理唱多到8000点。而在空头市场中,基金经理即使看多也不做多,继续打压股市,以避免基金投资人在反弹中赎回基金,因此,当股市跌至低点时,基金仍在净抛售。然而,投资者基金净值的巨额亏损却丝毫不影响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根据天相统计报道,在基金公司今年半年报中,59家基金公司旗下364只基金上半年净亏损1.08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的最高亏损纪录,基金管理费支出竟达18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却增长近1.2倍。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与业绩并不挂钩、旱涝保收的基金管理费收取方式,显然是违背权责利对等的公平化市场原则的。这使得基金经理人的不利于投资人的行为得不到任何经济上的制约。基金经理人就不会尽职尽责地为投资人追求最优的风险性收益,更不会去承担起稳定市场的重任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而相反却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放在了首位,在市场中起到了助涨助跌的作用,成倍地扩大了市场风险。 二、股权分置改革后遗症显现,压垮了股市原有估值体系 在本轮股市的暴跌中,大小非(大额、小额限售非流通股)解禁与减持给市场造成的股票供给压力与心理压力最为巨大,使得股市在近4000点的暴跌中没有像样的反弹。而大小非解禁与减持是股权分置改革的结果。 股权分置是历史的原因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了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同时又不失去国有经济的控股权,采取了增量发行股票的方式,即在原有的存量国有企业资产基础上,再溢价增发一些股票,原有股票则变成非流通股,不能在证券交易所流通。其他公开发行前的社会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国有股也被作出暂不流通的安排。这一制度在其后的新股发行与上市实践中被固定下来,形成了我国股市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独特格局。另外,通过配股送股等产生的股份,也根据其原始股份是否可流通划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7149亿股的总股本中,非流通股份达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非流通股份中又有74%是国有股份。由于持股的成本有巨大差异,造成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局面,影响制约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股权分置造成了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东利益追求目标的差异;其次,股权分置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能完全实现;此外,股权分置的状况也影响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制约了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 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要把不可流通的股份变为可流通的股份,并真正实现同股同权。股权分置改革的初衷固然很理想,但实施过程中,在制定和表决股改方案时,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以及操作层面的原因,广大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参与度并不广泛,股改方案仍为大股东所操纵,因此,大股东以优势地位和绝对话语权仅以市场平均为10送3的对价就获得了巨额非流通股的流通权。这对中小投资者仍然是非常不公平的权益交换。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在股改初期指出:股改以后带给股民的就是无尽的掠夺。这个预言在现在的证券市场上正逐步应验。 从2008年到2010年为大小非解禁和减持的高峰期。由于“大小非”成本太低(1元甚至0元,有的大小非由于得到送股和分红,持股成本不仅低于0元甚至还更赚钱)。因此,无论二级市场股价再低,“大小非”卖出仍盈利几倍,只要预期不好便会不断卖出,使股市不断下滑。 设计最不公平的还是新老划断后上市的新股,其大小非并未支付过对价,持股成本极低。按照规定,新股上市非控股股东只需锁定12个月就可上市流通。以1元获得的股票可在二级市场以十几元、几十元、上百元的市价抛售,而且数量又特别大。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IPO融资最多的年份,也是增量大小非出生的密集期,这一年半上市的近200家新公司中,发行A股公众股约750亿股,而200家公司总股本合计高达1.3万亿股,除去部分公司有H股以外,至少诞生了1万亿股增量大小非,无论是股份还是市值,都远远超过存量大小非。例如交通银行原流通股22亿股,一次解禁的大小非就达133亿股,直接造成二级市场股价大幅下滑,形成大小非股东得到大量利益输送,一夜暴富,而二级市场股东成倍亏损,利益大量被掠夺的局面。 数量巨大的存量大小非,以及随着新股发行而源源不断产生的新的大小非在变现时好似抽水机一般抽干股市的血液;从心理层面,大小非成为压在股市上的大山,使投资者没有任何信心,使场外资金在当前沪深股市平均静态市盈率下降至历史低位时仍没有进场意愿,使市场估值水平不断下降。 三、新股发行制度不公正,造成二级市场的巨大风险 我国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是2006年“新老划断”以后开始实施的,其基本特征是建立了一个面向机构投资者的累计投标询价机制,发行分为战略配售、网下申购与网上申购三部分,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向参与累计投标询价的询价对象配售股票。具体做法是:公开发行数量在4亿股以下的,配售数量应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20%;公开发行数量在4亿股以上(含4亿股)的,配售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50%。该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向机构投资者倾斜,是以资金量的大小为配售新股的最主要原则,机构投资者可以同时参与网下配售和网上现金申购。这种不合理的新股发行制度,不仅使得新股发行份额向机构投资者集中,形成机构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垄断,新股上市开盘价也因被机构操纵而比发行价成倍溢价,新股申购成为大资金最具可操作性的无风险套利策略。数据显示,自2006年6月5日恢复IPO以来,截至2007年度所有中签的新股初始上市交易,规模在2563.51万元以上的新股申购资本,1年半以来累积实现的无风险毛收益率可达31.87%。然而被机构操作和恶炒的上市新股风险却转嫁给了市场,造成了二级市场的巨大风险。以2007年A股市场上市的中石油为例,其H股发行价仅1.27港元,而A股发行价高达16.70元人民币,更为神奇的是其上市开盘价竟高达48.6元,此后便一路下跌,并跌破发行价,至今徘徊在12元左右,套牢无数中小散户。新股上市高开低走并竞相破发也带动股指不断下移1。 现行新股上市开盘价过高除了因机构垄断操纵股价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市流通股只占总股本的少部分,造成流通股定价虚高的现象,与此同时,新股上市又制造着新的大小非。以中石油为例,中石油此次发行完成后,A股总股本为1619.22亿股,其中流通股仅为40亿股,从而为机构恶炒中石油创造了条件。 摘 要 近年来,中国A股市场暴涨暴跌给中小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A股市场暴涨暴跌的制度性原因有基金公司的收入机制不合理、股权分置改革导致A股估值体系混乱、新股发行制度不公平、上市公司再融资圈钱行为等,A股市场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A股市场;暴涨暴跌;制度性原因;制度改革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 A-shares soaring and slumping prices have caused great losses to small and medium investors and also seriously affected the real economy of Chincome mechanism of merchants fund companies , equity separation reform leading to chaos in the valuation of A-shares, the unfairness of issuing new stocks, the refinancing of listed companies, of A-share marmp in prices; institutional reasons; system reform 中国的A股市场从2005年6月6日在998点探底,又于同年7月19日在1004点做了双底之后,终于终结了长达4年、跌幅达55%的熊市,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此后,中国A股市场以气吞山河、直插云霄的气势扶摇直上,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到2007年10月16日本轮牛市便将红旗插到6124点的高位上,股指暴涨了500%。此后,A股便掉头朝下,几乎又呈现了一泻千里的姿态,仅10个多月的时间就从6124点暴跌至2008年8月19日的2284点,最大跌幅达62.7%。根据交易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沪深 A股总市值为人民币15.23万亿元,与今年1月14日的历史高位(自去年牛市见顶后两市在不断发行新股,总市值在不断增加)34.47万亿元人民币相比较,在本轮调整中有高达19.24万亿元股票市值从高位蒸发了,相当于2007年全国GDP的78%,市值损失甚至比深受信贷危机困扰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还多了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历史上全球股市跌幅第八,给全体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 为什么A股市场会这样暴涨暴跌,大起大落呢?当然影响股票市场涨跌的因素是复杂的。过去两年股市暴涨的推手有人民币升值引起的资产溢价、国民对奥运经济的过度预期、国际热钱的涌入、货币流动性过剩、新股民大量高位入市对股市风险认识不足等;今年股市下跌受到国内紧缩性货币政策、雪灾与地震自然灾害及美国次贷危机等不利因素对我国股市的冲击。但是证券市场的不健全、不公平、不公正的制度性因素却是本轮股市先暴涨而后又暴跌的主要的、内在的原因,这些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将无法提振投资者的信心,A股市场在短期里很难走出继续下跌的沼泽地,而从长期来看,也难以摆脱暴涨暴跌的宿命。因此,深入分析A股市场本轮暴涨暴跌的制度性原因,对A股市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防止A股大起大落的战略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A股市场暴涨暴跌的制度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收入机制不合理对股市起到助涨助跌作用 借鉴成熟资本市场的做法,在股市投资中引入基金的目的是发挥基金专业理财的特长,对普通投资者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对股票市场起到稳定作用。但目前由于基金的管理费计提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基金在A股市场中反而起到助长助跌的作用。 当前,A股股票基金管理费按基金资产净值的 1.5% 年费率计提。这样使得基金公司的收入与业绩无关,而只与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挂钩,基金规模越大,基金公司所提取的管理费就越多。这就导致基金公司在市场行为中的羊群效应。在多头市场中,不顾市场风险,竭力拉高股票,以追求净值排名名次,通过净值排名,进一步吸引投资者申购,以进一步扩大基金资产规模。在利益趋动下,即使在去年政策性调控导致A股市场“5.30”大跌以后,基金经理仍然高举“价值投资”的大旗将蓝筹股疯狂拉高,不顾市场风险的高度堆集,形成了蓝筹泡沫,使得上证综指在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高点时,沪市的平均静态市盈率竟达71.38倍,这时仍然有不少基金经理唱多到8000点。而在空头市场中,基金经理即使看多也不做多,继续打压股市,以避免基金投资人在反弹中赎回基金,因此,当股市跌至低点时,基金仍在净抛售。然而,投资者基金净值的巨额亏损却丝毫不影响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根据天相统计报道,在基金公司今年半年报中,59家基金公司旗下364只基金上半年净亏损1.08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的最高亏损纪录,基金管理费支出竟达18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却增长近1.2倍。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与业绩并不挂钩、旱涝保收的基金管理费收取方式,显然是违背权责利对等的公平化市场原则的。这使得基金经理人的不利于投资人的行为得不到任何经济上的制约。基金经理人就不会尽职尽责地为投资人追求最优的风险性收益,更不会去承担起稳定市场的重任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而相反却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放在了首位,在市场中起到了助涨助跌的作用,成倍地扩大了市场风险。 二、股权分置改革后遗症显现,压垮了股市原有估值体系 在本轮股市的暴跌中,大小非(大额、小额限售非流通股)解禁与减持给市场造成的股票供给压力与心理压力最为巨大,使得股市在近4000点的暴跌中没有像样的反弹。而大小非解禁与减持是股权分置改革的结果。 股权分置是历史的原因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了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同时又不失去国有经济的控股权,采取了增量发行股票的方式,即在原有的存量国有企业资产基础上,再溢价增发一些股票,原有股票则变成非流通股,不能在证券交易所流通。其他公开发行前的社会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国有股也被作出暂不流通的安排。这一制度在其后的新股发行与上市实践中被固定下来,形成了我国股市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独特格局。另外,通过配股送股等产生的股份,也根据其原始股份是否可流通划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7149亿股的总股本中,非流通股份达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非流通股份中又有74%是国有股份。由于持股的成本有巨大差异,造成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局面,影响制约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股权分置造成了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东利益追求目标的差异;其次,股权分置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能完全实现;此外,股权分置的状况也影响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制约了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 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要把不可流通的股份变为可流通的股份,并真正实现同股同权。股权分置改革的初衷固然很理想,但实施过程中,在制定和表决股改方案时,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以及操作层面的原因,广大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参与度并不广泛,股改方案仍为大股东所操纵,因此,大股东以优势地位和绝对话语权仅以市场平均为10送3的对价就获得了巨额非流通股的流通权。这对中小投资者仍然是非常不公平的权益交换。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在股改初期指出:股改以后带给股民的就是无尽的掠夺。这个预言在现在的证券市场上正逐步应验。 从2008年到2010年为大小非解禁和减持的高峰期。由于“大小非”成本太低(1元甚至0元,有的大小非由于得到送股和分红,持股成本不仅低于0元甚至还更赚钱)。因此,无论二级市场股价再低,“大小非”卖出仍盈利几倍,只要预期不好便会不断卖出,使股市不断下滑。 设计最不公平的还是新老划断后上市的新股,其大小非并未支付过对价,持股成本极低。按照规定,新股上市非控股股东只需锁定12个月就可上市流通。以1元获得的股票可在二级市场以十几元、几十元、上百元的市价抛售,而且数量又特别大。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IPO融资最多的年份,也是增量大小非出生的密集期,这一年半上市的近200家新公司中,发行A股公众股约750亿股,而200家公司总股本合计高达1.3万亿股,除去部分公司有H股以外,至少诞生了1万亿股增量大小非,无论是股份还是市值,都远远超过存量大小非。例如交通银行原流通股22亿股,一次解禁的大小非就达133亿股,直接造成二级市场股价大幅下滑,形成大小非股东得到大量利益输送,一夜暴富,而二级市场股东成倍亏损,利益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