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国古代法制史的研究.docx_第1页
毕业论文-中国古代法制史的研究.docx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法制史的研究目 录摘要2一、中国古代法制史各发展阶段中古籍对法制史的研究21先秦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21.1 尚书吕刑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21.2 先秦古籍对法律起源问题的研究32秦汉至隋唐史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52.1汉书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52.2晋书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63宋元明清史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73.1宋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73.2元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83.3明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8二、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的启示9 1政治开明,法制发展92因时修律,世轻世重103用法律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104重视审判制度的建设10参考文献12中国古代法制史的研究(石永香 2015111008009)摘要:中华民族是以黄河流域为摇篮发展起来的,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法制的历史,经过四千多年没有中断的发展过程,以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内容丰富、特点鲜明著称于世。本文从中国古代法制史的萌芽及产生期(先秦)、初步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快速发展期(隋唐)、繁荣及转型期(宋元)、成熟与完备期(明清)等几个重要阶段进行综述,法制古籍记载中中国历代古人关于法制史上的重要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探究,诸如法律起源问题、法制原则与法制精神问题、立法制度史问题、司法制度史问题、法制改革史问题、重大法制史事件以及重大法制史论等问题,历代古人针对这些问题的论述与不同见解,历代古人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不同观点与学说,历代古人对先秦各家关于法制的学说所做出的不同评判与研究成果。关键词:中国古代 法制史 法制史学史一、中国古代法制史各发展阶段中古籍对法制史的研究1先秦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1.1 尚书吕刑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作为研究西周乃至三代的法制史的重要资料,尚书吕刑在文章中不惜近乎一半的篇幅记载刑罚的起源与沿革,并论述了刑罚的功能。尚书吕刑追述历史,指出刑法的起源问题及其治理乱民的刑治功能,主张做到严敬天威,勿轻易用刑,以落实“明德慎罚”和“祥刑”精神。尚书吕刑继承和发展“明德慎罚”法制原则,第一次明确地阐明了刑与德的关系在于“德主刑辅”。具体而言,所谓“德主刑辅”,就是“惟德之勤”、折民惟刑”、“明于刑之中”、“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祇德”。“德主刑辅”的法制理论成了尚书吕刑的中心内容,文中反复强调“有德惟刑”,并贯穿全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点是周初“明德慎罚”法制原则的一个延续。从尚书吕刑所反映的基本观点看,周初的“明德慎罚”法制原则是建立在敬德、保民的基础之上的,敬民、保民、以民为本是其最基本的特征;而尚书吕刑的“明德慎罚”法制原则是建立在刑罚的基础之上的,“治民、安民、以君为本是其最基本特征”。周代中后期的“明德慎罚”已经演化成统治阶级的政治手段,越来越向民的对立面方向发展,它不再以民为根本,而是以君为终极目标,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与周初相比已经大异其趣。“德主刑辅”法制原则既是一种治国方略,也是一种具体的司法伦理观念,还是中国法制史学史上较早的一次重大课题的思辨和实践。之后,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起,历代的封建政治家、法学家都在热忱地关注这一重大课题,从而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该法制原则在中国法制史学史上的内涵。尚书吕刑继承周礼的“三典”制度,并从刑法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论证和说明,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成为适应形势适用刑罚的一种常规:“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可见,各种刑罚的轻重允许有些灵活性,罪当轻罚则轻罚,罪当重罚则重罚。这显然也是对上古“议事以制”法制原则的另一种诠释。1.2 先秦古籍对法律起源问题的研究在先秦儒家看来,法是通过礼与刑的各自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具体表现出来的,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维护国家统治秩序,力求达到和谐的理想“大同”社会的一种强制性社会规范。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在法律起源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法自君出”,认为圣人制定礼法,但又各自有不同的内涵。孔子认为,夏禹之前的原始社会是天下为公的时代。据礼记礼运的“大同”章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很明显,这是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一种很好的描绘。孟子把法分为实在法与理想法,理想法指导实在法,实在法服从于理想法。理想法的实质就是宗法伦理的仁义、孝悌。理想法是由圣人所创制的,圣人在创制这种理想法时是以“爱民”、“保民”为立法宗旨的。现实社会中各诸侯国的政治与法律务必效法先王,否则便是恶政恶法,恶政恶法是要大加挞伐的对象,正所谓“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荀子坚决反对“神权天命”与“天人合一”等学说,认为这些学说过于抽象与神秘,他努力从人性与社会本身寻找国家与法律产生的根源,他指出“明于天人之分”,所谓“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首先是指“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的等级名分,其次是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的国家秩序,再次还指“农农、士士、工工、商商”的不同社会分工。荀子认为,人类要战胜自然,就必然要合群,组成社会,而要组成社会,就必须分工协作,各守名分,而要达到分工协作,就不仅是“明于天人之分”,而且要“名分使群”,于是,礼与法就必然随之产生,圣人制定礼法的目的就是要定分止争,解决因人性恶而导致的社会矛盾。2秦汉至隋唐史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2.1汉书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班固是西汉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在其著名史学著作汉书中独辟蹊径地创作了中国史学史和法律史上的第一篇刑法志,开创了中国法制史之先河。汉书刑法志所涉及的法制史内容上自远古时代的黄帝时代,下至东汉末年,“叙述了自远古至西汉刑法制度的演变,不仅根据内容需要较好地解决了断汉为史与通古今相结合的创新史学体例问题,也体现了作者独具见识的刑法法制史学说,对后来正史刑法志的写作体例以及刑法法制原则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书刑法志首先记载并论述了国家与法律的起源问题。其在开篇之首即对刑法产生的原因作出明确的表述:“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朴。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繇来者上矣。”这说明我国古代刑罚的产生和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中华法系的特点之一:兵刑合一,刑起于兵。汉书刑法志沿用先秦这种“兵刑不分”的学说,认为战争、刑法与刑罚的根本特质是一样的。认为中国古代刑法主要起源于战争、私有制的形成以及阶级矛盾的深化,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发展所特有的规律。接着,班固对黄帝涿鹿之战以来的重大战争作了论述。最后说:“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除害也。”对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作了明确界定,即正义的战争是消灭非正义战争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工具。汉书刑法志对周代的兵制、军赋制度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武力争雄详加论述,对历代兵制的概况也作了总结,初步理出了先秦及西汉兵制演变的主线。班固创造性地把“兵”的内容写入刑法志,其中关于战争和兵制的论述,内容将近全文的四分之一篇幅,不仅以详细的史料揭示了中国刑法起源于兵以及兵、刑不分的特点,同时体现出“通古今”的法制史编纂特色,对后来史家修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汉书刑法志关于汉代法制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记载,并进行了典型评论。首先,关于汉代法制的设置与沿革,主要记述了汉代政治的盛衰与法制宽严的因缘关系,记载了汉高祖至东汉初各帝所采取的去苛省刑、或简或繁等不同程度的法制改革历史。其次,关于汉代的刑种,班固也秉笔直书,毫无粉饰。班固在记载前朝与本朝的法制之时,表达了自己明显倾向性的评论。再次,关于汉代的司法机构与审判制度,汉书刑法志为我们考察和研究汉代的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2.2晋书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唐代以前,有关西晋历史的私人著述有二十余家,以南齐臧荣绪所撰一百三十卷晋书最为著名。唐太宗在位期间认为旧有各家“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于贞观二十年下诏命令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人监修,以臧荣绪版本为蓝本,参考其他版本史料,一改司马迁、班固私家修史模式,开创官家主持修史,专家集体撰写之先河,历时两年修成一百三十卷晋书,一般题作房玄龄等撰。晋书刑法志共一万四千余字,模仿汉书刑法志的撰写体例,选材广博,内容翔实,凸显“法律儒家化”主题。晋书刑法志记载了历代法制的立法与编修历史,上溯秦汉以前之上古法制,并论述礼刑关系、刑法之社会功能以及犯罪心理,下及后汉至魏晋时期的法律演变与重要刑事政策之珍贵史料。晋书刑法志还记载了唐代之前法制史上所发生的一些重大法律事件,保存了一些原始的珍贵的法学研究材料与法制史学研究成果,如李悝法经、张斐律注表、刘颂法论等。它第一次记载了关于李悝的法律研究成果法经的出台情况及其篇目与内容,它又系统地收录自汉至东晋众多法学者的专论,但其中刘颂法论和张斐律注表是代表作,代表着魏晋时期两种不同的司法理论。晋书刑法志以“正史”为视角,以展示儒家传统法律文化特质为宗旨,以整理中国古代法制史为线索,对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的立法历史、司法历史及法学研究历史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详细记述,明确指出了我国早期法制的承继关系,把握法制历史发展脉络,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系统法制史学史资料。故此,自晋书刑法志应运而生以后,即备受关注,影响巨大,诚然也许它有编排时间仓促、语句深奥晦涩或内容上有纰漏等等各种不足之处,但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它时,即使在现代学者看来,“晋书刑法志仍是二十五史刑法志中文字最好、学术价值高的一部法学专著,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必读的一篇佳作。” 3宋元明清史学类古籍中的法制史研究3.1宋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宋史全书四百九十六卷,规模居于二十四史之首。其中刑法志编为三卷,达三万余字,超过之前各代刑法志的份量。该刑法志分为刑法一、刑法二、刑法三三个部分,即从律令、狱治、刑政三个方面展示了两宋法制的发展历史,比较系统地记述了北宋初建、神宗变革、南宋偏安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司法、狱制的基本状况,以及宋朝厉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产生的法律制度的演变和特色,都有系统的阐述。诸如宋刑统和建隆编刺并颁,编刺、编例不断发展,折杖之制度兴起,盗贼重法颁行,配隶编管制度创立,御笔手诏断案行事,中央审刑院的增设,各路提点刑狱官员的新设,刑案多而酷,诏狱泛滥,等等。在该刑法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法制对唐代的律、令、格、式的承袭,它为我们研究封建社会逐步转向后期的赵宋王朝的法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我们不妨以“刑法三”中的“肉刑实施之论辩”、“议赎刑之法”、“论多赦之弊”等史料为例,大致了解宋史刑法志的法制史学史意义。宋史刑法志的法制史料记载,既表明了宋代当政者所向往汉文帝“国泰民安、社会稳定”和谐景象的“恤刑、慎刑”心态,也表明了宋史刑法志作者颂扬“德主刑辅”法制原则。3.2元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元史刑法志在元代法律制度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元史刑法志开篇交代刑法志的编纂缘由及目的。元代刑法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仁厚”,而元代刑法最大失败之处在于宽缓松弛而不知检察。当时的元朝法律制度存在弊端,南方与北方制度不同导致法律不统一,官吏政客玩法弄纪随意增减人罪,西域僧人借作法事随意奏免放纵囚徒。鉴于这些理由,编纂者们为了让后世之人考查元代法律历史的得失,依据法典条例次序,将元代法律及其运行的实际情况,编纂成为刑法志。就元史刑法志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及其法制史学说而言,保存了更多的元代法制史资料的基本原貌。元史刑法志共分为四个部分,全文五万余字,将元代刑法分四卷叙述。其内容为:第一卷为名例、卫禁、职制(上);第二卷为职制(下)、祭令、学规、军律、户婚;第三卷为食货、大恶、姦非、盗贼;第四卷为诈伪、诉讼、斗殴、杀伤、禁令、杂犯、捕亡、恤刑、平反。另外,元史刑法志也体现了唐律的“民刑不分”、“诉讼法与实体法不分”的封建法典编纂模式,体现了中华法系的“法典”编纂基本风格。3.3明史刑法志对法制史问题的研究明史刑法志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记述明代的立法史与赎刑历史。作者重点叙述了明太祖的立法活动及大明律的主体内容,介绍了弘治、嘉靖、万历年间定例情况;明代关于赎刑的规定较前代而言更为详备,作者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明代的赎刑规定及其执行情况。第二卷记载了明代司法审判的历史。其中,重点论述了三个问题。第一,记述了明代几种重大的审判制度,如会审、朝审、大审、热审、地方恤刑会审等;第二,介绍了明代司法制度中的一些具体规定,如关于提人、击登闻鼓、诬告、越诉、讯囚、决死囚、籍没等方面的规定;第三,记述了明代各位皇帝的执法概况与某些皇帝的法制史学说。第三卷记载了明代自创的特殊法制制度,如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等。重点描述了东厂和锦衣卫酷害吏民的特务活动。“其文痛切淋漓”,内容充实,史料价值很高。这正如清人王士祯在古夫子亭杂录中所言,明史刑法志“极言明三百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缇骑之害,其文痛切淋漓,不减司马子长。”总体上说,明史刑法志记录了明代近三百年的法制和刑政历史,取材丰富,基本上能够全面地反映出明代立法简省、刑政酷烈的特点,可以弥补明史纪传所缺之不足。当然,有一点必须指出来的是,明史刑法志也有其本身不足之处,如有些史实记载与明实录不同,与明史其他篇目也有些出入,对明末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以及对廷杖、红丸、移宫三案的记载等也有所忽略。二、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的启示中国法制的发展历史以其悠久而丰富的内容,提供了极为重要的“鉴古明今”的历史经验。1政治开明,法制发展法制的发展演变是社会关系变动的结果和反映。法制的兴废是和政治上的是否开明成正比的,因而也是衡量国家治乱的重要尺度。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都是和封建法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贯彻分不开的。反之,政治专制则是法制发展的阻力。中国法制起源颇早,但发展缓慢,充满了保守性,就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束缚。2因时修律,世轻世重历代统治者都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统治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修订法律。纵观封建的法制发展史,对于触犯礼义伦常的刑罚,汉唐与明清大体类似;而对于危及国家统治的反逆大罪的刑罚,明清则重于汉唐。这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促使统治者加强了对政治性犯罪的镇压。3用法律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封建的国家机器是以皇帝为轴心的一整套官僚军事机构组成的。法律确认皇帝至高无上的大权,调整着作为专制制度重要支柱的官僚机构和军队的活动。规定着各级官吏的职责和任、免、调、迁。同时还有法定的“会议”、“会奏”、“会审”制度,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国家机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