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平面镜成像典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初中二年级]平面镜成像典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初中二年级]平面镜成像典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初中二年级]平面镜成像典型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初中二年级]平面镜成像典型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面镜成像典型教学设计研究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五中学 初中物理 史贻明证书编号:090827课程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光现象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课内容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亲自感知、获得知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学好平面镜成像这节的内容,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知识,又为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做光学实验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同时它在生活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通过应用的举例介绍,进一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本节课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是成像的原因。实验器材:平面镜、玻璃板、夹子、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直尺、火柴学情分析:镜子是日常生活用品,学生在家里不但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而且有的调皮的同学还会把一些小镜子带到课堂上偷偷摸摸的使用,因此对于平面镜成像现象并不陌生。但在课堂上不但可以照镜子,而且可以做这种动作,这在平时上课是根本不敢想的。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反射,了解了光的反射规律,知道平面镜对光线的反射作用,因此这种自然情境的创设会使课堂气氛相对活跃,学生的情绪会更加放松,思维也会进入一种积极和亢奋的状态,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当然,由于受传统“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等教学方式的熏陶,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方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就对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已知、未知、通知、想知、怎么知”,在此基础上精心设置导向性信息,并注意在课堂上通过“创境激情、以境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五官并用,全身体验,顺利完成探究性学习。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颠覆,通过“导向性信息”这个航标的设置,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变“满堂教”为“满堂学”,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能动地、独立地学习各学科文化遗产,并且是重新探索,重新发现,重新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重复和记忆。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独立、主动的完成探究活动,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精心设置的情境和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主动参与课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全身心投入到满堂学的课堂氛围之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能力,培育了品德,从而顺利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充分注重学生在认知过程要遵循的三个层次要素的因果层次性,即“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并注意三个贯穿要素的全程贯穿性,具体教学流程如下: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先利用投影图片,给学生形成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面小镜子,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感受、体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形成初步的认识。二、实验探究,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根据探究问题的实际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作出正确的器材选择,然后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经历现象的观察、数据的收集、结果的分析与论证等探究过程,最终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了有效的顺应与同化。三、拓展延伸,开阔眼界。通过两道练习题,加强、巩固学生对成像特点的理解和运用,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精讲突破本节的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本节的阅读材料科学世界-凸面镜与凹面镜作为课下作业留待学生下课后完成。“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茁壮成长”,只有充分遵循客观规律,将诱思探究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学习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一)展示图片,引入新课课件投影请看下面两幅图片,认真观察、感受:水中的倒影给我们带来了美的视觉冲击,墙上镜子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层次感,你想过吗,这些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情趣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简要实录):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若有所思。(二)再现生活,感受新知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的小镜子,放在自己的面前,仔细观察,思考以下问题,并用笔做简单记录,然后举手回答:1、你的像在平面镜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的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你改变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设计意图):正如张教授所说的“创设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主要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而由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设计一种非常自然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里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看,更要带着问题观察,通过观察,可以初步得到有关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里要尽量地让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去猜想,不被老师特定思路所左右。(简要实录):学生兴趣非常高,脸上都洋溢难以置信的喜悦。通过积极观察、思考,能比较准确的得到结论。但是第三个问题中的第一问,一些同学却存在着不同见解,有的同学认为远离镜面和靠近镜面,像大小不变,也有同学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认为远离镜面时,像变小,靠近时,像变大。对这一点,我并没有马上纠正。二、实验探究,总结规律(一)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课件投影按事先划定的小组,观察桌面摆放的器材,思考以下问题:1、要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哪些器材?2、你所在小组选的是玻璃板还是平面镜,为什么?3、你们小组选用一枝蜡烛还是两枝,为什么?4、你们打算怎样利用所选的器材去设计实验?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出一名同学回答。(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先让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导向性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器材,然后进一步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这样一方面学生自己制定的计划与设计的实验,会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探究活动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印象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简要实录):学生积极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了小组交流。在小组代表发言的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代表也随时阐述了己方的观点,通过小组间互相交流补充,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前三个问题基本解决。但是第四个问题涉及到实验中几个关键环节的处理,比如如何确定物象位置关系,如何知道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等,这时老师及时进行了引导、点拨,学生很快明白了相应的处理方法。(二)学生动手,分组实验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所提供的器材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分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如实填写在表格中。(设计意图):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体现在自主探究上,通过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等强化体验方式,使学生在师生精心设计的自我探究活动中,锻炼思维的条理性与发散性,提高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从而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简要实录):学生分小组团结协作进行实验,老师在教室内巡视。有的小组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玻璃板放置、蜡烛的放置不正确,导致无法使像物重合,这时老师及时给予了提示。还有的小组只做一次就没有再做,这时老师也马上提醒他们多做几次。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三)分析数据,发现规律课件投影小组展示数据,交流探究结果,并由小组代表回答以下问题: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像、物点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4、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什么?(设计意图):实验结束,必须进行分析与论证才能确定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让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此环节由学生去完成的目的:一是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二是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正是在这样的分析、归纳、总结中,有效的实现了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简要实录):各小组(挑选2个小组)通过投影仪展示了自己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由小组代表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结论。有的小组由于结论与原来的猜想相符,非常兴奋,而有的小组虽然得出的结论推翻原来的猜想,但依然有一种成功后的喜悦。在师生共同归纳后,老师用投影展示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物等大;2、像物等距;3、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4、成虚像。三、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一)应用迁移,学以致用课件投影请独立完成下列练习,然后举手发言或者上讲台来展示。1、 某同学身高1.7 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 m处,他的像高是_,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若此人向平面镜移动1 m,则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他的像高为_。2、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设计意图):通过典型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成像特点的理解,发展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简要实录):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大胆举手要求发言和到讲台完成画图练习,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及其他同学给予纠正、补充,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完成第1道练习。在第2道练习中,出现了有同学用实线画辅助线和虚像的情况,教师及时给予了纠正,并强调了画成像图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二)、启发诱导,突破难点课件投影平面镜为什么能成像?(设计意图):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平面镜成像,学生都知道,而且通过实验还归纳出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平面镜为什么能成像,却还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难点。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的是教师精讲,辅之以板书图示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的相机诱导下,全身心处于主动学的状态,积极动眼看、动脑思,从而突破难点。(简要实录):在黑板上通过一步步作图让学生明白人眼可以看到镜前物体射向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同时老师及时向学生指出了人眼是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来判断物体位置的,学生积极的独立思考,基本上明白人看到的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实际并不存在。板书图示之后,教师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直观展示成像原理,看过之后,多数同学脸上已经有了会心的微笑(少数同学课下进行单独辅导)。(三)拓展延伸,完善新知 课件投影1、水面倒影是怎么形成的?2、阅读课后科学世界凸面镜和凹面镜,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并自己设计表格,将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外形、对光线的作用、应用总结后填写完整。(设计意图):这是留待学生在课后完成的作业,更是本节知识的深化、拓展与延伸。课后反思:在接触“诱思探究”之前,我已经从事了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平面镜成像一课也至少上了六、七遍,虽然说未曾取得多少突出的成绩,但无论是知识传授上,还是组织教学上自认为没有什么问题,整个课堂基本符合当时的物理教学大纲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而且即使是观摩市、区优质课,课堂流程也是大同小异,因此,一直以来,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2004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在部分省市试行的基础上,推广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理念不仅对于我,对于所有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观念的冲击,它为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到位竖起了“航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所以在我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践行新课标的勇气和动力。可是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时,却感觉到了摸不着边际,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课堂教学也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效果,真真正正地成了“穿新鞋,走老路”!2008年5月,应校长之邀,陕西师范大学的张熊飞教授来我校讲授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四天的讲座加上几位诱思骨干教师的“一课两上三讨论”,让我眼界大开,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张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不仅完全与新课改的理念契合,而且在具体操作上有章可循,尤其是“观察-思维-迁移”这三个层次的因果层次性和三个贯穿要素的全程贯穿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的过程,为我们深入贯彻新课标提供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这一节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一课两上三讨论”产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引路人,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传承性课程,还要通过“全身活动、心灵体验”完成体验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激发情意”,使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导向性信息诱导下,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之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培育了品德。因此,在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结构,确定了“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实验探究,总结规律”、“拓展延伸,开阔眼界”三个层次,并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向性信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学生反响强烈、情绪激昂,超出了我原来的想象,本节课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课后,教研组的同事就这节课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几条宝贵的意见:1、在创设情境时,我原来设计的文字加学生生活体验的方式,不能对学生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应该选几幅直观显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图片。2、在“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时,我原来准备的实验器材中只是提供了玻璃板而没有提供平面镜,这对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性实验引导不够。3、在分组安排中不够科学,只是简单的强强联合、弱弱联合,导致探究过程中的不平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