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料]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调查研究及培训方案.doc_第1页
[法律资料]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调查研究及培训方案.doc_第2页
[法律资料]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调查研究及培训方案.doc_第3页
[法律资料]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调查研究及培训方案.doc_第4页
[法律资料]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调查研究及培训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调查研究及培训方案以中央民族大学后勤工作人员访谈调查为例 摘要:农民工从流动人口概念而转向城市劳动力移民已是必然的趋势,他们的城市文化适应是最本质的适应状况。这里以中央民族大学的后勤工作人员为例,通过个案访谈,调查来自不同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农民工的跨城乡跨文化适应状况,了解他们在北京这种大都市的生活和文化适应状况,以期从中发现他们在文化适应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的因素,并试图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跨文化培训方案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关键字: 农民工 城市文化适应 培训方案正文部分一、 概述(一)、 研究背景中国农民伴随着三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向潮水一样涌入城市。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群体真正开始了革命性的脱变,“农民的终结时代”正在来临。在这样的历史性转变的时代,市场经济和中国政府共同扮演了背后推手的角色。三十年来政府一直着力改变农民工在资本市场和户籍制度的结构性压迫下,艰辛贫困、边缘的城市生存状态。政府和社会的目光主要聚焦在如何改革不平等的宏观社会结构因素,从保证农民工的公平权益入手,经过三十年与各种阻碍社会进步的势力博弈,使农民工在城市逐步获得平等与发展的权利。在城乡不公平的制度变革推进的同时,中国农民工以及失地农民城市化历程,将进入城市文化模式的适应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与社会关注农民工的目光需要发生战略性的转移,即帮助农民工实现对城市社会从身份到文化和心理的认同与适应,这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二)、研究内容近三十年来,政府和学者主要从体制、政策角度,着力落实农民工权利,以改善农民工的城市生存状态。我们的调查研究认为,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城市与农村不同的文化模式,农民工以及已经获得市民身份的失地农民,要正真融入城市社会,与城市发生和谐互动,文化适应是其内在的和深层的问题。我们这里说谈的文化模式适应主要包括:农民工对城市的职业技能、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规则、语言与着装等的认知、学习的过程。二、研究的理论基础跨文化适应(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四个层次构成。文化的层次结构犹如一座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往往是易见的物态文化层,是人类创造的各种器物,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产品的总和,这些器物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涵盖衣、食、住、行,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对自然认识、利用、改造及深入的程度,也是文化结构中变化最快的层次。藏在水下的则是大部分的文化层次,包括社会实践中各种社会规范的制度层次;人类实践,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行为层次;以及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文化核心的心态层次。显然,水面上那部分冰山巍巍壮观,引人注目,是物态文化;然而隐藏在水下的那部分冰山,虽不易看清,却是行为、制度、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层,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和判断,可以说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因其隐蔽性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二)、跨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是指为了适应某种新文化而积极改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包括改变某人的信仰和态度、知识以及技能。其中外在的文化的特征包括服饰、语言、饮食习惯等,而内在的文化特征包括信仰、态度、价值观等。成功的文化适应包括在坚持原有的价值观、习俗、信仰的同时,积极尊重新文化,公正无偏的看待两种文化。1、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研究跨文化适应的学者基本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期居留在某个社会文化中的非本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如移民和难民,他们在当地长期居住。另一类是短期居留在某一个社会文化中的非本文化群体中的个体,被称之为“旅居者”(sojourner)。旅居者包括:商业人士、留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传教士、军事人员、外交人员和旅行者。2、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跨文化接触会影响人的适应,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旅居时间、文化距离、歧视与偏见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评价方式、应对方式、人格、与文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人口统计学因素。三、访谈案例访谈调查 访谈员:汪菲 杜福旸访谈对象:中央民族大学四号楼值班人员 访谈地点:中央民族大学四号楼值班室 访谈形式:面谈 您好,我们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因为调查研究的需要,想就您在北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我们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保证绝不会泄露您的任何隐私,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与我们的访谈,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访谈内容。(一)个案概况:性别: 男 年龄:38文化程度:中专 职业:中央民族大学四号楼值班人员婚姻状况:已婚 居住条件:学校超市提供的住宿(二)主题访谈问:您的家乡在哪儿呀?气候怎么样呢?对北京的天气还适应吗?答:我老家是内蒙古的,我家在鄂尔多斯市,还是一个比较大的市。问:那您家的气候和北京差不多吧,还适应北京的天气吧?答:嗯,挺适应的,没什么大的区别,冬天都很冷,不过内蒙冬天气温冷到零下40度。问:您是由学校给你提供工作餐吗?还是自己做饭?来到北京后您是否感受到饮食习惯上的不适应? 答:学校没有提供工作餐,我是自己做饭,基本上没什么不适应的,这些方面都没什么差别。问:我们都知道北京的住房困难,您现在住哪儿呢?您对您现在的居住条件满意吗?答:怎么说呢,我现在居住的地方是我爱人所在单位学校超市提供的,还是挺满意的,毕竟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问:您现在在中央民族大学主要是负责什么工作呀?答:我主要是负责四号公寓楼执勤,每天就看看过往的学生,看看是否有陌生人出入,负责出入登记,给学生提供一些帮助等等。问:您对您现在的工作满意吗?每天工作是不是和辛苦?您工作场所条件怎么样?答:还行吧,就是我经常要值夜班,夜班时10个小时,比较长,工作场所也就是 像你看到的这样,就是这间小屋子,里面设施也比较简单。问:您的工作放假多吗?答:不多,一个月就休息两天,没有周末。问:那您来北京之前有到过其他城市吗?都从事什么职业?答:我是2000年来北京的,现在都10年的,2005年来的民大,现在也5年了。在这之前的5年,我在北京办过养鸡场。问:您既然办了养鸡场,为什么没有继续走下去呢?或者是继续从事创业或者商业类的工作呢,而是到中央民族大学做一名值班人员?答:很多事情不是我想就能做的,很多现实条件不允许,我办这个养鸡场是跟人合作的,后来别人不干了,抽走了资金,我也只好不干了。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没有一技之长,根本找不到其他的工作。问:请问您在来北京之前在家乡从事什么工作呢?又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来北京呢?答:我在家乡是畜牧兽医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后来因为改制被迫下岗,我当时只工作了四年,工龄比较短,补助也很少,后来有人叫我到北京办养鸡场,我就来了北京,想到北京毕竟是首都、大城市,也就来到了北京。问:您刚到北京时,有没有生活上的不适应,比如您在家习以为常的小习惯,在北京不被人接受?答:这方面还是没有的,我觉得北京跟内蒙古在这方面还是没有什么差异的。问:您来自内蒙古,那您是少数民族吗?您现在在中央民族大学,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少数民族,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遇到过一些与家乡风俗习惯相抵触的事情发生?答:我是汉族,不过内蒙的少数民族很多也汉化了,再者,我觉得56个民族是一家,没有什么习惯上的抵触,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问:在家乡的时候,闲暇时间里您都在做什么呢?答:在家乡的时候,问:来到北京后,您在闲暇时间都做些什么呢?有经常到北京的名胜古迹等地方去玩儿呢?答:在北京时候,问:离开家乡后,同以前家乡的亲戚、邻居好友等联系肯定会少了,在新的环境,必须建立新的人际圈,您现在的朋友圈怎么样呢?您的交友原则相对在家乡时是否也发生了变化?答:我觉得到哪儿都一样,都是离不开朋友的,尤其是出门在外,有句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其实人就是需要互相帮助,在哪儿都一样。问:您觉得来到北京后,和你之前预想的有区别吗?主要都有哪些?答:问:您来北京都这么多年了,您是一个人来北京,还是家人都来北京呢?答:我家人也在北京,我爱人在超市上班。问:没多久元旦就要到了,您过年有回过自己的家乡吗?答:没有,我的父母也来到北京,所以也就不回家乡了,但是我还是很想回家乡的。问:您的父母亲是跟您住一起吗?您的收入水平也不是很高,那您的父母来北京是靠自己养活吗?答:不是,他们也打工,自己养活。不过我们节假日还是经常聚在一起。问:那您孩子是在北京上学吗?答:是的,在北京上小学。问:那您孩子在北京上学还适应吗?北京的教育跟您家乡的有什么不同吗?答:我家孩子是出生在北京的,所以没有什么不同的,国家的政策还是很好的,没有什么其他额外的收费,和北京孩子完全一样。问:北京的竞争很激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都会为孩子报班,基于您现在经济水平,您有给孩子报兴趣班、补习班吗?答:还是有的,自己就算过的差一点也没什么的,也要省出钱来给孩子学习,我自己已经这样了,没什么盼头,肯定希望我儿子不像我这样,以后多学点文化知识,有出息。问:您来北京后,收入水平怎么样?答:北京的收入水平不是很高,我的工资比较低,但是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问:北京消费水平很高,您觉得北京的生活压力大吗?答:压力肯定是很大,现在物价上涨,什么都买不起,北京的工资不是很高,生活压力很大。问:您有没有想过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呢?比如说您放弃现在的工作,去从事其他的工作,您以前是兽医,有没有想过自己开一家宠物诊所呢?答:当然想改变,可是很多时候是没有条件去改变,我不敢放弃现在的工作,我有妻子孩子,我需要养家。兽医还是很多年以前的工作,现在多年不做,已经不会了,而且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想得到认可是很难的,需要通过很多努力和学习才可以。问:您的现实条件是比较困难,不过您要是有想法去努力还是会有希望改变的。我看您的工作也是很枯燥的,同时也是比较闲的,您会利用这个时间学习吗,比如看看书?答:没有,一个是我们这里没有书,我也不知道学什么好,一个是工作时间不太允许做其他事情。问:学校的资源是很丰富的,有很多学习的契机,学校是不缺乏书籍的,那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去获取书籍,还有国家图书馆离我们很近,您可以去看书,每天还可以免费上一个小时的网等等,北京有很多资源供人学习。您来中央民族大学工作,有培训你们技能吗,比如电脑知识的学习等等?假如政府要对你们进行培训,您会选择参加吗?答:我们没有经受什么培训,所以电脑也不会,仿佛与时代脱轨了,本身又没有什么技能,如果有这方面的培训的话,我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问:我觉得您还是积极向上的,努力想要改变自己生活的,如果没有培训,您会自学吗?答:自学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还是不行的,如果我去看书,也不知道看什么书,就算我看了对的书,估计比较专业的术语我也看不懂,到头来还是没有什么效果,我觉得还是要培训。问:北京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应该还是有的,您还比较年轻,还有希望去学一技之长,您有想过去参加培训吗?答:很想,但是我去培训就要放弃现在的工作,面对这么大的生活压力,我做不到,而且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非常感谢您抽出这么宝贵的时间参与我们的访谈,愿您以后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孩子学习进步,我们的访谈就到此结束,感谢您的配合!四、影响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的因素分析(一)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农民工是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从当前的态势看,它已不单是流动人口的概念,而已成为规模化的劳动力移民。他们成为城市居民将有一个城市适应的过程,相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适应,其文化适应是最具本质意义和决定作用的。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是城市社会与农民工双向互动作用的过程。而在文化上的城市化,则经由城市文化的不断教化和农民工自身接受教化并自我调整的途径,形成适应城市社会环境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心理意识,使之能自觉采取符合城市社会要求的行为,达到完全融入城市居民阶层。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原有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的影响,新旧文化必将产生碰撞和冲突,从而也就出现许多矛盾和问题因而,通过研究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问题和共性的东西,并设计出一些合理的培训方式来缓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农民工自身缺乏文化适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长期的农村文化背景以及户口的羁绊,使农民工与城市产生心理上的鸿沟,总认为自己的归宿还在农村。一部分想要留在城市的人,既向往城市的物质生活,也开始模仿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但并没有意识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必要,对学习知识、学习法规、接触文化缺乏自觉。二是城市社会对农民工实施教育培养以提升文化素质缺乏责任感。城市企业对农民工的接受,原始的动因就在于经济上的短期利益,即以低廉的价格购买这一来自农村的人力资本。他们也有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的愿望,却往往着眼于这一人力资本的升值而更“价廉物美”,事实上不愿意化费培养提高的成本。(二)个案具体分析本次调查以中央民族大学后勤工人为例,让我们了解到了三四十岁青中年人来北京的生活状态,他们有妻子孩子,肩负着养家的使命,但却依旧力图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更好的适应大城市的文化生活。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一批中青年下岗,他们的文化水平大多为中高专,较之老一辈农民工有一些工作经验和技能,但是他们又不是新一代青年农民工,面对现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他们还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他们有家室,有老人,他们并不太年轻,他们不会电脑,不会英语,他们的技术在大城市立不住脚,他们为了生存,奔赴大城市成为一名农民工。但是他们相对来说,文化素养还是比较好的,早期的工作经验也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年龄的因素,他们大多没有重新创业的勇气,另有一些限制因素,使得他们只能安于稳定的但是收入较低的工作。1、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外部因素包括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旅居时间、文化距离、歧视与偏见等等。从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外部因素来看,访谈参与者基本不受影响,访谈参与者是全家流动来到北京,有了家的归属感,因而在生活适应上问题不是很严重,而且来京的时间比较长,对北京的生活以及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适应,再者,访谈参与者本身是北方人且为汉族,对北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自然气候、饮食等比较适应,因而,外在的因素对他的文化适应基本没什么影响。(1)、生活变化 在跨文化接触中存在着一系列生活变化,如饮食习惯、生活节奏、气候等,这些变化会给人带来压力。Furnham 和Bochner(1986)对负面生活事件文献的批判性回顾中,提到在生活变化与身体、心智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生活变化和心理失调的平均相关在0.35。也就是说,跨文化接触带来的生活变化会影响人的心理适应。访谈参与者对北京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气候等都比较适应,在这方面没有影响到他的身心健康。(2)、 社会支持 一般研究者都认为,社会支持是预测心理适应的显著因素。 社会支持有很多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熟人。在所有的社会支持来源中,最受关注的是婚姻关系,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婚姻是社会支持的基本来源。访谈参与者是全家人来到北京,因而有家的归属感,在心里上不会空虚寂寞,遇到问题可以由家人提供情感帮助和支持,另外,他同周围的同事关系较好,有良好的人际圈,也有利于精神的放松和心情的良好。(3)、 时间对心理适应的影响访谈参与者来北京10年了,可以说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因而,有助于他适应北京的城市文化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