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ppt_第1页
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ppt_第2页
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ppt_第3页
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ppt_第4页
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 一、贸易发展与要素流动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及其特征 三、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四、贸易与经济一体化 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供了动力 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要素流动 创造了条件 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促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 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成本的差异是产生要素流动的一 个客观原因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从静态的局部的分析出发,要素流动与贸 易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 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看,两者之间又是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及类型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 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区的一种国际经济活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 按资本流动方向,国际资本流动可分为资本输出和资本 输入 按投资时间长短,国际资本流动可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 投资 按投资方式,国际资本流动可分为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借 贷资本输出,其特点是投资者不直接参与使用 这些资本的企业的经营管理。 国际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际证券市 场上购买外国企业和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债券, 或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上市外国企业股票的一种 投资活动。证券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 稳定的债息、股息和证券买卖的差价收入。 国际借贷资本输出的具体方式有 政府贷款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国际金融市场贷款 中长期出口信贷 一国的对外借款形成外债(企业外债也最终形成 国家债务)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投资于国外的工商企 业,直接参与或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获取利润 的一种投资方式 它具有两大特征: 以谋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 不仅仅是资本的投入,是经营资源的综合投入 FDI与FII的区别 根本区别:是否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与经营权 FDI必定流入具体的生产或服务部门,而FII的直接 流向是各种资本市场 FDI通常伴随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和重新配置;FII 不必然引起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 FDI的收益来自企业利润,并不固定;FII的收益一 般是固定的 FDI对企业的控制和有效影响一般是通过股权来保证 的。也可以利用在无形资产方面的优势,通过非股权 安排控制海外附属企业 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 投资者直接到国外开办独资企业,设立分 支机构、附属机构等 购买国外企业的股票并达到一定比例 同国外企业共同投资,开设合资企业或合 营企业 投资者利润的再投资 跨国并购成为直接投资的主体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1987年跨国并 购的价值仅为1000亿美元,1999年达到7200亿 美元,2000年外国直接投资以跨国并购方式实 现的金额约为1100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3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际生产的增长主要是通 过跨国并购而不是通过新建企业投资实现的。 发达国家占世界并购额的90。跨国公司占并 购总额的90。 国际直接投资流量 2000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资为13万 亿美元,其中4/5的FDI进入了发达国 家。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2001年的海外 直接投资仅为7810亿美元,比上一年的13 万亿美元减少40,是1991年以来首次下 降。 2002年FDI仅为6510亿美元,下降21 。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跨国界的企 业并购数量减少是主要原因。(国际商报 2003年1月30日;10月18日) 据国际商报2004年1月15日报导, 2003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与2002年相比略 有增长,投资总额约为6530亿美元,标志 全球直接投资已经开始走出低谷。如无意 外,2004年全球直接投资可望突破7000亿 美元。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3年发布的报告 显示,目前全球共有跨国公司6.5万家, 拥有子公司87万家,投资存量达7万亿美 元。跨国公司子公司创造附加值3.4万亿 美元,约占世界GDP的10。2002年跨国 公司的全球销售额高达18万亿美元,是同 期世界出口额的2.25倍。国外聘用员工 5300万人。 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自然资源导向型 生产要素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替代市场型 研究开发型 自然资源导向型 这类投资一般都投向能源、矿产、森林等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在那里 建立原材料生产和供应基地,以弥补投资 者母国自然资源的匮乏。 生产要素导向型 指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供 应比较丰富的国家进行的直接投资。发达国家和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租和工资水平的节节上升 ,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国 际竞争力。为了减轻这方面的不利影响,这些国 家就以直接投资的方式,把那些占地多、费工费 时的生产工序转移到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 的国家或地区。 市场导向型 这是以扩大市场销售为目标的对外投资。 与在本国完成商品生产、然后再出口到国 外的模式不同,它通过在当地生产、当地 销售,可以使设计和生产更接近市场,随 时了解、掌握市场动态,并可降低运输费 用,从而达到维持和扩大对市场的占有率 的目的。 替代市场型 这是为了克服市场不完全性可能造成的风险而进 行的直接投资。现实中的市场并非理想的完全竞 争的市场,市场上信息分布是不对称、不完全的 ,信息的获得是需要成本的,谈判、签约到契约 的执行也都要付出代价,在国际市场上就更是如 此。针对市场的不完全性而对外直接投资,就可 以将市场不完全性带来的成本内部化,以企业内 部的行政关系替代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以长期契 约取代短期契约,从而克服市场风险、确保资源 供应和降低生产成本。 研究开发型 跨国公司的R&D的本土化和国际化趋势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通过向技术先进的国家 进行直接投资,在那里进行独资收购或合 资经营高科技企业,将其作为从事科研开 发、新产品设计的前沿阵地,引进新技术 和新工艺。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 最新概况 截至2005年12月底,全国共 批准了外资企业 552942家,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已达6224 亿美元。 “十五”时期实际使用 外商直接投资与增长速度 2001年 469亿美元 增长15.1% 2002年 527亿美元 增长12.5% 2003年 535亿美元 增长1.4% 2004年 606亿美元 增长13.3% 2005年 603亿美元 增长0.5% 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 由于中国没有进行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统计, 因此“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概念被普遍使用 。实际上,这一指标没有反映出外商投资企业终 止运营、资产折旧、以及撤资等情况 。据专家测 算,截至2003年底,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约 为2500亿美元,仅为同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14 美元的一半。中国人均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为200美 元,远低于2002年世界人均1178美元、低于发达 国家5330美元和发展中国家480美元的水平。 外资企业位次排名: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1) 香港 (33) (1) 香港 (33) (1) 香港 (31) (2) 美国 (10) (2) 维尔京群岛(11) (2) 维尔京群岛(11) (3) 台湾 ( 8) (3) 日本 ( 9) (3) 韩国 (11) (4) 日本 ( 8) (4) 韩国 ( 8) (4) 日本 (10) (5) 新加坡( 5) (5) 美国 ( 8) (5) 美国 ( 7) (6) 韩国 ( 5) (6) 台湾 ( 6) (6) 台湾 ( 5) 外资企业投向 2002年 2003年 (1) 广东 (21) (1) 江苏 (20) (2) 江苏 (19) (2) 广东 (15) (3) 山东 (10) (3) 山东 (11) (4) 上海 ( 9) (4) 上海 (10) (5) 福建 ( 8) (5) 浙江( 9) 2002年世界著名的管理顾问科尔尼公司调查结论: 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企业首选的投资国。至2005年连续4年名列第一。 外国 FDI 信心指数:(范围:03) 2002年 2005年 (1) 中国: 1.99 (1) 中国: 2.20 (2) 美国: 1.89 (2) 印度: 1.95 (3) 英国: 1.51 (3) 美国: 1.42 (4) 德国: 1.50 (4) 英国: (5) 法国: 1.29 (6) 意大利: 1.23 (7) 西班牙: 1.22 (8) 加拿大: 1.20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2004年中国FDI为61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960亿美元)和英国(780亿美元)。 根据美国安永国际会计公司的最新统计,2004年中国引进外资在全球仍然居于首位,引进额占全球FDI的一半。在问卷调查中“哪个国家吸引力最大”这个项目里,中国占52,比2003年增加了15,而美国占39,比2003年减少了9。 以下是前几位的排序: 1、中国;2、美国;3、印度; 4、波兰;5、德国;6、英国; 7、捷克;8、法国;9、俄罗斯。 中国开放型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其他 因素,国际产业和资本迅速向中国转移是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种转移适应了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也 是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正确战略的 结果 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的特点 新一轮国际资本与产业转移与形成新的世界工厂相联 系 新一轮资本与产业转移与新经济中的高科技产业进入 成本竞争阶段相联系 新一轮资本与产业转移与新的城市中心的形成相联系 直接投资的理论 垄断优势论 企业垄断优势产生的原因在于商品和要素 市场的不完善。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世界 里,企业是通过产品差异、品牌、特有的 营销技巧和限制竞争对手进入等获得竞争 优势的。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垄断优势 企业之所以能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是因 为它具备东道国同类企业所没有的特定优势 即垄断优势。 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及营销技巧 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 二是由于企业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 优势 跨国公司使产品差别化的能力是其 获取垄断优势的重要原因 垄断优势论较好地解释了技术、知 识密集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并能够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 投资现象。 比较优势论(小岛清模型) 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国际投资都应立足于 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 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投资国应从趋于比 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 边际产业的概念可以扩大到边际性生产 在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应从技术差 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移植,以适 应东道国的需要,投资国的中小企 业应走在对外投资的前面 小岛清模型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 投资行为,有一定的解释力 内部化理论 所谓内部化,就是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 企业内部的供需关系。由于市场的不完善,使 得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大。正是为了克服市 场的不完善和交易成本过高的劣势,跨国公司 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行市场的内部化。 邓宁的三优势模式 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 投资的必要条件,区位优势则是充分条件。三种优势 的组合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决定了跨国公司从事国际 生产的方式:若公司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应选择技术 转让;若公司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应选 择出口贸易;只有当公司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 化优势,并且有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可供利用时,才可 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 () () 对外直接投资 * * * 出 口 * * 无形资产转让 * 邓宁的三优势模式可以兼顾解释商品出口、无形资产 转让、对外直接投资三种方式。 中国的对外投资 发展中国家FDI理论 1、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小规模技术理论 3、技术当地化理论 4、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邓宁) 第一阶段:人均GDP400美元以下,无对外直 接投资 第二阶段:人均4001500美元,外资流入超 过流出 第三阶段:人均20004750美元,净FDI上升 第四阶段:47505600美元,净FDI为正 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有相对竞争优势 小规模制造 当地采购 低价格 技术当地化理论(拉奥)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技术和知识的当地化有其特点 ,包含了创新活动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能够利用其优势实行对外投资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坎特威尔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产 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积累,这类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 投资逐步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发展,而且对 外投资的产业也逐步升级,其构成与地理分布的变 化密切相关。 为什么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意愿较低? 劳动力无限供给? 中国对外投资的情况 截止2004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投资净额为448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2003年统计数据,中国对外FDI数额占全球流量的0.9,占存量的0.55。 从投资主体看: 国有企业:35 有限责任公司:30; 股份有限公司: 10; 私营企业:12; 外商投资企业:5; 股份合作企业:3; 集体企业:2; 港澳台投资企业:2; 其他:1。 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 部分)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 额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对外 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8亿美元,增长 27.5%。 中国对外投资的情况 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来看,以制造业、商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最多,共占境外企业总数的 75。 从投资主体所在地来看,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江苏和上海市最多,占总量的60。其中,浙江省居于首位,共 682家,占境内主体总数的 23。 有70的私人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和福建两省。 从投向看,境外企业发布在全球149个 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和地区总数的71 。其中,欧洲地区最多,91的欧洲国 家有来自中国的FDI 。 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还处在引进外资 阶段。 国际资本流动性进一步加强 国际资本流动总规模经历了有史以来最 快的增长。特别是从实质经济部门分离出来 的国际游资,投机性强,流动性快。 据有关国际金融机构的估计,80年代中 期,全世界流动资本大约1万亿美元。1999年 世界流动资本已有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世 界国民生产总值23万亿美元的40。对冲基 金机构投资者及其进行的期货、期权等金融 衍生产品的交易,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占据重 要地位。国际资本流动性的进一步加强,一 方面为资金借贷提供了方便,促进了经济全 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会在国际金融市 场上不断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各国投资政策自由化深入发展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年初的数据显示, 旨在促进和保护外国投资的双边协定的数量 在90年代激增5倍,达到1857个,参与的国家 达到173个,而在80年代末,双边投资协定的 数量仅为385个。19911997年各国政府对外 国直接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约750次调整,其 中95以上是放松对外资管制的。WTO与贸 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生效,标志着多 边性的国际投资框架得以建立。 2002年,70个国家国家调整 了国内投资体制,涉及到248 项政策措施,其中95.2%有利 于外资流入。 (国际商报2003年10月18日) 自1982年中国与瑞典签订第一个双边投资保 护协定以来,截至2001年5月1日,中国已与 97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其中78 个已经生效。与中国签署协定的国家包括德法 等大多数欧洲国家,日韩等多数亚洲国家,南 非等非洲国家,以及阿根廷等拉美国家。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趋向 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经济一体化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它是指在组成贸易集团的成员国间逐步取消所有 歧视性贸易障碍和其他非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 易,进而实现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的无阻碍流 动,并为此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特惠贸易协定。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障碍 比非成员国要低,少数有选择的商品也可 能撤除所有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这 是经济一体化最松散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自由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内,各成员国相互取 消一切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障碍,实行区域内商 品自由流通,但各国仍保留独立的对集团外国家 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为防止集团外国家的商 品通过贸易壁垒较低的成员国进入自由贸易区, 通常在成员国之间的边境上仍保留海关。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除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 垒外,还统一了对集团外国家的贸易政策,对集 团外国家实行共同的、统一对外的关税壁垒和其 他贸易限制措施。这时,成员国之间不再设有海 关等机构。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共同市场。在共同市场内部,不仅实行关税 同盟的各项政策,即实行成员国内部的自由 贸易和统一对外关税政策,还允许资本、劳 动力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经济联盟。结成经济联盟的各成员国除了实 行商品与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 动外,还包括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 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如社会福利政策)的协 调一致。 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完全经济一体化。完全经济一体化比经济联盟更 进一步。它除了要求成员国完全消除商品、资本 和劳动力流动的人为障碍外,还要求在对外贸易 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完 全一致,并建立起共同体一级的中央机构和执行 机构对所有事务进行控制。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事实上几乎等同于一个扩大的国家。这种经济一 体化的最高形式,迄今尚未出现。 一体化的几种形式,是理论上的抽象。实 践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兼具几种一 体化的特点 实践中不存在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过渡 的必然性。 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静态效应。指假定经济资源总量不变、技 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经济一体化对集 团内国家贸易、经济发展及物质福利的影 响 动态效应。指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贸易及 经济增长的间接推动作用。 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 贸易创造:当关税同盟中某成员国的一些产品被来自另 一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品所替代时,便发生了贸易 创造。 贸易转移:如果一国因参加关税同盟,使得原先的贸易 关系由区外转向区内,甚至由原来从外部世界进口价格 低廉的商品,变为向同盟内成员国购买高价商品,便发 生了贸易转移。 无论是贸易转移还是贸易创造,对一体化集团成员都有 利。但对成员外国家影响不同。 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 组建共同市场之类的一体化经济集团,能获得规模经 济效益 形成共同市场以后,使各成员国厂商面临空前激烈的 竞争,从而刺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并 刺激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一体化经济集团内各企业为了应付市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