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ppt_第1页
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ppt_第2页
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ppt_第3页
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ppt_第4页
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 药药物不良反应应流行病学研究 前 言 药药物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过程,可用于预预防 、诊诊断、治疗疗疾病,也可用于改善生命质质量,提高健 康水平。 然而,药药物也有其双重性,一方面能产产生正面效应应, 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负现负 面效应应,即药药物不良反应应。 目 录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行特征与影响因素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 预防和控制 第一节 概述 因用药引起的 任何与用药目 的不相符的、 给病人带来不 适或痛苦的不 良事件 。 广义 一、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概念 正常剂量的药 物用于预防、 诊断、治疗疾 病或调节生理 机能时出现的 有害的和与用 药目的无关的 反应。 WHO国际药物监测 合作中心的规定 在药品的正常 用法、用量情 况下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 的对人体有害 或意外的反应 。 我国卫生部 药源性药源性 危害危害 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不合理用药所致的药物毒 副反应统称为药源性危害或药害,轻则引起 身体不适,重则可以致命。 药物不良事件药物不良事件 (ADEADE) 不良事件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利的 临床事件,但该事件未必与药物有因果关系。 不良事件包含临床新出现的偶然事件及不良反 应 。 按其与药理作用有无关联而分为两类:A型和B型两类。 (一)A型药物不良反应 l又称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是指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l与剂量有关,一般情况下随剂量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加重 l如镇静催眠药引起中枢神经抑制的不良反应 l特点:可预测、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 (二)B型药物不良反应 l又称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是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可能与药物成分和患者的遗传或免疫因素有关 l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l特点:通常难以预测是否会在具体的病人身上出现,一般与用药剂量无关, 发生率较低而死亡率较高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新的ADR分类方法 D类(给药反应):反应由给药方式引起,它不依赖于成分的化学物理性质。 给药方式不同会出现不同的ADR,改变给药方式,ADR消失。 E类(撤药反应):它是生理依赖的表现,只发生在停药或剂量减少后,再 次用药症状改善。 F类(家族性反应):仅发生在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代谢障碍敏感个体中的 ADR,此类反应必须与人体对某种药物代谢能力的正常差异而引起的ADR相 鉴别 。 新的ADR分类方法 G类(基因毒性反应):能引起人类基因损伤的ADR,如致畸、致癌等。 H类(过敏反应):他们不是药理学可预测的,且与剂量无关。必须停药。 如光敏反应等。 U类(未分类反应):指机制不明的反应,如药源性味觉障碍等。 新的ADR分类方法 A类(扩大反应):药物对人体呈剂量相关的反应,它可根据药物或赋形剂的 药理学和作用模式来预知,停药或减量可以部分或完全改善。 B类(bugs反应):由促进某些微生物生长引起的ADR,这类反应可以预测 ,它与A类反应的区别在于B类反应主要针对微生物 。 C类(化学反应):该类反应取决于赋形物或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刺激是 其基本形式,这类反应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如静脉炎、注射部 位局部疼痛外渗反应等可随已了解药物的化学特性进行预测。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药物流行病学是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 药物的利用及其效应的一门应用学科。 药物流行病学最初主要关注药物不良反应,但近些年来研 究领域不断扩大,如从不良反应监测扩大到不良事件监测 ,从强调药物利用(drug utility)扩大到研究有益的药物 效应以及药物疗效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等。 三、药物流行病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流行特征 (一)全球流行概况 (二)我国流行概况 1 药物方面 l药理作用 l药物的剂量、剂 型和给药途径 l连续用药的时间 l药物的相互作用 l药物的质量问题 2 机体方面 l种族和民族 l性别 l年龄 l个体差异 l血型 l用药者的病理状态 营养状态 3 其他因素 如许多食品、饮料 中加入添加剂,在 家畜、家禽的饲养 中,饲料加入己烯 雌酚、抗生素等, 肉类中残留的药物 有时引起不良反应 。 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 (一)病例报告 (二)横断面调查 (三)生态学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一)病例对照研究 (一)病例对照研究 美国波士顿Vincent纪念医院妇产科医生Herbst发现 19661969年收治7例阴道腺癌患者 年龄1522岁 过去年龄均大于25岁 7例在1522岁之间 7例全是腺癌 阴道癌占女性生殖系统癌的2% 阴道腺癌仅占阴道癌的5%10%,非常罕见 研究背景 Herbst对阴道腺癌危险因素进行探索 7例患者加上另一个医院例患者作为病例组 每个病人配4个对照,共32个对照 调查员用调查表对病例、对照与她们的母亲进行 了调查,经统计学处理后的主要结果 研究方法 (一)病例对照研究 (一)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结果 (二)队列研究 口服避孕药与脑卒中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背景: u脑卒中是口服避孕药罕见但又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在OC 上市不久就出现了与OC有关的患静脉血栓栓塞、脑卒中和心 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的报道。 u为了减少OC的副作用,近30年来,国内外在降低雌激素剂 量到降低孕激素剂量及改变剂型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u但一些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低剂量OC亦可能升高脑卒中 发病的危险性。 (二)队列研究 在国家“九五”攻关重点科技计划基金资助下,江苏 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计划生育科 学研究所等单位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在江苏太仓市和如东县25 个乡镇随访比较44 408名使用甾体激素避孕药( hormonal contraceptives, HC)和75 230名使用宫 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 IUD)妇女的脑卒中发 病率。 (二)队列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 (1)HC队列出血型脑卒中的调整后发病率为34.74/10万,是IUD队列 的2.72倍(P 0.01);HC队列45岁以下妇女出血型脑卒中的发病率明 显高于IUD队列;停用HC 10年以上者出血型脑卒中发病危险度为2.17 (1.16,4.06),仍显著高于IUD使用者。 (2)国产低剂量复方口服避孕药(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 COC), 当前使用者中出血型脑卒中发病危险性为非使用者的3.60倍( 1.73,7.53),停用5年以内发病危险度达3.09(1.26,7.57),但停用5 年以后发病危险度明显下降。 (3)在国产COC当前使用者中未发现梗塞型脑卒中发病率明显升高现 象。 (4)国产低剂量COC使用者中,高血压可能是出血型脑卒中最重要的 危险性因素。 结论:使用国产低剂量COC的妇女出血型脑卒中发病危险性明显升高 ,其对出血型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可持续到停用以后,应进一步研究口 服避孕药与高血压对出血型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三、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尤其是随机化对照试验是评价药物疗效和生物 制品预防效果的根本方法,理论上可以用于药物不良反应的 确证。 但由于受伦理学的制约,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四节 预防和控制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 工作是预防与控制ADR的主要措施 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发展 lWHO于1968年制订了一项有10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试验计 划收集和交流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定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药物不 良反应术语,药品目录,发展计算机报告管理系统。 l1970年WHO大会认为该合作试验计划已取得成功,决定在日内瓦设立 永久性的组织,名为WHO药物监测中心。该中心于1971年开始全面工 作,1978年迁至瑞典的东部城市乌普沙拉(Uppsala),称之为世界卫 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Drug Monitoring)。 l1997年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更名为乌普沙拉监测中心(Uppsala Monitoring Centre,UMC)并调整了内部组织机构。 l自1968年至2000年全世界有66个国家先后参加了WHO国际药物监测合 作计划,其中正式成员国60个,非正式成员国6个,中国已于1998年成 为该计划的正式成员国。UMC已收到来自这60个正式成员国的ADR报 表200余万份。 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发 展 n 我国的ADR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 n 1983年卫生部起草了药品毒副反应报告制度 n 1984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n 1988年在卫生部药政局领导下在京沪两市的10所医院进行了药品不良 反应监测报告试点工作; n 1990年进行了第二期扩大试点工作,由京沪两市扩大至广东、湖北、 黑龙江以及解放军共14所医院。 n 目前,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卫生部药品 不良反应监察中心于1989年组建后,一些省市先后建立了省级中心。 n 1997年卫生部药政局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列为当年和今后相当一 段时间内的重点工作 n 1998年参加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成为该计划的成员国 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发展 n卫生部组织起草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1999年11月,该办法 由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发布。 n2001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71条明确 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标志着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 作正式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n2003年9月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了药品不 良反应信息通报。 n2004年3月1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颁 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n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发布了药品安全性紧急事件处理工作程 序,规范了应急处置的相关程序。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