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方标准《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广西地方标准《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广西地方标准《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广西地方标准《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广西地方标准《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260A 47DB4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 45/ T 4462015代替DB 45/T 4462007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nsp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代替了DB45/T446-2007。与前一版本相比,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为:在规范性引用文件的规定中,修改了引导语,修改了引用的文件;在术语和定义的规定中,修改了引导语(见3);调整了部分术语顺序,修改了正确理解本规范所需的术语,增加了部分术语(见3.6、3.7、3.8、3.12、3.14);修改了原表5、原表8、原表11、原表12、原表15的内容,删除了原表4,调整了表格编号的顺序,增加了表2、表7、表16、表17的内容;修改了第四章;修改了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要求(见5.1.2.1、5.1.3.1、5.1.4.1、5.1.5.1、5.1.6.1);修改了电涌保护器(SPD)的要求(见5.2.1)和低压电源SPD的测试(见5.2.3); 修改了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划分、接地、等电位连接的要求、电源防雷措施要求、信号线路防雷措施要求(见5.3.3 、5.3.5.1、5.3.6.1、5.3.7.1);修改了油气站防雷装置的要求、金属油罐防雷及接地检测、人工洞石油库的检测(见5.4.1、5.4.3、5.4.7);修改了通信局(站)防雷装置的要求、防雷装置检测(见5.5.1、5.5.2);修改了检测作业要求(见5.6);修改了第七章检测程序(见7);修改了附录的顺序,删除了原附录C的内容;修改了附录B建(构)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见表B.1、表B.3)。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雷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阳宏声、韦卓运、植耀玲、康强、罗伟、邓宁文、李姜宏、吴浙、杨召绪、劳炜、何宽、郭媛、罗晓军、林为东、龙振兴。本标准于2007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42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构)筑物、电涌保护器(SPD)、电子信息系统、油气站、通信局(站)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和方法、检测周期、检测程序和检测数据整理。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建(构)筑物、电涌保护器(SPD)、电子信息系统、油气站、通信局(站)等场所防雷装置的检测。本标准不适用于以下方面防雷装置的检测:a) 铁路系统;b) 建筑物外高压电力系统;c) 车辆、船舶、飞机及离岸装置。其他行业可参照本标准的要求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8872011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15599-2009 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T 17949.12000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1部分常规测量GB/T 21431-2008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8-2014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74-2014 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89-2007 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 50156-2012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1-2009 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GB 50303-2011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601-2010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89-2011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DL/T 475-2006 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YD/T 1429-2006 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3 术语和定义GB 50057-2010、GB 50343-2012、GB 18802.1-2011、GB/T 19663-2005所确立的和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3.2外部防雷装置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3.3内部防雷装置 in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3.4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 earthing system将防雷系统的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端子板或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功能性接地等连接在一起构成共用的接地系统。3.5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位差。3.6雷击电磁脉冲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 ;LEMP 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3.7 电气系统 electrical system 由低压供电组合部件构成的系统。也称低压配电系统或低压配电线路。3.8 电子信息系统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 由计算机、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电力电子装置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3.9 电磁屏蔽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3.10 雷电防护区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 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如不一定要有墙壁、地板或天花板作为区界面。又称防雷区。3.11电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ion device;SPD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应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3.12 冲击电流 impulse current;Iimp 由电流幅值 Ipeak、电荷 Q和单位能量 W /R所限定。3.13标称放电电流 nominal discharge current;In流过电涌保护器 8/20s电流波的峰值。3.14 电压保护水平 voltage protection level;Up 表征电涌保护器限制接线端子间电压的性能参数,其值可从优先值的列表中选择。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大于所测量的限制电压的最高值。3.15压敏电压 press-sensitivity voltage;Ures(1mA)当通过1mA直流电流时,在压敏电阻两端测得的电压值。3.16残压 residual voltage;Ures放电电流流过SPD时,在其端子间的电压峰值。3.17响应时间 response time;taSPD的阻抗从开始下降到下降结束的时间。3.18泄漏电流 leakage current;Ile除放电间隙外,SPD在并联接入线路后所通过的微安级电流。注:泄漏电流值是限压型SPD劣化程度的重要参数指标。3.19劣化 degradation由于电涌、使用或不利环境的影响而造成SPD原始性能参数的变化。3.20退耦元件 decoupling elements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入多级SPD时,如果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或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为实现多级SPD间的能量配合,应在SPD之间的线路上串接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3.21防雷装置检测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heck and measure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全过程。4 检测项目4.1 以下检测项目按检测场所来选取:a)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b)电涌保护器(SPD)检测;c)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装置检测;d)油气站防雷装置检测;e)通信局(站)防雷装置检测;f)其它检测项目。4.2 检测项目内容见附录A。5 检测要求和方法5.1 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5.1.1 建(构)筑物防雷分类5.1.1.1 根据建(构)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对建筑物进行防雷分类,见附录B。5.1.1.2 当一座防雷建筑物中兼有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时,其防雷分类和防雷措施宜符合下列规定:a) 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30及以上时,该建筑物宜确定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b) 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30以下,且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的30及以上时,或当这两部分防雷建筑物的面积均小于建筑物总面积的30,但其面积之和又大于30时,该建筑物宜确定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但对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防闪电感应和防闪电电涌侵入,应采取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保护措施;c) 当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积之和小于建筑物总面积的30,且不可能遭直接雷击时,该建筑物可确定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但对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防闪电感应和防闪电电涌侵入,应采取各自类别的保护措施;当可能遭直接雷击时,宜按各自类别采取防雷措施。5.1.1.3 在设有低压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不属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将其划属第三类防雷建筑物。5.1.2 接闪器5.1.2.1 要求5.1.2.1.1 接闪器应由下列的一种或多种组成:a) 独立接闪杆;b) 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c) 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杆、接闪带(网);d) 用作接闪器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5.1.2.1.2 布置接闪器时,可单独或任意组合采用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网。接闪器的布置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布置要求建筑物防雷类别滚球半径hr(m)接闪网网格尺寸(m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3055或6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51010或12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602020或2416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网),应使被保护物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其保护范围按滚球法计算(计算方法见GB 500572010附录D),并且与被保护物保持足够的间隔距离,应符合GB 500572010中4.2.1的规定。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杆宜设在建筑物屋面的凸出处和拐角处,接闪带(网)应沿屋角、屋脊、屋檐、檐角、女儿墙等易受雷击部位敷设,见GB 500572010附录B。当建筑物高度超过滚球半径时,首先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垂直面外,接闪器之间应互相连接。 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应符合GB500572010中4.2.1第2、3款的规定。 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在其高度小于或等于 60 m的、罐顶壁厚不小于 4 mm时,或当其高度大于 60 m、罐顶壁厚和侧壁壁厚均不小于 4 mm时,可不装设接闪器,但应接地,且接地点不应少于2处,两接地点间距离不宜大于 30 m,每处接地点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当防雷的接地装置符合GB500572010中 4.3.6 的规定时,可不计及其接地电阻值,但GB500572010中 4.3.6所规定的 10可改为 30。放散管和呼吸阀的保护应符合GB500572010 中4.2.1、4.3.2的规定。5.1.2.1.3 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应符合表2、表3的要求。接闪杆、接闪带宜使用热镀锌钢材,优先采用圆钢。表2 接闪线(带)、接闪杆和引下线的材料、结构与最小截面材料结构最小截面(mm2)备注铜,镀锡铜单根扁铜50厚度 2 mm单根圆铜50直径 8 mm铜绞线50每股线直径1.7mm单根圆铜176直径 15 mm铝单根扁铝70厚度3mm单根圆铝50直径8mm铝绞线50每股线直径1.7mm铝合金单根扁形导体50厚度 2.5mm单根圆形导体50直径8mm绞线50每股线直径1.7mm单根圆形导体176直径 15 mm外表面镀铜的单根圆形导体50直径8mm,径向镀铜厚度至少70m,铜纯度99.9%热浸镀锌钢单根扁钢50厚度 2.5mm单根圆钢50直径8mm绞线50每股线直径1.7mm单根圆钢176直径 15 mm不锈钢单根扁钢50厚度 2mm单根圆钢50直径8mm绞线70每股线直径1.7mm单根圆钢176直径 15 mm外表面镀铜的钢单根圆钢(直径8mm)50镀铜厚度至少70m,铜纯度99.9%单根扁钢(厚2.5mm)注1: 热浸或电镀锡的锡层最小厚度为 1m;注2: 镀锌层宜光滑连贯、无焊剂斑点,镀锌层圆钢至少22.7g/m2、扁钢至少32.4g/m2;注3: 仅应用于接闪杆。当应用于机械应力没达到临界值之处,可采用直径10 mm、最长1 m的接闪杆,并增加固定;注4: 仅应用于入地之处;注5: 不锈钢中,铬的含量等于或大于 16 %,镍的含量等于或大于 8 %,碳的含量等于或小于 0 .08%;注6: 对埋于混凝土中以及与可燃材料直接接触的不锈钢,其最小尺寸宜增大至直径10 mm的 78mm2(单根圆钢)和最小厚度 3mm 的 75mm2(单根扁钢);注7: 在机械强度没有重要要求之处, 50mm2(直径 8mm)可减为 28mm2(直径 6mm)。并应减小固定支架间的间距;注8: 当温升和机械受力是重点考虑之处,50mm2加大至75mm2;注9: 避免在单位能量 10 MJ/下熔化的最小截面是铜为16 mm2、铝为 25 mm2 、钢为50 mm2、不锈钢为50 mm2 。注10: 截面积允许误差为 -3%。 5.1.2.1.4 建筑物高度超过所选滚球半径时,尚应采取下列防侧击措施: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当建筑物高于 30 m时,除屋顶的外部防雷装置应符合5.1.2.1.2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从 30 m起每隔不大于 6 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接闪带并与引下线相连。 30 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应与防雷装置连接。表3 接闪器规格要求名称材料规格接闪杆杆 高圆钢(mm)钢管(mm)1 m12201 m2 m1625烟囱顶上的杆2040接闪网(带)敷设方式圆钢(mm)扁钢(mm)明敷8124暗敷10204烟囱顶12254架空接闪线(网)接闪线应采用截面积50 mm2的热镀锌钢绞线或铜绞线、8 mm的镀锌圆钢金属屋面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宜利用其屋面作为接闪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板间的连接应是持久的电气贯通,可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b)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铅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2mm,不锈钢、热镀锌钢、钛和铜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0.5mm,铝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0.65mm,锌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0.7 mm。c)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不锈钢、热镀锌钢和钛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4 mm,铜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5 mm,铝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7 mm。 d)金属板应无绝缘被覆层。注:薄的油漆保护层或 1 mm厚沥青层或 0.5mm厚聚氯乙烯层均不应属于绝缘被覆层。屋顶永久金属体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GB500572010第4.3.2条第1款的规定外,屋顶上永久性金属物宜作为接闪器,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旗杆、栏杆、装饰物、女儿墙上的盖板等,其截面应符合GB500572010表 5.2.1的规定,其壁厚应符合GB500572010第 5.2.7条的规定。b)输送和储存物体的钢管和钢罐的壁厚不应小于 2.5 mm;当钢管、钢罐一旦被雷击穿,其内的介质对周围环境造成危险时,其壁厚不应小于 4 mm。c)利用屋顶建筑构件内钢筋作接闪器应符合GB500572010第 4.3.5条和 第4.4.5条的规定。防腐除利用混凝土构件内钢筋作接闪器外,接闪器应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或其它防腐措施。注;接闪器的受雷部至接地装置应是电气贯通的,其连接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不应在其中串联阻抗,对有些生产厂商宣称有特殊功能的“接闪针”,应符合本标准在材质和尺寸上的要求,其保护范围应按滚球法计算。 第二类(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当建筑物高于滚球半径时,除屋顶的外部防雷装置应符合5.1.2.1.2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水平突出外墙的物体,当滚球半径45m(或60m)球体从屋顶周边接闪带外向地面垂直下降接触到突出外墙的物体时,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高于 60 m的建筑物,其上部占高度 20%并超过 60 m的部位应防侧击,防侧击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建筑物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各表面上的尖物、墙角、边缘、设备以及显著突出的物体,应按屋顶上的保护措施处理; 在建筑物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布置接闪器应符合对本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接闪器应重点布置在墙角、边缘和显著突出的物体上; 外部金属物,当其最小尺寸符合表3的规定时,可利用其作为接闪器,还可利用布置在建筑物垂直边缘处的外部引下线作为接闪器; 符合GB500572010中 4.3.5(或4.4.5)规定的钢筋混凝土内钢筋和符合GB500572010中 5.3.5规定的建筑物金属框架,当作为引下线或与引下线连接时,均可利用其作为接闪器; 外墙金属门窗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外墙内、外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应与防雷装置等电位连接。 5.1.2.2 接闪器检查5.1.2.2.1 检查接闪器安装位置是否正确,接闪带是否平正顺直,固定支架是否间距均匀、固定可靠;接闪带固定支架水平间距、垂直间距是否不大于1.0 m,转弯处不大于0.5 m。5.1.2.2.2 检查焊接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焊接处搭接长度要求为: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圆钢与圆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紧贴角钢外侧两面或紧贴3/4钢管表面,上下两侧施焊。检查焊接部分防腐措施是否完整。5.1.2.2.3 检查接闪器与建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引下线的电气连接。5.1.2.2.4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接闪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表1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器(网、线)与风帽、放散管之间的间隔距离应符合GB 500572010中4.2.1第5、第6、第7款的规定。5.1.2.2.5 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或测高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接闪带固定支架间距,建筑物的长、宽、高,然后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用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5.1.2.2.6 首次检测时应测量接闪器的规格尺寸,应符合表2的要求。检查接闪器是否锈蚀,如锈蚀其残存截面积不应小于表2规定的截面积的三分之二。5.1.2.2.7 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其它电气线路。5.1.2.2.8 检查建筑物高于所选滚球半径且需要防侧击部分的外墙栏杆、门窗等较大金属物的接地。5.1.2.2.9 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屋顶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暗敷接闪带的埋设深度不宜大于20 mm。高层建筑物不应暗敷接闪带。琉璃瓦屋顶的建筑物其屋脊不应设置暗敷接闪带。5.1.2.2.10 利用楼板或结构圈梁混凝土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均压环的检测,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5.1.2.2.11 检查建筑物屋顶作为接闪器的金属板厚度、层数、搭接情况,当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质时,检查金属板下是否有阻燃材料。5.1.2.2.12 检查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网)的用材规格、高度、长度、敷设方式、防腐、固定情况、电气连接情况等。架空接闪线(网)还要检查最高和最低高度、支柱的间距、接地方式和接地点数量。在确定接闪线的高度时,要考虑到弧垂的影响。在无法测量最低高度或确定弧垂的情况下,可考虑架空接闪线中点的弧垂。当等高支柱距离小于120m时,弧垂取2m;当等高支柱距离为120150m时,弧垂取3m。5.1.2.2.13 测量、计算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间隔距离。测量、计算架空接闪线(网)至屋面和各种突出的风帽、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间隔距离。5.1.3 引下线5.1.3.1 要求5.1.3.1.1 引下线可明敷、暗敷或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或其它金属构件。引下线可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的一部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例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螺钉或螺栓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注: 各金属构件可被覆有绝缘材料。5.1.3.1.2 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见表4。高度不超过40 m的烟囱,可只设一根引下线,超过40 m时应设两根引下线。可利用螺栓或焊接连接的一座金属爬梯作为两根引下线用。金属烟囱应作为接闪器和引下线。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时,在其钢构件或钢筋之间的连接满足GB50057-2010中5.3.8的规定并利用其作为引下线的条件下,当其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时,可不要求满足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独立接闪杆杆塔、架空接闪线的端部和架空接闪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表4 引下线间距要求防雷类别引下线间距(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55.1.3.1.3 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应符合表2的规定。明敷引下线宜使用热镀锌钢材,优先采用圆钢。5.1.3.1.4 采用多根专设引下线时,应在各引下线上距地面 0.3 m至 1.8 m之间装设断接卡。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但利用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当仅利用钢筋作引下线并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距地面不低于 0.3 m处设接地体连接板。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设断接卡,其上端应与连接板或钢柱焊接。连接板处宜有明显标志。5.1.3.1.5 在易受机械损伤之处,地面上 1.7 m至地面下 0.3 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用暗敷或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保护。5.1.3.1.6 防接触电压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a) 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 b) 引下线3m范围内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m,例如:敷设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c) 外露引下线,其距地面2.7m以下的导体用耐1.2/50s冲击电压100kV的绝缘层隔离,或用至少3mm厚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 d) 用护栏、警告牌使接触引下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5.1.3.2 引下线检查5.1.3.2.1 首次检测应检查引下线隐蔽工程记录。5.1.3.2.2 检查明敷引下线是否平直,无急弯、固定牢靠。引下线固定支架水平间距、垂直间距是否符合不大于1.0 m,弯曲部分0.3 m0.5 m的要求。焊接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焊接长度应符合5.1.2.2.2的规定,焊接部分防腐情况,引下线是否锈蚀。检查引下线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焊接处是否锈蚀,近地面段的保护设施。利用建筑物内钢筋做为暗敷引下线的检测,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5.1.3.2.3 首次检测时应测量每相邻两根引下线之间的距离,记录引下线布置的位置、总根数,每根引下线为一个检测点,按顺序编号检测。5.1.3.2.4 首次检测时应用游标卡尺测量每根引下线的尺寸规格。5.1.3.2.5 检查明敷引下线上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测量明敷引下线与附近其他电气线路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 m;当不足1 m时,检查绝缘措施。5.1.3.2.6 检查断接卡的设置是否符合5.1.3.1.4的规定。5.1.3.2.7 检查防接触电压措施是否符合5.1.3.1.6的规定。5.1.4 接地装置5.1.4.1 要求5.1.4.1.1 共用接地系统的要求: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网)的接地装置有独立接地要求外,其他建筑物应利用建筑物内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线(PE)等与外部防雷装置连接构成共用接地系统。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5.1.4.1.2 独立接地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GB 500572010中4.2.1第5款的规定。5.1.4.1.3 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时应符合GB 500572010中4.3.5、4.3.6、4.4.5、4.4.6的规定。5.1.4.1.4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的要求。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值见表5。在高土壤电阻率的地区,降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宜采用下列方法:a) 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有效长度应符合GB 500572010附录C的规定;b) 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c) 采用降阻剂;d) 换土。 表5 各类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接地类型接地电阻()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冲击接地电阻)10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冲击接地电阻)10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冲击接地电阻)30第一类、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感应接地10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闪电感应接地30架空线换接处冲击接地电阻30电气设备接地4TN系统PE线重复接地10TT系统PE线重复接地4SPD接地10通信局(站)接地10石化装置10管道接地20或 30金属罐接地10防静电接地100弱电设备接地4共用接地1或 4共用接地按50Hz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确定,不应大于按人身安全所确定的接地电阻值注1:本表未列出的其它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要求根据其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取值。注 2:有设计要求或特殊要求的应按其设计要求或特殊要求取值。5.1.4.1.5 人工水平接地体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闭合环形接地体,人工接地体宜连接成均压网格。5.1.4.1.6 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扁钢或圆钢。接地线应与水平接地体的截面相同。人工接地体材料要求见表6的规定。表6 人工接地体材料材料规格圆钢(mm)扁钢(mm)角钢(mm)钢管(mm)1025440404壁厚3.5人工接地体应使用镀锌钢材。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5.1.4.1.7 人工水平接地体埋设深度不小于0.5 m,人工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2.5 m,人工垂直接地体间的距离及人工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宜为5 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少。接地体应远离由于砖窑、烟道、供暖管道等高温影响使土壤电阻率升高或腐蚀性强的地方。5.1.4.1.8 埋在土壤中的接地装置,其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在焊接处作防腐处理。5.1.4.1.9 防跨步电压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a) 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b) 引下线3 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 km,例如:敷设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c)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作均衡电位处理;d)用护栏、警告牌使进入距引下线3m范围内地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5.1.4.2 接地装置检测5.1.4.2.1 检查按以下内容进行: 首次检测时应查看隐蔽工程记录; 检查接地装置的填土有无沉陷情况; 检查有无因挖土方、敷设管线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相邻接地体在未进行等电位连接时的地中距离: 检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与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树木之间的净距是否大5 m。 应测量接地体材料的尺寸、埋设深度、间距,检查焊接处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焊接长度应符合5.1.2.2.2的规定,人工接地体的焊接部分防腐措施。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的跟踪检测,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5.1.4.2.2 用等电位连接测试仪或毫欧表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为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是否达到5.1.4.1.1、5.1.4.1.2规定的共用接地系统要求或独立接地要求,首次检测时应使用等电位连接测试仪或毫欧表对两相邻接地装置进行测量。如测得阻值不大于0.2,则断定为电气导通,如测得阻值偏大,则判定为各自是独立接地。5.1.4.2.3 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测量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测量常用三极法和接地电阻测试仪法,其测得的值为工频接地电阻值,当需要冲击接地电阻值时,应按GB 500572010附录C的规定进行换算。三极法的三极是指图1(b)的被测接地装置G,测量用的电压极P和电流极C。图1(a)中测量用的电流极C和电压极P离被测接地装置G边缘的距离为dGC=(45)D和dGP=(0.50.6)dGC,D为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点P可以认为是处在实际的零电位区内。为了较准确地找到实际零电位区,可把电压极沿测量用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之间连接线方向移动三次,每次移动的距离约为dGC的5,测量电压极P与接地装置G之间的电压。如果电压表的三次指示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则可以把中间位置作为测量用电压极的位置。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值UG和I代入式RG=UG/I,得到被测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RG。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为了得到较可信的测试结果,宜将电流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增大,同时电压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PCDdGPdGC(a)AViCPEG(b)(a)电极布置图; (b)原理接线图G被测接地装置;P测量用的电压极;C测量用的电流极; 测量用的工频电源;A交流电流表;V交流电压表;D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E图1 三极法的原理接线图在测量工频接地电阻时,如dGC取(45)D值有困难,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较均匀时,dGC可以取2D值,而dGP取D值;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dGC可以取3D值,dGP值取1.7D值。对于110 kV及以上的变电站和面积大于5000 m2的接地网,测试电流宜选用3 A20 A的异频电流。使用接地电阻表(仪)进行接地电阻值测量时,按图1方式布线,按选用仪器的要求进行操作。5.1.4.2.4 土壤电阻率()的测试方法见附录D(规范性附录)。5.1.4.2.5 检查防跨步电压措施是否符合5.1.4.1.9。5.1.5 防闪电感应措施检测5.1.5.1 要求5.1.5.1.1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闪电感应措施应符合GB 500572010中4.2.2的规定。5.1.5.1.2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闪电感应措施应符合GB 500572010中4.3.7的规定。5.1.5.2 检测5.1.5.1.3 大尺寸金属物的连接检查与测试检查金属设备、管道、构架、均压环、钢骨架、钢窗、放散管、吊车、金属地板、电梯轨道、栏杆等大尺寸金属物与共用接地装置的连接情况。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连接电阻。5.1.5.1.4 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物的检查和测试 检查平行或交叉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规定要求值时的金属线跨接情况。如已实现跨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连接电阻。 5.1.5.1.5 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等连接物的检查和测试检查输送爆炸危险物质的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连接螺栓数量或过渡电阻,当连接螺栓数量少于5根或过渡电阻大于0.03时,检查是否有跨接的金属线,并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5.1.6 防闪电电涌侵入、高电位反击和等电位连接的检查5.1.6.1 要求5.1.6.1.1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闪电电涌侵入、高电位反击和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 500572010中4.2.1第5款、6款、7款和4.2.3的规定。5.1.6.1.2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闪电电涌侵入、高电位反击和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 500572010中4.3.8的规定。5.1.6.1.3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闪电电涌侵入、高电位反击和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 500572010中4.3.8、4.4.7的规定。5.1.6.1.4 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或连接干线,与接地装置连接不少于两处,所有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物、金属管道、电缆金属外皮、电梯导轨、接地干线、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物、配电箱、弱电箱等都要与接地端子连接。5.1.61.5 利用圈梁内主筋和楼板筋连成水平闭合圈并引出接地端子,卫生间内的金属水管、扶手、支架、淋浴设备等金属物都要与接地端子连接。5.1.6.2 检测5.1.6.2.1 等电位连接带的检查和测试检查由LPZ0区到LPZ1区的总等电位连接状况。如已实现其与防雷接地装置两处以上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连接电阻。5.1.6.2.2 低压配电线路埋地引入和连接的检查与测试检查低压配电线路是否全线埋地或敷设在架空金属线槽内引入。如全线采用电缆埋地引入有困难,应检查电缆埋地长度和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使用的SPD、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等接地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连接电阻。检查SPD的安装情况,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接地电阻。5.1.6.2.3 第一类和处在爆炸危险环境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外架空金属管道的检查和测试检查架空金属管道进入建筑物前是否每隔25m接地一次,进一步检查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连接电阻。5.1.6.2.4 建筑物内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检查和测试检查建筑物内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与建筑物内钢筋就近不少于两处的连接,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连接电阻。5.1.6.2.5 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连接的检查和测试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金属物和导电物均应在LPZ0区与LPZ1区界面处与总等电位连接带连接,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连接电阻。如外来金属物和导电物未与总等电位连接带连接,则应检查外来金属物和导电物与引下线及接地装置的距离。5.1.6.2.6 穿过各后续防雷区界面处导电物连接的检查和测试所有穿过各后续防雷区界面处导电物均应在界面处与建筑物内的钢筋或等电位连接预留板连接,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连接电阻。5.1.6.2.7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等电位连接的检查测试 检查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的连接情况,检查连接的基本形式,并进一步检查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连接电阻。如采用S型连接,应检查信息系统设备的所有金属组件,除在接地基准点(ERP)处外,是否达到规定的绝缘要求。5.1.6.2.8 爆炸危险环境法兰盘过渡电阻值一般不应超过0.03,其他过渡电阻值一般不应超过0.2。5.1.6.2.9 各种连接导体的截面积应符合表7的要求。表7 建筑物各类等电位连接导体最小截面积等电位连接部件材料截面(mm2)等电位连接带(铜或热镀锌钢)铜、铁50从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或各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铜16铝25铁50从屋内金属装置至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铜6铝10铁165.2 电涌保护器(SPD)5.2.1 要求5.2.1.1 基本要求5.2.1.1.1 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总配电盘(箱)开始引出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5.2.1.1.2 原则上SPD和等电位连接位置应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但当线路能承受预期的电涌电压时,SPD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线路的金属保护层或屏蔽层宜首先于防雷区交界处进行等电位连接。5.2.1.1.3 SPD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具有通过电涌时的最大箝压和有熄灭工频续流的能力。5.2.1.1.4 选择220/380 V三相系统中的SPD,Uc值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 在各种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时SPD的最小UC值SPD连接于以下导体之间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型式TTTN-CTN-S有中性线的IT无中性线的IT相线与中性线1.15Uo不适用1.15Uo1.15Uo不适用相线与PE线1.15Uo不适用1.15Uo 3 Uo*相间电压*中性线与PE线Uo*不适用Uo*Uo*不适用相线与PEN线不适用1.15Uo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这些值对应于最严重的故障状况,因而没有考虑10%的余量。注: Uo是低压系统的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在220/380 V三相系统中,UO=220 V。5.2.1.1.5 SPD两端的连线应符合表9中连接导线的最小截面要求,SPD两端的引线应尽可能短和直,长度不宜超过0.5 m。SPD应安装牢固。表9 电涌保护器(SPD)连接导线截面积保护级别SPD 的类型导线截面(mm2)SPD 连接相线铜导线SPD 接地端连接铜导线电源第一级开关型或限压型610第二级限压型46第三级限压型2.54第四级限压型2.54信号天馈6信号1.5注: 混合型SPD 参照相应保护级别的截面积选择。5.2.1.2 低压配电系统对SPD的要求5.2.1.2.1 电源SPD的Up应低于被保护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Uw) ,且必须加上20的安全余量,即UpU(SPD两端引线上产生的感应电压降)0.8Uw。如SPD与被保护设备非常接近,在使用限压型SPD时U应与SPD的Up相加考虑,在使用开关型SPD时应在Up与U中选取较大的一个值来考虑。Uw值可参见表10。 U可设定为1 kV/m。5.2.1.2.2 当被保护设备的Uw与Up(U)的关系满足5.2.1.2.1时,被保护设备前端可只加一级SPD,否则应增加SPD2乃至SPD3,直至满足5.2.1.2.1规定为止。表10 220/380V配电系统中设备绝缘耐冲击电压额定值(Uw)设备位置电源处的设备配电线路和最后分支线路设备用电设备特殊需要保护的设备耐冲击电压类别IV类III类I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