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料]浅议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及其重构.doc_第1页
[法律资料]浅议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及其重构.doc_第2页
[法律资料]浅议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及其重构.doc_第3页
[法律资料]浅议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及其重构.doc_第4页
[法律资料]浅议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及其重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及其重构法院调解,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同审判相比,调解具有其独特的司法救济价值。首先法院调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争议灵活处理;其次,因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合意的结果,乐为双方当事人所接受,有利于搞好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能够确保当事人以最少的诉讼资源维护自己的利益。再次,能及时化解矛盾,对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司法改革的推进,目前的法院调解制度已经明显的落后于发展的步伐,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诸多弊端。根据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实务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目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第一、很多法官以“和稀泥”代替“查明事实真相”,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对法治建设形成长远的、深层的危害。民事诉讼法规定调解应在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加之调解方式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具备查明事实的功能,应当说,真正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只是当事人因固执己见而诉诸法院的案件,为数不多;而法院大量使用调解方式结案的事实,又给人们造成了相反的印象。实际情况是,有大量的民事案件,是在法院未查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调解结案的。很多做法就是和稀泥,搞折中,不做审查、判断证据的工作(而且,这也不是法院调解所能承担的任务),而是向双方当事人“做工作”,“讲道理”。因而调解结果不是“解决”纠纷,而实际上是“化解”纠纷,只要纠纷不存在,调解就达到了目的,不管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否明白了。这样做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大量纠纷经由调解这种双方自愿、自主的方式解决了,实际上既对当事人实体权利的保护和对侵权行为的制裁不利,又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行使无益;更严重的是,最终损害了当事人对法院的信任,从而对法治建设形成长远的、深层的危害。第二、法院调解本身隐含着强制调解的契机,使自愿原则难以实现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调解应遵循自愿原则,事实清楚,分清是非原则和合法原则。一般认为自愿原则是三原则中最重要,最为核心的。但是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本身却隐含着自愿演变为强制的契机:调解人员与审判人员在身份上的重合,使调解人员具有潜在的强制力,“当法官摆出裁判者的身份进行调解时,或明或暗的强制就会在调解中占主导地位,在强制力的作用下,自愿原则不得不变形虚化”。在现实中,法官强制调解一般不会以纯粹得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尽量采取隐蔽的方式,如“以劝压调”,“以拖压调”,“以判压调”,“以诱压调”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所谓的自愿原则实质上被否定了。第三、在调解过程中程序法与实体法约束的双重软化在法院调解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实体法还是程序法的适用,都存在“流动性”和“随意性”的特征,这使得法官在调解中所受程序法和实体法的约束“双重软化”。“程序法约束的软化,造成了法官行为的失范和审判活动的无序化;实体法约束的软化,造成了调解结果的隐性违法和审判权的滥用”。在当前道德滑坡,社会风气大环境不好的条件下,这些无疑加剧了以“审判权交换经济利益”这一司法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给审判的公正性抹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综上所述,法院调解制度与当前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阻碍了改革的进行。可以说调解制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法学界对调解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取消说”,主张以诉讼和解代替法院调解,建议民诉法在取消法院调解后,加强对诉讼上和解制度的立法;二是“合一说”,主张法院调解在法院受理案件后的诉讼中进行,审判人员在法院调解中占主导地位,并在调解中起指挥、主持、监督作用,调解协议必须经法院审查确认,否则,协议不能发生法律效力;三是“分离说”,主张调审分离,是我国目前学术界最流行的学说,主张将调解规定在诉讼程序中,但只在进入审判程序之前由专门人员负责进行,调解不成的,案件转入审判程序,调解人不得参加审判。其实,法院调解一方面是在两种意志(主持调解人员意志与当事人意志)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便保证当事人合意具有相当的“纯度”,使调解协议具有公正性;另一方面又使纠纷解决主持人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使纠纷解决程序具有一定的效率和利用率。因此法院调解制度包含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法官作为中立的第三人居中调解,并富有影响。二是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双方合意的结果。三是当事人具有相当的自由。上述学说从不同的角度对调解程序进行了改革,为调解程序的最终模式的确定提供很大的指导、借鉴意义。但由于其只是对现实中调解程序表面问题的认识,而不是从程序价值和实体的角度进行审视,使上述的各种学说都有失偏颇。“取消说”提出诉讼和解制度和“合一说”提出的法院调解制度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1)此两种学说下的调解,着重体现了程序的效益。在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法官既是裁判者又是调解人,确实可以节省一定的司法资源。(2)审判人员在调解中占主导地位,可以促使调解协议的尽快达成,达到了节省时间和成本的目的。然效益的提高,不应以牺牲程序的公正性为代价。在法官具有调解偏好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调解人的恣意妄为,将调解主持者的行为置于实体和程序法的双重约束下,是为体现诉讼公正这一根本价值取向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分离说”在这一点有了一定的进步。首先解决了程序公正的前提,即调解人和裁判者由不同的法官担任,同时也保留了调解制度本身的优越性。但就如何在调解过程中体现程序正义,却没有提出明晰的方案。并且,在多消耗了一定司法资源的前提下,如何使这部分资源“内化”在调解程序中,进而达到程序效益的最大化方面,显得束手无策。解决调解制度面临的困境,着眼点是理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法院调解制度的本质。从程序价值这一理念审视调解制度,使其能公正、高效的解决纠纷,使参与诉讼主体的需求真正的得以实现和满足。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正确定位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价值取向,过高估计调解的作用与轻视调解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对审判工作的影响过于强大,亟需重新廓清法院调解制度的价值取向。我们应当冷静分析、正确认识调解制度的性质、法律地位及其在化解、消除社会矛盾中的巨大作用。第一,调解解决纠纷,立足点是调和双方当事人的矛盾,防止纠纷的蔓延扩大。第二,调解结案和判决结案,都是解决纠纷的法定形式,在总体上讲并没有优劣之分,因此决不可对某一种结案方式采取过热或过冷的态度。第三,调解方式更具灵活性,更富人性化,与判决方式相辅相承。尤其在案件压力日益增大,法官人数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调解程序过滤、分流越来越多的诉讼案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重新架构调解与判决的关系,实行调审分离,彻底解决我国民事诉讼中调解与审判高度融为一体的程序设计。将诉讼调解阶段与开庭审判阶段相分离,调解主要放在庭前准备程序中进行,目前已经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解决民商事纠纷的主流。日本在民事诉讼中建立“调解前置”制度,实行主持调解的法官和审判的法官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调解的公正性。反观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开庭前调解解决的案件为数甚少,绝大多数的案件都进入了开庭审判程序,不仅造成审判效率的低下,也造成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推行调审分离和调解前置,使普通程序的案件在开庭前进入专门的调解程序,改变调解在时间上的任意性。调解不成的案件再进入开庭程序。这样有利于纠纷的迅速解决,对调解不成的案件,也可以通过审判程序迅速解决。2、正确处理审理过程和审理结果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当事人在程序选择上的自由。当事人不管选择哪种程序,都应当确保审理过程的公正性。把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纳入整个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框架中。调解和审判作为我国法院处理案件的方式,二者均是我国民事审判制度的组成部分。民事审判制度应是一个有着合理的内在结构,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在民事审判改革的同时,加强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使二者达到完美统一。完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强迫、欺诈、违反程序的调解要追究法官的错案责任及其他法律责任,保证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正确的贯彻。其次,还应完善关于法院调解的法律规范。1、程序设计上赋予双方当事人以程序选择权。诉讼程序开始以后,是选择判决结案还是要求法院调解,何时要求调解,应当完全由当事人自愿选择。在当事人选择的过程当中,法官必须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为当事人提供冷静思考的机会,而不是简单询问一句是否愿意调解了事。必要时法官应有权对何种方式可能更有利做出说明,供当事人参考。当事人享有最终的程序决定权。调解制度应体现程序公正。调解和审判的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任何程序上的违法都可能导致结果的无效。调解和审判的前提必须有事先存在的一般法律规范和原则。严密而合理的设计调解和审判程序,才能保证调解和审判的公正性和可信赖性。2、重新规定调解的原则。其一、“事实清楚,分清是非”不应该成为调解的原则。如前所述,若要事实清楚,法院必须进行严格调查,出于抑制国家权力或法官权限之必要而强调程序的形式性和法官的中立性,往往会给力量并不对等的当事人带来实质上的不平等。分清是非则要求调解人作出主观判断,难免使调解人将个人意志强加双方当事人,导致压制型调解的出现。因此,对此原则应在以后的立法中考虑删除。其二、在确保当事人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引入强制性机制。对调解适用的案件加以适当限制。在现代社会,由于纠纷往往涉及国家、社会等公共利益,如对于涉及公益的民事案件允许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则可能导致国家利益的损失。如国有资产流失案。其三、应导入不公开原则,充分发挥调解的比较优势。如前文所述,调解和审判最大的区别在于调解是在当事人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进行。为了确保双方当事人自由放心地进行协商,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应当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进行保密。3、在调解主体上,建议借鉴日本的调解委员会制度,成立调解庭置于法院内部。鉴于我国的司法现状以及法院法官资源的现实数量和质量,可以分流一部分法官作为专门的调解人员,组成调解庭,将上述人员列成一份名单,由当事人自行选择调解人。4、在调解期限上,为了避免久调不决和当事人借调解拖延诉讼,法律应对调解期限进行明确规定。根据诉讼效益原则,并参照二审对裁定审理的规定,调解应当在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之日起30日内完成。5、参照日本的做法,对调解达成的协议效力重新作出规定。要求调解书签字并经记载于法庭笔录后,即具有与判决具有同等的效力。规定调解书在达成调解协议的数天内送达,以维护调解的权威性。6、重新规范当事人就调解协议申请再审的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