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_第1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_第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_第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_第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中,人们开始自觉 的认识文学的性质,系统的探讨文学创作理论, 著名的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 和诗品等文学批评专著,广泛涉及到文学 的创作论、批评论、文体论、风格论等领域,对 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节 魏晋的时代特征和曹丕的 典论论文 文学理论批评空前发展的原因 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之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获得空前的发展的社会历史的原因:汉朝末年 的大动乱使得“独尊儒术”的局面被摧毁。曹魏以 后,老庄思想逐渐抬头,后来玄学占了统治地位 。这样也就给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思想创造了 条件。这有利于人们客观的、深入的探索文学的 规律和较自由的进行文学批评。 西汉以来,儒学独尊,文学只是经学的附庸 。当时的作家是没有地位的。而魏晋以后,文学 摆脱了经学的桎梏,越来越显示了自己的独立价 值。人们对文学的观念也就越来越明晰、越来越 自觉。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既刺激了文学理论 的研究,也为全面而深刻的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 的经验和对象。 汉代实行乡举里选,发展到 后汉末期,品评人物的风气甚为 流行。尤其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制 ”,更促进了这种风气的发展。这 种风气扩展到了对文学的品评, 由“藏否人物”而及“诋诃文章,掎 摭利病”,这也是文学理论批评、 尤其是其中的作家论、风格论得 到深入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并不仅仅是对 当时文学创作的正面经验的总结,它也是与当时 文坛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不良倾向作斗争的产 物。刘勰自叙写文心雕龙的动机,是为了纠 正南朝的“浮诡”、“讹滥”的文风;而钟嵘的诗 品,也是直接针对当时诗歌创作中堆砌典故和 刻意声律之风而作的。 文学理论也和文学创作一样,不可能完全脱 离时代,所以当时的文学批评者难免在不同程度 上为强大的时尚所移。比如陆机文赋在阐述 文学的特征时着眼于外部的形式亦即词藻的华丽 ,与那时文学的浓厚的形式主义风气的影响分不 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文”形上化、泛化 ,他的“六经皆文”的视角,也是梁代上层统治者 “以翰墨为勋绩”和整个社会的文学过热的反映。 曹丕和典论论文 1、曹丕 曹丕,字子桓,沛国谯人 ,曹操之子。曹丕雅好文学,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魏 文帝集十卷,后散佚。明人 张溥辑为魏文帝集二卷, 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中。 2、典论论文的贡献 典论广论众事,非只谈文。全书亡佚, 剩下论文这一篇。曹丕第一次把文学创作作 为一种专门的研究对象来加以全面的探讨。他从 分析七子的创作特征出发,论述了对许多重要文 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他站 在文学范畴的高度,讨论了多种文体和多位作家 ,并开始讨论文学的一般性原则,从而开创了文 学批评的新风气。典论论文具有划时代意义 ,它标志着人们文学意识的自觉。 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 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曹丕以七子为 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 的。从文章的方面来看,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创作 特点。因此,对一个作家来说,往往只能擅长某 一种文体的写作,很难做到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写 得很好。“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所以对文人来 说,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 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也”。 当时的建安七子因为“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而互不服气。曹丕批评了这种状况,指出他们的才能各 有所偏。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 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 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 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 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在分析作家才能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研究了不同 类型文体的特点,他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 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 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曹丕说的四科八种文体 的区别,是风格上的不同,而决定这种风格差异的,有 的是从内容上来说,有的是从形式上说的。曹丕的“文” 的概念大体上和汉代关于“文章”的概念一致,既包括诗 赋等纯文学,也包括章表奏议等应用文章。曹丕指出诗 赋的特点是“丽”,说明他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 征。 其次,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 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 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论断。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 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 ,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 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曹丕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是对汉魏 之交创作特征和新的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和经 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 曹丕所说的“气”和孟子所说的“气”完全不同,孟子 的“气”是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 ,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 ”。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 然禀性,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 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第三,典论论文高度强调了文学的独 立价值。先秦两汉时期,在儒家的眼里,文学是 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的。而曹丕一反过去轻视文 学的传统成见,指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 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 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 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 自传于后。 春秋时代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 曹丕却认为创作作为一种独立的事业,它本身就 具有不朽的价值。一个作家,只要投身于文学创 作,不必靠历史家的记载,也不必依附于政治, 他的作品本身就可以使他名传后世。 第四,曹丕在典论论文还对批评态度 提出来一些重要的意见。他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 中存在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 及“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要求持 一种客观的科学态度去批评文学。他认为文人应 当有自知之明,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 所谓“审己度人”,实际上指的是照顾到作家 不同才性,客观的看到别人的优点的公正的批评 态度。曹丕反对“暗于自见,谓己为贤”的狭隘态 度,也反对文学批评中的“向声背实,贵远贱近” 的陋习。所有这些,都说明曹丕是想建立一个客 观的文学批评标准。他为文学批评找到了一个初 步的大体原则,那就是兼容、公正和实事求是。 第二节陆机的文赋 陆机,字士衡。吴郡吴 县华亭人。少有异才,文名 著于世。与其弟陆云并称二 陆。陆机是西晋时期的重要 文学家、书法家。其作品颇 重辞藻,开六朝绮丽之先河 。文赋为陆机论文的重 要著作,是他本人和当时的文 学家的创作经验和文学观念 的总结。 文赋的出现,把对文学的考察推到了一 个更高的水平。第一,它标志着对文学的探讨更 加理论化,第二,更重要的是,文赋标志着 人们开始深入文学创作过程中,透过文学的表面 去探求它内部的思维规律。 陆机文赋的巨大功绩,是首次揭开了文 学创作思维的“暗箱”,他开始把文学思维作为一 个研究对象。文赋主要讲的是作家的创作过 程,正如陆机在文赋的开头所说的,它是以 探讨作家创作之“用心”和“论作文利害之所由”为 其宗旨的。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 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 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 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 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 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 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文学的创作过程,包括构思与写作两个阶段 。作家在心中对意象进行酝酿和创造,这是“得 之于内”的构思;作家通过遣词谋篇,使心灵的 创造诉诸于纸笔,这是“形之于外”的写作。 1、关于文学的构思过程 文赋中首先论述了作家文思的起源。陆 机指出,作家的文思,一是来自于玄览、虚静的 精神境界;二是来自于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感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不同的外 物能够引起他“悲”、“喜”、“心懔懔”、“志渺渺” 等不同的情思;游前代作品的“林府”,颂前人的 “清芬”,使作家从这些佳丽的文章中受到感召和 启示。 陆机指出作家的创作一方面受到客观事物的 刺激,一方面受到先代文学遗产的作品的影响, 这样才会产生创作的文思。这是符合作家的创作 实际的。 文赋生动的描绘了构思活动的情状。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 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 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 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 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 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 四海于一瞬。 陆机指出,作家的构思,首先是“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的想象活动的出现,而想象活动伴 随着情感和物象,“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 进”。 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以后, 就需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的呈现 出来。为了寻找最精彩的、能最充分的表现构思 中艺术意象的语言文字,就要“倾群言之沥液、 漱六艺之芳润”。同时,它应当具有独特的创造 性,即所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陆机还论述到作家构思活动中的“应感”,即灵感问 题。他指出,灵感在构思活动中往往表现为超意志性, 即所谓“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 之所戮。 ”。他形象而生动的描述了构思中“通”与“塞”的 不同的思维状态:“当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 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六情底滞,志往神流,兀 若枯木,豁若涸流 ”,“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 这些论述实为他自己创作的甘苦之言。固然 关于灵感的真正底蕴,在陆机的心目中还是很神 秘的,他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实抚空怀而自惋 ,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但他第一次提出这个 问题,对于后世的探索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2、各类文体的特征和艺术风格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 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 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 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 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对这十种文体风格特征的论述,既有内容方 面的特点,也有形式方面的特点。 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主张,具有开一代 风气的重大意义。 陆机不仅研究了各种文体风格特色,而且还从理论上总结了 风格的多样化及其形成原因。 首先,他指出文学体裁与风格的多样化,是因为作为文学描 写的“物”本身是多样的。“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 状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 。”这里的“体”即是指体裁与 风格。 其次,风格的多样化又是和作家的个性、爱好密切联系着的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 第三、风格的不同和文体的特点有关系。各种不同的文体在 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表现在风格上也就有明显的差 异。 从陆机的论述上来看,对风格的客观性讨论得更多。 3、创作技巧 在结构和布局方面,他强调必须恰如其分的 安排好意和辞。即所谓“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 务必使意和辞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抱景者 咸叩,怀响者毕弹。 ”结构应该按照表达内容的 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或因枝以振 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 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 施,或岨峿而不安。”最后达到“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概括效果。 在部署意和辞的过程中,陆机十分重视意的 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陆 机主张内容和形式统一。 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 原则,“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 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构思巧妙、辞藻华美 、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这是六朝文学创作在艺术 上的发展。 陆机还提出了定去留、立警策、戒雷同、济 庸音等具体写作方法,要求在剪裁上做到“在有 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使文章中心突出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反对模拟, 主张创新,“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苟 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要使精彩处和 一般处互相协调。“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 媚。 ”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条标准 ,应、和、悲、雅、艳。 文赋对作家构思过程和写作技巧的论述 ,不但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对后世也有极大 影响,尤其在文学理论的建设上,其开创之功更 不可低估。稍后的文心雕龙,就是在文赋 的直接启示下写成的。清人章学诚说过:“刘 勰氏出,本陆机说而昌论文心。”文心雕 龙中所提出的许多重要论述,都可以从文赋 中找到端倪。 第三节刘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字彦和,祖居东 莞莒(今山东省莒县),出身贫寒,但笃志好学 ,博通经论,最后卒于寺。刘勰写作文心雕龙 的直接动机,是感于当时文坛上“辞人好奇, 言贵浮诡”、“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的形式主义 文风,又深感魏晋以来的论文者“未能振叶以寻 根,观波以讨源”,故想通过此书建立正确的创 作“准的”的。 文心雕龙分五十篇,前五篇是论述文 学的本原和准则,这是总论;其后的二十多篇 讨论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它们在历史上的发展, 以及写作方法,这是文体论;其后的二十多篇 论述创作过程和文学创作的方法,这是创作论 。以下三篇论述怎样进行文学批评,怎么进行 鉴赏。这是批评论、鉴赏论;最后一篇序志是 总结写作宗旨。 1、关于文学的本原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提出“文源于 道”的见解,他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先验地 存在着一种自然之道,而日月山川这些天文和 典章文化这些人文,都只是这种道的外化。他 说:“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 然”,甚至直接提出:“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 府”,这就是完全正确的结论了。 刘勰在的“文源于道”的理论基础上,进而 认为最能够体现道的是圣人和经典,提出了“征 圣”和“宗经”的主张。他的主要用意在于批评齐 梁时代在文学上的形式主义和浮华。“一则情深 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 四则艺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缛,六则文丽 而不淫。”刘勰“宗经”的意图是建立一种真善美 统一、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文风。 2、文体论 文心雕龙从四个方面对许多文体进行了 详细的讨论:一是文体的名称和意义;二是文体 的源流;三是列举并评论历史上各类文体的代表 作;四是论述了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在他以前 ,曹丕举文体为四科八类,陆机文赋增衍为 十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分文体为三十五 类之多,而且论述中结合历史的叙述和作家的评 论,对各类文体的创作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 3、创作论 文心雕龙对作家创作重的一系列重要问 题,都提出了相当深刻而精到的见解。 关于作家的构思过程,刘勰继承了陆机的见 解,强调想象在构思中的地位,“文之思也,其 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 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指出作家的艺术想象能打破时空 的限制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但刘勰不仅看到了艺术想象的这种自由性 ,而且更看到它是一种理性的创造活动。他认 为,作家的神思,并非是一种随心所欲得胡思 乱想,而是“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 。也就是说,它一要受理性的主宰,二要受语 言表达的牵制。但尽管如此,它的整个过程都 伴随着物象,所谓“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对于灵感,刘勰已不象陆机那样迷惘和无能 为力了,他认识到构思中文思泉涌的状态是人力 可致的:一方面,它与作家写作时的精神状态有 关,作家在临文之际,必须“疏瀹五脏,澡雪精 神”,“清和其心,调畅其气”,即排除情绪的扰 乱,保持心神的冷静专注;另一方面,灵感也与 作家平常的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分不开,作家不但 要“积学”、“酌理”,还要对客观的描写对象进行 深入细致的“研阅”。 关于文学的创作方法,刘勰能从原则的高度 上总结出创作的基本法则。比如附会篇指出 ,写作“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彩为 肌肤,宫商为声色”;熔裁篇又提出“三准” 之说,即写作须先“设情以位体”,次“酌事以取 类”,后“撮辞以举要”,这些都是强调作家写作 要从思想内容出发,而使形式为内容服务。对于 具体的写作技巧,文心雕龙也提出精彩见解 。 4、风格论 刘勰把作家的才性归结为“才、气、学、习” 。前二者志作家先天的才能、气质,后二者志作 家后天的学习、习性。他不只强调作家先天的因 素,而是注意到后天的实践对才性形成的作用, 所谓“功以学成”,“慎乎始习”。刘勰看到作家有 选择、驾驭自己风格的主动性。 莒 刘勰在体性中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 种基本类型: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 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 ,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 者,馥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 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 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 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 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 ,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刘勰在多种风格之中,还提炼出一种对风格的最 高的标准,那就是“风骨”。”。“风骨”一词本是南朝品 评人物精神面貌的专用术语。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风骨” 一词,正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 有较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即诗大序中的“风以动 之”的“风”。“骨”则是要求表现上的刚健清新。“风骨” 的理论,既是针对南朝浮靡的文风而发,也是从传统文 学理论中概括出来的。“风骨”之说,对唐代诗歌的发展 ,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5、文学史观 系统地从历史上来考察文学,并自觉的总 结文学发展的规律,是从文心雕龙开始。 第一,刘勰通过文学史的考察,总结了文 学发展的外部规律。时序篇中,集中的论 述了社会时代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指出政治对 文学的影响,指出社会学术风气对文学的影响 。 另外,刘勰在谈到建安文学,结合时代指 出它的特点,“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这又是指出社会现实生活对文学的影响。在此 基础上,刘勰提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 时序”的著名论断。 第二,刘勰也接触到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 。在通变篇中,他指出,文学的历史发展 规律是“参伍因革”,即继承与革新的结合、交 替,并且提出,“变则可久,通则不乏”的观点 ,认为文学之又能不断革新才能持久,而只有 能继承才能不贫乏。他要求作家创作把继承与 革新结合起来,才能是文学“骋无穷之路,饮不 竭之源”。 6、批评论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中,集中的论述 了文学批评的理论问题。 首先,刘勰指出文学批评中的种种不良倾向 :一是“贵古贱今”、一是“崇己抑人”,一是“信 伪迷真”。同时他也指出,基于文学作品的复杂 和批评者的才性爱好往往有偏,正确的批评也确 实不易。 他认为,批评者首先必须“博观”,在大量研 阅作品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鉴识能力,只有如 此,才能建立一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的 公正态度,达到“平理如衡,照辞如镜”的客观批 评。 刘勰进而提出文学批评的六项内容,即所谓 “六观”:“一观位体”,即作品是否根据情志来选 用合适的体格;“二观置辞”,即作品言辞的运用 ;“三观通变”,即作品对前代的继承与革新;“ 四观奇正”,即作品表现手法的雅正和奇诡;“五 观事义”,即作品对事典的运用;“六观宫商”, 即作品在声律上的讲究。 这“六观”主要侧重于文学作品的表达方法, 但这不等于说刘勰的文学批评不重视作品的思想 内容。第一、从知音篇的全文来看,“六观” 并不是刘勰对作品考察的终极。相反的,他是把 这“六观”作为“将阅文情”的手段的。他说:“观 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讨源,虽幽必显”。第 二、从文心雕龙的全书来看,更可以看到他 的文学批评是始终贯彻思想内容为第一位的。 文心雕龙总评 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著名的 一部著作,它全面的总结了以往人们对文学的看 法,广泛涉及到文学的文体论、创作论、风格论 、欣赏论、因革论等各方面的理论内容,对后世 的文论建设和文学批评影响巨大,对今天的文论 和创作也有借鉴意义。 第四节钟嵘的诗品 诗品的作者钟嵘,字仲伟。诗品成 书于梁代,大约是钟嵘四十五岁以后的作品,较 晚于刘勰的文心雕龙。这部著作,是我国现 存的最早的诗歌理论专著,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深 度方面都是突出的,对后世的诗论有很大影响, 所以前人把它与文心雕龙相提并论:文心体 大而思精,诗品思深而意远。 诗品主要论述五言诗。东汉以来,五言 诗逐渐取代了四言诗,愈来愈成为文人习用的诗 歌体格,及至六朝,五言诗的创作,呈现出更加 繁荣的局面。但诗人做诗都从自己的角度和好恶 出发,没有统一的标准。钟嵘于是“感而做焉”。 诗品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序文 ,正面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第二是正文,分别 对自汉迄梁122位五言诗人和作品按上、中、下 列为三品,评论其优劣并指出源流关系。诗品 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诗品序里。诗品 虽为品评五言诗的专著,但它的理论和批评是 站在一般诗歌的立场上的。 诗品的内容 1、论诗歌创作的根源 诗品序中说诗人诗思的缘起: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 斯四候之感于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 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 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城。凡斯种 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残易安,幽居靡闷, 莫尚于诗矣。 钟嵘把诗歌创作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两方面: 一是“四候之感诸诗”,即四时景物对诗人的刺激 ;二是“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即社会 生活的不同境遇对诗人的感召。钟嵘在诗的“亲” 与“怨”二者中,更强调后者。 “楚臣去境、汉妾辞宫、骨横朔野,魂逐飞 蓬、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 ”都是哀怨的社会场景。钟嵘对于诗人的品评, 也往往注意并推重哀怨的诗。如他赞扬“古诗”“ 多哀怨”,班姬诗“怨深文绮”,曹植诗“情兼雅怨 ”等等,都着眼于诗人对现实的怨刺,这是对司 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发挥。 2、论诗歌的滋味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六朝时期,颜之推“ 陶冶性灵,入其滋味”;刘勰“余味日新”。对诗 歌艺术特点的认识,钟嵘比前人更进一步,他从 诗的外部形式深入到它的内部,提出诗应当有“ 滋味”。所谓“滋味”,是指诗中所蕴含的那种经 人咀嚼的艺术韵味。 钟嵘重视诗的表现方法,他首次将“赋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