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的热计算201简化.pptx_第1页
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的热计算201简化.pptx_第2页
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的热计算201简化.pptx_第3页
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的热计算201简化.pptx_第4页
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的热计算201简化.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章 传热过程分析与 换热器热计算 10.1 传热过程分析与计算 10.2 换热器的类型 10.3 换热器中的传热计算 10.4 间壁式换热器的热设计 10.5 热量传递过程的控制 10.1 传热过程分析与计算 10.1.1 通过平壁传热过程 p传热方程 p传热系数 10.1.2 通过圆筒壁的传热过程 p传热方程 p传热系数 【引申思考】增加保温层是否一定会起到减少散热的作用 ? p临界热绝缘直径 n传热热阻 dx dx R Rx Rho R Rhi + R dodcr dodcr n临界热绝缘直径 【物理意义】添加保温层后,增加还是降低散热的判 据。 n管道外表面Bi 【例例1 1】试分析如下情形的散热试分析如下情形的散热 do1 p 加肋换热效果 1 肋化原则 肋片应加在表面传热系数小侧 p 肋化基本原则 10.2 换热器的类型 10.2.1 换热器的分类(工作原理) 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 套 管 式 管 壳 式 交 叉 流 式 板 式 螺 旋 板 式 10.2.2 间壁式换热器的主要型式 p 套管式换热器 顺流 逆流 1-1型 1-2型2-4型 p 管壳式换热器 p交叉流换热器 管流 叉流 带肋片,内外侧流体均不混合 管流 叉流 不带肋片,单侧流体混合 p板式换热器 p螺旋板式换热器 10.3 换热器中的传热计算 A n能量守恒方程 n传热方程 10.3.1 换热器计算基本公式 n能量守恒方程 n传热方程 10.3.2 换热器传热平均温差 p 无相变顺流问题 dx Ax x dA n对数平均温差理论推导 【1】传热方程角度 【2】能量守恒角度 【3】温差分布 dx Ax x dA 【4】对数平均温差 dx Ax x dA p 无相变逆流问题与顺流问题的异同 p顺逆流式换热器对数平均温差通式 x T 【1】 12 x T 【2】 2 1 n tc,o可以超过th,o n tlm,CF tlm,PF 【例题】要求某套管式换热器热流体从120冷却到60, 而冷流体由40 加热到80 ,试分析其对数平均温差。 【分析】关键是判断换热器的流动方向 p特殊运行情况 【1】qm,hcp,hqm,c,cp,c或者qm,hcp,h 【2】qm,ccp,cqm,h,cp,h或者qm,ccp,c 【3】逆流,qm,ccp,c=qm,h,cp,h t1= t2 = tlm x T 【1】 12 x T 【2】 2 1 x T 【3】 12 p复杂布置 p 污垢热阻 p 考虑污垢和肋片的总传热系数 10.3.3 换热器总传热系数 p 威尔逊图解法 【步骤解析】管壳式换热器,常物性,管内为旺盛湍 流。 【1】hi的确定 【2】ho的确定 【3】Rf 的确定 10.4 间壁式换热器的热设计 10.4.1 设计类型与设计方法 n 设计计算 n 校核计算 k、A、qm1 c1 、qm2 c2 、t1、t1”、t2、t2” p 热计算参量 p 设计类型 p 设计方法 n平均温差法 n-NTU法 10.4.2 平均温差法 p 设计计算步骤 n 确定未知温度; n 初步布置换热面,确定tlm; n 确定k; n 确定A; n 核算流动阻力。 直接应用传热方程和热平衡方程进行热计算方法。 p 校核计算步骤 n 假设一侧流体出口温度,根据热平衡方程确定另一 个出口温度; n 计算tlm; n 确定相应工况下的k; n 根据传热方程计算ht ; n 根据热平衡方程计算hb; n 计算hb与 ht 相对偏差,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满 足精度要求。 10.4.3 效能-传热单元法 p 相关定义 n 理论最大换热量max n 效能 根据与NTU间的关系来进行热计算的方法。 n 热容量比C n 传热单元数NTU n 与C、NTU之间的关系 参见P486-490 设计计算 校核计算 n 由热平衡式确定待定 的温度; n 初步布置换热面并计算k; n 由4个进出口温度确定; n 根据 计算NTU,进而获得kA,确定A; n 核算换热面流体的流动阻力,修正与优化换热器布置与型 式。 p 设计计算步骤 n 假定一出口温度并根据热平衡式确定另一温度; n 根据进出口温度确定流体物性参数; n 结合换热器结构,计算k; n 根据kA,计算NTU ; n 根据NTU 确定; n 根据=(qmc)min(t1-t2)计算; n 根据传热方程式计算出传热量”; n 计算hb与 ht 相对偏差,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满足精度 要求。 p 校核计算步骤 10.5 传热强化与隔热保温技术 10.5.1 传热的强化 专注于主要矛盾即热阻大的环节进行强化。 n强化传热主要集中在对流及辐射区域,尤其是对流区域。 n本节重点探讨减小对流换热热阻,强化对流区域换热的途径 p从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来考虑 n 改变流体流动状况,破坏边界层或增加扰动; n 改变换热面的几何形状、尺寸及表面状况; n 改变流体物性。 p从对流换热实验规律来考虑(以管内湍流换热为例) p从影响对流换热过程的物理机制来考虑 n 无相变的对流换热 n 沸腾换热 n 凝结换热 p 从是否有附加驱动力来考虑 n无源技术(被动技术) 涂层表面;粗糙表面(图10-37);扩展表面(图10-38 ,10-39);扰流元件;涡流发生器(图10-41) ;螺旋管(图 10-40) ;添加物; 射流冲击换热 n有源技术(主动式技术) 对换热介质做机械搅拌;使换热表面振动;使换热流 体振动;将电磁场作用于流体以促使换热表面附近流体的混 合;将异种或同种流体喷入换热介质或将流体从换热表面抽 吸走。 10.5.2 隔热保温技术 p 隔热保温措施 n采用导热系数很小的绝热材料; n采用抽真空减小对流换热的同时,采用遮热罩等措施 增加辐射热阻。 传热的削弱主要集中在降低导热热阻和辐射热阻方面。 p 保温效率(热力管道) p 传热削弱原则 通过增加传热过程的分热阻以减小传热量。 【例题1】 在采用热电偶测高温烟气时,如何减少测试误差? p 普通型热电偶工作原理 n 物理模型 n 数学表述 n 测试误差 【引申思考1】如何减少测试误差? p 加遮热罩式热电偶工作原理 n 物理模型 n 数学表述 遮热罩 热电偶 【例题2】 中温辐射时物体黑度的测试 A1,1=1,T1 A2,2,T2 tf n 能量守恒方程 【例题2】 中温辐射时物体黑度的测试 A1,1=1,T1 A2,2,T2 tf n 比较法 【1】待测试样2,a 【2】参考试样2,b=1 【例题3】 薄壁套管式相变(水水蒸气)换热器,通 过改变空气流量,获得一系列流体与壁面进出口测量值 ,获得换热器的热负荷、传热系数,流体的对流传热系 数等参数的实验测试值。 p 热负荷 p 传热系数 p 平均温差 p 传热方程 空气 饱和蒸汽 【例题3】 薄壁套管式相变(水水蒸气)换热器,通 过改变空气流量,获得一系列流体与壁面进出口测量值 ,获得换热器的热负荷、传热系数,流体的对流传热系 数等参数。 p 冷流体侧对流传热系数 空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