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申请学士学位)论文题目 滁州市西涧中路学院路桥沉降监测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姓名 张 磊 所学专业名称 测绘工程 指导教师 李彬/钱如友 年 月 日学 生: (签字)学 号:论文答辩日期: 年 月 日指 导 教 师 : (签字)目 录摘要1Abstract11 引言21.1 选题背景与依据21.2 国内外研究进展21.2.1国内研究进展21.2.2国外研究现状31.3 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32沉降监测原理与方法42.1监测方法42.2监测原理43方案研究与技术设计53.1 测区简介53.2精度设计63.2仪器检测73.2.1i角的检测方法73.2.2水准标尺零点检验73.3 测区工作基点与监测点的布设73.4仪器选取与周期设计83.4.1仪器选取83.4.2周期设计84 沉降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94.1基准点数据采集94.2沉降监测点数据采集104.3工作点数据处理114.4监测点数据处理115沉降监测结果与分析135.1 沉降监测点过程曲线图绘制135.2沉降监测结果分析166.结论与展望166.1论文总结166.2研究展望17参考文献18致 谢19滁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滁州市西涧中路学院路桥沉降监测的设计与实施摘要:为了得到西涧中路学院路桥的沉降现状,对其进行沉降监测,对建筑物垂直位移监测来反映桥体的局部不规则下沉。首先在桥外布设三个工作基点,在桥体上布设十八个监测点。应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采用苏一光DS05水准仪,定期对滁州市西涧中路学院路桥进行沉降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并填写沉降量报表,运用Excel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对桥体的沉降趋势进行了预测。该研究工作可以为以后类似的条件下桥梁的施工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关键词:沉降监测;建筑沉降;二等水准测量;回归分析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ttlement Monitoring in Campus 、Staff Dormitory 3 Chuzhou University Huifeng District Abstract:Subsidence monitoring for get Chuzhou University campus staff dormitory 3 security condition. The monitor of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building can reflect the local House of irregular subsidence. Advance in outside the building layout of three basis points,in the building body arranged on the six monitoring points in the building.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level of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Suzhou light DS05 level gage will be used ,by select settlement points and level control, to monitor campus staff dormitory 3, Chuzhou University Huifeng, monitoring results and filling out settlement report are processed using Excel softwar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trend of settlement building body were predicted. This work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in the building.Key words:Settlement Monitoring; Building Settlement; Second Leveling; Regression Analysis1 引言1.1 选题背景与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工程建设,变形监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地面建筑物的开发兴建,整个生产过程,以及建成使用阶段都要不断地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掌握变形的情况,确保在整个建筑周期内安全生产。在抽取地下水、开采煤矿等自然资源的活动中会破坏地壳上部原有的平衡状态,这就使得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形现象。为了保证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和竣工以后的安全运营,这就需要长时间且周期性的对其进行监测监视,及时发现变形情况制定措施进行控制。地下饮用水的抽取会导致地面的沉降变形,选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大量抽取会使地面沉陷更加明显,如果地面各部分沉降不均匀造成结果更为严重,会使地面上的建筑物和建筑设施严重受损。在地面下进行大量矿产资源的开发,矿体的岩层会发生移动或下沉,如果不进行监测而过分开采会导致地面塌方和滑坡的后果,危及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这就要求各类工程建设在实施步骤前制定长期且严谨的变形监测方案;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开始选择在城市下面开采自然资源这对监测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沉降监测是建筑物变形监测中一项重要的监测内容,同时也在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沉降监测可以在施工过程中提供实时的监测,反映建筑等主体高程的变化,并且发现可能发生危险的先兆,并建议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止发生工程破坏事故,避免建筑的倾斜,裂缝和坍塌,从而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的各阶段安全生产。沉降监测有实用上的意义和科学上的意义两个方面,检查各种各样工程建设中建筑物和建筑设施的沉降现状是实用意义,详细的展示建筑物变形的原理、验证工程方案设计的正确性、模拟出更为准确的变形预报方法是科学意义。本文沉降监测研究对象为滁州学院会峰校区教工3号楼,该建筑位于滁州学院会峰校区东南端,山水人家北部,竣工于2014年上半年。根据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地质水文条件和施工状况,对其进行定期的沉降监测和变形趋势预测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以滁州学院会峰校区教工3号楼为例,进行沉降监测并作出变形趋势分析,为以后类似条件下的高层建筑的安全施工与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国内研究进展沉降监测就是采用合理的仪器和方法测量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高程的变化量。沉降监测是建筑物变形监测中一项重要的监测内容。沉降是由于地下土层发生压缩变形而是区域性地面标高缓慢下降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资源与环境损失1。蒋桂海在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加固探讨中,分析探讨了大丰市一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是由地基基础软弱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2。就我国目前地面沉降的研究现状,在众多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有模糊神经网络、灰色理论等。例如王寒梅和唐益群等人就利用灰色理论建立了非等时距GM(1,1)的模型,因工程环境效应因素上海陆家嘴地区发生了地面沉降现象,王寒梅等人利用建立的非等时距GM(1,1)的模型对其进行沉降预测,并和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预测值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具有较好的精度3。李涛和潘云等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在综合全面分析天津市区地面沉降特点的基础上,对2010年天津市区地面沉降的情况进行了科学性的预测4。要根据沉降速率的不同,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理论。灰色预测适合沉降速率均匀平稳的沉降趋势预测,人工神经网络预测适合沉降速率不稳定的沉降预测。1.2.2国外研究现状Michelle Sneed和Tracy Nishikawa利用合成孔径干涉雷达干涉分析,能够很精确的识别出地质和岩性特征,该特征控制着地面沉降的大小和范围。不仅利用此技术成功的找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的最大沉降区域,还在位置精度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8。Pietro Teatini用有限元水流模型和孔隙弹塑性模型对1950年以来的沉降过程进行重建,通过分析过去几十年的水压力和水准测量数据对区域沉降模型校正之后,在几年抽水计划下对2016年的地面沉降量进行了较为科学的预测9。在墨西哥查可河谷地区,Martin Hernandez-Marin et al.通过分析近地表沉积物中蒙脱石和水铝英石粘土层的力学和物理特征,讨论了地面沉降的形成因素,裂隙和砂岩透镜体的出现增大了水力传导系数加速了沉降,并指出查可河谷地区的地面沉降是由上部弱透水层压缩引起的10。1.3 研究方法与技术流程(1)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及精度要求。(2)闭合水准路线的设计与水准点点位的选定。(3)沉降监测工作基点的布设与测量,工作基点稳定性分析。(4)监测点的布设、监测仪器的检验以及沉降监测数据的采集。(5)基准点复测、稳定性分析与沉降预测,以及对建筑物后期可能出现的沉降量进行预测预报。(6)沉降监测数据的汇总处理,沉降观测成果表的制作,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和沉降点沉降曲线图的绘制,沉降观测分析报告的编写。展开沉降监测之前进行方案设计,收集测区已有的水准控制点资料。在沉降监测点位布设好且稳定后,开始按照设计好的水准路线进行沉降数据采集与处理。按照基本固定的水准路线在每周期数据采集完毕后汇总,最后绘制图件进行沉降趋势预测与分析。其主要的技术流程如图1-1所示: 实测数据分析编写沉降报告及报表监测周期设计建立水准控制网选埋监测点选埋基准点 制定观测计划收集资料仪器准备 绘制沉降曲线图定期观测监测点图1-1论文研究技术流程2沉降监测原理与方法2.1监测方法能够选用合理的监测仪器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把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高程的变化量测量出来,这就是沉降监测的内涵所在。沉降监测是建筑物变形监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例。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沉降监测,建筑物在竣工以后的沉降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建筑物竣工以后的沉降监测,以监测建筑物在使用期的安全运营,并为周边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必要资料。现阶段沉降监测常用的主要观测方法有:(1)精密水准测量(2)精密三角高程测量(3)液体静力水准测量2.2监测原理本论文以滁州学院会峰校区教工3号楼为例,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对该建筑物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具体精度选择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闭合路线测量方法对滁州学院会峰校区教工3号楼进行监测。从工作基点开始架尺进行第一站测量,中间经过6个沉降监测点,形成一个闭合的测量路线。如果在监测过程中个别监测点难以观测,可以采用支水准路线往返测量的方法进行观测。为了保证监测的精度,观测路线、观测仪器和观测周期要保持不变,能够不变更测站和监测人员最好。图2-1水准测量原理图如图2-1所示,A、B两点间高差: (2-1)(高差=后视读数-前视读数)。待定点B高程: (2-2)水准测量原理是通过水平观测水准仪,读取水准尺上的读数,直接测定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然后根据已知点的高程值和通过观测测得的高差值,推算出未知点高程。3方案研究与技术设计3.1 测区简介滁州市位于安徽东部,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习惯称皖东,地处江淮之间丘陵地带,滁州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1513313,东经1170911913。市境东部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为邻,与本省合肥市相依。滁州市临江近海,其地层为皖南旋回形成的扬子准地台典型地层,是标准冒地槽沉积。皖南运动,使基底固化转变为地台,以后发育良好的盖层沉积。滁州学院会峰校区教工3号楼位于滁州学院会峰校区东南端,竣工于2014年上半年。根据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地质水文条件和施工状况,对其进行定期的沉降监测和变形趋势预测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以滁州学院会峰校区教工3号楼为例,进行沉降监测并进行变形趋势分析,为以后类似条件下的高层建筑的安全施工与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2精度设计按建筑物沉降监测规范规定,一般对建筑物的沉降监测要反应出1mm的沉降量,本论文实验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规定执行,为了满足精度要求监测过程中精度要高于1mm,。在实施监测时,某些技术要求要高于相应等级,如采用二等水准时视距长度限制在30m内,而不是50m,而某些指标不受相应等级技术指标的限制,如三丝最小读数等。本文采用的沉降观测方法即为精密水准测量,水准观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应符合表3-1的规定:表3-1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级别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差累积视线髙度特级100.30.8一级300.70.5二级502.00.3三级755.00.2注:(1)表中的视线高度为下丝读数; (2)使用数字水准仪进行观测时,视线长度最短不要小于3m,水平视线髙度最低不应低于0.6m。水准观测限差应符合表3-2的规定:表3-2 水准观测限差表级别基辅分划 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特级0.150.20.1n0.07n0.15n级0.30.50.3n0.2n0.45n二级0.50.71.0n0.7n1.5n无论是在沉降监测开始之前,还是沉降监测过程中,乃至沉降监测结束之后都要对使用的仪器进行检测,这才符合正确使用与管理仪器规范。若因仪器造成测量成果异常,要及时校正仪器之后再进行监测。本文采用苏一光DS05水准仪,满足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按照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完成沉降监测。沉降观测的等级为二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为0.3mm,各项技术要求如下:(1)视线长度50m(2)前后视距差2m(3)前后视距差累计3m(4)基辅分划读数差0.5mm(5)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0.7mm(6)附合水准线路闭合差1.0n mm(n为测站数)3.2仪器检测仪器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是i角,在施测前必须对此项严格检查。由于施工场地的限制,监测时达到严格的视距差限制很难,因此在检查仪器时,不但要检查i角的大小,而且要检查视距差在精度要求范围内,其高差影响大小,这对沉降监测尤为重要。此外,监测使用一对水准标尺时,应对两根标尺的零点差进行检验。本文采用苏一光DS05水准仪,在监测前进行了i角检测,水准标尺零点检验。3.2.1i角的检测方法将水准仪置平在两支水准标尺的中间,仪器距离标尺约30m或40m,前后大约等距离,读取标尺上读数得到两点的高差值。搬迁仪器至两支标尺的一内侧或外侧均可,此时仪器至标尺的距离分别为近距离的标尺只是几米,而远距离的标尺已是几十米。同样,测量这两点的高差值,如果两次测得的高差相等,说明仪器的i角为零,高差不等说明仪器存在着i角的误差。二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仪器的i角不应超过15。I角的计算公式: , (3-1) 表示两点间的高差,也就是两个测站点两次测的高差之差。表示一弧度对应的秒值,s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 (3-2)3.2.2水准标尺零点检验如:对于分格值为10mm的精密铟瓦水准尺,如果从底面至第一分划线的中线的距离不是1dm,其差数就叫零点误差。两支水准标尺的零点误差之差,叫做一对水准标尺的零点不等差。其对高差的影响可通过布设偶数站来消除。3.3 测区工作基点与监测点的布设沉降监测过程中有基准点、工作点和沉降监测点3类。在这里介绍监测点和工作点的选取。论文中采用假定工作基点高程的方法,成组建立3个工作基点联测稳定后才能实施沉降监测。在已知高程的基准点和布设在监测主体上的监测点之间,要适当的布设工作点。工作点的主要作用是把监测点与基准点联系起来。工作点可以适当的选择埋设在监测主体周围,通过基准点对其稳定性进行定期检测。工作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倍2.0倍。工作基点也可设置在稳定的永久性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本论文工作基点设置在稳定的消防栓上)。监测点是沉降监测点的简称,布设在被监测建(构)筑物上。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建筑物的沉降变形情况,尽量将监测点布设在建筑物的特征点上;监测点的布设要避开障碍物,方便于长期的观测和点位保存;在保证监测点结构稳定的同时,不能影响被监测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更不能破坏建筑物原本结构;对重要和薄弱部位应该适当增加监测点的数目。如,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10m-15m处或2-3根柱基上;裂缝、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保证一个建筑物监测点最少要有4个点。因水准基准点离宿舍楼较远,所以按照规范的要求在滁州学院教工3号楼旁边布设三个工作基点位BM1、BM2、BM3。以便于进行沉降监测。工作基点和沉降监测点布设如图3-1: 图3-1工程平面位置及基准点分布图沉降监测之前,对工作基点和水准基点进行联测。将BM1与BM2、BM3联测,构成二等水准闭合环,检测BM1高差与上期进行比较,符合限差要求,说明BM1的稳定性可靠。可以假定高程作为水准基点进行沉降监测。3.4仪器选取与周期设计3.4.1仪器选取本文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对滁州学院会峰校区教工3号楼进行沉降监测。为了保证此次沉降监测设计的精度,根据工程测量规范,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的仪器类型有,DS05和DS1.根据学校的仪器配备情况,选用苏一光DS05精密水准仪来完成对各期沉降数据的采集。 图3-2苏一光DS05铟瓦尺 图3-3苏一光DS05水准仪3.4.2周期设计在实施监测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中周期设计的观测周期和观测时间进行沉降观测,结合具体情况并按以下要求确定:滁州学院会峰校区教工3号楼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作为原始监测数据的第一次测量,严格按照方案制定的周期进行其余阶段的测量。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的得到教工3号楼的沉降情况或规律。上次观测数据时间与下次观测时间的间隔为一个观测周期,教工3号楼沉降观测的观测周期35天/次,必须每隔一个周期测量一次监测点的沉降情况。当遇有暴雨、地震等特殊情况后,应增加观测测次数。各周期监测的人员、仪器、路线等尽量不要变更,才能保证符合要求的监测精度。在观测过程中,如果有特殊情况发生,结合具体情况,增加观测次数。4 沉降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在水准控制和沉降监测点布设好之后开始数据的采集工作。数据采集包括工作点数据采集和监测点数据采集:在所埋设的基准点稳定一段时间后,开始进行监测。按照设定方案,每隔35天左右监测一次各沉降监测点的沉降情况。如此进行6期的外业观测。4.1基准点数据采集对于工作点观测时,以BM1为起始点,顺时针观测形成闭合线路BM1-BM2-BM3-BM1。测量路线如图4-1所示: 图4-1基准点测量路线图其观测具体步骤如下:(1)在BM1点与BM2点间设定若干中间点,在BM1与BM2点之间架设偶数站,以减小和消除标尺零点差的影响; (2)在BM1和中间点Z1立尺,调整好水准仪后,按照“后(基)-前(基)-前(辅)-后(辅)”的观测顺序观测,并记录数据;(3)第一测站观测完后,仪器移至Z1和Z2点大致中间位置的第二测站,并将第一测站观测时的后视尺移至Z2点作为本测站观测的前视尺,另一把尺位置不变;(4)在第二测站置好仪器,按照“前(基)-后(基)-后(辅)-前(辅)”的观测顺序观测,并记录数据;(5)在BM2-BM3测段、BM3-BM1测段等测段观测步骤同上。外业记录如表4-1所示:表4-1二等水准数据采集外业记录表测站编号后尺前尺方向及编号水准尺读书基+K-辅后视距前视距基本分划辅助分划视距差累积差115479后145.025446.5650.0113661前70.165371.7000.01518.018后-前74.86074.865-0.00500.3H74.8632109.6167.3后106.115407.6650102.3160.7前164.281465.832-0.0017.36.6后-前-58.166-58.1670.0010.70.7H-58.167319681.1后178.716480.285-0.01916044.9前63.605365.170-0.0153636.2后-前115.111115.115-0.004-0.20.5H115.113466167后56.060357.615-0.00546147前 157.410458.9550.0052020后-前-101.350-101.340-0.0100.5H-101.3454.2沉降监测点数据采集在监测网中以BM1点位起点,BM1-1、1-2、2-3、3-4、4-5、5-6、6-BM1等测段观测步骤如下:(1)在BM1点与1号监测点间设定若干中间点,在BM1与1号点之间架设偶数站,以减小和消除标尺零点差的影响; (2)在BM1和中间点Z1立尺,调整好水准仪后,按照“后(基)-前(基)-前(辅)-后(辅)”的观测顺序观测,并记录数据;(3)第一测站观测完后,仪器移至Z1和Z2点大致中间位置的第二测站,并将第一测站观测时的后视尺移至Z2点作为本测站观测的前视尺,另一把尺位置不变;(4)在第二测站置好仪器,按照“前(基)-后(基)-后(辅)-前(辅)”的观测顺序观测,并记录数据;(5)在1-2测段、2-3、3-4、4-5、5-6、6-BM1测段观测步骤同上。沉降监测点测量路线如图4-2所示: 图4-2沉降监测点点测量路线图4.3工作点数据处理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规范,定期对3个工作基点进行观测,并相互检验,以确保观测基准点高程的稳定性。对3个工作基点BM1,BM2,BM3进行了可靠性进行分析观测,为了验证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进行闭合环BM1-BM2-BM3-BM1观测。工作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础,由于沉降监测经历周期较长,难免会产出工作基点上升或下降的情况,所以验证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工作必须严格对待。实验中对工作基点闭合环BM1-BM2-BM3-BM1观测三次,每次假定BM1高程为100m,一共测量6站,所有测站高差之和即为闭合差。得到的闭合差分别为-0.051mm、-0.048mm、-0.054mm,限差为0.245mm,闭合差均在限差之内,可知工作基点稳定,能够作为基准点进行沉降监测。4.4监测点数据处理已得到稳定的工作基点,可以按照方案对监测点进行定期观测。按照设计方案观测6个周期,得到的闭合差为0.88mm、0.24mm、1.08mm、0.29mm、0.14mm、0.24mm,所得闭合差均小于限差3.74mm满足要求。通过数据处理得到沉降量报表如下:表4-2 沉降量报表点号日期高程值(m)本次沉降值(mm)累计沉降值(mm)12014/11/7-31.0020012014/12/12-31.064-0.62-0.6212015/1/16-31.097-0.33-0.9512015/2/20-31.100-0.03-0.9812015/3/25-31.103-0.03-1.0112015/4/29-31.108-0.05-1.06表4-3 沉降量报表点号日期高程值(m)本次沉降值(mm)累计沉降值(mm)22014/11/7-33.3600022014/12/12-33.496-1.36-1.3622015/1/16-33.561-0.65-2.0122015/2/20-33.576-0.15-2.1622015/3/25-33.583-0.07-2.2322015/4/29-33.592-0.09-2.32表4-4 沉降量报表点号日期高程值(m)本次沉降值(mm)累计沉降值(mm)32014/11/7-25.7190032014/12/12-25.917-1.98-1.9832015/1/16-26.013-0.96-2.9432015/2/20-26.053-0.4-3.3432015/3/25-26.062-0.09-3.4332015/4/29-26.077-0.15-3.58表4-5 沉降量报表点号日期高程值(m)本次沉降值(mm)累计沉降值(mm)42014/11/7-53.4860042014/12/12-53.728-2.42-2.4242015/1/16-53.857-1.29-3.7142015/2/20-53.921-0.64-4.3542015/3/25-53.932-0.11-4.4642015/4/2953.953-0.21-4.67表4-6 沉降量报表点号日期高程值(m)本次沉降值(mm)累计沉降值(mm)52014/11/7-32.3390052014/12/12-32.650-3.11-3.1152015/1/16-32.810-1.6-4.7152015/2/20-32.904-0.94-5.6552015/3/25-32.911-0.07-5.7252015/4/29-32.944-0.33-6.05表4-7 沉降量报表点号日期高程值(m)本次沉降值(mm)累计沉降值(mm)62014/11/7-29.7630062014/12/12-30.151-3.88-3.8862015/1/16-30.343-1.92-5.862015/2/20-30.456-1.13-6.9362015/3/25-30.457-0.01-6.9462015/4/29-30.504-0.47-7.415沉降监测结果与分析5.1 沉降监测点过程曲线图绘制为了更加突出的表示6个监测点的沉降位移趋势,依据前面所监测和计算的结果,绘制点位沉降过程曲线。通过变形曲线可以直观地了解沉降过程和沉降情况,也可以对沉降发展趋势有个直观的判断。沉降过程曲线以时间为水平轴,以沉降量为纵轴。图5-1 1号点沉降曲线图图5-2 2号点沉降曲线图图5-3 3号点沉降曲线图 图5-4 4号点沉降曲线图 图5-5 5号点沉降曲线图图5-6 6号点沉降曲线图为了对比沉降监测点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将6个沉降监测点的沉降过程曲线绘制在同一图中。图5-7 沉降曲线汇总图可以看出6个沉降监测点都发生了一定的下沉,其中1号点沉降1.06mm,2号点沉降2.32mm,3号点沉降3.58mm,4号点沉降4.67mm,5号点沉降6.05mm,6号点沉降7.41mm。在这整个观测时段内,1号点沉降量最小,6号点沉降量最大为7.41mm。从6个观测点可以看出教工3号楼发生了沉降,但数据沉降量均在限制范围内。综合分析沉降时程曲线的特征各方面可知: 滁州学院会峰校区教工3号楼的沉降规律大致是活跃沉降一缓慢沉降一趋于稳定的一个发展过程。其沉降变化量关于时间的基本变化如图5-8所示: 图5-8沉降过程曲线表其中S表示沉降量,t为时间。以上经过处理得到的最终沉降过程曲线,是一条很合理的沉降曲线。因此,可以提出各种函数模型对它进行拟合,通过分析,可得到一个与之相应条件下建筑沉降相吻合的模型,便于进行沉降预测。根据点位沉降曲线图,本文采用一元线性函数模型模拟沉降趋势。以5号沉降点为例:图5-9 5号沉降点沉降曲线模拟图根据图5-5拟合出函数模型为: (5-1)利用公式5-1对总的观测时间175天内累积沉降量预测分析得到5号点的累积沉降量为6.54mm,而实际测量的5号点累计沉降量为6.05mm,实测值与预测值吻合度较高。因此预测5号点一年后的累计沉降量为15.28mm。5.2沉降监测结果分析根据图5-7沉降点位沉降曲线能够模拟沉降变化趋势,从趋势看沉降趋势已趋于稳定,从沉降量报表中更能定量的看出在开始两个月内沉降量最大,本次沉降量最大为6号监测点,沉降量为7.41mm,日均变化量为0.013mm/d,最小沉降量为1号监测点,沉降量为1.06mm,日均变化量为0.001mm/d。各点沉降量不同,从现场分析可能因为泥土地基酥松发生的不同沉降。在140后所有沉降监测点日均沉降速率位于0.010.04mm/d,可认为沉降已进入稳定期。6.结论与展望6.1论文总结本文主要研究沉降监测的基本内容,以滁州学院会峰校区教工楼楼3号楼为例,包括对宿舍楼沉降方案的制定,监测网的布设,数据的采集及处理以及沉降量的计算和预测,得出结论如下:(1)后期各点位日均变化量趋于稳定,平均沉降速度位于0.010.04mm/d,可认为沉降已进入稳定期;(2)预计教工3号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沉降,不过可以根据沉降变化趋势和日均变化量可认为沉降已进入稳定期。(3)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滁州学院会峰校区教工楼3号楼在监测期间确实存在沉降现象。其中最大沉降量为0.741cm,最小沉降量为0.106cm,相邻两点差异沉降量最大为0.014cm,小于0.4cm,整体倾斜度最大值小于0.3cm,满足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对地基变形允许值的规定。若没有外界强烈因素干扰下,根据沉降监测结果,教工楼3号楼正处在缓慢均匀的小沉降中,属于正常现象,对宿舍楼主体不构成威胁,稳定性良好。(4)由于下沉未完全停止,想要掌握其更为准确的沉降规律可继续对其监测,但应该延长监测周期,可设定为23个月一次。此次沉降监测的实践表明,教工楼3号楼沉降监测的方案设计可行,监测方法正确。6.2研究展望在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方面,最传统也最常用的是水准测量方法,InSAR方法的研究逐渐进步,GPS方法也发展越来越成熟,日趋成熟,。如何将上述三种方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对地面沉降进行监测,获得比单纯用一种监测方法更准确的沉降信息,更能真实地反映地面沉降的发展过程,是共同研究与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1 郑铣鑫,武强,侯艳声.关于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的几个前言问题J.地球学报,2002,23(3):279-282.2 蒋桂海.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加固探讨J.江苏水利,2004,1(3):40.3 王寒梅,唐益群等.软土地区工程性地面沉降预测的非等时距GM(1,1)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06,14(3):398-400.4 李涛,潘云等.人工神经网络在天津市区地面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地质通报,2005,24(7):677-681.5 国家测绘局.GB/T128972006,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S.2006,16.6 岳建平,田林亚.变形监测技术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语文暑假读书报告范文
-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 高层建筑施工进度安排及应对措施
- 一年级上学期心理辅导工作计划
- 音乐教学活动安排与计划
- 远程医疗服务扩展计划
- 矿业工程资料员的工作职责与安全管理
- 幕墙项目风险管理保护措施
- 能源行业资产评估数据安全措施
- 交通运输行业安全风险辨识及控制措施
- (青海专版)2023中考化学命题研究中考真题分析及2023备考策略
- CB/T 615-1995船底吸入格栅
-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我们爱和平》课件
- 卫生法(教学讲解课件)
- 高三冲刺100天励志主题班会课件
-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书
- 德能勤绩廉个人总结的
- 中层干部岗位竞聘报名表格评分表格评分标准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 有限空间作业及应急物资清单
- 《个人信息保护法》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