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小纪.doc_第1页
支教小纪.doc_第2页
支教小纪.doc_第3页
支教小纪.doc_第4页
支教小纪.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志愿支教 爱心传递华能滇东电厂助学支教纪实在云岭深处有这样一所学校,全校只有28名学生,他们拥挤在一间破旧不堪的教室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儿的学生多数是父母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像样的课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教具,只有破旧不堪的门窗和对知识渴望的眼神;他们没有见过城市的高楼大厦,只见过自家的牛羊;他们从未接触过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科学等课程,甚至连年级都没有条件分开,只能几个年级混在一间教室上课 在云岭深处也有这样一位代课老师,他28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当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分配到该校任教的大学生一个个地选择离开的时候,他仍然选择坚守这片热爱的土地,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小岔河村的教育事业。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他都坚持教学,永不放弃对孩子的希望在云岭深处同样也有这样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来自运行、燃料、检修、化学等不同的岗位;他们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克服了诸多困难,每周坚持上课;他们为了孩子们能走出大山,看到希望,与小岔河老师一起托起孩子的梦想投身到支教事业上 他们就是华能职工!他们向我们展示了华能青年的良好形象,从另外一个层面诠释了华能“三色”文化内涵,也书写了滇东青年的别样华彩人生,传递了我们身边的正能量,因为他们始终坚信我们的付出,只为了照亮华能那一抹耀眼的“红色”。贫困小岔河小学地处云南省富源县黄泥河镇小岔河村,距离镇中约16公里山路,被群山环绕。村子不大,可山路崎岖,七八岁的孩子要沿着狭窄的小道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到最近的五乐村小学去读书,为了解决孩子上学的大难题,1982年,村里的乡亲们共同集资,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一所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小岔河小学。小岔河村有人口200多人,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村里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只有老人和孩子。外出挣钱艰辛的日子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回家来屈指可数的时间也被用来了做农活上,几乎没有陪伴过孩子。于是小岔河小学便承担了村里所有留守儿童的教育重担,它成了整个村里的希望之地。小岔河小学在32年间三度易址,从地势低洼的山脚搬迁到现在的半山腰处,仍然还是一间教室,几张陈旧的木头桌椅,教室没有窗户,墙皮潮湿时都会往下掉白灰,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操场,孤零零的校舍外遍布石头和杂草的空地上就是他们玩耍的地方,下雨时只能踩着石头小心翼翼的走进教室。在这所小学里,最少的时候有过17个学生,最多有31个学生,一至五年级的孩子都在这里上课,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这里走出了16个大学生,其中有一个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坚守胡亚坤,一个标准的云南汉子,精瘦的身材,黝黑的脸庞, 82年高中毕业后同学们有去当兵的,有去工厂的,在他的心目中,教师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职业,正好村子里刚建了学校却没人来教书,于是他选择了留在村里教书,没想到这一干就是32年,从一个热血青春的小伙子到现在的苍老容颜,在这间简陋的教室里,他奉献了他一生的青春年华。老师的职业神圣却也清贫,胡老师的工资从15元,46元,80元,涨到160元,2012年底才能拿到760元,就是这微薄的工资要负担一家人的生活,生活上的艰苦一点家人可以忍受,但最让他心疼的是由于经济困难,家里的三个孩子只供老大上了大学,老二和老三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交学费便早早辍学,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每当提起这个,他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觉得愧对孩子太多。在困难的时候他也矛盾过,彷徨过,他也想和其他人一样出去打工、做生意,挣钱改变家里的困境,可是面对乡亲们的一再挽留,面对孩子渴求的眼神,他犹豫了,我走了这些娃娃怎么办,不能上学他们就永远走不出这大山,永远摆脱不了这贫困的生活,于是他咬咬牙,坚持了下来。2007年当地教育改革,要撤校合并,由于小岔河小学情况特殊没有被合并掉,但因为胡老师不在正式编制不能在担任老师,于是他只能外出打工。在这期间,小岔河小学先后迎来了4位老师,但都因为这里偏僻的位置和艰苦的环境放弃了,最后还是村民集体自发要求和教育部门协商,请回了胡老师,这个大山里的守望者。一间教室,五个年级,每天六节课,5个小时,一个老师,五门课程,课前备课,课后批改作业,这些孩子几乎占用了他全部的时间,有时孩子上课不听话,淘气打闹,他也心烦,但是每次他都安慰自己这是孩子的天性,老师的责任就是去引导他们,让他们爱学习懂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28年的教书生涯中,他没有缺过一堂课,他说自己身体好,大病没闹过,有个头疼闹热的抗抗就过去了,因为他要是不来,这帮孩子就没人带,他就像他们的灵魂,他们的中心,没有他,娃娃就散了。说起这么多年的坚持,这个淳朴的云南汉子没有过多的言语,他只有一句话,我在,孩子们就能上学,就能走出去,就有希望,我是一个老师,我有责任把他们带好。付出12年的5月份,滇东能源公司的几位职工去水源地检修,无意中发现了这所小学,他们被惊呆了,被震撼了,在现代这么发达的社会还会有这么一块贫瘠的教育之地,回去后马上向公司领导反应了这个情况,10月份,在公司团委的组织下第一批12名志愿者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这个地方,开始了他们的支教之旅。两年间,陆续有50多名职工报名参加小岔河支教活动,每个周五,风雨无阻,为了节省时间,公司专门单排了一辆皮卡车来接送他们。这些来支教的老师都是滇东电厂的在职员工,来给孩子们上课都是挤出自己休息的时间,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者,所以必须慎之又慎的全身心投入,周五讲课,周一就要开始构思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找到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他们精益求精的对待每一堂课,来这里支教,承担的不仅仅只是一名老师的责任,还是一名员工对公司形象的责任。重重大山让彩云之南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但同时带来的交通不便也拉开和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志愿者的到来犹如给深山里阴暗的天空带来一片曙光,年轻的老师带来的是和山里不一样的世界。英语老师教他们学会发音,音乐老师领着他们唱优美的歌曲,地理老师描绘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体育老师带来了他自己的足球和男孩子一玩耍刚开始给孩子上课的时候,由于方言难懂,彼此交流都有些困难,但是老师们不懈的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孩子们多说话,学习普通话。改变每个周的周五是孩子们最期盼的日子,因为这是华能的老师们来支教的日子,看到这些文质彬彬,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太大了。支教带给孩子们的支教活动得到了公司领导和黄泥河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12年,联合成立的小岔河支教点,除了定期授课,公司还组织团员青年对支教的校舍进行修葺,修缮了学校的窗户,重新安装了玻璃,接上电灯,粉刷墙面,制作并安装了学校牌子,为学生送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政府的合作下修建了学校的操场,并盖起了围墙,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也慢慢好了起来。公司为学校树立了一面旗杆,每周一的早晨和周五的下午,孩子们都会在操场上举行升旗和降旗仪式,孩子们聚精会神的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一刻充满了神圣和庄严。同时还积极在滇东能源公司网站、华能股份公司、华能集团公司网站上做宣传,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小岔河学生的成长,有爱心人士主动给孩子们赠送新羽绒服和棉鞋,建设银行送来了新的课桌椅,有人寄来了很多儿童课外读物,也有人不远万里从丹东赶来小岔河学校看望孩子,为他们上一节课越来越多的人正向小岔河的孩子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和力量!胡老师说,支教活动带给孩子最大的改变是通过这些年轻人的到来,孩子的视野开阔了,知识增多了,性格也开朗活泼了。志愿者们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会来和孩子们一起度过,带来文具和书包,组织孩子去电厂参观,13年电厂的春节晚会上,胡老师带领孩子们唱的一首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湿润了多少人的眼睛,14年国庆节孩子们的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获得了优秀奖,孩子们的眼神不再木讷,那里面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渴求和探索,更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当看到他们灿烂的笑容,看到他们一点点的改变,这种感动无法用任何一种语言来形容,我们只能够告诉自己,尽力去做我们可以做的一切。收获支教活动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电厂职工都是80,90后毕业的大学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思想难免会有些浮躁,有了这种经历,这种磨练,对自己是一次心灵的洗涤,精神的升华。在这个简单而干净的地方,有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这里有淳朴的人们,有天真可爱的孩子,有走出大山的渴望,农村的孩子也需要健康快乐的生活,有对美好事物认知和追求的权利,而我们就是架起这座通往希望和梦想桥梁的一块基石。每次上完课后,志愿者们还会探讨当天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研究教学方法,针对性格内向或是学习较差的孩子想办法提供特别的帮助。同时大家也对自己的处事自我检查。“这是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教育,很多问题我们之前想的比较简单,真正做起来发现其实很难,我们一起讨论,互相取长补短,用集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提高”一位职工如实说。我们这个集体代表的不仅仅是这几十名志愿者,更代表着我们厂里几百名职工,我们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是这个集体的力量却无比强大。由于村里的孩子基本都是留守儿童,支教的老师还会去家访,看看孩子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走在家访的路上,崎岖蜿蜒,下雨时都是黄泥,但没有一个人抱怨过,走到家里,扑入眼帘的是阴暗潮湿的小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孩子有些不好意思的表情,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招待,家长会冲上一碗鸡蛋糖水,不住的让老师喝,在朴实的山里人的心里,这些老师就是带给孩子光明的使者,是尊贵的客人。这种满怀感恩的行动带给他们更大的震撼,原来自己微不足道的付出却可以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职工来到了小岔河,他们不仅仅是来教课,也有的带来书籍,自己买来学习用品,和孩子们互动交流,自己穿不下的衣服拿来给孩子们。2014年,滇东电厂以小岔河师生为原型组织拍摄了微电影大山里的曙光,在影片中演绎了支教过程的点点滴滴,平凡的情节,真实的情感,拍摄的现场让随行的一些剧组工作人员感动得落泪,这,不是拍摄电影,这是真实的每个人爱的表达、梦的表达,支教老师、胡老师、孩子们都在用自己的朴实展示着灵魂深处的那些不凡,为此,微电影的拍摄大获成功。经过中央新影微电影部、中国青年报、国资委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