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三).ppt_第1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三).ppt_第2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三).ppt_第3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三).ppt_第4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三) 温州中学 雷 鸣 057786760007 必修第三章“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必修“活动”的分析与教学处理 主 要 内 容 必修第三章“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一、本章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桥梁”、“纽带” 自然地 理环境 的整体 性与差 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 境中的 物质运 动和能 量交换 总结 升华 前提 基础 体现自然 地理环境 两个最基 本特征的 重要平台 某要素在地理环境 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培养因地制宜 、 从全局出发的 思想观念 树立科学 的环境观 一、本章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 变中的作用。 1、“举例说明”:以一个具体的地理要素为例。 2、“某自然地理要素”: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 但是综合来看,生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3、“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从地质历史 时期来说明该要素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指全体学生在必修阶段都要达到的要求。 1.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能说出地球生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名称,并能根据演化进 程进行排序。识记地质年代中五个“代”的名称。 P66“阅读”和P67“活动”作为正文。 2.了解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作用和 环境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通过以地质年代顺序为线索,梳理出生物进化链和环 境演化链,知道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之间的联系。 如:“生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的性质”; “陆地扩展和海陆变迁”。 基本要求: 3. 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人地协调发展 的必然要求。 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环境变 化(如: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人类又能 不断改善环境(如: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同 时环境破坏将危及人类生存。 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教学指导意见: 发展要求:指有条件的学校或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在必 修阶段逐步可以达到的要求,并非全体学生都应达到。 1.能依据有关信息,对环境变迁与生物进化的 关系进行论证和探讨。 2.能恰当地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案例。 能进行正确的论证,并学会论证的方法。 能对具体案例(如:温室气体排放与温室效应;土地利 用与土地退化;三废排放与环境污染)进行正确的评价 ,并能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指导意见: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举一定 的区域为例(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 2、“整体性”的内涵: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作为一个 整体存在的;B、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 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C、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二、教学要求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基本要求: 1.了解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通过P70图示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地理环境要素之间 是相互联系的。 针对某一特定的区域,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是作为一 个整体存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 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 教学指导意见: 2.理解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 成土母质的粒度、化学成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 性质与强度;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 及动植物、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 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的贡献。 地形、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作为拓展内容。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3.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知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将会导致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改变。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能对区域资源利用进行环境评价, 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能对区域资源利用案例进行分析,认识自然资源利用与环 境变化的辨证关系,学会评价资源利用的环境效益。能针 对由此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治理措施。 教学指导意见: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运用地图分析”: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 分布图”。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同空间尺度”、 “分析”、“归纳”。 二、教学要求 3.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 通过对不同尺度景观图片的识图、讨论、回答问题, 形成对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认识。仅到区别景观差异这 一层次,不宜涉及成因。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2.了解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 及产生的主导因素。 能说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 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以及产生的主导因素。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3.了解陆地主要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和特征。 能说出主要自然带的名称、主要分布区和特征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运用自然地理环境分异规律, 解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教学指导意见: 发展要求: 必修“活动”的分析与教学处理 一、 对教材 “活动”设计的剖析 必修中“活动”共有70个。从 “活动”类 型看,有“思考”、“探究”、“实践”三种类 型。从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层次看,有“记忆”、 “理解”、“应用”三个层面。 必修“活动”的分析与教学处理 一、 对教材 “活动”设计的剖析 从 分章统计看,第一章“活动”17个,占全册“活动”总量 的24.3%;第二章“活动”26个,占全册“活动”总量的37.1% ;第三章“活动”15个,占全册“活动”总量的21.4%;第四章 “活动”12个,占全册“活动”总量的17.1% 。 从 “活动”类型统计看, “思考”活动24个,占总数的 34.3%; “探究”活动33个,占总数的47.1% ; “实践”活动 13个,占总数的18.6%。 从 能力培养层次统计看, “记忆”活动10个,占总数的 11.9%; “理解”活动24个,占总数的28.6% ; “应用”活 动50个,占总数的59.5%。 必修“活动”的分析与教学处理 一、对教材 “活动”设计的剖析 主要特色: 突出地理素养的培育,促进课程理念的落实。 注重递进式探究,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系列。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行为。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对“活动”类型的再分类 1、引入型 课前引入型,如P13“活动”:观看“大棚农业”的录像 片,有条件的可参观“大棚农业” 。 课堂引入型,如P78“活动”:根据“合成卫星影像所显 示的地球表层差异性”,说出在地球陆地表层有哪些 主要的自然地理景观类型。 二、对“活动”类型的再分类 2、探究型 课外探究型,如P68“活动”:“请收集资料,尝试 解释中生代恐龙灭绝之谜,并将获得的结果与同 学们交流。” 课堂探究型,如P68“活动”:“上述材料是否可以 说明中生代恐龙灭绝的原因。” 知识推导探究 规律总结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探究 二、对“活动”类型的再分类 3、巩固型 课堂巩固型,如P73“活动”: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 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课外巩固型,如P86“活动”:观察当地从平原到山地( 或从河谷到山脊、从城镇到乡村)的自然环境分异和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用因地制宜的原理加以分析。 二、对“活动”类型的再分类 4、实践型 如P69“活动”:“调查当地的一家工矿企业,分析 其工业三废的排放情况,讨论该企业对环境的 影响程度。” 5、知识归纳型 二、对“活动”类型的再分类 第80页 三、 “活动”的教学处理 1.合理安排 “活动”时间 引入型 安排在一节课的导入或某一知识点教学的引入部分 探究型 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巩固型 安排在某个知识点或某个章节学完之后 实践型 安排在课外进行 知识归纳型 安排在课堂结束前或某些知识点学完之后 三、 “活动”的教学处理 2.认真整合 “活动”内容 突出重点 灵活取舍 适当补充 借用其他版本 优化设置 3.精心设计 “活动”形式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归纳总结 语言表达 图表绘制 演讲辩论 制作课件 动手操作 实地观察 三、 “活动”的教学处理 四、 “活动”的教学设计 针对不同“活动”方式,精心设计“活动”过程 阅读式活动 观察式活动 实验式活动 案例探究式活动 第四章第一节中的“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活动目标: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活动内容:出示中国大城市与地形分布关系图、 世界地形与城市分布图、巴西主要城市分布图 、兰州地形与城市发展图。 活动过程设计: 【学生自主探究】 看图分析聚落(以城市为例)分布大体有何规律? 分析影响聚落形态的主要因素,并举例说明。 案例: 四、 “活动”的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于高原。 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分布或在开阔的低地分布。 【教师点评引导】 聚落数量与地形的关系 聚落形态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请批评指正,谢谢! 利用图解法求正午 太阳高度。 根据“四川省地 形和交通线路 分布图”说明不 同地形区内交 通线路的布局 特点和形态特 征。 明示学习方法 课标内容: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一章第一节 第13页 第52页 替换 用模拟实验探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和偏向规律。准 备一个地球仪和一个方向标(带箭头的硬纸板条或用铅笔 代替),选择地球仪上三个点(南、北半球和赤道上各一 个点)。观察随着地球自转,在保持箭头起始方向不变的 条件下,方向标相对于地球仪上的方向有什么变化。 第17页 合并 第33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