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方略.ppt_第1页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方略.ppt_第2页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方略.ppt_第3页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方略.ppt_第4页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文言文复习方略.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 考 文 言 复 习 方 略 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选段,不难发 现这些规律: 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 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 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 2从内容上说,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 至宋的这段时间内(1994年至2001年高考中,只有2001 年例外),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 ,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 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 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试题设置题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考生不可 能非常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但借助语 境,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梗概。反过来,学生 在知道文章梗概后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 高自己的得分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 传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 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的对策有: 一、 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 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都 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 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 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从1994年到2001年的8段高考选文中,交代职官变 动的句子在40句以上,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 非常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 生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 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 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 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 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任 ; 担任;权:暂代官职。 二、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下面进行一些归 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 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 、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 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 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 、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n):古代官署 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 掾。(2001年高考) 文言文阅读步骤 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 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 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 牾的地方。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 怎样”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 读: 第一步:整体阅读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 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 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 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 特别提示: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不要在个别词句 上纠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 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 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 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正确项。 特别提示:要善于联系已有知识,实现 知识迁移。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 最后一题较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 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 的,另外一项的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 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能了解全文内容 ,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 马上会成竹在胸。 特别提示:应该尊重原文, 不可以偏概全 。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 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 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 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特别提示:此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 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 法。熟练运用,可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命题推想 不 管 文 言 文 怎 么 个 考 法 , 实 词 是 必 考 无 疑 的 。 考 查 的内 容 仍 然 会 是 句 中 容 易 理 解 错 的 课 内 曾 经 学 过 的 词 , 课 内未 学 过 的 词 估 计 考 生 也 能 根 据 句 意 推 断 个 差 不 多 。 题 型 还会 是 选 择 题 , 要 求 直 接 解 释 的 可 能 性 不 大 , 除 非 有 特 别 指示。 二、解题技巧 1、 联 想 推 断 词 义 法 试 卷 上 常 出 现 一 些 难 以 理 解 的 文 言 实 词 , 我 们 可 以 联想 课 文 中 有 关 语 句 中 的 用 法 , 相 互 比 照 , 辨 其 异 同 , 然 后 初步 确 定 文 中 实 词 的 含 义 。 如 “ 不 以 外 夷 见 忽 ” 的 “ 见 ” , 我 们可 联 想 课 文 中 “ 府 吏 见 叮 咛 ” 来 推 断 , “ 见 ” 是 第 一 人 称 代 词“ 我 ” 的 意 思 。 “ 不 以 外 夷 见 忽 ” 意 为 “ 不 因 为 我 是 外 夷 而 轻视 我 ” 。 2、语 言 结 构 推 断 法 有 些 文 言 句 子 结 构 整 齐 , 讲 求 对 仗 , 常 采 用 互 文 的 修 辞形 式 , 我 们 可 利 用 这 一 结 构 特 点 推 知 词 义 。 如 “ 忠 不 必 用兮 , 贤 不 必 以 ” 属 对 仗 , “ 忠 ” 与 “ 贤 ” 相 对 , “ 用 ” 和 “ 以 ” 相 对 ,应 为 同 义 , 所 以 “ 以 ” 的 意 义 就 是 “ 重 用 、 任 用 ” 的 意 思 。 3 、 辨 析 词 性 推 断 法 根 据 词 语 在 文 言 句 子 中 的 位 置 , 推 知 它 的 词 性 , 根 据 词性 进 而 推 知 它 的 实 词 词 义 。 如 “ 据 殽 ( 崤 ) 函 之 固 , 拥 雍 州 之地 ” 为 对 仗 句 , “ 据 ” 与 “ 拥 ” 相 对 , “ 固 ” 与 “ 地 ” 相 对 , “ 地 ” 是 地 方 之 意 , 名 词 , 那 么 “ 固 ” 也 是 名 词 , 据 此 推 断 “ 固 ” 为 险 固的 地 方 之 意 。 4、语 法 分 析 推 断 法 根 据 汉 语 语 法 知 识 , 主 语 、 宾 语 大 多 由 名 词 、 代 词 充 当 ,谓 语 大 多 由 形 容 词 、 动 词 充 当 , 定 语 由 名 词 、 代 词 充 当 , 状 语 由 副 词 充 当 。 依 据 它 们 所 处 的 语 法 位 置 , 推 知 它 的 词 性 , 进而 推 知 它 的 意 义 。 如 “ 怀 信侘傺” , “ 怀 ” 为 动 词 , 处 在 谓 语的 位 置 , “ 信 ” 处 于 宾 语 的 位 置 , 应 为 名 词 , “ 忠 诚 ” 的 意 思 。 5、利 用 排 除 法 (语境检验法) 由 易 到 难 , 逐 步 确 定 。 还 可 把 解 释 的 意 思 代 入原 文 , 联 系 上 下 文 看 理 解 是 否 恰 当 。 三、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 、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 字使用。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音近形似。如: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音同形异。如: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 音近形异。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 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 流。 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 丈夫的配偶 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 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 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 个位。 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 恨”古指“痛心、遗憾”。 (此种情况犹为重要) (三)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 例: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9页, 陈述,解说;言论,主张,学 说;劝说,说服,音shu;喜 欢,高兴,音yu 。如“秦伯说” !务必联系语境分析。 (四)、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 活用。(根据搭配、修饰等关系分析) 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何苦而不平。(苦:形作动,愁) 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原指干肉,名词,这里是“使成干肉”) 无案牍之劳形。(劳,原指劳累,形容词,这里是“使劳累”)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原指活命,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使活” ) 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美丽 ”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1)吾师道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肯定宾语后,确定谓语动词 能愿动词后的名词用如动词 eg :左右欲刃相如 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的名词用如动词 eg :晋灵公不君 师,学习 水,游水 刃,杀 君,行君道 (3)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妻,给当妻子。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修筑房屋。 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 朝:朝见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 朝:使朝见 (1)动词使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2)形容词使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使动用法 (3)名词使动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汗:使出汗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之区别 使动 客观上使宾语“怎么样” 意动 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使完善 认为美(英俊) 理 解 常 见 文 言 虚 词 在 文 中 的 用 法 一、命题推想(三人行“备考”) “ 理 解 常 见 文 言 虚 词 在 文 中 的 用 法 ” 成 为 近 年 来 高 考 文言 虚 词 的 主 要 趋 向 , “ 常 见 文 言 虚 词 ” 多 为 课 文 中 使 用频 率 较 高 的 虚 词 。 考 查 常 常 采 用 比 较 的 方 式 , 即 挑 出 字 形 相 同 的 虚 词 或 几 个 不 同 的 虚 词 , 比 较 它 们 在 文 中 的 意 义 和用 法 。 2002 年 考 了 代 词 “ 之 ” 所 指 代 的 事 物 , 是 一 种 创 新 , 但并 不 是 每 年 都 会 有 两 道 文 言 虚 词 题 。 二、解题技巧 解 答 试 题 , 其 思 路 可 以 从 如 下 几 方 面着 手 : 1、同 解 答 考 查 文 言 实 词 的 试 题 一 样 , 要 看 清 题 目 要 求 ,明 确 思 考 角 度 ; 利 用 排 除 法 , 由 易 到 难 , 逐 步 确 定 ; 注 意 检查 , 即 把 解 释 的 意 思 代 入原 文 , 联 系 上 下 文 看 理 解 是 否 恰当 。 2、要 有 全 句 意 识 。 许 多 虚 词 意 义 不 实 在 , 在 句 中 主 要起 一 定 的 语 法 或 语 气 作 用 , 因 此 只 有 依 靠 对 全 句 的 分 析 和把 握 才 能 准 确 地 理 解 它 。 比 如 语 气 助 词 , 在 疑 问 句 末 助 疑问 语 气 , 在 感 叹 句 末 则 助 感 叹 语 气 , 在 陈 述 句 末 则 助 陈 述 语气 , 与 全 句 的 句 式 和 语 气 “ 息 息 相 关 ” 。 3、要 有 句 位 感 。 一 些 虚 词 在 句 中 不 同 的 位 置 就 起 不 同的 作 用 , 比 如 “ 也 ” , 句 末 助 判 断 、 陈 述 、 疑 问 、 感 叹 等 语 气 , 在句 中 一 般 起 舒 缓 语 气 作 用 。 “ 其 ” 在 句 首 一 般 是 语 气 副 词 ,因 为 “ 其 ” 不 能 作 主 语 ; 在 句 中 , 动 词 后 一 般 是 代 词 , 在 名( 代 ) 词 后 一 般 是 语 气 副 词 : “ 秦 王 恐 其 破 璧 ” ( 代 词 ) ; “ 尔 其无 忘 乃 父 之 志 ” ( 副 词 ) 。 4、 注 意 做 词 法 、 句 法 分 析 。 比 如 1998 年 高 考 第 17 题 分析 “ 以 ” 的 意 义 和 用 法 , 四 个 句 子 是 “ 俅 以 幸 臣躐 跻 显 位 ” ,“ 得 全 首 领 以 没 ” , “ 扈以从 行 ” , “ 至 以 刃 裂 颈 断 舌 而死 ” 。 其 中 中 的 “ 以 ” 用 于 “ 名 词 ” 之 前 , 与 名 词 构 成 介 宾短 语 , 是 介 词 , 但 一 用 在 身 分 前 , 一 用 在 工 具 前 , 所 以 意 义 不 同 ; 用 在 两 个 表 行 为 的 动 词 前 , 用 法 意 义 应 相 同 ( 表 目的 , “ 用 来 ” ) 。 古文分析综合 一、命题推想 近 年 来 高 考 对 内 容 观 点 进 行 评 价 的 考 查 很 少 , 主 要 考查 对 文 意 观 点 的 分 析 把 握 , 一 般 要 求 考 生 说 出 某 个 论 点 的根 据 , 某 个 事 件 发 生 的 原 因 , 某 种 发 展 导 致 的 结 果 , 某 些 语句 或 事 件 表 现 人 物 的 何 种 品 质 以 及 对 人 物 事 件 的 评 价 认识 , 对 文 章 主 旨 的 归 纳 总 结 等 。 从 题 型 看 , 往 往 是 “ 四 选 一 ”的 选 择 题 型 , 但 随 着 情 况 的 变 化 , 这 类 题 也 许 会 逐 渐 增 大 主观 题 的 比 重 。 二、解题技巧 1、 文 中 筛 选 法 : 弄 清 选 项 中 的 “ 观 点 态 度 ” 所 指 的 具体 对 象 、 文 句 范 围 。 就 是 要 看 选 项 中 列 举 的 作 者 观 点 态 度是 针 对 哪 一 个 人 物 , 哪 一 桩 事 件 的 , 具 体 在 文 中 表 现 为 一 个语 句 还 是 一 个 物 、 一 件 事 、 一 个 文 段 , 还 是 涉 及 全 文 。b. 将选 项 列 出 的 “ 观 点 态 度 ” 与 文 中 筛 选 出 的 相 应 的 “ 观 点 态 度 ”加 以 比 较 , 如 果 题 干 要 求 选 正 确 项 , 则 选 两 者 吻 合 的 ; 如 果选 错 误 项 , 则 选 两 者 不 相 符 合 的 。 2、 概 括 评 价 法 作 者 在 文 中 的 观 点 态 度 是 通 过 人 物 、 事 件 、 事 理 的 记叙 、 描 写 、 议 论 、 抒 情 等 表 现 出 来 的 , 因 而 在 阅 读 时 , 就 要 从 人 物 的 言 行 、 某 一 事 件 的 叙 述 、 某 一 事 理 的 说 明 中 , 在 领 悟 、分 析 、 综 合 的 基 础 上 , 概 括 评 价 作 者 的 观 点 态 度 , 拿 这 种 评价 与 选 项 中 的 评 价 比 较 辨 析 , 从 而 选 出 符 合 题 干 要 求 的 选 项。 3 、 抓 住 题 眼 法 这 里 说 的 题 眼 指 题 干 中 的 关 键 词 语 。 解 答 须 审 读 题 ,明 确 要 求 , 抓 住 题 眼 , 综 合 归 类 , 找 出 答 案 。 4、排 除 干 扰 法 考 题 中 设 置 的 干 扰 一 般 有 : a. 夸 大 事 实 , 导 致 谬 误 ; b. 偷换 概 念 , 混 淆 是 非 ;c 正 误 夹 杂 , 真 真 假 假 。 解 答 时 , 抓 住 原 文 内 容 分 析 , 辨 明 题 干 要 求 , 了 解 干 扰形 式 , 就 能 达 到 解 答 目 的 。 考点 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 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 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语法现象 : 实词:通假字、重要实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 构 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1.积累性的。 一、命题推想 直 接 让 考 生 翻 译 文 句 这 种 题 型 近 几 年 内 不 会 变 , 但 不一 定 总 是 翻 译 大 阅 读 文 言 文 中 的 句 子 , 有 可 能 给 一 个 文 言片 断 要 求 翻 译 其 中 的 几 句 话 。 内 容 上 , 一 是 考 查 常 见 的 固定 句 式 , 一 是 考 查 关 键 词 在 句 子 中 的 解 释 。 二、解题技巧 1 借 助 语 境 正 确 理 解 句 式 和 句 义 。 同 一 个 句 子 独 立 存在 与 在 一 定 的 语 境 中 , 其 省 略 的 成 分 或 表 达 的 意 义 就 有 区别 。 比 如 1997 年 考 的 对 “ 高 宗 意 乃 解 ” 句 的 理 解 , 1999 年 考 的 对 “ 启 听 淮 北 取 籴” , 如 果 孤 立 地 看 , 就 很 可 能 判 断 错 误 ,只 有 放 人 文 中 , 结 合 上 下 文 才 能 “ 明 察 秋 毫 ” 。 2、 注 意 重 点 词 语 的 意 义 。 一 题 考 一 句 或 两 句 的 试 题 形式 , 常 将 考 查 点 放 在 一 句 作 两 个 词 或 两 句 话 的 四 个 词 上 。如 1997 年 第 16 题 : “ 流 徒 即 死 , 具 有 等 差 ” 。 主 要 考 “ 徒 ”( 服 劳 役 ) 和 “ 等 差 ” ( 等 级 次 第 ) 的 释 义 。 因 此 , 这 类 题 只 要准 确 地 判 断 重 点 词 语 的 意 义 , 就 不 难 作 出 选 择 了 。 3、 注 意 译 句 中 是 否 有 特 殊 句 式 。 高 考 有 时 将 对 特 殊 句式 的 考 查 融 人 对 句 意 理 解 的 考 查 之 中 。 如 1995 年 第 16 题对 “ 何 由 济 乎 ? ” 一 句 的 翻 译 , 一 为 “ 凭 借 什 么 才 能 成 功 呢 ? ”一 为 “ 有 什 么 理 由 能 成 功 呢 ? ” 考 生 只 要 懂 得 这 是 一 个 宾 语 前 置 句 , 就 可 一 下 子 排 除 两 项 。 4、注 意 词 类 活 用 。 如 1996 年 第 17 题 , “ 永 械 致 之 府 ”的 译 文 有 二 : 一 是 郭 永 持 兵 器 把 它 们 押 送 到 府 ; 二 是 郭 永 给他 们 戴 上 刑 具 押 送 到 府 。 虽 然 两 句 都 是 “ 械 ” 的 动 词 用 法 ,但 从 上 下 文 看 来 , 后 一 个 理 解 是 正 确 的 。 5、 注 意 译 文 是 否 通 顺 。 通 常 说 译 文 的 标 准 是 “ 信 、 达 、雅 ” . 不 通 顺 就 是 不 达 。 有 时 考 查 的 侧 重 点 就 是 判 断 译 文 是否 “ 达 ” 。 如 1995 年 第 16 题 , “ 或 妄 夕 怒 ” 的 译 文 有 二 : 或 者 胡 乱 地 发 怒 ; 或 者 狂 妄 地 发 怒 。 后 者 显 然 不 通 , 因 为 “ 发 怒 ”不 能 用 “ 狂 妄 ” 来 修 饰 。 再 如 1995 年 第 17 题 , “ 独 擅 其 利 ”的 译 文 有 二 : 独 自 专 占 其 利 ; 独 自 擅 用 其 利 。 后 者 明 显 搭 配不 当 。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信”、“达”、“雅”。 “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 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 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达”的要求是译文要表意要明 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 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 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 最高要求。这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 信”和“达”就可以了。 1、不译。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 名 、地名、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等, 可照录不翻译。如“侍中”、“侍郎”、 “尚书”、“长史”、“参军”、“诸侯 ”、 “烛之武”、“南阳” “里” “斗 ” “亩”等。但名称不全、只用了省写简 称的,翻译时要补全,如“桓、灵”补译 为“桓帝、灵帝”,“泸”补译为“泸水 ”,“忌”补译出姓。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 、当时的称谓可以不译。如“先 帝”、“陛下”。“陛下”也可以译为第二人称 尊称“您”或“陛下您”。例:“先帝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 、古今同义的词语不必译。如 “创业“、“天下“、“危急存亡“、“晓畅“、 “和睦“、“计日而待“、“谨慎“、“然后施 行“、“危难“、“贤臣“、“小人“。即使要 译也无非是解释该词而已。例:“今君王既 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例如: 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 郡。”(岳阳楼记) 2.日行千里。 3.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4.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 泰少子也。 。 2、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如: 郑 人 使 我 掌 其 北门之 管。 郑国人让我 掌管 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翻译下面的句子: 、灌水之 阳 有 溪 焉,东 流入潇水。 灌水 的 北面有 溪流向东 流入潇水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流,向东流入潇水 。 2、计未定,求 人 可 使 报 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去回复秦 国的人,未能找到。 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 词。如“中道“中途“,“崩殂 “逝世“,“忠志“忠诚“。 “岁征民间”中“岁”应 换成“年”。“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家祭无忘告乃翁 。” “余” “若” “”乃“翁 ” 应分别换成“我”、 “你” 、“爹” 。 拆.单音节词 双音节词 如“天雨墙坏”译为“天上下雨 围墙被淋坏”。 古汉语的部分单音节词两个连用, 不要误以为是今天的一个合成词,要 拆开作两个单音节词来翻译,如:“志 行“志向行为“,“,“良实“善良诚 实“ 晋军 秦军 妻子 子孙 绝境 中间 祖父 地方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 通假字。 例如: 1.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昂其直,居为奇货。 4.旦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的一 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 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 翻译的难点。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是一 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七条: 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 、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在 这个句子中用_项最恰当。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例如: “得无乎?”译为“恐怕 吧”、“莫非吧”。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其真无马邪? 附: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 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 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 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 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 )、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 (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 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 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 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 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 乎(不是吗)、得无乎( 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 )何为(为什么呢 3、增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 略成分。例如: “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 物。”(促织 )“顿”是“立 刻”、“马上”的意思,在翻译时, 应补出“感到”、“觉得”。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又郊败之。 4、删除。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 战)“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 “顷之,炎烟张头。” “之”起 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 、无义或现代汉语中无对应的虚词。 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虽我之死“ 中的“之“,“言之,貌若甚戚者“中的“之“。 、偏义复词中的偏义语素。如“不宜异 同“中,删去“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为避免重复而删去相同的字词。如“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中,第二个“事“就应 删去。“仇雠敌战之国”中,仇雠是同义词 连用,可只译一个。 (5)调整。在翻译时,有些句子 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 后置等)。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 “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蚓无爪牙之利”可调成“蚓 无利爪牙”的形式。 附: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 形式。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2、无标志判断句。如:“曹操天下枭雄。” 3、 “乃、必、亦、即、诚、皆、则”等也可表判断。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二、被动句式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 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 张仪。”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 人。” 用“见”,“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暴见于王。” 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 2、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三、主谓倒装 如:“甚矣,汝之不惠!” 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A、在疑问句中,如果代词充当宾语,那么宾语前 置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在否定句中,如果代词充当宾语,那么宾语前 置 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 前置 四、宾语前置 唯利是图 夫晋,何厌之有? C、用“之”、“是”作标志,宾语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