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1].doc_第1页
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1].doc_第2页
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1].doc_第3页
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1].doc_第4页
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A型题】1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前半夜为A阴中之阳B阴中之阴C阳中之阴D阳中之阳E阴中之太阳2“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适用于A阴虚阳亢B阳虚阴胜C阳气暴脱D阴损及阳E阳损及阴3按五行生克规律肝之“母”是A心B肾C肺D三焦E脾4按五行生克规律脾的“所不胜”是A心B肺C肝D肾E胃5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所制定的治疗方法是A扶土抑木B益火补土C泻南补北D培土制水E佐金平木6“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A阳偏盛B阴偏盛C阳偏衰D阴偏衰E阴阳两虚7“胃之关”是指A脾B肛门C幽门D肾 E贲门8“太仓”是指A脾B大肠C六腑D小肠E胃9被称为“仓廪之官”的是A心B脾胃C膀胱D胃E小肠10脾统血作用的实现,实际上是取决于A脾阳温煦B气的固摄C饮食质量D脉道约束E血量充盈11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A津液B精髓C血液D宗气E元气1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A心为阳脏B心主血脉C心主神志D心脉相连E心志为喜13思为脾之志,但还与何脏相关A心B肝C肺D肾E心包14肝主疏泄,最主要的关系是A气机调畅B血液运行C津液代谢D情志活动E消化机能1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指A先天之精气B后天之谷气C宗气D元气E卫气16中焦的功能特点可概括为A如衡B如雾C如沤D如露E如渎17女子胞的生理主要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A肾、心、肝、脾B心、肺、肝、肾C脾、胃、心、肝D肺、脾、肾、胃E肺、脾、心、胃18泄泻初期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方法的根据是A小肠主分清别浊B大肠主传导糟粕C膀胱主存泄小便D小肠主受盛化物E胃气主通降下行19具有协调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A肺与-肾B肾与肝C肝与肺D肺与脾E脾与心20“罢极之本”是指A肾B肝C心D脾E筋21人体“气之根”是A肾B肺C肝D脾E胃22哪种气的主要作用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A营气B卫气C胃气D宗气E元气23哪些脏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A胃肝心B肾心肺C肺肝脾D脾肾肺E心脾肺24下列哪项是气机升降之枢纽A脾胃B肝胆C脾肾D肝肺E肾肺25宗气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A脾肺肾B脾肝心C脾胃肺D脾胃肾E脾肾肝26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A卫气B营气C宗气D真气E中气27宗气汇聚于A腹中B心中C胸中D气街E丹田28大汗之后形成气脱的病理是A气不摄血B津不化气C气不化津D气随津脱E气不摄津29与津液排泄障碍最相关的脏是A脾肾B肺膀胱C脾肺D肾膀胱E肺肾30与血液正常循行有关的两种力量应是A推动力与防御力B防御力与温煦力C推动力与温煦力D温煦力与固摄力E固摄力与推动力31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A孙络B支络C浮络D细络E别络32主司关节运动,联系四肢百骸的是A十二正经B十二皮部C十二经别D十二经筋E奇经八脉33足少阳胆经接交的经脉为A接肺经交大肠经B接三焦经交肝经C接胃经交脾经D接肝经交肺经E接肝经交三焦经34不分布于下肢的经络有A冲脉B任脉C阳跷脉D阴维脉E胃经35足厥阴肝经起于A大趾外侧爪甲端B大趾爪甲后丛毛处C大趾赤白肉际D第二趾甲后E足小趾端下36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之后,有一支脉与何经相并而夹脐上行A足阳明经B足厥阴经C足太阴经D足少阴经 E足少阳经37起于胞中,出于会阴的经脉有A督任带B督冲带C督任冲D督任跷E督任维38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的是A奇经B十二经别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E孙络39“内燥”病变,多见于A肺肾三焦B肺脾肾C肺胃大肠D肝胃大肠E肺胃三焦40指出哪一项是火、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A易致痈疡B耗气伤津C生风D动血E易于挟湿41燥邪最易伤A心B小肠C肌腠D肺E胃42为外感病先导的邪气是A疫疠B风邪C火邪D湿邪E寒邪43湿邪致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这是由于A湿为阴邪,阻滞气机B湿性重浊,留滞机体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D湿为阴邪,易伤阳气E湿性趋下,易袭阴位44内寒主要与哪几脏有关A心肺肾B心脾肾C心肝肺D心肾肝E心三焦肾45最易导致疼痛的外邪是A寒邪B湿邪C瘀血D火邪E疫疠46温燥之邪多见于A冬末春初B春末夏初C夏末初秋D秋末冬初E夏季47下列何气能全兼五气A寒B暑C湿D火E风48易损阳气,易袭阴位的邪气是A湿邪B寒邪C风邪D凉燥E暑邪49六淫中可直中少阴为病者是A燥邪B暑邪C湿邪D火邪E寒邪50凉燥发病多见于A冬秋之季B夏末秋初C春夏之交D秋中夏末E深秋近冬51水饮停于肠间,属于A痰饮B悬饮C溢饮D支饮E水湿52七情之中,易伤肺的是A怒B忧C思D喜E恐53与痰饮形成密切相关的是A心肝脾B肺脾肝C肺脾肾D心肾脾E肝脾肺54“大实有赢状”的病理机制为A邪气亢盛,正气不足B实邪结滞,气血不达C气血不足,运化无力D正气强盛,邪气有余E邪实正虚,虚实错杂55外感热病,高热、咳喘,烦渴,少气懒言,其病理变化属于A虚中央实B实中夹虚C由实转虚D因虚致实E实的病变56阳盛格阴系指下列何种病理A邪热内盛、复感外寒,内热外寒B阳热内阻,气机不达,胃浊上逆C热毒内盛,气随汗泄,阴气不守D阳热内盛,乘袭阴位,逼阴于外E热邪深入,阳气被遏,格阴于外57因热极深伏,阳热内结而出现寒象者,其病理变化属于A阳盛格阴B阳盛则阴病C阴盛则寒D阳虚生外寒E热极生寒58“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正气不足,邪气亢盛B气血不足,运行无力C阴阳衰竭,外邪乘袭D正气不足,实邪积聚E实邪内聚,耗伤正气59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A阴阳偏衰B阴阳亡失C阴阳两虚D阴损及阳E阳损及阴60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A正虚邪恋B邪正相持C正虚邪盛D正盛邪衰E邪正相争61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内停,其病理变化多属A虚中夹实B实中夹虚C由实转虚D因虚致实E真虚假实62五脏之中,最易出现阳气亢逆的是A肝B心C肺D脾E肾63亡阳迅速导致亡阴的主要病机是A阳不生阴B阳损及阴C阳不摄阴D由阳转阴E重阳必阴64“阳胜则阴病”是指A阳热亢盛,热极生寒B阳热亢盛,损伤阴液c阳热偏盛,阴寒内生D阴液亏虚,阳气上逆E阳热亢盛,外感寒邪6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指以下哪种病理变化A气不摄津B气不化津C津停气阻D气随津脱E津不化气66肺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A肺气虚损B肺阴不足C气阴不足D痰浊阻肺E宣降失常67阴阳互损最易发生于A肾B肝C肺D胃E心68与“寒从中生”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69逆证候性质而治的治法称为A正治法B反治法C从治法D反佐法E攻邪法70塞因塞用治法适用于A虚实夹杂B真实假虚C表实里虚D真虚假实E表虚里实71先攻后补适用于正虚邪实病变中的哪种情况A正尚耐攻B正不耐攻C邪不甚重D邪气过盛E正气强盛72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A因人制宜,慎用寒热药物B因地制宜,慎用寒热药物C因时制宜,慎用寒热药物D寒热夹杂,慎用寒热药物E虚寒不用寒药,虚热不用热药73阴盛格阳病变,治当A阳病治阴B热因热用C寒者热之D阴病治阳E寒因寒用74阳盛格阴病变,治当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热者寒之D寒者热之E寒因寒用75“阳中求阴”之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C阴阳消长D阴阳转化E阴阳交感76因人制宜的原则应考虑病人的以下情况,但应除外A年龄B居处C生活习惯D性别E体质【X型题】1按五行生克规律,针对肺肝脾三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而制定的相关治法有A佐金平木B滋水涵木C培土生金D益火补土E抑木扶土2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属于土的有A六腑之胃B五方之牛C五志之思D六腑之胆E五味之酸3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哪些方面A调畅情志B调节血量C促进消化D贮藏血液E防止出血4与呼吸运动有关的A肾B大肠C汗孔D小肠E肺5肾主藏精的功能关系到A生长发育B血液运行c女子月经D筋脉濡养E髓海充盈6与肾密切相关的有A脑B髓C胆D齿E骨7下列脏腑组织中,与女子胞功能密切相关的是A肝B肺C脾D肾E冲脉8有防止出血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9与气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心B肝C小肠D脾E肺10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A宣发B温煦C固摄D防御E推动11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是A心B肝C肺D脾E三焦12血液的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A命门B肺C脾D胃E肾13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气”的哪些作用有关A推动作用B营养作用C温煦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14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冲脉B带脉C任脉D阴维脉E督脉15循行于腹面的经脉有A足阳明经B足少阴经C足太阴经D任脉E足厥阴经16十二经脉中,会大椎、入缺盆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少阳经C足阳明经D手太阳经E足少阳经17经脉中上达巅顶的有A心经B肝经C胆经D膀胱经E督脉18湿邪的致病特点包括A易伤人体下部B病多缠绵难愈C易于阻滞气机D病多反复发作E易损脾阳19易耗伤人体津液的有A燥邪B过怒C火邪D暑邪E热邪20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A其性开泄,易袭阳位B为阳邪,其性炎上C善行数变,病位不定D性干涩,易伤肺卫E易合邪为病,外感病之首2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有A为阴邪、易伤阳气B性凝滞致气血不通C多见疼痛症状D常致多种热病E性收引致筋脉拘急2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为阳邪,其性炎上B性升散,易伤阳气C性急迫,易生风动血D发病急,病险急E火毒相结,易致肿疡23与痰饮形成相关的是A肾失气化B肺失宣降C脾失健运D胃失和降E三焦失于通畅24“过劳”主要包括A房劳过度B久卧少动C饮食过饱D劳神太过E劳力过度25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A外感性B季节性C地区性D相兼性 E转化性26疠气的致病特点是A发病急骤B病情较重C症状相似D传染性强E易于流行27疠气又称A疫气B戾气C异气D毒气E乖戾之气28气逆病变最常见于A心B脾C肺D肝E胃29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主要的病理变化有A水停气阻B气虚津亏 C气随液脱D津亏血瘀E津枯血燥30下列哪些治法属于反治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以通治通D以补开塞E反佐31因人制宜应考虑哪些因素A体质B年龄C性别D工作环境E生活习惯【填空题】1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_,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_。2根据阴阳属性及可分性,五脏之中,脾为_,肝为_3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袭_,又可反侮_。4滋水涵木法又称_法、_法。5脾的生理特性包括_和_。6五脏化五液,其中心之液为_,脾之液为_。7五脏与五体的关系:心主_,脾主_。8人身有“四海”,其中_为髓海,_为气海。9“血海”既指:_,又指_。10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_和_两个方面。11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_和_两个方面。12肝肾之间的关系称_同源,又称_同源。13能行气血,司呼吸的气是_,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_。14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靠气的_作用,其无故流失是因为气的_作用减弱。15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_气,又称_气。16津液的排泄途径,除呼吸、大便外,还有_、_。17“气机失调”中气降太过上升不及者,称_,气的内外出入受阻,称_。18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_,与肢体寒温和活动关系密切的气是_。19“血为气之母”具体表现在_和_等方面。20津对气的关系,体现在_、_。21气对津的作用,除气能行津外,还能_、_。22十二经脉循环流注始于_,终于_经。23手太阴肺经起于_,于_交手阳明大肠经。24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_,称为“五脏六腑之海”的是_。25足阳明胃经接_经,交_经。26足少阴肾经起小趾下,于_交_经。27分布于下肢的经脉中,交大椎、入缺盆的是_、_。28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_经,挟舌根两旁的经脉是_经。29与督脉会于颠顶的正经是_经和_经。80_经入上齿,_经入下齿。31六淫中具有趋下特性的是_,最易伤及人体下部的是_。32寒邪易致疼痛,系因_、_所致。33燥邪最易伤的脏是_,最易损伤的物质是_。34暑邪致病,最易损伤的物质是_和_。35六淫中易致气机阻滞的是_邪,易致筋脉挛急的是_邪。36湿性粘滞,易伤_阳,而且病程_。37情志伤脏,其中喜伤_,惊伤_。38六淫之中称。百病之长”的是_,可全兼五气的是_。39饮泛于肌肤称_,停于胸胁称_。40气逆最常见于_二脏和_。41气陷多由_病变发展而来,尤其是与_关系最为密切。42阳偏衰病变以_二脏为多见,尤其是_。43阴偏衰病变以_二脏为多见,尤其是_。44正治又称_,是逆着疾病的_而治的一种治法。45反治又称_法,是顺从疾病的_而治的一种治法。46“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属于_,“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属于_。47“以热治热”又称_,用于治疗_病变。【是非判断题】1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的变化。()2肾病影响到肝脏,即是“母病及子”。()3“泻南补北法”即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而确立的治疗方法。()4相生即是指五行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5肺主呼吸之气,依赖于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协调运动。()6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需要依赖肝的疏泄才能实现。()7肺、脾、肾三脏均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而肾的气化则贯穿于整个水液代谢的始终。()8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可以归藏于肾。()9肾主纳气,是指肾有主持呼吸运动的功能。()10肺气肃降能清洁呼吸道,且有助于大肠之传导。()11气的固摄作用就是固护体内的阴液。()12以水谷精微为主要物质来源而生成的气只有卫气和营气。()13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水谷精气。()14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15具有主持全身津液代谢作用的是肾。()16水谷精微化生血液的过程需通过心肺作用才能完成。()17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从胸腹走足。()18经络系统具有协调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19通常所说的“十四经”,是指十二正经和奇经中的冲脉、带脉而言。()20足厥阴肝经起于肝,布胁肋,止于目系。()21经络有传导信息的作用,但不能传递病邪。()22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淫。()23湿邪致病,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是由于湿性重浊的缘故。()24“凉燥”多见于深秋近冬之时。()25六淫邪气致病与季节变化有关。()26燥邪最易伤津耗气。()27最易伤及人体下部的邪气是寒邪。()28六淫致病与工作环境无关。()29风邪袭表导致汗孔开张而汗出,是因风性善行之故。()30寒、湿邪气只伤阳气,不能化火。()31火邪伤人,不导致瘀血形成。()32七情致病不一定直接伤及脏腑。()33饮食失宜,可致聚湿生痰。()34瘀血与血瘀都是病理产物。()35瘀血日久不去可以影响血液的生成。()36血热可致迫血妄行使血行加速,亦可使瘀血形成。()37气郁不仅可以化火,也可导致痰郁、湿郁、食郁、血郁等。 ()38虚实病理的形成,取决于感邪的轻重。()39虚中夹实属于虚实错杂病理。()40“阳盛则阴病”,主要是指阴虚阳亢而言。()41一般而言,亡阳迅速导致亡阴,主要是因阳不生阴所致。()42气虚亦可导致气逆病变。()43肝是最容易出现气逆病变的脏之一。()44津液耗损可以导致血瘀病变。()45肺气不利和肺气虚损均可致痰饮内生。()46五脏之中,肝阳最易亢逆。()47气逆最常见于肺、胃、肝等脏腑。()49气随血脱可以形成气血两虚。()50内燥病变常见于胃。()51内湿较盛者,一般不易再感外湿。()52血虚者亦可化生内风。()53吐下之后,津液亏损,亦能形成血瘀病证。()54反治法不属于治病求本法则的范畴。()55“热因热用”属于正治法之一。()56标本均不太急的情况下,应当采用缓则治本的方法。()57内经所谓“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就是指治病用药要因时制宜。()【名词解释题】1五行制化2滋水涵木3培土生金4阴病治阳5阳病治阴6泻南补北7胃主通降8封藏之本9先天之本10治节11喜燥恶湿12娇脏13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肝肾同源) 14水谷之海(太仓)15七冲门16燥湿相济17气海18气化19气机20宗气21阴脉之海22阳脉之海23十二经别24一源三歧25辨证求因 26百病之长27六气28伤寒29中寒30瘀血31阳盛则热32阴盛则寒33阳虚则寒34阴虚则热35气机失调36阴盛格阳37阳盛格阴38逆治39从治40阴中求阳41急则治标答案【A型题】1B2A3B4C5B6C7D8E9B10B11C12C13A14A15D16C17A18A19C20B21A22E23D24A25C26A27C29E30E31A32D33B34B35B36D37C38C39C40B41D42B43C44B45A46C47E48A49E50E51A52B53C54B55B56E57A58B59C60A61A62A63C64B65D66E67A68E69A70D71A72C73B74E75B76B【X型题】1ACE2ABC3BDE4ABCE5ACE6ABDE 7ACDE8AC9DE10BCDE11BCDE12BCDE13ACDE14ACE15ABCDE 16ABCDE17BDE18ABCDE19ACDE20ACE21ABCE22ACE23ABCE24ADE25ABCDE26ABCDE27ABCDE28CDE29ABCDE 30ABCD31ABCE【填空题参考答案】1前半夜;下午2阴中至阴;阴中之阳3肺金;肾水4滋肾养肝;乙癸同源5主升;喜燥恶湿6汗;涎7脉;肌肉8脑;胸中9肝;冲脉10精血互生;藏泄互用11先后天关系;水液代谢12肝肾;精血(乙癸)13宗气;营气14推动;固摄15元;原16排汗;排尿17气陷;气闭18营气;宗气19血能化气;血能载气20津能生气;津能载气21生津;摄津22手太阴肺;足厥阴肝23中焦;食指桡侧端24冲脉;冲脉25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经26胸中;手厥阴心包经27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28足太阴脾;足少阴肾 29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30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31湿邪;湿邪32寒性凝滞:寒性收引33肺;津液34气;津液35湿;寒36脾;缠绵37心:心38风邪;风39溢饮:悬饮40肝肺;胃41气虚;脾气亏虚42脾肾;肾43肝肾;肾44逆治;证候性质45从治;假象46反治;因时制宜47热因热用;阴盛格阳【是非题判断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 464748495051525354555657【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中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即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从而维持和促进事物的相对平衡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克互用关系,谓之五行制化。2滋水涵木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滋养肾阴以养肝阴,又称滋肾养肝法,乙癸同源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3培土生金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之一,即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肺气虚之证。4即补阳是指阳气虚衰不能制阴而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即阴病),治疗上当温补阳气(即治阳),以制阴寒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所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5即补阴是指阴液亏损不能制阳而阳相对亢奋的虚热证(即阳病),治当滋阴壮水(即治阴),以抑制阳热之亢的一种治法,亦即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说。6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立的治法之一。所谓“泻南补北”是指泻心火滋肾水的一种治法,又称泻心补肾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心肾不交证。7饮食物经胃的初步消化再下行于小肠,小肠分清别浊后,其浊者下移于大肠,而大肠主津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这种由胃而小肠而大肠乃至排泄于体外的功能活动,称为胃主通降。胃的通降作用还表现在与脾主升清的相互协调,升降相因,从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8肾内藏真阴真阳,肾阴(肾精)充则化源足,肾阳(命火)旺则生命力强。故肾之真阴宜藏而不宜泄;肾之真阳,宜潜而不宜露。肾的封藏作用主要体现在藏精、纳气、司二阴开合及固胎等方面。9由于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而与生俱来,为人体生命的源泉。加之,先天之精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而产生的“精气”这种物质。是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其盛衰,直接和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生殖繁衍能力有关,故称肾为“先天之本”。10肺的功能之一。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调节人体的呼吸运动,使之有节奏地一呼一吸;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气机得以调畅:三是通过呼吸机能,辅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四是通过宣降协调运动,促进津液的输布与排泄。11脾主运化水湿,为“太阴湿土”脾虚失运则易于生湿,湿盛则又易困脾而阻碍运化,因湿得燥则能化,所以说脾喜燥。而湿邪过盛又最易伤及脾阳,使脾失健运,故说脾恶湿。12指肺。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外界直接相通,易受外邪侵犯。而且肺为清虚之脏,喜洁净不容异物,“一物不容,毫毛必咳”,故说肺为娇脏。13脏腑与五行相配,乙属肝木、癸属肾水。生理上,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互化,这种相互滋养的关系,称为肝肾同源、“乙癸同源”。14指胃。因胃是接受、容纳并腐熟饮食水谷的主要脏器,故称“太仓”、“五谷之腑”。15“七冲门”见于难经马十四难,是指整个消化系统中七处要冲、关隘。即“飞门”为口唇,“户门”为齿,“吸门”为会厌,“贲门”为胃上口,“幽门”为胃下口,“阑门”为大小肠连接处,“魄门”为肛门。16脾胃关系之一。脾主运化水湿,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两者结合,则脾得胃燥而不湿,胃得脾湿而不燥,从而保证脾胃正常纳运。17气海有上、下气海之分,膻中为上气海,为宗气汇聚之所,其下丹田为下气海,为男女精气汇聚之处。18所谓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面产生的各种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以及尿液、汗、泪、涕、唾等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变。气化的形式分两种:一是同化,即促使饮食物转化成精微,然后再化生成精、气、血、津液等人体所需的物质;二是异化,即将机体利用后的浊物以及组织中的废物,变成糟粕而传送到有关器官组织中,分别排出体外。如果气化作用失常,则可饮食物的消化呼收和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同时亦影响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发生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19气机指气的运动,其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全赖气的升降的出入运动。所以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20宗气是由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而形成的气,宗气积于胸中,有助肺呼吸和助心行血的作用。21指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任脉与手足三阴经相联系(两阴接胸腹),具有调节全身阴经气血的作用。22指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督脉下手足三阳经均相联系(六阳经会大椎)起着调节一身之阳经气血的作用。23是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它除了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外,还能联系十二经脉所不能到达的器官与形体组织。24任、脉、冲三脉均起于胞中,谓之“一源”,“三歧”指三脉分道而行,即任脉行于前,经腹胸而上;督脉行于后,经腰背而上;冲脉则分为三支。25是中医认识病因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症、证以推求病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