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ppt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ppt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ppt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ppt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 必考部分 专题十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B 级(理解)。 根据上下文推断文中重 要概念的含义,根据上下文把 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 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 含义。 1. 理解文中重要概 念的含义。 2. 理解文中重 要 句 子的含意。 3. 筛选并 整合文中 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 握文章思路。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B 级(理解)。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 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C 级(分析综合)。 根据试题要求对原文信 息进行筛选和组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C 级(分析综合)。 把握文章整体与局部、局 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 粤考解读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 能力层级:C 级(分析综合)。 理清顺序,抓住要点,从 具体语言材料中提取文章主要 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 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 5.归纳内容要点,概 括中心意思。 6. 分析概括 作 者 在 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能力层级:C 级(分析综合)。 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 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 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续表) 粤考精讲 一、(2013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 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 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 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 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 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 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 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 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 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 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 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 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 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 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 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 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 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 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 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 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 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 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 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 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 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 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 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 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 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 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 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 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 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 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 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 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字,由 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 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 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 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 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 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 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 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 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 扑不灭的特点。 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 价值。 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 同作者的观点。 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 正和平之气。 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 问上的空洞与琐碎。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 C 级。 从第三段中“体验法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 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 概括。”推知B项不符合文意。 从第三段中“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可知,“赞 同作者的观点”不合文意。因此C项错。 从第三段中“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 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这句话说的是“体验的方法”,虽属于“思想的方法”,但若说 “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 气”当属以偏概全了,故D项错。 【参考答案】AE 2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 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 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 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 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 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 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C 级。 D 项的设题点在第四段。文段中有这样的表述: “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 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 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由此可知,不是“应用玄 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 【参考答案】D 3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 括。 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B 级。 考查现代文阅读中的词语(概念),一般不会 是词典义,而应是它的语境义,所以答案自然就应从文本中找。 要答好本题,考生只需根据题目关键词回溯原文,找到答题区 域在第二段即可。 【参考答案】(1)都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 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 (2)共同求证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 (3)都要求扫除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去探讨一 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用种种理智的活动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或 精义。 4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 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 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 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观点的把握和分析,能 力层级为 C 级。本题以文本外的材料设题, 来考查考生对文中 观点的理解和把握。这种设题方式,在2008 年和20102012 年中都出现过。如果准确理解命题意图,并且真正读懂了文章, 这道题的难度应该不算大,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 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 料信息代入选文比对理解。 【参考答案】玄思的方法:即“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 全体”之法。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就是“由 全体观部分”,即“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 他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就是“由 部分观全体”,就是“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 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 方法来读书。 二、(2012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 知识的责任(Intellectual Responsibility) 。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 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 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 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 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 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 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 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 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 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 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 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 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 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 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 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 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 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 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 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 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 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 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 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 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 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 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 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 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 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 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 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 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 铛,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 原来的信仰。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 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 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 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 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 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 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 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 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 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 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 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 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 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 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 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C级。A项据原文第一段,“负起知识的责任”与“养 成道德的勇气”均为“建立新的人生观”的前提条件,而并非 是后者的目的。C项犯了绝对化表述的错误,原文是“体现负 责”,并非“就是负责”。E项是为了说明“对负责的思想负 责”,根据当段中心句可知。 【参考答案】BD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 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 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 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 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 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B项在原文第三段,“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 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是“可以” 不是“是”,绝对化错误。C项因为要“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就应该发表,而没有“发表”自然不能算是“负责”了。D项 在原文最后一段,“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选 项丢了“有抱负”的条件,得出结论是不充分的。 【参考答案】A 3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请指出两 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根据题目的关键词,找到答题区间在第三四 段,前一个“负责”主要看第三段,原文“负责的思想”指的 是“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 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根据定语可知“负责”包 含两个内容,要注意答完整;后一个“负责”主要看第四段, 根据原文“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 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可知,这个“负责”主要指对真 理的“推进和扩充”。 【参考答案】第一个“负责”指的是“思想”, 搜集各种 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思想,和经过 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思想。第 二个“负责”是指的知识分子的做法,得到负责的思想以后, 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 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 4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 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 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 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 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分析概括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解答时要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 息带入选文对比理解。根据题干“负起了知识的责任”的提示, 我们可以从知识的责任所包含的三层意义中寻找答案。再结合题 干内容要点,分点对照分析袁隆平的实践探索分别体现了哪个方 面。 【参考答案】袁隆平研究出水稻育种新技术,为社会提供 了“负责任的思想”。他努力推广科研成果,做到了“对负责 的思想去负责”。他立志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体 现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为“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了更重大 的责任。 三、(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 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 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它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 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 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 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 将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 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 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 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 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 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 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 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要我们透过美的现 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 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 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 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 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 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 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 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 或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 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 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 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 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 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 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 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 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 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 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 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 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 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 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淡到声,它有清浊高低。 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 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 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 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 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 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 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 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 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 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 层级为 C 级。A 项从第四段中“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 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 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E 项 从倒数第二段中“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 色、声,来说明美呢”推知,美不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来说明 美。 【参考答案】AE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 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 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重点内容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C 级。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但往往我们欣赏的是 “具体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而没有真正理 解“什么是美”。关于“美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 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参考答案】D 3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 ”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要注意语境,联系上下 文,通过“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 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 件”,“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可 知前一个“味”是美的物质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后一个“味” 是否定固定的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那么就从美的构成的普遍性 去考虑。 【参考答案】前一个“味”是指美的物质构成因素和物质条 件。后一个“味”是指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 规律。 . . 4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 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 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 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 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并灵活运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解答此题,应先明确 文中的原理是什么。然后根据原理解释对待美景的不同态度。 【参考答案】这个事例说明: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可 以随着人们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学生带着 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时候,景物具有原始美。但是当他们迷 路而夜幕降临时,现实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变化,原始美在他们 眼里变成了恐惧的东西,不再美丽。美也是自相矛盾的。同 样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可以是不美的,关键在于人对具体 事物的认识。 粤考规律 1选文上,材料丰富,蕴涵深刻的文化、人文价值。近四 年选文分别是钱谷融的不可无“我”(2010 年),蒋孔阳的 美和美的东西(2011 年),罗家伦的历史的先见(2012 年), 贺麟的读书的方法和思想的方法(2013 年),都是议论文, 内容涉及文学理论、艺术和美学等方面。 2命题上,充分体现考纲的要求。涉及的考点为理解文中 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 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3题目形式上,广东卷已经形成独特的个性。设 4 个小题, 主、客观题各两个,共 16 分。第一题双选题(5 选 2),考查考生 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第二题单选题(4 选 1),考查考生运用 文中观点进行推理的能力;第三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的含义的能力;第四题考查考生对文中观点的把握和分析以及 对文本内容迁移拓展的能力。 考点透析 一般论述类文本包括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 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 点、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某一事物 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该事物的属性。其 中,为该事物所特有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本质属 性。 所谓“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 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准确理解文中重 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 【示例】(2012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 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 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 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 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 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 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 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且也包 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 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 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 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 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 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 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 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 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 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 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 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题: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 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 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 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B级。理解“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时,要理解文本“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理解了这个主旨,就降低了概念理 解时的难度。A项逻辑有误,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 原文第一句话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规律而取得的成果,而该 项把“生态文明”表述成了“规律”。C项“其目的”表述有 误,生态文明的目的是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D项强加因果, “因此”前后内容并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B 考点强调的是“文中”,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 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 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 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理解 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弄清考查概念的角度 根据题干和选项判断题目主要是考查“重要概念”的内涵 还是考查“重要概念”的属性和外延,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 1吃透内涵 一个语段或一篇文章,一般都能提取出一个主题词,对这 一词语的解释进行判断,就要用逻辑学中下定义的知识给“概 念”定义,定义是由主语、系动词、特征和宾语构成并揭示事 物的本质属性,据此判断会事半功倍。所以理解概念要以准确 判断的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 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2理解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指具有某种特 有属性的所有事物。一般情况下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 幅进行说明的,我们要找全找准与概念有关的信息,所找的概念 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反复出现都要弄清楚,哪些文字属 于有效区域,以及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等,在理解概念本 质属性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出来。 【特别提醒】考查概念内涵时,因为概念的定义一般只有一 个,信息一般集中在文中某一个段落或层次,有比较具体的解释 说明。而考查的外延则是事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在各个方面,信 息也分散在原文不同的段落或层次,要注意找全找准有关信息。 (二)联系具体语境理解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 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环境总是或多或少、或 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解题 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 【特别提醒】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其含义必须准确 而严密,解这类题大致的思维操作步骤是: 明确筛选区间找准语句、段落中对概念的解释 提取关键词(解释概念本质特征的词句)组合成答案 当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各选项进行对照,以便准 确、快捷地选出答案。比较法、排除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 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一般论述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 指:点明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句;显示层次的 句子,即人们常说的领起句、过渡句、收束句;内涵丰富、对 主旨领悟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结构复杂、对文意理解有 直接影响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 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或作用比较突出。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根据具体的语境领会或解释 这些句子的意义。 【示例】(2011 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 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 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 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 甚至到上一世纪 50 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 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 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 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 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 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 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 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 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 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 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 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 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 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 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 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 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 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 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 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 法最多,达 25 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 使用了 360 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 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 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 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 测最勤,平均不到 20 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 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 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 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 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 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 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 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 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题: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 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 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 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 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 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 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 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 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B 级。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对第一自然段中的重要句子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 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的 理解。原文只是说“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而 不是已经形成了。A 项“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理 解不正确。另外,“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 痕迹”中的“痕迹”也不能理解是“知识和观念”。 【答案】A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我们要善于“得意忘形”,因 为重要句子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而多义的,还有的是 含蓄隐晦的。因此,重点句子大多具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 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考生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 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 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地据其语句文段的 “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文段的“意”,从而获得理解(“得 意”)正确的答题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 例如:“纯朴的嗜血者一文中,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 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 理解?”对此句含意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 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连自 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 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 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 用。由此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 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 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二)进行语法分析 要对文段中的重要语句作出正确的解读,首先从句子自身 入手。如果是单句,就要作句子结构分析,弄清其基本结构, 在找出其主干的同时,还要弄清主干和其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 重要语句如果是复句,就要对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作出分析。 弄清它是总分关系、因果关系,还是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 等,从而找出重心所在。 (三)对修辞进行分析 对运用修辞格的语句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分析理 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运用反问、反复的句子 要分析其表达的思想内容。 例如: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是,黑 客却如阳光下的阴影一样,纠缠着每一个需要光明的人。因此, 我们需要学会对付阳光下的黑影。 对有修辞的语句的理解,要分析出所用的修辞本身的特征。 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可以变深奥为浅显,化抽象 为具体。先分析“阴影”的意思,是阳光下的黑暗;再分析“纠 缠”和“需要光明的人”的意思。两者结合起来就能解说这句 话的含意。画横线的句子是个比喻句,要理解句子的含意,先 要弄明白本体和喻体的联系。句子把“黑客”比喻为“阴影”, 从现实意义上看,阳光下的“阴影”是黑暗的代表,是没办法 防止的事物,联系网络可以看出,“纠缠”一词有防不胜防的 意思。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黑客是网络的黑暗现象,在我们 需要网络时,他们如影随形,防不胜防。 【特别提醒】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多数是论者所持的 观点或是文章某个局部的内容要点,这些论点或要点在文章相 关部分要展开证明,因此句子间关系多为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把握住这一关系对理解句子极为重要。 (四)联系语境分析 首先,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 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等。 其次,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 意。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 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意。 【特别提醒】有些句子的含意,在句子中本身的范围内是 寻找不到正确解释的,因此必须分析句间的关系,考虑这个句 子在文中或语段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如果句子在文 章中或语段中起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找 相关信息;如果起总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上文去找相 关信息;如果句子在文中起具体的描写、陈述、支撑作用,那 么应该从观点句、总括句中寻找相关信息。 考点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文中的信息”,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而是文 章中的重要信息。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文中的基本 概念和最新的见解、知识;对重要概念和新见解、知识的阐释; 能集中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意深刻、 比较难懂的句子。 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 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 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就是将筛选出来 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概括。“筛选并整合”一是指能够识别 材料中信息的正误,二是指能够从文章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要求的 有关语句,进行简单表述。 【示例】(文本见“粤考精讲”一、2013 年广东卷;题见第 2 小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有一定的规律或技巧可以运用。下 面逐一分析每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一)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 做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明确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有什么新发现,文章对论述的问题 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哪些材料,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通过阅读原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 初步了解文章信息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重要的词语中获取信息 文章的重要词语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 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文章有时还有“角度性标志语”, 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还有“结构性标志语”, 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 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 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这些 词语都能帮助我们获取信息。 2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 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 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 子。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些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 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 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例如: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 列满满的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 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到卡夫卡的 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 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 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 这段不长的文字引述了中外许多作家的作品,既说明了经 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说明了中外 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而后者便是作者主要 表述的意思,也是这些材料包含的主要信息。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即从材料中 提取信息,要注意作者对材料所作的评述,注意表述作者观点 的语句。 (二)审读题干,确定信息范围 粗读全文后,再对题读文,分析题干,弄清题目的要求。 明确重要信息是在哪一段哪几段乃至全文,能跳过无关的信息, 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重要信息。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 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到相关信息。 (三)文题比对,辨析转述信息 所谓“文题比对”,就是把原文和题目选项进行对照,以 确定答案。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 全面。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去伪存真, 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客观题的选 项往往是把原文的说明论述加以转述,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审读 这些转述,与原文进行对比,发现转述中出现的变化和错误。 研究转述性语句时,首先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的词语:表 程度或数量的词、表主体或对象的词、表时间地点场合的词、 表已然未然的词、表部分整体的词、表肯定否定的词,等等。 其次要了解设置干扰项的方法。干扰项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 1删删除原文的关键性的限制性成分(状语、定语、 补语),造成原意改变,使表意范围、程度轻重等被扩大或缩小。 2调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如主客颠倒、 种属概念关系倒挂)或时空顺序错乱。 3改变换说法。包括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故意曲解,自相矛盾,歪曲现象与本质,颠倒因果,强加因果, 混淆部分与整体,改变肯定与否定,混淆先与后、有与无、大 与小、同与异、轻与重的关系,将偶然说成必然,将已然说成 将然,将或然说成必然 4漏遗漏重要信息点,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另一面,断章取义。 5凑胡编乱凑,望文生义,无中生有,东拉西扯,真 假混杂,随意组合信息编选项。 6离选项所述的内容脱离题干要求,答非所问,乱说 一通。 【特别提醒】“文题比对”时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 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