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pdf_第1页
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pdf_第2页
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pdf_第3页
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pdf_第4页
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 是真实的。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一签名中,踊日期一,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南京师范大 学。学校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公布 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复印等手段保存、汇编 本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 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论文,保密期限为 年。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乍i 稚 指导教师签名: 臼期:1i 厂j 日期: 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 摘要 秦汉社会转型变局之下,士人群体传统食禄模式遭遇困境与冲突,两汉士大 夫为此作出因应与调整,形成新的食禄心态与取向。这一独特食禄心态的表现包 括:“仕不为禄”,不贪恋禄位,轻去就;“禄不为己”,对自身食禄的清教主义态 度;多分俸之举,“泰于待贤,狭于养己”。两汉士人在俸禄使用中的节俭倾向,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时“崇俭抑奢”的社会风尚。这一风尚的形成,并非简单的 “上行”与“下效”的因果关系,而是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注意上”到“注 意下”、从号召到风尚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是包括阜室、士人、官员以及普通 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和努力的结果。作为当时官员的另一重要收入来 源,两汉赏赐行为的出现,是特定时代和理论背景下的产物,同时又有着其基于 现实需要的经济和政治合理性,并在施行过程中形成了其自身的若干特点,成为 掌控_ f 最高统治者手中的独特工具。两汉时代的地下与地上文献材料中蕴含着有 关当时1 i i 司秩级官员俸额的具体线索、当时衣食价格的丰富实例以及边地口粮供 应的系统记录。藉此可定量推测两汉官员与自耕农的经济收入状况并进行相关比 较。前后汉官员的俸额比较显示,东汉相对于西汉,六百石以上官员俸额的减少 以及六百石以下官员俸额的增加都十分明显;西汉官员俸额的级别悬殊明显大于 东汉;无论西汉还是东汉,内地官员因当地谷价相对较低,实际俸禄收入都会超 过边地官员;两汉高级官员的月俸收入高低按西汉内地、西汉边地、东汉内地、 东汉边地的顺序排列;低级官员方面,西汉边地官员的实际收入相对最低,东汉 边地与内地官员的收入普遍高于西汉边地官员。两汉官员的俸禄收入与自耕农收 入的比较显示,西汉二百石以下、东汉比二百石以下的官吏都带有“半官半民” 的性质。两汉官员与明代官员的俸额对比显示,汉代低级官员的俸给比公认“薄 俸”的明代官员还要低上4 些,对“明俸最薄”的观点要辩证看待。 关键词:两汉,官员,经济生活 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s i t u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q i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t h es a l a r y u s i n gt r a d i t i o n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c o n f r o n t st r o u b l e sa n dc o n f l i c t s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i s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o ft h a tt i m ed i ds o m ea d j u s t m e n tc o n f o r m i n gn e ws a l a r y u s i n g a t t i t u d ea n do r i e n t a t i o n t h es p e c i a ls a l a r y u s i n ga t t i t u d ec o n c l u d e s :b e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 o f f i c e ri sn o tf o rs a l a r y ;t h es a l a r yi sn o tf o rs e l f ;t h es h a r eo fs a l a r y t h et h r i f t y t e n d e n c yo fl i t e r a t ii ns a l a r yu s i n gd e p e n d so nt h es o c i e t yt r a d i t i o no fr e f r a i nf r o m l u x u r ya n du p h o l df r u g a l i t y t h ec o n f o r m i n go ft h i st r a d i t i o ni sn o tj u s tc a s u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s h a n g x i n g a n d “x i a x i a o b u ta l s oe x p e r i e n c e dt h el o n g 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f r o ms p o n t a n e o u sa c t i o nt oc o n s c i o u sa c t i v i t y ,f r o m “z h u y i s h a n g t o “z h u y i x i a ”a n df r o mc a l l i n gt of a s h i o n t h i si st h er e s u l to ft h e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o fa l lp e o p l ef r o me a c hc l a s si ns o c i e t yi n c l u d i n gi m p e r i a lf a m i l y ,l i t e r a t i , o f f i c e r sa n dn o r m a lp e o p l e a sa n o t h e ri m p o r t a n te a r n i n gs o u r c e ,t h er e w a r d i n g b e h a v i o ri sn o to n l yt h er e s u l to ft h es p e c i a ld y n a s t ya n dt h e o r yb a c k g r o u n d ,b u ta l s o f o rr e a l i s t i ce c o n o m i ca n dp o l i t i c a lr e a s o n a b i l i t y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c o n f o r m ss o m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o p e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 ,b e c o m i n gt h eu n i q u et o o lo ft h eh i g h e s t g o v e r n e r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m a t e r i a l sf o rt h et i m eh a st h es p e c i f i cc l u e sa b o u tt h es a l a r y o fo f f i c e r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l e v e l s ,t h ea m o u n te x a m p l e so ft h ep r i c e so fc e r e a l sa n d c l o t h e sa n dt h eg r a i ns u p p l yr e c o r d i n g t h e s es h o wt h es a l a r y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o f f i c e r f a m i l i e si n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 t h em e d i u mf a r m e ro ft h et i m ec a nm a i n t a i na d e q u a t e f o o da n dc l o t h i n g ,c o n t i n u o u sr e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g a i ns o m ep r o f i t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 i n c o m e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f a m e r s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o f f i c e r sa n dt h eh a nd y n a s t y o f f i c e r s ,i ti ss h o w nc l e a l yt h a t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so f f i c e r sw i t hl e v e lh i g h e r t h a n “六百石”e a r n1 e s sa n dt h eo f f i c e r sw i t hl e v e l l o w e rt h a n “六百石”e a r nm o r e t h a nt h eo f f i c e r so f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t h eh a nd y n a s t yo f f i c e r sw i t hl e v e ll e s s t h a n “二百石”h a v et h eh a l f - f a r m e rc h a r a c t e r t h eh a nd y n a s t yo f f i c e r so fl o wl e v e l e a r nt h es a l a r yw h i c hi sl e s st h a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o f f i c e r sw h oh a v et h e a c k n o w l e d g e do b v i o u s l yl o ws a l a r y k e yw o r d s :h a nd y n a s t y ,g o v e r n m e n to f f i c i a l ,e c o n o m i cl i f e 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 绪论一 目录 第一章两汉士大夫官僚食禄心态与取向的宏观考察 第一节汉初士人“谋食”与“谋道”的冲突困境6 第二节汉初士人的食禄心态与理论的转变8 第三节“养1 二”与“养宗亲”对两汉官僚士大夫分俸对象的类型化分析一2 0 第二章“上行”与“下效”对两汉“崇俭抑奢”风尚的再探讨一一一一一2 6 第节“崇俭抑奢”风尚的历史分析一2 6 第。:节“崇俭抑奢”风尚的阶层分析一2 9 第三章两汉赏赐制度述论 第一1 了两汉赏赐的内窬及分类3 3 第:1 3 两汉赏赐的特点3 6 第一i 冉两汉赏赐的动机与背景3 8 第| :! j 两汉赏赐的功能4 0 第 节两汉赏赐的总体评价4 6 第四章以汉简为中心的西汉官员俸额的再考校一一一一4 8 第一节二t 石以上秩级官员的俸额4 9 第二节一千石以下秩级官员的俸额4 9 第五章关于两汉边地口粮廪给诸问题的探讨 第市两汉边地【_ j 粮廪给形式的问题6 5 第二节两汉边地口粮是否足食的问题6 7 第六章两汉粮食与衣物价格的计算一一一一 7 5 第一节两汉粮食价格的计算7 5 第二节两汉织物与衣物价格的计算8 6 第七章两汉自耕农家庭生产消费规模的再认识 第一节两汉自耕农家庭的户均人口9 8 第二:节两汉自耕农家庭的亩产及i 千1 税9 9 第j 竹两汉耕农家庭的户均垦m 亩数一1 0 0 第四= 箝两汉自耕农家庭“农桑结合”的普遍性一1 0 2 第f h j 两汉自耕农家庭的纺织效率一1 0 2 第六节两汉自耕农家庭经济状况的总结1 0 4 荫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 第八章两汉官员俸禄收入的比较研究1 0 8 第一节两汉官员俸额的比较一1 0 8 第二节两汉官员俸禄收入与自耕农的收入比较一l11 第三节两汉官员俸额与明代官员俸额的比较一1 1 6 结语 l v 1 2 0 两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 绪论 秦汉时代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 政治经济运转模式的最初整合期。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 我们从源头上把握中国社会形成与流变的基本脉络。对这一时期历史舞台上各个 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描述与探寻,可以为他们在此后封建时代中的种种表现 寻找一些萌芽期的注解。选择两汉时期官员经济生活中的诸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其基本的动因如此。 因为秦汉时代的特殊性质与地位,秦汉史的研究向来为6 仃贤时隽所瞩目,却 也因此往往令人有遍地熟土,无处置喙的感慨。在立意之初,也曾试图对这一时 段的官员生活状态作全面的研究与还原。在陆续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与初步研读 之后,四望高山仰止的情形之下,还是决定集中于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看是否可以在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的使用上,作一些初步的探索。同时也试 着为有关两汉时期官员经济生活状态的研究,提供一种个人角度的解读版本。 俸禄是两汉官员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秦汉社会转型引起的食禄模式 变化面d 订,士大夫们的传统食禄,心态与取向是否因此发生了某种囚应与调整,其 在两汉时期的具体表现又是如何,这是我们首先试图从宏观上予以关注的问题。 而这些因应与调整的作出,既是士人群体白发选择的结果,也是其与当时社会思 潮及各社会阶层长期互动的产物。比如,二仁人阶层在俸禄处置过程中的节俭倾向, 在很大程度上即或源于当时“崇俭抑奢”的社会风尚。我们因此选取这一社会风 尚为范例,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整体考察。同时,作为两汉官员与俸禄并重的收 入来源,对于当时赏赐制度的内容、特点、动因及功能,我们也分别予以了阐述 与讨论。由于定性的讨论无法完全取代定量的考证,我们在其后对于两汉官员的 俸额、当时衣食资料的价格、西汉边地官员的口粮是否足食以及两汉自耕农的基 本经济状况逐一进行了量化的考校。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于6 订后汉官员之间、 两汉官员与同时代的自耕农以及明代官员之问,他们的收入情况,进行了具体额 度的比较。 对于中国占代的官僚俸禄制度,历代研究者一向着力颇多。而作为这一制度 的重要初始形态,秦汉时期的官俸制度,在相关研究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屡被涉及。 其中,与本课题相关的秦汉时期俸禄制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秦汉俸禄制度的转变与特征 阎步克先生的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 学术界2 0 0 0 年第2 期) 一文认为,秦代的“月食”和汉代的“月钱”来源于先秦时期对于小 吏的报酬形式。向百官发放月俸、并以禄秩确定官僚等级,意味着其时君主丌始 以“吏”的形象重新为百官定性定位。其另一论文略谈汉代禄秩的特点与倾向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 9 9 年第1 期) 同样就爵禄与秩禄的区别、从稍食到月 俸的演变过程等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阐述与讨论。黄惠贤、陈锋先生的中国俸 禄制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则对秦国的军功爵禄制与俸禄制度分别 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在相关章节将两汉俸禄制度分为“两汉官吏秩石等级”、“两 汉享有食邑官吏俸禄的内容和数量”及“两汉俸禄之外的i f 当收入”等部分进行 阐述,同时对两汉的“封爵食邑制度”进行了探讨。阎先生与黄、陈二先生的研 究均4 的年代 学意义( 山东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 9 7 年第6 期) 、张俊民先生的简牍 文书的居延都尉俸例册( 档案19 9 8 年第2 期) 分别就汉简中的某些特定 俸钱材料的解读与利用问题提出了独到看法。 同样地,结合目前的一些新出简牍如悬泉汉简等,对于各职位与各秩级、 俸额的对应,在自仃人的研究基础上,加入神爵年增俸事件这一影响因素,综合运 用推理法、排除法等思辨手段,我们或l :也有可能获得一些不同于此自矿研究结论 的看法。 三、两汉官俸的厚薄及影响 张兆凯的两汉俸禄制度研究一文指出,汉禄“十分优厚”,并探讨了汉 代俸禄与吏治的关系,认为汉代推行“厚禄养廉”的政策十分成功。但该文也承 认,虽然从总体上看,两汉官员的待遇比较优厚,但低级官员的俸禄十h x , - 寡少。 罗庆康先生在6 订引汉代俸禄制度的特点一文中也认为汉代俸禄制度的一大特 点是高级官吏的俸给高,下级官吏俸给低,且往往以减俸来解决财政困难。杨有 礼先生同样认为秦汉官员的俸禄等级差额较火,下级官员的俸禄较低且随着国家 财政的变动而发生增减。( 秦汉俸禄制度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 19 9 7 年第2 期) 冯一下、胡大贵先! e 则通过考察比较提出了汉代吏禄 总体较薄的看法( 汉代吏禄透视,文史杂志19 9 0 年第2 期) 。杨天宇先生 荫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 在汉代官俸考略中对汉代官俸进行考察后认为汉代官俸是“承袭秦制而实行 的薄俸制”,这与主张汉代官俸丰厚的观点截然相反。王绍东先生的论汉代限 制“官营二业”与提倡“厚俸养廉”的思想( (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 0 0 2 年 第1 期) 一文亦主张汉代“吏禄太薄”,“清正廉洁的官吏确实面临着生存难以为 继的窘境”。但国家拿不出钱来提高官俸。段化民先生的俸禄与吏治两汉 廉政建设得失浅议( 唐都学刊1 9 93 年第4 期) 就两汉俸禄制的变动及其与 当时廉政建设成效| 白j 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上述讨论对于两汉吏禄厚薄的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具体到研究方 法,比如,对于作为参照系的自耕农或是其它时代官员的收入状况,往往有只选 取史书中的某一段记载,作为依据加以比较的情况,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则 要试图对这两种参照系作更加全面的研究与描述,以使得这种比较的前提能够相 对比较稳固与可靠一些。 四、两汉的赏赐制度 刘志坚先生的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中国古代法家的行赏观述要( 甘 肃政法学院学报19 9 6 年第4 期) 一文从理论上对法家行赏观进行了宏观论述, 其中对j 二两汉时期行赏思想的发展有所涉及。聂世军先生在我国古代赏功之道 与当代之鉴( 理论探讨2 0 0 1 年第2 期) 一文中也对包括两汉在内的封建时 代的赏功思想进行了探讨。张仁玺、晁天义先生的两汉时期辛帝赏赐考略( 西 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1 期) 一文重点对两汉时期赏赐的对象与赐物 的内容进行了集中论述。此外,周作明先生的秦汉车马驾御赐马制度管见( 广 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8 年第2 期) 对两汉时的赐车马问题, 李俊方先生的汉代的赐酣与养老礼( 兰州学刊2 0 0 8 年第4 期) 对汉代的 赐酶问题,张寒先生的汉代军功爵赏法律制度研究( 前沿2 0 11 年第1 2 期) 对于汉代的军功赐爵问题,分别给予了专门的讨论。彭海涛先生在汉代政府对 宗室的褒赏与惩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10 年第4 期) 一文 中则揭示了对于特定对象宗室成员,汉代政府的褒赏制度与办法。 但上述这些研究大多都只对赏赐制度的某一方面或某些种类进行了探讨,在 研究的全面与深入方面,似乎还有继续进行工作的空问与可能。在接下来的研究 过程中,我们的设想是尽可能全面地对两汉的赏赐制度作一通盘与整体的梳理和 思考。 血、居延戍卒的口粮配给问题, 陈公柔、徐节芳先生在关于居延汉简的发现和研究( 考古1 9 6 0 年第1 期) 一文中较早地予以提及。随后陈直先生发表 一文的商榷( 考古19 6 0 年第8 期) 就该文中的部分观点与之展丌讨论,其 中的一个商榷重点就是居延戍卒的口粮供应,包括所供应口粮的份额及口粮簿书 中书于份额后的“大”与“少”字样的所指等问题。此后的研究者或者在对简牍 文书进行分类讨论时涉及到戍卒的口粮供应问题,如徐扬杰先生的居延汉简廪 名籍所记 1 粮的标准和性质( 江汉论坛19 93 年第2 期) 以及杨剑虹先生的 居延汉简王类会计簿书窥测( 西北史地19 9 4 年第2 期) 两文。或者在讨 论汉代军事经济问题时,出于统计需要,对戍卒的【 粮份额作出大体的推算。如 黄今言先生的东汉军事后勤的几个问题(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1 9 9 6 年第1 期) 、其与陈晓呜先生合撰的汉代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 用之探讨( 中国经济史研究1 9 9 7 年第1 期) 、范香立先生的试析汉代河西 戍边军队的粮草供给问题(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9 曲汉绎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 年第12 月) 以及上官绪智先生的秦汉军队粮食、盐、副食及草料供给问题研 究(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 11 年第4 期) 等文。另一方面,有关 汉代边地士兵生活状况的讨论中,往往也不能不论及当时戍卒的口粮配给是否充 分的问题。如陈晓呜先生的汉代边兵的同常生活和待遇问题述略( 江西师范 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3 期) 、李振宏先生的汉代屯戍生活中 的古典人道精神( 历史研究2 0 0 1 年第5 期) 、程维荣先生的汉代居延戍卒 及其法律地位( 政治与法律2 0 0 8 年第3 期) 等文都涉及了这一问题。近期 的一。些研究者则丌始将居延戍卒的口粮供给作为一专门问题,进行更加细化与深 入的探讨。如学者邵f 坤的汉代边郡军粮廪给问题探讨( 南都学坛( 人文社 会科学学报) 20 0 5 年第3 期) 、朱德贵先生的汉代西北边郡军粮财务支出诸 问题考略( 边疆经济与文化2 0 0 5 年第12 期) 、朱奎泽先生的汉代西北屯 戍系统粮食分配问题探析以汉简资料为中心( 中国农史2 0 0 7 年第2 期) , 均对包括边地军官、戍卒和戍卒家属在内的不同人群的口粮份额、供应时白j 、是 否足食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以上的这些研究或是囿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利用新出简牍尤其是:悬泉汉简 中的相关记载,或者未能考虑从推算符物不同状态下的体积与重量出发,以实证 计算来核实当时口粮的实际发放与消费数餐。我们在以下的相关章节,即试图从 这些角度出发对当时的口粮配给问题进行讨论。 六、两汉时期自耕农的生产与消费状况 较早地进行量化分析的是宁可先生,他在有关汉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字 (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 80 年第3 期)。文c i 以汉书食货志记载的李悝 埘当时“一夫挟五口”的小农家庭的描述为基本线索,分别对其收入与丌支状况 进行考证,以求从这一角度对汉代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反映。黄言午先生在关 于西汉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 江西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 83 年第 3 期) 一文中也以表格形式考察列出了汉代自耕农的收支账目,得出其全年收入 4 5 0 0 钱,支出4 6 5 9 钱的结论。张庆捷先生注意到了此前研究者在进行类似计算 时,对于自耕农副业产值的忽视,撰汉代自耕农副业产值试探一文( 晋阳 学刊19 8 8 年第4 期) 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李躬固先生则从中外比较的 需要出发,对古代中国小农家庭的生产效率进行了计算,其中也包括了汉代的相 天情况。( 中英古代农民家庭经济产业结构、劳动生产效率及分化原因中国 农史19 9 1 年第1 期) 此后的研究者们进行类似考察的特点在于越来越多地引 入新发表的简牍资料等新出文献,以使这利,讨论更加细化,结论更有说服力。例 如于琨奇先生的著作秦汉小农与小农经济( 黄山书社19 9 1 年版) 、柳春藩先 三的汉代自耕农经济试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 9 2 年第1 期) 、黄今言 先生的汉代农民“背本趋术”的历史考察( 中国经济史研究2 0 0 6 年第4 期) 和汉代小农的数量、特征与地位问题再探讨( 农业考古2 0 0 7 年第4 期) 以及陈平先生的试论西汉白耕农的几个问题(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 0 0 年第1 期) 。近期的一个新的研究动向是在“养生”的需要之外将“送死” 即丧葬儿支也计入小农生活丌支的范畴。林甘泉先生的“养生”与“送死”:汉 代家庭的生活消费( 见臧振华编: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 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会议论文集之四)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华民国八 十六年) 一文,丌此种考察角度风气之先。此后,尹建强、孙荣荣在东汉时期 小农q - :活状况之研究以生活饮食及家庭副业为例(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20 10 年第2 期) 一文中沿用了这利,研究方式。 曲汉经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 上述这些研究的基本思路大同小异,只是对于影响自耕农生产与消费状况统 计的若干生产生活资料价格的确定,往往选择标本的来源与数量会有很大的不 同,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则力图充分利用到目前为止地上与地下文献中可资 定量比较的相关记载,以使这一统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距客观真实更进一步。 七、两汉时期的衣食价格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即有分别就这两种生活资料在两汉时的价格专门撰 文予以关注者,办有在有关中国古代或者两汉时期物价的研究文章中一并论及 者。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因为丁邦友先生已经对之有颇为详尽的搜求与阐述( 秦 汉物价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 0 0 9 年第3 期) ,且本课题的研究于此部 分的重点也只是求得其平均价格。我们在此就不再作重复的论述。只对部分地因 为后出缘故未为丁文涉及的论文,作一补充。近期对两汉物价继续作总体论述者 有刘金华先生的论文汉代西北边地物价述略以汉简为中心( 中国农史 2 0 0 8 年第3 期) 。赵恒捷先生的著作中国历代价格学说与政策( 中国物价出 版社19 9 9 年版) 中对于两汉时期的物价也有分类的考察。对两汉特定时期的物 价作专门论述者有侯宗辉先生的窦融时期河西的物价与社会经济探微( 聊城 大学学报2 0 11 年第4 期) 。另外,温乐平先生的秦汉时期粮价波动与国家调 控措施(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2 期) 、朱文先生的汉代凉州地区的 粮价(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 0 8 年第9 期) 以及李恩琪先生的古代柿帛价 格钩沉( 价格月刊19 8 8 年第9 期) 等文都在既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两汉 时期的粮价与布帛价格进行了进+ 步的探讨。 两汉经济生活诸i u j 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 第一章两汉士大夫官僚食禄心态与取向的宏观考察 孔子曾明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嘭但从过往的历史事 实看,现实世界中,纯粹的“谋道不谋食”与“忧道不忧贫”却少有实现的可能。 “谋道”理想之外,“谋食”需要同样是士人物质与精神生活中无法绕丌的永恒 主题。在漫长且j x l 雨漫漫的封建社会,士人们如何“谋食”、如何看待“谋食” 问题、如何处理“谋食”与“谋道”的关系,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且饶有趣味 的问题。 在“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定位之下,“学也,禄在其中矣”、2 一直是士人的 标准维生模式。选择在新旧社会秩序交替之时,对士人群体食禄心念与取向的变 动情况进行观察,或许可以让我们窥见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两千年来屡经变乱却绵 延不衰并始终保持相当独立精神的部分奥秘,也可以为封建士大夫官僚生存状态 的解读提供又一注脚。 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逝以来,士人们食不食禄、食何人之禄、如何食 禄就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丌始成为关乎“谋道”,关乎“名节”的重大精 神与道德命题,士人群体的食禄心态也因此变得复杂和微妙起来。引起我们对汉 代士人群体食禄心态与耿向考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汉t t 叙传中对班彪“仕 不为禄”的褒词以及东汉樊敏碑中明确地以“禄不为己”作为对传主优异品 质进行褒扬的美好赞语。舄这样的提法,显然与我们“俸禄是政府给予官吏的经 济报酬,用以保证官员及家人的生活,并使其努力从事国家管理活动”j “的认识 有着很大的出入,也和此自仃及此后士人们的食禄心态有着不小的差异。揆诸史籍, 这种对了二俸禄的非私有精神,在两汉时代的确广泛存在,概括来看,这一独特食 禄心念的表现至少有三:、“仕不为禄”,不贪恋禄位,轻去就:- _ 二“禄不为己”, 对自身食禄的清教主义态度;三、多分俸之举,“泰于待贤,狭于养己”。那么, 是怎样的外力作用导致了这一心态的产生? 这- - j 心念及由此引起的食禄取向的 表现如何? 对其实质又可以做何种解读? 这些都是我们在本章节试图加以探讨 的问题。 第一节汉初士人“谋食”与“谋道”的冲突困境 q j 四年楚汉战争尘埃散尽,中国历史j 二的第个长期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出 现之时,惯于入仕食禄以行其道的士人们突然发现他们的“谋食”需要和“谋道” 理想丌始出现了自,j 所未有的尖锐冲突,士人们食禄以求行道的传统生存模式似乎 遇到了巨大的理论危机和现实挑战。 首先,随着政治格局的由分裂转为统一,一旦食禄,士人们“谋道”的空问 可能性将大为减小。割据时代,在邦图分立的情形下,士人群体可以在“食君之 禄”的同时以“从道不从君”囊为号召,以“道”也就是“治囡平天f ”政治理 论语j i 灵公,【清 k i j 宝楠撰:论语币义,中o s 局1 9 9 0 年版。下i 皆l 刊。 论语i i 灵公。 樊敏碑,袁维奋:秦汉碑述,北京t 岂荚术版f :f = 1 9 9 0 年版。第5 8 3 负。下,j f 皆i 刊。 杨自+ 礼:秦汉俸禄制度探论o 仁中9 0 7 0 ;人学! 学报( 人义朴会科学版) 1 9 9 7 年第2 期。以下,j i 义十 学报嚣均发表十人义十i :科版或哲朴版,小i i f 一一注f 小 f 0 了h i 道, 清 i :先谦撰:f j 了集解中# s 局1 9 8 8 年版。 荫汉经济生活请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 想的能否实现为去留准则,“以道事君,不可则止”,。7 在精神和行动上都不系于 一国一君。其根源在于,此时士人们的“食君之禄”实质上是“食力- 君之禄”, “从道不从君”实质上是“从道不从一君”,与此君“道不同”则食彼君之禄。 林立的割据政权为士人们提供着充足的游走空间,使得“朝秦暮楚”无论在理论 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着现实的可能与依托。而大一统格局出现,天下一家之时,一 旦食禄,“士无定主”不复可能,从于“天f 一君”将是必然结果。“从道不从君” 失去转圜的余地,自然也就再难有实现的可能。 其次,随着政治形势的由动荡趋向安定,一旦食禄,士人们“谋道”的身份 可能性将大为减小。政治力量角力时代,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压力,以及士人 们“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的现实或是理想图景使得君 4 - :1 纷纷“求贤若渴”,丌出丰厚条件招纳士人,将其奉为上宾。士人一旦食禄, 往往便可以“王者师”“王者友”的身份大行其“道”,君主对之也大都欢迎之至, 言听计从,行之唯恐其后。而在和平时期,当政权的生存危机感不复存在后,士 人们的身份重要性已已然淡化。虽然还没有沦落到“为王者奴”的悲惨境地,却 已经出现了“倡优畜之”的迹象,身份上的矮化与不平等已是不争的事实。在 此情形之下,一旦食禄,对于行不行道,何时行道,行何种之道,士人们因此也 不再具有先秦时期那般崇高的话语权,“可怜夜半虚自,j 席,不问苍生问鬼神”“j 的 场景正是典型例证之一。 再者,随着封建政治制度由草创逐步趋于成熟,贵族政治逐步进化为官僚政 治。一嗵食禄,“谋道”的制度可能性同样大为减小。就俸禄制度本身而言,此 时“秩禄”更多地取代“爵禄”出现,月俸成为了更加常见的俸禄形式。这就意 味着,“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矗咱勺政治模式f 在越来越成为现实,君主与士人之 问l f 向着赤裸裸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迈进。“1 相对来说,爵禄更像是一种荣耀, 是出于对士人的欣赏,希望利用其“道”改造国家,因而给予的经济尊崇。秩禄 制度之f ,招纳的只是“官人百吏”,是要用君主的“道”去塑造臣下,以君主 的要求为标杆,来选拔适合君主要求的技术官僚。君主更多地对士人按劳付酬, “以吏视之”。因此,在制度的安排上,一开始就未为士人们预设谋“道”的任 务和可能。在此种制度之下,不但行不行道,何时行道,行何种之道,甚至“道 与非道”,已经不是作为雇员的士人有资格和权利讨论的问题了。 子f 1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i 既然“谋道”前景已经如此黯淡,二e 人们 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他们的食禄之路? 实际的情况是,作为阶层成员,士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被打上的厚重烙e i 】已经 决定着他们不可能轻易脱离这个阶层,以及脱离作为阶层重要区分物之一的生活 方式。 首先,中国古代的士人们,尤其是儒家一派,从启蒙丌始,其接受的教育内 容,大多围绕“修齐治平”展丌,政治指向性极强,从汉初丌始,随着儒家学院 地位的强化,儒学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士人教育模式上的这一特点愈发明显。这 种教育模式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士人们在谋求“学以致用”时,便往往会以政 论语先进。 论衡效力。北京人学历史系校: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汉书州马辽传。 东汉】班州:汉书,中o # 书局1 9 6 2 年版。下j l 皆i 州。 ( 膺) 李商隐:贤! l - ,伞店诗卷五u q o ,i - i 奁j ;古籍版礼1 9 8 6 年影e 1 j 版,第1 3 7 4 贝。 韩1 r 了外储说局下。张觉撰:韩l b 了校疏,i :海古籍版 l :2 0 1 0 年版。 蒯步克:从稍食到门俸战困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学术界2 0 0 0 年第2 期。 论语公冶k 。 两汉绎济生活诸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 治参与和政治理想的实现为当然抱负,以“致君尧舜”为最高追求目标。但中央 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却几乎从未给士人们的参政“谋道”预留太多的实现渠道, “士志于道”几乎唯一可能的实践办法,就是加入官僚集团。 其次,既然儒家教育模式的教育目的就是将士人们塑造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参 与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其为士人设计的谋食手段因此也几乎唯有入仕食禄一 途。在别无他长以营生计的情况下,为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士人们最为擅 长也是最先选择的,往往只能是入仕为官以食俸禄。至于他业,“君子非自农桑 以求衣食者也”,耕稼自食,固无太多道德上的亏缺和可指摘处,也是诸多在 野士人的谋生首选,却终非“劳心者”谋食j f 途。工商医牧等,则更是贱业。史 载后汉南海太守吴恢子吴祜“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 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日: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 奈先君何? ”。掣汉顺帝时崔窘父卒,“剽卖嗣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 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后汉书独行列传汜: 后汉末太原王烈“有义行”,“太r 公孙度欲以为长史,烈乃为商贾自秽,得免”。 此外,按照“四民分野”的讲法,“士农工商”均应各守其业,士人也不应n j t - 。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似乎能够发现汉初士人群体面临的。个明显的悖论: 不食帝王俸禄,或可保持其既往“天子不得友,诸侯不得臣”对的超然地位,却 再无法谋道行志,实现其政治理想与抱负;入仕食禄,或有谋道行志之可能,却 要从而终受锢于争权,面临精神独立和人格平等丧失的代价,并且,在独立精 神和平等人格丧失的日订提下,是否可谋得真币之“道”办是大可存疑。 如果我们再做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发现,这一障论发生的根源,其实j l i 源于时 代形势变化与士人特定教育模式共同作用下,士人群体在经济来源上的窄化与不 独立。而这种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并非在短时i h j 内可以改变者,从更加宽广的视角 看,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这种不独立都要如影随形,与古代中国的二e 人们相 伴始终。 面对这样的情形,汉初的士人们又是怎样发挥着他们的应变智慧,走出理论 困境,再次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满合理的昵? 第二节汉初士人的食禄心态与理论的转变 面对上述谋道与谋食的冲突困境,传统的也是最为彻底的态度,是延续前代 做法,“不食周粟”为逸民。“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啊既然秦汉变革之后,谋 道行志的空间与身份可能已已然消失,则无论天一卜有道与无道均不出仕,以为逸 民为唯一追求。如西汉士人龚舍笃志不仕“征为谏大夫,病免。复征为博士, 又病去。顷之,哀帝遣使者即楚拜舍为太山太守。舍家居在武原,使者至县请舍, 欲令至廷拜授印绶。舍日: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县官? 遂于家受诏,便道 之官。既至数月,上书乞骸骨。上征舍,至京兆东湖界,固称病笃。天子使使者 扳年涡 眦 局 期 忙 眩 乍 鸨 杵 饼 b 9 汉 , 后 坛 0 论 坝 射 江 朗 济 南 经 扎 汉 传趴扎0趴扎统传传困传传k佑窘治太太什吴棒经郭郭 以 书书书0 书书汉汉汉汉汉 一uu一u o u u嗽锨嗽敝嗽嗽 两汉经济生活请问题考论以官员为中,心 收印绶,拜舍为光禄大夫。数赐告,舍终不肯起,乃遣归。”“j 东汉士人樊英“少 受业三辅,兼明五经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f 、有道,皆不行。 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 并不至”。经学大师郑玄办“隐修经业,杜门不出”。“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 州郡以进权威,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己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 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绍乃举玄茂爿,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日 通过主动隐逸,这些士人取得了经济与精神上相对于争权的独立性,代价则 是放弃了对于政治的直接参与,失去了“谋道”的可能。同时,由于放弃了食禄 机会,其又往往必须以从事“贱业”维生,经济状况大多不甚乐观。 对于这样一些彻底的不合作主义者,两汉统治者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态度却都 比较丌明。主要的原因在于,首先,汉以自玎的隐逸传统,固然是引起两汉隐逸者 出现的历史动因之一,却也为统治者的自我丌解预留了窗口,“自古名王圣主必 有不宾之士”,圣明如三代,尚有隐逸,两汉当政者因此并无太多道德压力。如 后汉光武时,太原周党,“愿守所志”,拒不出仕,光武帝即诏称:“自古名王圣 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食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 四十匹。”“其次,选择隐逸不出仕者,其大都声名己盛,未易遽责。而宽容对待, 则可获爱士之美名。统治者因此对之一般都比较优容。 然而,与隐逸之:l 对于食禄维生模式的决绝态度不同,两汉时期的:上大夫群 体中丌始出现了另一种新型的食禄倾向。后汉书争甫规传论中范晔对这 一倾向曾有过评述:“夫其申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 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类似的 表述还有“仕不为禄,所如不合”。,或是“交不为利,仕不谋禄”“7 ,等等。其 主要精神基本上可以用范晔论中的“干禄不为贪”来概括。从两汉时期士人们的 言论与实践记载来看,“干禄不为贪”的食禄心态与取向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 面: 在食禄与否的层面上,“干禄不为贪”的第一层含义在于:食禄行为本身包 含的一个基本自,j 提是,尽管在程度上可以有所保留,一旦食禄,士人即是领受了 “国恩”,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让渡自身的部分独立性,建立与君主的依附关系, 履行效忠君主的义务。这种义务的履行,大体是对先秦儒家“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利其禄必救其患”“等传统的继承。与其后逐渐发生流行的无条件“忠君” 思想不同,因为其理沦内核建立在双方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类似于等价的利益 互换,因而易于被两汉士人理解、接受和继承。楚汉之际韩信即言:“乘人之车 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这无疑f 是对这一 传统的个人解读与阐述。宣帝时司隶校尉盖宽饶因职位待遇事失意,太子庶子王 生劝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 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同有益, 后汉书龚含传。 后汉书樊英传。 后汉书郑幺传。 后汉书川党传。 汉书叙传。 嵇康集卷二三卜疑,【魏】嵇康磐, 殷翔,郭令芝注:嵇康集注,黄山书 i :1 9 8 6 年版。 史记仲尼弟了列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