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2) 考试说明考试说明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贾贾 生 李商 隐隐 宣室求贤访贤访逐臣, 贾贾生才调调更无伦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问苍生问问鬼神。 闺意献张水部 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如何读懂古诗 1.准确理解词义、活用 2.把握句式倒装和省略 3.探讨典故深意 4.挖掘语句深层意 5.理清思路结构 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 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 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 情的艺术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 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 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 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 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 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 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 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 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 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 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 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 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 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 主人公的形象? 例2、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 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 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 夫形象。“念”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 凉和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 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 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 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 “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 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 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感慨。 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 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 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 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 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 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 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 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 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 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 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 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 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 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 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 ,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 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 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 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 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 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 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 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 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 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 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 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 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 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 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 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 ,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 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 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 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 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 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 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 春思的愁绪呢!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 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 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 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 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 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 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 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04高考海南卷)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 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 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 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 。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 别。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 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 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 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 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 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 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 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 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 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 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 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 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 ,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 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 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 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 ,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 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 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 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 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 。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 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 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 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 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 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 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 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 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 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 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 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 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 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 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 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 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 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 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 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 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 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 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 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 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 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 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 清幽、静谧的意境。 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 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 有情中景,景中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 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 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 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 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 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 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 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 “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 存在而令人欣慰。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 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 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 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 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 “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 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 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 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 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 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 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 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 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 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 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 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 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 迫害。 比喻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 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烘托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 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 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 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 别情意。 象征性意象 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 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 键”之说?为什么? 意象之情感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 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 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意象之情感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 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 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 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 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 与亲人相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 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 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 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 答案:雁是候鸟,春 秋迁徙,秋天,大雁仿 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 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 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 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 的浓浓乡愁。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1、由_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_季节。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_ _ 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 _ 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_ _ _ 的 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 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 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 求的高洁情操。 露重 秋季 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 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 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 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 个字极写了作者_ 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 是指_。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 _的修辞方法 和_ 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 _ _,但实际上却 写出了作者_ _的思想感情。 幽独凄清的 作者自己 拟人 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 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 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2003年春季北京题)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 (考查诗体常识)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考查思想内容)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考查形象) 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 (或“秋思”)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 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 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 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 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 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2004年高考广东卷)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 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 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 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 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 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 ”“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 望为国效力。 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 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 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 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 愤之情。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 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 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 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2004年高考广东卷)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 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 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 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 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 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 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 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 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 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 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 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 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 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 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 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 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 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 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 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 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 结”(唐牛峤感恩多) 是诗人的主观思 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 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 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 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 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 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 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 美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 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 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 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 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注:“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 族女装。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 人歌吟的习惯。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 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 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 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 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 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 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 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 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 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 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 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 ”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 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 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 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 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 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 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 “春山眉黛 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 曲巧妙融为一体。 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 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 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 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 春山眉黛低。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 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 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 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 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 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 的自我形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 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 的激愤之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 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 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 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 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高洁、淡雅、朴素。 、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的特点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 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 力的特点。 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 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 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 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 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 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 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 “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 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 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 品质、感情等。 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 特点。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题一般出题方式 一.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二.结合全诗,看诗句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推敲字词(炼字)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改变了 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往往就是一首诗的“ 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何逊“夜雨滴空 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 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 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 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 肥梅子”。 2、值得注意的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 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 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 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 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 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最为密切。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 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 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作谓语用,作定语用,作 主语或宾语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 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 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 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 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 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 感。 (3)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 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 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 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 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4)虚词: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 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 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 字就会大为减色。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 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 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 ,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 ,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 绘色、生动形象等。 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 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辽宁卷)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 所。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 “铿然”_ _的声音, 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 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 第二步:有无表达技巧的运用? 衬托了_ 或者答: 与_形成对比 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 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 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 联系前文,表现了作者_的情怀。乐观旷达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 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 力的声音,(词意)与月下东坡 的宁静清幽(意境)形成鲜明对 比(手法);(3分)联系前文对道 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 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情感、主旨)。(2分)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 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 澈的精神境界。(3分) 某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1)根据诗句的位置 判断起作用(如铺垫、伏笔、承上启下等等); (2)简要分析.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例如: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咏柳 宋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答案:“依”字有_之意,写出 了_, (具体 解释)运用_手法,(修辞)不仅 写柳,更形象地_ 。(作用) 倚仗,依靠 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 拟人的修辞 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 形单影只”的意思。(具体解释字在诗中的意 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 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 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描绘诗句)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 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使主题更加鲜明。 (作用)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 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 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 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 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 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语言鉴赏之辨识语言风格 (1 1)清新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 诗诗人:王维维、孟浩然的诗诗相对对比较较清新。而陶潜的诗诗 特点不乏清新,但主体风风格是平淡。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 ,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清新淡雅 像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2 2)冲淡)冲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 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冲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冲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 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冲淡质朴 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答语言风格题的思考方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 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 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 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 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 的思念之情(评)。 横江词(其一) 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 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叙:这首诗多用口语,自然流畅,朴实无华。 析:一二名句“人道”、“侬道”,纯用口语 ,生活气息浓烈。 三四句用语夸张,想象奇 特,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率 真。 评: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 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 振奋,胸襟开阔。 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语言有 何特点?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叙: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析: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 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 而自然,寓深沉 于平淡之中。 评: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 不遇的惆怅之情。 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 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 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 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 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 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 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 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账户印章与支票的管理
- 光伏轻质组件施工方案
- 天津大学《发酵工艺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洋甘菊精油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惠州市租房合同范本
- 甘肃彩色混凝土施工方案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行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棉布男式便服套装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动画影视欣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教学教案检查记录表
-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 二氧化碳爆破方案
- 人工智能第2章知识表示课件
- 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
- 有机化学第四篇芳香烃
- T∕ACSC 01-2022 辅助生殖医学中心建设标准(高清最新版)
- 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 三国两晋南北朝大事年表
- 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主题班会
-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