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试题.ppt_第1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试题.ppt_第2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试题.ppt_第3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试题.ppt_第4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试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 * 阶段测试题(一) 第2页 *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混沌 浑水摸鱼 偿还 如愿以尝 B厮打 声嘶力竭 歧韵 跂路亡羊 C内疚 动辄得咎 彰显 改弦更张 D驱遣 祛除病痛 瞑目 暝顽不灵 解析:A.如愿以尝偿;B.跂路亡羊歧;D.暝顽不灵 冥。 答案:C 第3页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走了,萨翁在领 航国际奥委会的21年期间,与中国人民结下了颠扑不破的友 谊,他的伟大形象,将永存中国人民心中。 B2010年春晚中国风歌曲龙文之所以给人留下深 刻印象,是因歌曲把书法的意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古朴融会 贯通,给人以视觉上的想象和听觉上的享受,叫人沉醉其间 。 第4页 * C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馆“云中水滴”,以云为构思, 外墙膜布设有喷雾点,喷雾开启时,建筑呈现美轮美奂的“ 云中水滴”效果,同时可使展馆内部降温,成为一座会“呼吸 ”的展馆。 D清明,在民间号称三大“鬼节”之首。鬼者,归也,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耕历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忠孝文化, 亲人离开现世,是“归”向特定的神秘空间,在特定的时间奠 之,也便实现了与离世亲人的沟通。 第5页 * 解析:A.颠扑不破:比喻理论、学说等正确,驳不倒、 推不翻。这里用来形容“友谊”不合适。B.融会贯通:融合多 方面的知识或道理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此处应为融合 起来。C.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宏伟壮丽,也形容 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不能修饰“效果”。D.根深蒂固: 喻基础牢,不易动摇。 答案:D 第6页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居民小区中的进门升降平台,公交站牌导盲语音装 置,地铁站里的斜拉式升降梯等无障碍城市设施,越来越多 地出现在上海,供残疾人和老年人生活之便。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中国对这些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政府维护钓鱼 岛及其附属岛屿领土主权的意志和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C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不安全、不诚信以及文化不受 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 颈。 第7页 * D古代戏曲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 美,并结合戏剧的特点,使写景抒情成为表达思想感情、塑 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解析:A.句式杂糅,改为“供之用”或“以便”。 C.逻辑错误,应为“文化受污染”。D.成分残缺,应在“意境 美”后加“的传统”。 答案:B 第8页 * 4(2010重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 _。_,_ ,_。_, _。 第9页 * 一阵晨风拂过 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 亢的欢叫 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 乡野小妹子 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谦虚的世故 A B C D 第10页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此类题宜采排除法, 本题据语境可知,“成熟的向日葵,花盘低垂”,承接的句子 自然是句,这样排除B、C。再看题支所提供的句子,侧 重谈我家的向日葵尚不懂谦虚,语意上与上文构成转折,故 而句与之衔接最为恰当,这样就排除了D。 答案:A 第11页 *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 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 ,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 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 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 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第12页 *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 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 “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 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 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 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 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第13页 *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 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 ”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 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 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 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第14页 *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 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 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 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 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 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 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 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 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第15页 *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 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 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 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 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第16页 *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恻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 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 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 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 ; 第17页 * 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 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 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 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 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 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 。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 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 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第18页 * 5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 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 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 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 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 且理据充分。 答案:C 第19页 * 6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 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 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 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 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 ,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答案:D 第20页 *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 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 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 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 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 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答案:A 第21页 *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贺注小传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 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 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 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 所得,即书投囊中。 第22页 *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日:“是 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 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 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 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第23页 *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 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 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 ,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 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 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 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第24页 *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 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 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 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 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 ,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选自李商隐李贺诗歌集注,有删改) 注:李贺,字长吉。 第25页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长吉之事尤备 备:详尽 B恒从小奚奴 从:跟随 C长吉了不能读 了:全,都 D苟信然 信:确实 解析:B项的“从”应为“使跟随”。 答案:B 第26页 * 9下列各项均能体现李贺文思敏捷,才华出众的一项 是( ) 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 所至或时有著, 随弃之 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 帝成白玉楼,立召 君为记 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状长吉之奇甚尽 A B C D 解析:句是作者对李贺不被世人看重而又短寿的感慨 ;句是说对李贺之事记录的详尽。含此两句的排除。 答案:A 第27页 * 10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这篇文章没有全面勾勒李贺的一生,选取的材料意 在突出李贺迥异于常人之处。 B文章结尾尽情书写作者的感情,让人体会到李商隐 对李贺似有同病相怜的隐衷。 C这篇文章以小见大,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 法,内容深厚有韵味。 D这篇传记有别于客观直叙,至情至性,文笔朴实自 然。 第28页 * 解析:文章是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答案:C 第29页 * 第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4分) 答案: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他最先被昌黎人韩愈所 了解。 第30页 * (2)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4分) 答案: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 ,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 (3)又岂人见会胜帝耶?(2分) 答案: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第31页 * 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给李长吉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 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李长吉嫁入王家的姐 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 ,能快速书写,他最先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与长吉一起交 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 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 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 里。 第32页 * 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一个又老又破 的用棉布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 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 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 休啊!”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让婢女取出草 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 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过 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 取出诗稿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 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 家保存下来的李贺的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第33页 * 李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在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 色丝帛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虬龙,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 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部不认识, 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 去啊。”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 你去为楼写记,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 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 所住的房屋的窗子里,有烟气,袅袅向上空升腾,还听到行 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 第34页 * 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 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嫁入王家的姐姐不是那种编 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她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天空碧蓝而又高远,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 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 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 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 不长寿呢? 第35页 * 唉!又难道是世人所说的有才华而又奇异的人,不仅仅 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年,职位不过 奉礼太常。当时的人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有才华而且奇 异的人,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世人反倒不重视吗?又难道是 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第36页 * 1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 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 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忽复道,努力加餐饭! 第37页 * (1)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请简析表达效果。(2分 ) 答案: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 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复沓的声调,沉缓的 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 即笼罩全诗。 第38页 * (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的何种表现手法? 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案:这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 ,胡地的马依恋北风,越地的鸟在朝南的枝条上筑巢,飞禽 走兽都如此,何况人呢?含蓄的说法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 (3)请简要概括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女主人公爱得忠贞热烈,思念刻骨铭心,面对现 实清醒、豁达。 第39页 * 13补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选1小题题)(5分) (1)薄薄的青雾雾浮起在荷塘里。 _; _。(朱自清荷塘月色) _,言笑晏晏。_,不思 其反。(诗经诗经 氓) 亦余心之所善兮,_。(屈原离 骚骚)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 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40页 * (2)迎得春光先到来,_。只缘 袅娜多情思,_。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 昔我往矣,_。今我来思, _。(诗经采薇) 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浅黄轻绿映楼台 便被春风长倩猜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羁鸟恋旧林 第41页 *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古诗如酒 祝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 在我们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已经很 难确认诗经诞生的确切年代了,至于究竟是哪一个不平 凡的喉咙,最先吟出中国诗歌第一行嘹亮的音符,更是无从 查考。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 第42页 * 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绽亮的意象显出铜 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 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 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黯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 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的不可能最终成为可能 ; 第43页 * 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闪亮。无数 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 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 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 在历史的尘烟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维、王勃、 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一点。唯 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要成 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 ,是天才与时间的共同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段时间距离 的。 第44页 *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 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 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 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 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 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 生由衷的敬意。 第45页 * 在隔了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它们,已不再是普 通的阅读,这些诗的年龄与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 感。如同啜饮一樽古酒,每一滴不曾挥发的汁液,都是与时 间抗争的结果,令我们不能不感到激动,不能不肃然起敬。 这种“先入为主”的敬意,在阅读同代人的诗作时,是不常有 的。 第46页 * 其实,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 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 ,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示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 去初读的那份奇妙感受。 第47页 * 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十遍之后,熟稔到不 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任何新鲜的刺激了 吧,这似乎应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 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李商 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比如刘禹锡的“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比如王昌龄的“洛阳亲 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 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48页 * 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 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 复的吟诵当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 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 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 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 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 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第49页 * 14如何理解“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 的一部分”这句话?(6分) 解析:先分析“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当是指历经时 间冲刷而仅存的中华诗歌,再分析“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的含义。 答案:源远流长的中华诗歌虽历经时间的冲刷而仅留下 零散的一小部分,但它对于我们灵魂的提升与充实却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50页 * 15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 间产生由衷的敬意”?(6分) 解析:根据语境,时间对诗歌起到了冲刷的作用(即去 粗取精),因而要感谢时间。 答案:时间的流逝会冲刷掉许多毫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 东西,而保存下来的多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品。也就是说,它 自然地起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重要作用,因此,对 于时间我们应产生由衷的敬意。 第51页 * 16文章列举了大量古代诗人的名字,引用了大量古诗 名句,而对当代诗人、当代诗句却只字未提,说说有什么用 意。(6分) 答案:说明作者对古典诗歌文化极力赞美与张扬,对当 代诗歌的不景气现实十分忧虑与关切。 第52页 *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开头引用关雎中的名句说明我国古代诗歌 的源远流长、成就之高、价值之大、影响之深。 B“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一句表现了作 者对当代诗歌难以走近读者的现实的忧虑。 C作者在评价诗歌时虽有点“厚古薄今”的倾向,但对 诗歌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还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第53页 * D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因而在行文方式上更多 地倾向于议论。 E本文语言生动凝练、含混曲折,多种修辞手法的运 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A项中引用关雎中的名句是想说明诗经的源 远流长,并未说明成就之高、价值之大。E项中“含混曲折” 不恰当。 答案:AE 第54页 * 六、(15分) 18下面是“扬正气,促和谐”廉政公益广告,请仿照示 例给另外两幅广告画配词。(要求:符合画面意,具有警示作 用,每幅10字以内)(4分) 第55页 * 示例: 第56页 * 谨慎行事,当心玩火自焚 第57页 * 把握导向,永不偏离路线 第58页 * 19下面一段文字有五处毛病,读后把有毛病的地方的 序号和改正的结果填在横线上。(5分) “奇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