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临床草稿)作者:快乐中医.doc_第1页
我的中医临床草稿)作者:快乐中医.doc_第2页
我的中医临床草稿)作者:快乐中医.doc_第3页
我的中医临床草稿)作者:快乐中医.doc_第4页
我的中医临床草稿)作者:快乐中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用】我的中医临床 草稿)作者:快乐中医 序言 习医之初我并未真心想学医,然而初次接触中医药性赋三字经就喜欢上了中医,从此立下了习医治病助人的意愿,开始了我的学医之路。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通过了国家中医师临床执业资格的考试并注册成为一名合法的中医临床执业医师,从此在我的三尺诊桌之前凭借一颗真诚之心开始了自己的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看病地个体行医生涯。 我不是什么学者、教授,也不是什么名医,更无什么轰轰烈烈地事迹可言,但四季如是的每日百余病号使我倍感自豪。余深知自己位卑言轻,胸中墨水无几,知识匮乏,也从未想过要著书立说,所写此文只为总结提高自己或与同道诸友交流而已。 做医要“活”,活学、 活用、活人。认病辨证要活,治疗方法要活,处方选药要活,待人处事要活,不可按图索骥刻舟求剑。 诊断 临床诊断清楚明确是治愈疾病的前提和保证,误诊常贻害无穷。我以前曾患咽喉疼痛就因诊断错误,迭进中西药,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而无效,最后到了饮食不能入,不能言语,口吐大量涎液,大便稀溏而数,体重迅速减轻至45kg左右,后经同道友人提醒诊断为结核,按结核治疗很快得到痊愈。我同学的女儿因患发热,经治疗出现过敏现象,我诊断为麻疹,以致酿成较严重后果。后由于各种原因辗转到河医大一附院治疗。交通、误工以及各种治疗费用我们共同承担近万元。 临床诊断要认真仔细,望、闻、问、切四诊不可偏废。现代的听诊器就是我们的耳朵,心电图、脑电图就是我们的切脉之手,显微镜、内窥镜 、纤维镜、x线、CT、B超等就是我们的眼睛,各种化学检查都是我们的望闻助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现代技术为我们的临床诊断治疗服务。诊断切忌人云亦云,随波助澜。我曾治疗一位高烧患儿,用药后浑身出疹,别的医生诊断为药物过敏,来向我索赔。当时由于多种原因未进行必要的检查,而患儿到医院按过敏治疗却使症状加重,不但高热不退,红疹不减反加四肢经疼。向我索要800元后再无消息。时过半年后我回忆当时的情况,患儿那是药物过敏,分明是典型的风疹。我当时如果不人云亦云,能够认真检查,仔细诊断,也许会是另一种结果。 切脉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主要诊断措施,由于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和现代诊疗技术的冲击,越来越被某些医生所淡化,有逐渐退出诊断舞台的迹象。虽然仅凭切脉诊断出所有疾病的医生我还是仅有耳闻未见其人,但切脉在诊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是深有体会的。在我初学医的一天临晨一时左右,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来人言其父即将断气不行了要我马上去。我知其父是食道癌晚期,已多日未进饮食,体重恐怕已仅剩不足30kg。对于这样的危重病号,我又是一个初学医者,我又能有什么好办法呢,但由于拗不过病家的苦求,还是去了。到病家一看病人已经瘦小地几乎看不到,各路亲戚已到,满屋是人和烟气,已有人在门口烧杆草了。出于职责我走到病人床前切了一下脉,感觉虽然脉沉细但有神有根,我劝全屋的人出去减少烟气,并嘱不要轻易翻动病人,让其仅存的一点生气得以保存。过一会儿我再次切脉感觉又较前好一些。就这样我一直等到天亮,认为病人无大碍才拖着疲倦的身体离去。20天以后病人才辞世。还有我大姑奶奶去世地哪一年,我已行医有近20个年头了。一天老家打来电话说我大姑奶奶不行了要我们回去一趟,即使我不是医生作为后家也应该回去一下,别说小时候我大姑奶奶对我特别好啦。于是就和我妈我叔我三姑奶奶一起回去了。到家一看亲戚满院,好多人特别是我叔叔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我也很自觉地走到床前切了一下脉,感觉脉有神有力有胃气不象有什么危象,可我姑奶奶家的叔叔说我姑奶奶已经多日不能正常进饮食啦,突然有一天想吃冰糕,吃了一块冰糕后就变成这样眼不睁、口不张,不能言语,滴水不入,请来当地医生输液也不能正常输入,已经有几天了。症状这么严重而脉却有神,这也许就是回光返照吧?于是我劝家人准备后事吧。我妈妈说鼻头不见青色恐怕还要有几天,我三姑奶奶也说不知道还要有几天我就先回去了。我妈我三姑奶奶都不是医生。既然这样我们就一块儿回来了。回来的路上我突然想到一部电视连续剧上的一段情节,一个小孩连续吃了几块冰糕后,口不能张,不能言语不能饮食,吓坏了家人,但各项检查正常,众医束手不知所错,李幼斌扮演的科主任亦即剧中比较高明的医生看后认为是吃冰糕过多,寒凉引起神经麻痹所致,让患者不断用热毛巾热敷而愈。啊!这不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风痱症吗,这也是我的临床常见病呀,唉!我当时怎么就没有多想想呢,考虑还是欠全面啊。没过几天我姑奶奶就又能少进饮食了,直到一月以后辞世。 切脉在我的行医生涯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不仅仅是这两次。临床中为了给病人留下较好的印象,切脉要用心,切忌边切脉边聊天。我们要勤剪指甲勤洗手,指甲缝中不要留有污垢,不要在病人的寸口部位留下指甲印,对年轻女性患者不要久切不离。 临床诊断时面对病人要心平气和无所欲无所求,衣帽整洁无垢,说话低声细语通俗易懂,不用或少用医学术语。在病人面前不要诋毁他人或标榜自己,标榜自己的同时就是在诋毁他人。要以诚待人不要随意扩大或故意隐瞒病人病情,以免造成病人不必要的恐慌。问诊要仔细,有好多疾病的真相可能就在不经意地细小病史之中,家庭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社交来往也常能反映出疾病的真相;望诊检查头颈躯干四肢要全面,往往常能在细微之处发现疾病的真相所在。仔细询问,望闻病人的分泌排泄物对疾病的诊断也很有帮助。切忌被病人、病人家属、旁观者、以前的诊断以及自己的经验所误导。 小儿突然呕吐,吐后如常,多因饮食过多过饱所致,不必惊慌;小儿呕吐连续不断且精神欠佳又无不洁饮食史,或小儿啼哭不断不玩不笑而又无明显原因(如口疮、咽喉疼痛、皮疹、饥饿、穿着不适、所愿不遂等)可查者多为感冒所致。小儿夜啼多因饥饿、食积、热积、惊吓所致。成人心电图、胸透正常,无着急生气史且无其他明证可查而感觉胸闷不适时也常为感冒所致。小儿无故常诉说头晕头闷或前额头痛,多是鼻窦炎的表现。小儿或成人诉说经常反复感冒者,多不是感冒,而是鼻炎、鼻窦炎经治不愈,遇风寒或其他外邪诱发而已。 身体皮肤初扪之感觉发热久之反感觉不甚热,咽喉略红,听诊呼吸音略促,脉略浮数,身体略感不适这些都是感冒初期有表证的表现。 辨证(病) 辨证(病)是处方选药治病的前提,辨证(病)准确是治愈疾病的基础和保证,临床各种各样的病人由于身处的社会地位、社交和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以及受四季气候地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病症,单纯得辨证或单纯得辨病都不能完全适应临床疾病的需要,我们一定要望闻问切全面诊断,仔细检查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四诊资料结合病人的不同情况,灵活应用各种辩证手段,仔细认真地灵活辩证辨病,体现中医天人合一得整体观念。认清病机,确保辨证辨病的准确无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病人的痛苦和经济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居住的小环境也在随着气候的四季变化发生着不同地改变,夏季由于贪凉或过饮冷饮可能会出现寒性疾病,冬季由于居室过暖或过用膏粱厚味可能会出现热性疾病,所以我们在辨证之时除要考虑季节的不同之外还要考虑小环境的存在。我曾诊断两例中暑病人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例说冬天我怎么会中暑,一例说我整天在空调下怎么会中暑,后来我经过询问考虑知道,一例虽在冬天但在工地厨房工作小环境过热,一例虽在空调之下但在外面之时由于天气过热,以致肌腠疏松汗毛孔开放,一旦进入空调房间之后汗毛孔迅速关闭肌腠紧缩内热不得宣泄而中暑。 反向思维亦是中医临床常须使用的辨证手段之一。如“胃不和则寐不安”,而长期的睡眠失常,起卧无规律则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的发生。 常见外感感冒早期多有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咽红、发热、脉浮数者为表证,外感兼有咳嗽、吐痰,气管发炎、脉弦数者常为半表半里证,外感兼有咳嗽、吐痰甚,支气管肺部感染者,脉洪大或沉细多为表里同病。大率凡外感寒邪均在太阳之表,化热才能入里传阳明传少阳。虽入里如无误下或过用苦寒一般较少内传三阴。外寒直中三阴者较少,有三阴证者必为误下或过用苦寒使内里虚寒或热邪寒化入里所致。嗜食冷饮、素体阳虚内寒者也常会诱寒邪入里而绝无热邪直中三阴者。 中气下陷证以往多认为是虚证,我认为最多只能算是虚实夹杂证,中气既已空虚何陷之有,所陷者只是夹杂湿邪的内脏组织而已,因湿性重浊粘滞趋下所致,单纯的中气亏虚如果不夹杂湿邪,内脏组织一般不会下垂。我见以往有经验的老中医治疗胃下垂、阴吹、直肠下垂等下垂病时常加用枳实(枳实有升阳化湿之功),恐怕也是此意。我曾治疗一例典型的中气亏虚之人,他的症状表现是头胀脚腿沉而中间空虚如两截,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我用补中益气汤治好了他的病。 临床经常见到许多医生一见四肢冰凉、畏寒即认为是阳虚,随即大量应用干姜 附子等热性之品,诸不知许多四肢冰凉畏寒并不都是阳虚所致,而许多是因机体气机不利、血液循环不畅,或气血亏虚气血不达四末所致。我爱人舅家的一位嫂子就因长期胃不好,易生气,长期感觉四肢寒凉怕冷,而服诸多药感觉效果不好。一次家中办丧事,坐到了一块儿向我提起此事。说这几天服药后,不但感觉效果不佳且常易上火。我索其方捡其药,发现药中除补气健脾外就是干姜、附子、肉桂。我察其舌苔厚腻,脉弦实,问其有腹胀感,我言其诸病是因着急生气,气机不利所致,非气虚、阳虚所为,建议其拣去方中的附子、干姜、肉桂再服用。由于需要及时赶回而未为其书方,对我甚是不满。后来听我爱人说,她嫂子未再继续服药,而是吃白萝卜(莱菔)后逐渐见好,且胃病也逐渐痊愈。颈椎、腰椎的改变也是导致四肢寒凉的常见原因。 盗汗多认为是阴虚不能敛阳所致,然而临床许多自汗、盗汗多是因为湿热内阻气机不畅,气血阴阳不能归位所致;气虚也常是导致盗汗的主要原因。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多认为是阴虚火旺所致,我认为不然。许多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是因脾肾阳虚失于温眴,不能蒸腾津液上承,口腔肌肉粘膜不得营养所致。 治法 既病即有邪,无论外感风寒暑湿燥火,还是内伤七情致气滞、血瘀、痰阻、水湿停留,无论正虚与邪盛,临床都应不忘祛邪。邪盛者以祛邪为主,正虚者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以扶正。解剖学上肝脏是机体最大的消化腺,具有消化分解功能。而在中医学上消化吸收归脾所统,所以临床上许多肝脏实体之病按中医要从脾论治。解剖学上脾有藏血功能,而中医学上肝主藏血,所以脾脏实体之病多从肝论治,亦即中医所说的肝左脾右。由此推论临床上许多消化腺疾病在治疗时均应配伍理脾健脾之品。 提壶揭盖法虽为临床常用之治法,但并不适应于所有的便秘。其临床仅适应于外邪束肺,肺失宣肃的便秘,其便多不十分干硬,患者常有便意但便时却很困难,且多兼有外感之症。其他如气秘、虚秘、燥秘、热秘等都不适宜此治法。 肝主疏泄肺主气,金能克木,肺失宣发肃降之时也常导致肝气不舒,所以临床疏肝之时适当配伍宣肺之品常能提高疗效。 处方选药 用药如用兵,处方选药正确与否是疾病能否痊愈的关键,熟悉和掌握药性是选药正确的前提。熟悉和掌握药性的人可以不当医生但每个医生必须熟悉和掌握所有药物的性味功能及归经并且能够随时随意灵活选择应用。临床处方选药之时不但要紧密结合辩证与辨病的结果还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地理环境和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灵活选择,还要注意引经药的正确应用。以前我的一个亲戚婶子就因感冒扁桃体肿大久治不愈,准备手术治疗找到了我,我根据她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建议她再服中药治疗。经同意后我在平时治疗感冒扁桃体肿大方的基础上加用了柴胡、当归以疏肝理气,因为她的家庭弟兄多经常生气。仅六副药就治愈了她的扁桃体,免去了手术之苦。 常见四时用药:春季肝木主时主升宜舒且易生火,可用柴胡 黄芩疏肝抑火,肝虚生发不济可加山萸肉疏肝补肝;夏季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液且血易旺行,可用石膏 知母 栀子 生地清热凉血滋阴养液,气候炎热又易伤气可用沙参滋阴补气;长夏气候潮湿易阻遏气机且湿邪不易速去又易中暑,可用滑石粉 藿香 佩兰 苍术芳香化湿祛暑;秋季气候干燥可用菊花 麦冬 黄精等滋阴润燥;冬季气候寒冷饮水较少,血液易粘易稠血管易阻塞,可用当归 鸡血藤养血活血以疏通经脉。 人身气为先,机体气机通利血脉活和诸病皆易愈,所以临床无论何病均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加用理气活血之品,嘱患者调畅情志以促进疾病的痊愈。中气亏虚培补中气时不用升麻 柴胡 葛根等升阳提气之品,可用柴胡疏肝理气以免补气之时气机壅滞,诸脏器组织下垂需升提之时可用柴胡 枳实 等升清降浊疏理气机。柴胡用于升阳举气之时用3g,疏肝理气之时用6 9g,治感冒用1525g,升麻用于升阳举陷之时用3g,清热解毒时用912g,引经(阳明胃经)用6g。 临床要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方药以及恰当得药物剂量,不要轻易减少或加大药物剂量。药物剂量过小不能得到治疗目的,剂量过大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尤如我们做饭烹饪时添加食盐或作料,少则无味多则变味。同时各种溶质溶液都存在溶解度的问题。病人的能饮量,机体的耐受力都是有限地,煎药所用的水也是有限地,也就是说溶液是有限地,在溶液有限地情况下过多地加大溶质(药物)的量只会造成药物和经济的浪费。同时不要刻意追求古人或他人的处方用量,因为古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个人体质以及古今药物质量不同,所以我们现在的药物用量就不能和古人一样。而他人的认识疾病和处方地思路原则各有不同,所以处方时也不可能用相同的量,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用药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用量。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尽量少用或不用贵重药和一些不必要应用的药物,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药,也就是说药物诊断不是明智之举。 临床不要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任意延长病人的治疗时间,切记中病即止。 临床使用中成药也要辨证选择。 临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药物炒碳应用,因为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且有吸附作用,药物炒碳后不但能破坏本身成分同时煎煮时自身成分也不易析出,炒碳后与其他药物同煎还会吸附其他药物已经析出的有效成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血见碳即止”,而机体血管内的血又怎么能见到体外的碳呢?外伤用碳可以止血,但未必非要用药物之碳。消化道出血用碳止血时可服用一些碳粉,或服用医用碳片,不必煎煮。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诸血门止血也只是把乱发、棕榈、莲藕、荆芥穗等烧灰用,未见其把什么药炒碳用。但药物烧灰后,其品质性能已全然发生改变,我也不主张这样应用。 临床处方选药要注重顾护正气,老人、体虚、脾胃虚寒之人用量要小,体壮高大之人药物用量可适当增加。尽量少用苦寒、有毒之品,不要戕杀脾胃,损害脾肾之阳。且忌使用患者容易过敏的药物。少用或不用贵重以及贝壳、矿物质类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禁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对于急性病处方选药要稳、准、狠,使疾病能及时治愈,对慢性疾病处方选药要稳而不躁,注意守法守方忌猛浪行事使疾病发生变化,还要根据疾病的变化随时更改选用适宜的药物,且要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 慎柔五书言人类自然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每张治病的处方中也应有自己的太阳。扶阳常能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在辨证处方的基础上加用益智仁或其他一二味补阳之品即能起到方中太阳的作用,以下各方中有用益智仁者如无特别指出均为此意。 临床正确应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灵活选药配伍组方对提高临床疗效很有帮助。我曾治疗一位每年春季发生唇炎,夏季自愈的老年患者,根据她的发病季节和发病部位我认为是春季肝木旺盛横克脾土所致,我在清热解毒抗病毒(唇炎西医多认为是病毒所致)的基础上加用了疏肝的柴胡、当归,补脾的党参,结果很快治愈了她的多年唇炎。谷精草有疏风解表散热解毒、明目退翳得作用,临床无论何病只要辩证兼有风热之象均可用之。大麦芽无论生用炒用,都只有回乳的作用而无催乳的作用,临床哺乳期妇女如需继续哺乳切记慎用,包括含有其成分的所有中成药。 感冒 1. 常见感冒方:柴胡 黄芩 枳壳 半夏 茯苓 桔梗 薄荷 党参 甘草。 感冒虽为临床常见疾病,但每次都能轻松治愈也非易事。人们习惯把感冒分成风寒风热来治疗,然而临床真正的风寒风热感冒并不多见,通常多为内有积热外受风寒的内热外寒的表里同病证,表现为头痛、鼻塞流鼻涕、咽红而疼痛、口苦不欲饮食,常伴有发热畏寒、关节酸痛或浑身疼痛、咳嗽,舌质淡红苔薄,脉略浮数。治疗常须清内热散表寒表里双解。方取小柴胡汤之意用柴胡 黄芩和解表里,临床壮实之人可减党参;体虚多病者加益智仁 山药;偏风寒有畏寒者以细辛易薄荷;头疼甚者可加藁本 蔓荆子,兼有湿邪者加羌活;阴虚者减枳壳 半夏可加生地 麦冬 山药;高热者可加芦根 生地 知母 石膏并嘱患者多饮水;咳嗽可加紫菀 杏仁;咽喉疼加元参 大青叶;舌苔厚腻者可加藿香 苍术等。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人们治疗感冒习惯应用清开灵、双黄连以及过多应用抗生素等苦寒之品,由于有内热并常兼有炎症适当应用这些是可以的,但过多应用就会导致寒凝邪滞使感冒久治不愈,患者常表现为胸闷气短感觉有寒痰或感觉胸前食道部位寒凉,此时应停用一切寒凉之品,处方可加用干姜 附子 益智仁等温热之物。临床曾遇到一位总感觉胸前胸骨柄周围疼痛,痛时感觉两臂发麻,不能俯卧,俯卧时痛甚,疑为软骨炎,但多方检查未发现症结所在。我怀疑即是过用苦寒之品,寒凝气滞所致,可惜患者对我有怀疑,不让我治疗。 感冒畏寒与素体阳虚之畏寒不同,素体阳虚之畏寒得衣覆被或近火即可减轻,而感冒之畏寒不因这些而减轻,甚至体温越高畏寒越严重且常伴有关节或浑身酸痛。 发热多为感冒的常见症状但非感冒所独有,临床不能一见发热就认为是感冒,应该结合其他症状认真辨证,然后对证治疗。在热不甚高的时候一般不用退热药。须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人在身体无病的时候由于体内缺少水分也会引起发热,治疗只须补充水分即可,此种情况一般多发生在高热的夏季和在高温下作业的人,体温虽高但无畏寒的感觉,除高热、口干、小便短少大便秘结外很少有其它兼症,必须与其他疾病鉴别清楚以免误诊。过用或错用药物有时也会导致机体发热,此时应当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同时进行必要而认真的鉴别诊断。我有一位同学就因为劳累过度而导致胸闷、气短、头晕,到医院后诊断为心肌炎,同时按心肌炎进行了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开始还感觉可以,后来不断有新的症状出现,不断进行各方面检查和更改药物,最后导致连续几天高烧40,却检查不出原因所在。我听后果断建议其马上出院,并停用一切药物,多喝白开水,或只输葡萄糖、氯化钾、能量合剂。然其总怀疑自己有病不愿停药,未听我言继续用药,当然继续发烧。直到一天发热后身体变的冰凉才又给我打电话,我还是建议其多喝开水并马上出院,不得已停药两天,两天未烧。然而总怀疑自己心肌炎未愈,又继续用药,当然又继续发烧了。当时还骗我说已经出院。又继续发烧两天后不得已才出院,出院后仅三天一切几乎完全正常。 还有人们常有用冰块或冷毛巾降温的习惯,我不赞成这种做法。因为体温较高的时候降温需要机体腠理疏松毛孔开放,而使用冰块或冷毛巾冰敷会因寒性收引而使腠理紧束毛孔关闭,以致内热不易散发而影响体温下降的速度。 2.风热感冒方:谷精草 桔梗 薄荷 细辛大青叶 益智仁 甘草。 风热感冒方用于常见的单纯的风热感冒,临床表现为头痛、身疼、咽喉红肿疼痛或扁桃体肿大,有时伴有发热、咳嗽、口干,脉多浮数,舌红苔薄略黄。方以谷精草 桔梗 薄荷 细辛疏风散热解表为主,用益智仁是防前药的苦寒之弊。兼咳嗽可加紫菀 杏仁,扁桃体肿大者可加牛蒡子 元参射干,口干者加麦冬知母花粉,高热者加石膏知母芦根,体虚者加当归 党参,有阴虚表现者加沙参或太子参。嘱患者多饮水,忌辛辣,慎风寒。 3.暑湿感冒方:滑石粉 藿香 佩兰 苍术 羌活 益智仁 甘草。 暑湿感冒为长夏暑湿季节的常见疾病,表现为头晕、身困无力有粘腻感,有时伴有高热不退或低热经久不解,舌质淡苔腻,脉小而沉。方用滑石粉 藿香 佩兰清热利湿解暑,配苍术 羌活化湿以解表。暑能伤气,如果临床辨证有气虚的表现可适当加用茯苓 白扁豆 沙参等益气之品;暑湿还能伤津耗液,如果辨证有津液溃乏之象尽管有湿邪的存在也应加用沙参 知母 麦冬 白扁豆等滋阴养液益气之品;有高热者加石膏 知母 沙参等,同时要补充足够的水分;由于贪凉而感风寒者加细辛。嘱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忌辛辣,减少不必要的高温下户外活动。同时暑湿季节更应慎风寒,房间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常通风避免空调病的发生。 长夏暑湿季节气候潮湿再加人们喜食冷饮易伤脾胃容易导致湿邪凝滞,此时无论何病均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滑石粉 藿香 益智仁等醒脾利湿。另外长夏暑湿伤津耗液易致体内血液粘稠,更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老年人应减少高温下的户外活动,多饮水,调畅情志,保持良好心态,忌发怒。 咳嗽 1.常见咳嗽方:枇杷叶 桔梗 薄荷 紫菀 杏仁 贝母 当归 甘草。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为临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一般不能作为单一的疾病来治疗,应当针对原发疾病辨证治疗。此方仅用于无明显寒热变化和其他疾病的一般咳嗽。临床表现为咳嗽有痰但不甚粘稠或痰少而干咳,头疼发热流鼻涕等感冒症状较少见,舌苔舌质和脉、呼吸音多无明显变化。方用枇杷叶 桔梗 紫菀宣肺止咳,杏仁 贝母化痰止咳,当归补血养肺。临床辨证偏寒者可减薄荷加细辛,偏热者加蝉蜕,有风者加荆芥或防风,久病体虚者加党参 益智仁,肺虚者加百合 山药,肺偏热者加百部,痰多而粘者加前胡,不欲饮食者加厚朴 焦三仙。除这些加减外还应结合患者的其他情况以及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灵活加减。在治疗的同时还应嘱患者避风寒慎冷饮少食甜食,因寒冷能使肺蔽而失宣,甜食能伤胃碍脾助湿生痰。任何咳嗽都不宜食用甜食。 2.风热感冒咳嗽方:谷精草 桔梗 薄荷 紫菀 杏仁 贝母 蝉蜕 甘草。 风热咳嗽为外受风热所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常表现为咳嗽痰少或无痰、咽红喉痒口干或伴有身疼发热,舌质红苔薄,脉浮略数,听诊呼吸音略粗糙。方用谷精草 薄荷 蝉蜕疏风散热止咳,桔梗 紫菀宣肺止咳,杏仁贝母化痰止咳。临床有风寒表现者加细辛,素有内寒者加干姜 益智仁,肺热者加百部 桑皮,痰热雍盛加地骨皮 前胡,咽喉红疼加黄芩 牛蒡子 射干,口舌干燥无痰者加生地 麦冬,有发热头疼和其他情况者适时灵活加减且不可过用苦寒之品以免蔽肺使咳久治不愈。并嘱患者多饮水忌辛辣慎风寒。 3.风寒感冒咳嗽方:枇杷叶 桔梗 紫菀 细辛 贝母 防风 当归 甘草。 风寒咳嗽为外受风寒,肺失宣肃所致,四时可见,表现为咳嗽、痰稀少,常伴有头疼、喉痒、发热、流鼻涕、舌淡苔薄脉浮等感冒症状,呼吸音多正常。方用枇杷叶 桔梗 紫菀 细辛 防风宣肺散寒解表止咳,贝母化痰当归温肺止咳。临床兼风热者加谷精草,头疼加羌活 蔓荆子,嘱患者避风寒忌冷饮,多锻炼身体以提高自身御寒能力减少咳嗽的发生。 4.肺燥咳嗽方:黄精 桔梗 当归 麦冬 紫菀 杏仁 贝母 甘草。 肺燥咳嗽常见于秋冬季节,由于气候干燥肺失滋润所致。燥有内外之分,外燥又因气候有寒热的不同而有寒热之别。内燥是因体内津液溃乏肺失滋润,外燥是因秋冬季节气候干燥饮水较少而使肺失滋润。热燥常见于秋季,其咳多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喉红而略显灰暗微疼,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略薄,脉略浮数,听诊呼吸音较强。寒燥常见于冬季,其咳多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薄而稀少,鼻塞或流清涕,咽无红疼的感觉,舌淡苔薄脉略浮紧,听诊呼吸音多正常。内燥者多有口干咽红思饮,皮肤干燥其咳无痰或痰少而黄,舌质红苔薄脉略数,听诊呼吸音增强。方用黄精 当归 麦冬 贝母滋阴润肺止咳,内燥可加生地 天冬 梨皮,外燥而寒者加细辛,外燥而热者加菊花 桑叶,兼有风热者加谷精草 蝉蜕。嘱患者秋冬季节多饮水少食油炸烘烤干燥坚果等热物,冬季房间温度不可过高并适当通风。 5.肺气虚咳嗽方:黄芪 百合 紫菀 党参 贝母 杏仁 当归 冬花 五味子 甘草。 肺气虚咳嗽常见于久病或素体气虚和劳累过度之人,临床表现为咳声低而短暂无痰常伴有气喘乏力,舌淡苔薄脉虚弱,呼吸音低微。方用黄芪 党参 百合 当归益气补肺,贝母 杏仁 紫菀 冬花止咳,五味子滋阴补肾敛肺助止咳。临床兼风寒者加细辛,兼风热者加谷精草 蝉蜕,嘱久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素体气虚者要积极锻炼身体,并慎风寒忌冷饮免劳累多食补脾益肺之食品。 6.阴虚咳嗽方:熟地 茯苓 当归 杏仁 贝母 紫菀 百合 五味子 甘草。 阴虚咳嗽多为素体阴虚外邪诱发而起,其咳嗽多在夜间加重或仅在夜间咳嗽,咳声连续而无痰,常伴有咽干思饮,饮多而无益,夜间可有低热,舌质红苔薄或无苔,脉濡弱,呼吸音多正常。方用熟地 当归 茯苓滋补肺肾之阴,紫菀 贝母 杏仁 百合止咳,五味子滋阴敛肺止咳。嘱患者平时少食辛辣多饮水慎风寒。 7.肺寒咳嗽方: 款冬花 干姜 细辛 当归 贝母 益智仁 杏仁 五味子 甘草。 肺寒咳嗽多因素体阳虚过食冷饮或偶感风寒束肺,肺失宣肃所致。临床由于肺热而过用苦寒也会导致肺寒咳嗽。肺寒咳嗽多表现为咳声连续而清脆无痰或仅有少量清稀寒痰,舌淡苔薄脉虚弱,呼吸音较低弱。常伴有畏寒乏力喜热饮。方用干姜 细辛 当归温肺散寒,款冬花 杏仁 贝母宣肺止咳,五味子可防宣肺之过。临床有气虚者加党参 附子 山药,因肺寒小便过多或因咳嗽而遗尿者加覆盆子。嘱患者慎冷饮避风寒常热食。肺寒之时有时也会出现咽喉红肿疼痛给人以肺热的感觉,此红肿略带瘀紫应当结合其他症状认真鉴别避免误诊。 8.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气管、支气管炎)方:鱼腥草 桑皮 桔梗 贝母 黄芩 紫菀 百部 杏仁 甘草。 呼吸道感染多因素体肺热外感寒邪或风热之邪,以致内外搏结肺失宣肃而咳嗽。其咳声多响而粗长且多白粘痰或黄稠痰,咽喉红疼而干喜饮,听诊呼吸音增强或有痰鸣音,常伴有发热身疼,舌红苔薄黄或厚腻,脉略数。方用鱼腥草 桑皮 黄芩 百部清肺热,贝母 紫菀 杏仁宣肺化痰止咳,临床兼风寒者加细辛,风热者加谷精草 蝉蜕,内热炽盛口干可加知母 生地 麦冬,痰盛者加栝楼 前胡,舌苔厚腻加滑石粉 茵陈,咽喉疼加元参 射干 牛蒡子。嘱患者多饮水忌辛辣慎风寒注意适当地休息。 9.肺痰热炽盛咳嗽(肺炎)方:芦根 连翘 桔梗 知母 桑皮 黄芩 百部 生地 丹皮 杏仁 甘草。 过食辛辣油腻烧烤等生热之物致使体内肺胃积热,偶感外邪致内外搏结而咳嗽。其表现为咳嗽声粗而长,痰多而黄,听诊有哮鸣音或水泡音,舌苔厚腻脉洪大,常伴有高热身疼。其治疗急需清肺胃之热,此时除应用中药外及时联用抗生素和补充足够的水分是非常必要的。中药方用芦根 连翘 知母 桑皮清肺胃之热,百部 杏仁清热化痰,黄芩 生地 丹皮凉血助清热。嘱患者多饮水并卧床休息,平时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辛辣油腻,慎风寒。 10.肝咳方:柴胡 枳壳 茯苓 白芍 当归 杏仁 贝母 紫菀 甘草。 肝咳虽不常见但也时有发生,多见于中老年妇女易抑郁之人。因抑郁生气致肝气不疏阻碍肺之宣发肃降而咳嗽。表现为胁疼胸闷咳嗽无痰或有少量稀痰,咳声多不利,听诊多无明显改变,舌淡苔薄脉略弦,多有生气之病史。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配以宣肺止咳。方用柴胡 枳壳 当归 白芍疏肝理气,紫菀 贝母 杏仁宣肺止咳。临床有其它兼症时可根据情况适时灵活加减,嘱患者调情志忌生气免抑郁。 11.胃食道反流引起的咳嗽方:党参 白术 茯苓 厚朴 焦三仙 益智仁 杏仁 甘草。 胃食道反流性咳嗽临床多易误诊,常不能及时作出明确诊断,其咳嗽多发生在饥饿或饱餐后,表现为阵发性呛咳,无痰但常有食物残渣咯出,听诊无明显变化,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胀痛等消化道症状,多有胃肠道病史。治疗以治疗胃肠道病为主,方用党参 白术 茯苓 厚朴 焦三仙健脾益胃减少食物反流,杏仁止咳。兼有外感症时可加细辛。嘱患者积极治疗胃肠道疾病,平时在饮食和其他各方面注意对胃肠道的保养和维护。另外有许多多年患哮喘的病人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也应考虑消化道返流的可能。因为有许多哮喘都是由胃食道反流引起。 12.过敏性咳嗽方:黄芪 白术 防风 蝉蜕 益智仁 紫苑 贝母 当归 甘草。 过敏性咳嗽多为季节性咳嗽,患者常诉说每年到某一时候就会咳嗽,常因每年到某一特定时候患者对空气中的某一成分过敏所致。非特定时候患者对某种物质或药物过敏也会导致咳嗽,患者常有过敏性咳嗽的病史。其表现为阵咳少痰或无痰并常有喉痒的感觉,舌质舌苔脉象以及听诊无明显变化。治疗以抗过敏为主并嘱患者积极避让过敏原。方用黄芪 白术 防风 蝉蜕抗过敏,紫菀 贝母 当归止咳嗽。 我们在进食或吃某些零食时谈笑无拘容易导致异物进入呼吸道而引起咳嗽。呼吸道异物引起的咳嗽常见于小儿,且小儿呼吸道异物容易确诊而成人多易漏诊,临床多表现为强烈地阵发性呛咳,咳而无痰或吐出少量粘液,有时会出现满脸涨红,多有吞食异物史。治疗当急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清除异物。如果异物不能及时清除,在呼吸道内停留过久常会导致呼吸道发炎化脓且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临床遇到反复咳嗽久治不愈的患者应当考虑该病的可能。我遇到一例长期咳嗽并泄泻的病人,她做过多方面检查就是不能确诊,并经过长期治疗而不能痊愈,已骨瘦如柴乏气无力,当时我怀疑她就是因气管异物导致反复咳嗽,因咳嗽而长期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斫伤气血)导致肠道(气血亏虚)菌群失调致使泄泻久治不愈。由于自己条件所限建议其作纤维气管镜检查。还有一例患者也是反复咳嗽多年,经过抗生素治疗即可减轻而后不久又加重,我建议其作纤维气管镜检查并在气管镜下从气管中取出带芒麦粒多粒,随后经过抗生素治疗而获痊愈。 小儿呼吸道异物不但容易引起咳嗽且易导致小儿窒息而危及生命,切忌! 肺结核、肺癌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更当积极治疗其原发疾病。 咽喉病 1.常见咽喉炎方:谷精草 桔梗 薄荷 细辛 牛蒡子 射干 益智仁 黄芩 甘草。 常见咽喉炎多因素有肺热偶感外邪所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因风寒引起者咽喉红而略显灰暗且疼痛较轻,常伴有头疼、发热、咳嗽、流鼻涕舌淡苔薄脉浮等外感风寒的症状;风热引起者咽喉红而鲜亮且疼感较重,常伴有头疼、发热、咳嗽咽干、四肢酸痛或扁桃体肿大,舌红苔薄黄脉浮略数等外感风热的症状;有时仅有咽喉疼痛或发热而无外感的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祛风为主,方中谷精草 薄荷 牛蒡子 细辛清热祛风,黄芩 射干清热解毒,桔梗为引经之用(以下诸方如无特别指出均为此意),益智仁防苦寒之弊起到方中太阳的作用。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兼症灵活加减应用,嘱患者忌辛辣多饮水慎风寒。 须要指出的是临床有许多咽炎是因鼻炎、鼻窦炎致使鼻粘膜水肿、鼻甲肥大,鼻腔呼吸不利张口呼吸引起的,此时应当以治疗鼻炎、鼻窦炎为主兼治咽炎。临证要注意鉴别。 2.内热咽痛方:板蓝根 桔梗 连翘 当归 知母 益智仁 黄芩 甘草。 临床由于过食高粱厚味煎炒焙烤之品,致使内热炽盛,即使不受外邪也易使咽喉充血红肿疼痛。常表现为鼻干,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苔黄脉略洪数,常伴有便干。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方用板蓝根 连翘 黄芩 知母滋阴凉血清热解毒,桔梗引经,当归活血益智仁温脾防诸药苦寒之弊。素体脾虚气虚者可加党参或沙参,内热炽盛津液亏乏者可加芦根 麦冬等滋阴养液,大便干硬不易解者可加大黄。嘱患者忌辛辣戒烟酒多饮水少食煎炸焙烤之物。 3.慢性咽炎方:谷精草 板兰根 桔梗 麦冬 当归 射干 薄荷 益智仁 茯苓 甘草。 慢性咽炎多见于教师或其他用嗓过度之人,临床多表现为咽喉红而疼痛有异物感或感觉咽喉干而不适,常易干呕,舌质淡红苔薄脉略数,别无他症。方用谷精草 板兰根 桔梗 薄荷 射干疏风散热利咽,当归 麦冬滋阴润咽,益智仁 茯苓促津液上承而润咽。临床还要结合患者其他症状以及不同季节和环境气候的变化灵活加减变化。嘱患者忌辛辣煎炸多饮水,同时不可过用苦寒之品。另外慢性咽炎与梅核气不同应当注重鉴别。慢性咽炎咽红而疼痛,梅核气只感觉咽部不适而无红疼的表现,慢性咽炎多因用嗓过度咽部津液溃乏所致,治疗以清热滋养津液为主;梅核气常见于中年妇女及易抑郁易着急之人,多因肝气不疏气机阻滞所致,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4.梅核气方:苏子 半夏 厚朴 枳壳 柴胡 当归 茯苓 益智仁 菖蒲 香附 甘草。 5.滤泡性咽炎方:土茯苓 桔梗 当归 射干 茯苓 枳壳 益智仁 干姜 贝母 甘草。滤泡性咽炎多因过用苦寒或贪饮冷饮,寒凝气滞湿热郁阻于咽喉所致。临床感觉咽部不适多痰或音哑,观察可见咽部有诸多滤泡且不红不甚疼痛,吞咽无梗阻的感觉,舌淡苔薄脉虚弱,别无不适。方用土茯苓 射干清热除湿,干姜 当归 益智仁 茯苓温补脾肾以除湿,当归 枳壳疏肝理气疏通咽部之气机,贝母可软坚化痰促进滤泡的建设和咽部的复原,嘱患者调情志忌苦寒辛辣煎炒之品。 6.寒性咽炎方:土茯苓 益智仁 当归 附子 干姜 茯苓 桔梗 麦冬 甘草。 寒性咽喉炎多因过用苦寒或贪凉导致脾肾阳虚,失于温煦,津液不得上承咽喉不得滋润所致。感觉咽喉疼痛或不适,检查可见咽喉部不红不肿但感觉晦暗而又光亮缺少津液,舌质多淡苔薄白,脉濡弱,小便多清长,女性常伴有月经量少或提前。方用干姜 附子 益智仁 茯苓温补脾肾,当归 麦冬滋阴养液活血促进咽部血液循环增加津液的滋养,土茯苓解除咽部原有的湿热之邪且无苦寒之弊,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加减应用。嘱患者慎用苦寒之品,慎风寒忌贪凉,少用煎炸焙炒辛辣之品,多饮水少言语时时注意保护咽喉。 7.急性扁桃体炎方:二花 连翘 桔梗 黄芩 元参贝母 当归 半夏 益智仁 甘草。 急性扁桃体炎多因内有积热外受风寒所致,治疗当清热解毒兼凉血解表,但不能过用苦寒,苦寒之品用之过多会导致寒凝血阻以致扁桃体肿大经久不退,甚至终身肿大或须手术摘除。方用二花 连翘 黄芩元参清热解毒、滋阴凉血,当归 贝母 元参半夏软坚散结以防扁桃体肿大不退,细辛 益智仁辛温解表亦可防诸药苦寒之虞。嘱患者忌辛辣慎风寒多饮水。 8.慢性扁桃体肿大方:土茯苓 桔梗 元参 贝母 当归 益智仁 干姜 附子 甘草。 慢性扁桃体肿大多因急性期不能及时合理治愈或过用苦寒所致,由于对机体影响不大,患者多不能积极治疗。方用土茯苓清热解毒祛湿且无苦寒之弊,元参贝母当归软坚散结,附子干姜益智仁温肾壮阳以散寒。嘱患者忌辛辣慎风寒少冷饮。肿大影响吞咽和发声时要及时手术摘除。 鼻病 1.常见鼻炎、鼻窦炎方:谷精草 连翘 桔梗 白芷 辛夷 通草 益智仁 甘草。 鼻炎、鼻窦炎多因素体积热外受风寒或风热诱发而起。在病的初期患者常会因为有头痛、鼻塞、流鼻涕等症状而认为是感冒,因此当感冒经治不愈的时候要考虑本病。感冒头痛多为钝痛多在头顶或头两边,鼻塞多时断时续遇热可减轻,流清鼻涕打喷嚏常伴有发热、四肢酸痛、咳嗽等症状,观察鼻粘膜不红或红而不肿;鼻炎、鼻窦炎头痛多为胀痛,额窦发炎时多在前额或仅感觉头部胀闷不清,筛窦发炎时头痛也可能在头两边但常伴有两眼胀痛(两眼胀痛要与高血压、青光眼相鉴别),蝶窦发炎时常感觉面部胀痛不适且鼻部周围较重,头痛常随体位的变化加重或减轻,同时也常迎风加重;鼻炎鼻塞多为持续现象,在体内火盛或受热时加重,受风寒时症状反而可能减轻,鼻涕多为黄粘稠状且随头痛加重而增多,观察鼻腔可见鼻粘膜充血水肿、鼻甲肥大,发热多为长期低热无四肢酸痛的症状。过敏性鼻炎也常有打喷嚏的现象但多为持续阵发性的且较少流清鼻涕。方用谷精草 连翘 辛夷疏风散热,白芷 桔梗开窍,通草可减轻鼻部粘膜充血水肿,益智仁益阳扶正。临床无论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甲肥大等均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其他兼症和环境气候的不同灵活加减应用。并嘱患者忌辛辣慎风寒注重护鼻。过敏性鼻炎加防风 蝉蜕,由于过用苦寒而致寒凝瘀滞者可加干姜 附子等温阳之品。该病容易反复发作经过治疗症状不见减轻或逐渐加重者应当适时采取手术或其他适当的有效治疗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在不能明确诊断时要随时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2.鼻衄方:白茅根 仙鹤草 地榆 三七 生地 丹皮 茯苓 甘草。 鼻衄常见于炎热的夏季或干燥的冬季,多为青少年或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因体内缺少必要的水分而使血热旺行所致。治疗当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用白茅根 生地 丹皮滋阴清热凉血,三七 地榆 仙鹤草止血。嘱患者忌辛辣多饮水少生气。临床要注意与其他容易引起鼻出血的疾病相鉴别。 口腔疾病 1.常见口疮方:栀子 生地 丹皮 竹叶 黄连 益智仁 当归 甘草。 口疮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不能一概以心火炽盛而论,当以口疮发生的部位不同合理辩证,选择恰当的方药加减治疗。发生在舌尖者疮面多鲜红或中间有白点,常伴有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数,小便短少而黄或溺时疼痛,大便干硬等症状,多因心火炽盛所致,方用栀子 生地 丹皮 黄连 竹叶清热凉血,滋阴泻火,益智仁可防诸药苦寒之弊,当归活血补血可促进疮口的愈合,嘱患者忌辛辣多饮水少食干燥之物;发生在舌两边者除见上述症状外常伴有口苦易怒等症,多为肝胆火盛所致,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柴胡 黄芩 胆草等清热解毒疏肝;发生发生在咽喉部者多为心肺火盛所致,常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可加通草 桑皮 花粉等以清肺热;发生在两颊部者疮面多晦暗或苍白,常伴有舌淡苔腻,饮食不馨等症状,小便如常,大便也很少有干硬的表现,多因脾胃湿热所致,上方应减去栀子 生地 丹皮 竹叶,加党参 白术 黄柏等清热健脾之物,嘱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发生在口唇者多因肺胃积热所致,上方减栀子 丹皮加知母 黄芩 地骨皮等清肺胃之热,嘱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忌食膏粱厚味;发生在牙龈者多为胃火炽盛,可加石膏 知母 地骨皮等以清胃热。 临床有些口腔溃疡如是因反复应用各种抗生素导致二重感染所致者,应当停用所疑抗生素。另外手足口病、麻疹、水痘、梅毒、狐惑病以及口腔部位的一些癌病等疾病都会有口腔部位的一些改变,临床应当注意与口疮相鉴别,以免误诊延误治疗。 2.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方:桑螵蛸 益智仁 五倍子 黄柏 当归 党参 附子 甘草。 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常伴有舌淡苔薄,咽红,小便清长,脉濡弱等症状。习惯多认为是阴虚火旺所致,我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反复地实践认为多因素体阳虚,相火失于温煦,津液不得上承,口腔肌肉粘膜不得濡养,湿邪久郁所致。方用益智仁 附子温阳补肾温煦津液上承,桑螵蛸 五倍子保护口腔粘膜不被破坏,当归 党参健脾养血促进口腔粘膜的愈合,黄柏可清口腔湿邪久郁之火。嘱患者忌辛辣,戒烟酒,避风寒,少冷饮免伤正气。 3.常见牙痛方:石膏 知母 独活 升麻 细辛 甘草。 常见牙痛多因过食膏粱辛辣之物致阳明火热炽盛而起,牙痛甚且能指出明显部位。常伴有口苦便干等症,治疗以清阳明胃热为主,并嘱患者忌膏粱厚味辛辣之物。方用石膏 知母 升麻滋阴清热,独活 细辛止痛。便干难解者可加大黄、生地等以利排便。牙痛如因按装假牙不合适,磨损牙床诱发炎症所致者要及时修正假牙并适当服用一些消炎药。牙龈肿胀化脓者要及时引流放脓。牙痛又有因性生活频繁损伤肾阴肾阳所致者,治疗又当别论。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患者早期症状只有牙痛的表现,要注意鉴别以免造成误诊而引起不必要地医疗纠纷。 4.肾虚牙痛方:枸杞子 仙茅 菟丝子 生地 地骨皮 益智仁 细辛 甘草。 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其华在齿,肾虚牙痛常因性生活频繁不注意机体保养损伤肾阴肾阳,偶遇寒热而诱发。临床表现为颜面晦暗,牙齿稀疏而枯槁,或牙齿变黑缺少光亮,牙龈萎缩易出血,牙痛多为满口牙痛无明显部位。常伴有舌淡苔白脉儒弱,夜尿多,大便常不成形。治疗以补肾为主配以内清虚热外散寒邪,并注意减少性生活的频率,慎风寒注重保养身体,忌食辛辣之物。方用枸杞子 菟丝子 仙茅 益智仁培补肾阴肾阳,生地 地骨皮清虚热,细辛散寒止痛。 5.常见牙龈出血方:地骨皮 仙鹤草 茜草 三七 地榆 生地 益智仁 甘草。 牙龈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因阴虚火热,血热旺行所致。因其血热不比阳热亢盛之血热,故尔出血不甚,仅有少量渗出而已。治疗以清虚热为主并应忌辛辣。方用地骨皮 生地清虚热,仙鹤草 地榆 茜草 三七活血止血,益智仁温脾以扶正起到方中太阳的作用。 6.病毒性唇炎方:板蓝根 黄芩 当归 党参 柴胡 丹皮 益智仁 甘草。 病毒性唇炎就西医而论常因感染某种病毒而致,就中医而言,脾主肌肉其华在唇,故唇炎多为脾热所致。治疗当清其热健其脾并忌辛辣。方用板蓝根 丹皮 黄芩清热 ,益智仁 党参健脾,柴胡 当归疏肝,防脾病受肝克制以助健脾,甘草调和诸药且有清热解毒之功。 7.口周皮炎(黄水疮):黄连 丹皮 生地 栀子 当归 竹叶 连翘 甘草。 小肠火盛是导致黄水疮的主要原因,常见于小儿,因小儿喜食干果、煎炸等零食,且小儿为稚阳稚阴之体易生火,又常不喜欢饮水。临床多伴有舌红苔薄黄,小便黄少大便干硬等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利小便为主,并需忌辛辣煎炸之物,多饮水。方用黄连 丹皮 生地 栀子 连翘清热解毒,竹叶清热利小便,当归活血补血促进机体皮肤复原。临床为防苦寒之药伤脾败胃,除要选择适当的用量外,还可加适量的益智仁以温脾。 胃肠的疾病 1.常见浅表性胃炎方:柴胡 枳壳 茯苓 当归 党参连翘 鸡矢藤 焦三仙 益智仁 石斛 甘草。 俗语说十人九胃病,浅表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多为着急、劳累、饮食不当引起,病程多较长。常表现为消瘦,饮食减少,动则乏力,胃脘部经常感觉隐痛或胀闷不适,有时烧心或吐酸水,舌淡苔薄脉弱。由于线和胃镜的普及,准确诊断该病并不难,但在病人不愿检查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临床常遇到一些病人由于心室壁肥厚,心脏扩大压迫胃囊,致使胃蠕动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