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毕业设计基于PLC的动车车顶、地沟人员作业测控系统设计The Design of The EMU Roof and Trench Operators Detection System 届 系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李 玮 完成日期 年 月 日毕业设计成绩单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设计题目基于PLC的动车车顶、地沟人员作业测控系统设计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评 定 成 绩指导教师得分评阅人得分答辩小组组长得分成绩:院长(主任) 签字:年 月 日毕业设计任务书题目基于PLC的动车车顶、地沟人员作业测控系统设计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专业承担指导任务单位电气工程系导师姓名导师职称一、主要内容检测到作业人员时,动车接触网不能通电。二、基本要求通过PLC设计能够在车顶、地沟检测到作业人员并进行提示。三、主要技术指标(或研究方法)人体的检测以及报警电路的设计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理论研究四、应收集的资料及参考文献五、进度计划1-3周 课题调研、收集、学习参考资料,查阅外文资料4-5周 制定毕业设计方案,作开题报告69周 设计车顶以及地沟作业人员检测电路1011周 设计报警电路12-13周 设计整体系统。1415周 整理并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提交论文给指导老师 16周 答辩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基于PLC的动车车顶、地沟人员作业测控系统设计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高速铁路具有输送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正点率高、舒适、方便、能源消耗低、土地利用率高、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是解决大量旅客快速输送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发展高铁已成为各国铁路的普遍发展势头。其中高速动车组是实现高速铁路安全、正点、高效运营的关键。所以保证动车组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在高速铁路运营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的建设阶段,运用、检修等还不尽完善。在动车组整备作业工程中,如何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已成为必须考虑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便产生了人员作业检测系统。PLC即可编程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工业控制装置。他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融为一体,专为工业控制而设计,具有功能强、通用灵活、可靠性强、环境适应性好、变成简单、使用方便等一系列优点。近年来随着可编程控制器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控制系统都采用PLC来代替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特别是安全联锁保护系统中,PLC以其可靠性强、动作速度快、安全性能好的特点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工业控制自动化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用户往往希望能够从复杂的按钮操作中解脱出来,利用计算机的人机界面更直观、更快捷的了解信息和进行操作。动车段内的安全联锁系统其底层设备种类繁多、逻辑关系复杂、系统响应速度要求快,通过计算机控制子系统和PLC网络控制子系统的运用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难题。二、国内外发展现状:由于动车库内安装有上千伏的高压接触网以及不同设备交叉作业之间存在安全隐患,即使是瞬息间的失神或轻微的判断错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PLC在动车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资阳机车厂和青岛机车厂已在1995年选用日本三菱公司的FX2-80型PLC完成了工矿车控制系统的PLC改造现已投入运营,经技术统计控制系统的故障率减少了95%以上,唐山机车车辆厂于1998年自行开发研制成功的SYZ25型“庐山”号动车就采用了PLC控制,运行良好,PLC在动车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动车组越来越多的控制都用到了PLC,PLC控制系统在动车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动车组有重要意义。三、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动车检修作业人员作业,充分了解检修作业人员的作业流程。据此设计程序流程图,设计出PLC梯形图并设计硬件连线图。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程序及整个系统的完善。四、预期达到的效果:完成对动车车顶、地沟检修人员人体检测及报警电路。当检测到人体时接触网不能通电。指导教师签字时 间2012年2月 10日 摘要动车库内属高电压作业区,为确保动车车顶及地沟作业人员施工时的安全,更好地保护作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更好的降低风险可能导致的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需对作业人员进行检测。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PLC的人体检测及控制电路。文中应用传感器对车顶及地沟作业人员进行检测,并将信号输入到PLC,由PLC进行控制,确保作业人员作业时接触网一直处于断电状态。并对周边无关人员进行检测,当发现无关人员时由PLC控制报警电路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关键词: 动车库 PLC 传感器AbstractActivity in the garage area is a high-voltage opera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construction on the roof of EMU and the trench works, to better protect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reduce the risk of causing and accident, reduce the losses caused by the accident need to operating, personnel for testing.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LC-based human detection and control circuit. Paper detection sensor on the roof and trench works, and the signal input to the PLC, controlled by the PLC to ensure the operating personnel are operating the OSC has been in the off state. And surrounding unrelated personnel detection, the PLC controlled the alarm circuit alarming, when discovered the unrelated person. And remind the staff members be attention. Key words: the bullet train repair workshop PLC sensor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毕业设计目录第1章绪论1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1.2 国内为研究现状11.2.1 动车检修的发展现状11.2.2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2第2章动车的发展及检修32.1动车的发展32.2动车的检修及工作体系42.3动车的一级检修作业流程42.3.1检修分工42.3.2一级检修作业流程框图62.3.3CHR2A型动车组检修路线62.4动车作业人员安全作业的重要性8第3章作业人员检测系统单元设计93.1PLC的选择93.1.1输入输出(I/O)点数的估算103.1.2存储器容量的估算103.1.3控制功能的选择103.1.4机型的选择113.2传感器的选择113.2.1常见传感器介绍123.2.2热释电红外传感器123.3检测电路设计143.4报警电路设计15第4章动车作业人员检测总体设计164.1输入输出(I/O)分配174.2系统硬连线图184.3系统软件设计194.3.1系统程序流程图194.3.2梯形图20第5章结论与展望235.1结论235.2展望23参考文献24致谢25附录26附录A外文资料26附录BKP500B简介33第1章绪论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高速铁路具有输送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正点率高、舒适、方便、能源消耗低、土地利用率高、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是解决大量旅客快速输送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发展高铁已成为各国铁路的普遍发展势头。其中高速动车组是实现高速铁路安全、正点、高效运营的关键。所以保证动车组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在高速铁路运营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的建设阶段,运用、检修等还不尽完善。在动车组整备作业工程中,如何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已成为必须考虑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便产生了人员作业检测系统。PLC即可编程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工业控制装置。他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融为一体,专为工业控制而设计,具有功能强、通用灵活、可靠性强、环境适应性好、变成简单、使用方便等一系列优点。近年来随着可编程控制器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控制系统都采用PLC来代替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特别是安全联锁保护系统中,PLC以其可靠性强、动作速度快、安全性能好的特点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工业控制自动化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用户往往希望能够从复杂的按钮操作中解脱出来,利用计算机的人机界面更直观、更快捷的了解信息和进行操作。动车段内的安全联锁系统其底层设备种类繁多、逻辑关系复杂、系统响应速度要求快,通过计算机控制子系统和PLC网络控制子系统的运用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难题。1.2 国内为研究现状1.2.1 动车检修的发展现状随着高速列车和城市轻轨线路的飞速发展,车辆段的检修工作显得日益复杂、繁忙。由于库内安装有上千伏的高压接触网以及不同设备交叉作业之间存在安全隐患,即使是瞬息间的失神或轻微的判断错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PLC在动车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资阳机车厂和青岛机车厂已在1995年选用日本三菱公司的FX2-80型PLC完成了工矿车控制系统的PLC改造现已投入运营,经技术统计控制系统的故障率减少了95%以上,唐山机车车辆厂于1998年自行开发研制成功的SYZ25型“庐山”号动车就采用了PLC控制,运行良好,PLC在动车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动车组越来越多的控制都用到了PLC,PLC控制系统在动车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动车组有重要意义。1.2.2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检测技术是人们为了对被测对象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定性的了解和定量地掌握所采渠道一系列技术措施,它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借助于检测工具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这是检测技术的重要领域。另外,随着新型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它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和监测设备,通常在高温、高压、高速和大功率状态下运行,保证这些关键设备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通常设置故障检测系统以对温度、压力、流量、转速、振动和噪声等多种参数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以遍及时发挥异常情况,加强故障防御,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这样做可以避免严重的突发情况,保证设备和人生安全,提高经济效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类检测技术系统已经发展到故障自诊断系统。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监测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及时诊断出设备故障并自动报警或采用相应的对策。检测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内从事的研究工作一般是利用已知的规律对观测试验的结果进行概括、推理,从而对所研究的对象取得定量的概念,并发现它的规律性,然后上升到理论。因此现代化检测手段所达到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检测技术所达到的水平越高,提供的信息越丰富、越可靠,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可能性越大。从另一方面看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断的对检测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和课题成为促进检测技术向前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和新成果不断应用于检测技术中也有力地促进了检测技术自身的现代化。 第2章动车的发展及检修 2.1动车的发展德国是最早制造和运用动车的国家,制造技术一直领先。1903年7月8日,首先运行了由钢轨供电的动车组,由4节动车和2节拖车编成。同年8月14日,又运行了由接触网供电的动车组,这是世界上第一列由接触网供电的单相交流电动车组。同年10月28日,西门子公司制造的三相交流电动车进行了高速试验,首创时速210.2公里的历史性记录。美国在20年代拥有汽油动车数量已超过 700辆。1913年瑞典千瓦电力传动柴油动车,后来又制出功率为185千瓦同类型的动车,还能挂34节附挂车。在2030年代柴油动车发展迅速,为欧洲、美洲国家和日本所大量使用,有些国家拥有动车数千辆。大洋洲、非洲和东南亚、南亚、中东国家也有使用。这个时期内无论在动力装置、传动装置、走行部、车内设备等结构方面,还是在舒适性(消减振动和噪声)以及运行速度等性能方面都有很大改进。在动力装置方面,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动车几乎都采用高速柴油机。它的热效率比汽油机高,燃料较便宜,每千瓦平均重量较小,功率从100千瓦左右发展到800千瓦左右,运行速度达到每小时140公里。在传动装置方面,200千瓦以下小功率动车采用机械传动,功率大的因变速换挡复杂不易操纵而用电力传动或液力传动。20世纪初电力动车已用在电气化铁路上。从1998年我国第一列商用动车组在南昌铁路局运营以来,目前已有几十列动车组奔驰在全国万里铁道线上。我国的现有动车:1、姓名:高速列车“和谐号”380BL;厂家:中国北车长客股份 中国北车唐车公司;速度:持续运营时速38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468公里,最高试验时速可超过500公里。3、CRH2型动车组:南车四方(联合日本川崎)生产。200公里级别(营运速度200KM/h,最高速度250KM/h)。4、CRH3C列车的原型为德国铁路的ICE-3列车(西门子Velaro)中国以引进西门子公司先进技术并吸收的方式,由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在国内生产实现国产化,300公里级别(营运速度300KM/h,最高速度380KM/h)。5、CRH5型动车组是以阿尔斯通公司SM3型动车组为原型车,通过全面引进设计制造技术,由长客股份公司在国内制造生产的,设计速度200Km/ h,最高试验速度250Km/ h,等等一系列动车组。2.2动车的检修及工作体系 按照中华人民国和国铁道部颁布的铁路技术管理规程(2007年4月1日起实施的版本):动车组实行以走行公里为主的定期检修,检修周期及技术标准按铁道部检修规程执行。 动车组应有专门检修、运用基地,根据需要设备检修库、临修库、供动车组停放的库线、应又相应设备对转向架、车下设备、车上及车顶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清洗作业。 动车组日常运用的整备、清洁、和排污作业在运用基地完成。动车检修在我国分为五个等级,一二级为日常修,就是每天晚上车体进库后做一个体检,包括车体清洗及外观检查,数据测量受电弓实验,三四级是按动车所跑的公里数来换件修,如CRH1型车当行驶到120万KM时需三级修,240万KM时就得四级修。而五级修为厂修,几乎全部更换零件。2.3动车的一级检修作业流程2.3.1检修分工 1、CRH2A型单列动车组 (1)地面一级修作业小组(4名作业人员)负责车顶高压设备、司机室设备、客室配电柜、车体两侧及车底部设备等维护检查。其中、号负责司机室设备、客室配电柜、车顶设备检查及相关性能试验。、号负责车体、裙板、底板、转向架、钩缓连接、制动、车端连接等下部检查。、号车底作业时,前后须间隔3米左右,以车体中心线为界每人检查各一侧,与齿轮箱连接的牵引电机归齿轮箱检查侧作业人员检查,车底中央设备、底板安装状态两人均需检查。(2)乘务组(1名随车机械师)负责一级修范围内的车内客室设备设施、受电弓控制阀板、自动过分相控制装置状态检查。(3)辅助人员(2名)负责动车组进库接车、出库送车检查。在动车组出、入库时, 辅助人员分别在动车所入库的库门两侧接车,听取轮对及车下设备运转有无异音,检查车号、目的地显示器、侧门指示灯、车下散热风机等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发现故障及时向调度报告。2、CRH2A型重联动车组1重联动车组一级检修由2个检修作业小组(8名作业人员)完成。 (1)每个作业组对1组动车组检修,作业流程和检修路线分别按单列车执行。主控钥匙领取、供断电申请由动车组非出库端(可按各所实际情况确定)作业小组的号负责。由两个作业小组的号分别完成动车组出库端、非出库端司机室的性能试验。重联端车钩的检查全部由动车组出检查库方向作业小组的、号负责。动车组重联端司机室的功能测试项目取消。(2)动车组无电作业时,出库端号负责在司机室升降弓操作,两个作业组的号负责对各自动车组的两个受电弓进行检测。(3)动车组有电作业时,在得到出库端作业组号司机室性能测试完毕、主控钥匙已拔出的通知后,非出库端作业组号方可投入主控钥匙进行司机室试验。出库端号司机室试验时升后弓,非出库端作业组号比照司机换端操作程序,断电后换弓再进行试验。2辅助检查人员(2名)按单列车作业要求执行。乘务组(2名随车机械师)每人检查一列,检查内容同单列动车组。 (1)CRH2B、2E型长编组动车组长编组动车组一级检修由2个检修作业小组(8名作业人员)完成。2个作业小组检修作业分工参照CRH2A型重联动车组执行。辅助检查人员和乘务组按CRH2A型单列车作业要求执行。2.3.2一级检修作业流程框图图2-1 一级检修作业流程图2.3.3CHR2A型动车组检修路线(1) 车顶作业路线 (2) 车内作业路线 (3) 地沟作业路线 (4) 车体两侧作业路线 2.4动车作业人员安全作业的重要性由于轨道交通具有用地省、运能大、速度快、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运行经济、安全性好等优点,目前动车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检修基地和车辆的检修人员数量与车辆的发展不成正比,而且动车组的检修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所以大量的检修作业要求作业人员的应该具有高效率。正是由于作业量的增多,作业时间的限制,检修人员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虽然安全教育不断和大量的宣传,但是仍有很多事故发生,如发生在2012年2月3号北京南动车所的事故,CRH3-010C动车组一级检修甲班一组作业人员3号杨世华、4号陈鑫在接触网未断电的情况下违章进入地沟开始车底作业,严重违反相关要求,通过这实例,体现了人控存在很多弊端,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技术安全防护措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障作业人员安全。 第3章作业人员检测系统单元设计3.1PLC的选择可编程控制器,英文称Programmable Controller,简称PLC,本课题中用PLC作为它的简称。PLC是用于工业现场的电控制器。它源于继电器控制技术,但基于电子计算机。它通过运行存储在其内存中的程序,把经输入电路的物理过程得到的输入信息,变换为所要求的输出信息,进而再通过输出电路的物流过程去实现对负载的控制。PLC基于电子计算机,但并不等同于普通计算机。普通计算机进行入出信息变换时,大多只考虑信息本身,信息入出的物理过程一般不考虑的。而PLC则要考虑信息入出的可靠性、实时性,以及信息的实际使用。特别要考虑怎么适应于工业环境,如便于安装,便于维修及抗干扰等问题,入出信息变换及可靠的物理实现,可以说是PLC实现控制的两个基本要点。PLC可以通过它的外设或通信接口与外界交换信息。其功能要比继电控制装置多的多、强的多。PLC有丰富的指令系统,有各种各样的I/O接口、通信接口,有大容量的内存,有可靠的自身监控系统,因而具有以下基本的功能: 逻辑处理功能; 数据运算功能; 准确定时功能; 高速计数功能; 中断处理(可以实现各种内外中断)功能; 程序与数据存储功能; 联网通信功能; 自检测、自诊断功能。 可以说,凡普通小型计算机能实现的功能,PLC几乎也都可以做到。像PLC这样。集丰富功能于一身,是别的电控器所没有的,更是传统的继电控制电路所无法比拟的。丰富的功能为PLC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 PLC的选型 在PLC系统设计时,首先应确定控制方案,下一步工作就是PLC工程设计选型。工艺流程的特点和应用要求是设计选型的主要依据。因此,工程设计选型和估算时,应详细分析工艺过程的特点、控制要求,明确控制任务和范围确定所需的操作,然后根据控制要求,估算输入输出点数、所需存储器容量、确定PLC的功能、外部设备特性等,最后选择有较高性能价格比的PLC和设计相应的控制系统。3.1.1输入输出(I/O)点数的估算 I/O点数估算时应考虑适当的余量,通常根据统计的输入输出点数,再增加10%20%的可扩展。余量后,作为输入输出点数估算数据。实际订货时,还需根据制造厂商PLC的产品特点,对输入输出点数进行圆整。本课题的I/O点数为输入21点,输出15点。3.1.2存储器容量的估算 存储器容量是可编程序控制器本身能提供的硬件存储单元大小,程序容量是存储器中用户应用项目使用的存储单元的大小,因此程序容量小于存储器容量。设计阶段,由于用户应用程序还未编制,因此,程序容量在设计阶段是未知的,需在程序调试之后才知道。为了设计选型时能对程序容量有一定估算,通常采用存储器容量的估算来替代。 存储器内存容量的估算没有固定公式,许多文献资料中给除了不问公式,大体上都是按数字量I/O点数的1015倍,加上模拟I/O点数的100倍,以此数为内存的总字数(16位为一个字),另外再按此数的25%考虑余量。因此本课题的PLC内存容量选择应能存储1000跳梯形图,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改造过程中有足够的空间。3.1.3控制功能的选择 该选择包括运算功能、控制功能、通信功能、编程功能、诊断功能和处理速度等特性的选择。 根据本课题所设计的自动门控制的需要,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功能的选择。 (1)控制功能 PLC主要用于顺序逻辑控制,因此,大多数场合常采用单回路或多回路控制器解决模拟量的控制,有时也采用专用的智能输入输出单元完成所需的控制功能,提高PLC的处理速度和节省存储器容量。 (2)编程功能 离线编程方式:PLC和编程器公用一个CPU,编程器在编程模式时,CPU只为编程器提供服务,不对现场设备进行控制。完成编程后,编程器切换到运行模式,CPU对现场设备进行控制,不能进行编程。离线编程方式可降低系统成本,但使用和调试不方便。在线编程方式:CPU和编程器有个自的CPU,主机CPU负责现场控制,并在一个扫描周期内与编程器进行数据交换,编程器把在线编制的程序或数据发送到主机,下一扫描周期,主机就根据新收到的程序进行。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但系统调试和操作方便,在大中型PLC中常采用。 五种标准化编程语言:顺序功能图(SFC)、梯形图(LD)、功能模块图(FBD)三种图形化语言和语句表(IL)、结构文本(ST)两种文本语言。选用的编程语言应遵守其标准(IEC6113123),同时,还应支持多钟语言编程形式,如C,Basic等,以满足特殊控制场合的控制要求。 (3)诊断功能 PLC的诊断功能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诊断。硬件诊断通过引荐的逻辑判断确定硬件的故障位置,软件诊断分内诊断和外诊断。通过软件对PLC内部的性能和功能进行诊断是内诊断,通过软件对PLC的CPU与外部输入输出等部件信息交换功能进行诊断是外诊断。 PLC的诊断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对操作和维护人员技术能力的要求,并影响平均维修时间。 3.1.4机型的选择目前,国内众多的生产厂家生产了多钟系列功能各异的PLC产品,使用户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对输入/输出点的选择、对存储容量的选择、对I/O响应时间的选择以及输出负载的特点选型的分许。所以决定使用三菱公司生产的FX2N系列的FX2N-48MR型号的可编程控制作为检测及分检的控制器。3.2传感器的选择传感器就是能感知外界信息并将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机械电子装置。简言之,传感器就是将外界被测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电子装置,它由敏感器件和转换期间两部分组成,有的半导体敏感器件可以直接输出电信号,其本身就构成传感器。敏感期间品种繁多,就其感知外界信息的原理而言,可分为:物理类,基于力、热、光、电、磁和声等物理效应;化学类,基于化学反应的原理;生物类,基于酶、抗体和激素等份子识别功能。通常,根据其基本感知功能可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湿敏元件、放射线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类。3.2.1常见传感器介绍 1.电感式传感器 电感式传感器是由LC振荡器、开关电路及放大输出电路三大部分组成。振荡器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当外界的金属性导电物体接近这一磁场,并达到感应区时,在金属物体内产生涡流,从而导致振荡衰减,以致停振。振荡器振荡及停振的变化被后级放大电路处理并转换成开关信号,触发驱动控制器件,从而达到非接触式之检测目的。 2.光电传感器 光电传感器的基本转换原理是将被测量参数转换成光信号的变化,然后将光信号作用于光电元件转换成电信号的输出。常用的光电传感器是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光源经过透镜聚焦于空间某一点。如果在该点有障碍物,光就照不到光敏二极管上,电路处于偏置状态,PN结截止,反向电流很小。当没有障碍物遮挡时,光照到光敏二极管上时,PN结附近产生电子空穴对,并在外电场和内电场的共同作用下,漂移过PN结,产生光电流。此时,光电流与光照强度成正比,光敏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 具体方法是在光源侧使用发光二极管,在受光侧使用光敏二极管,并将信号处理电路集成制作在一块芯片上。它的特点是体积小,可靠性高,工作电源电压范围宽,接口电路的复杂程度大幅度减少,可直接与TTL,LSTTL和CMLS电路芯片连接。 3.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式传感器的感应由两个同轴金属电极构成,很像“打开的”电容器电极,该两个电极构成一个电容,串联在RC振荡回路内。电源接通时,RC振荡器不振荡,当一个目标朝着电容器的电极靠近时,电容器的容量增加,使振荡器开始振荡,通过后级电路的处理,将停振和振荡两种信号转换成开关信号,从而起到了检测有无物体存在的目的。该传感器能检测金属物体,也能检测非金属物体,对金属物体可以获得最大的动作距离,对非金属物体动作距离决定于材料的介电系数越大。可获得的动作距离越大。当一个目标靠近时,电容式传感器的电流消耗随之增加。可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进行无接触检测。例如:木材、玻璃、纸板、塑料、皮革、陶瓷、液体、沙石、金属。 3.2.2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现在用于检测人员进出的探测器主要采用热释红外传感器。人体能够发射10m左右的红外线,热释红外传感器就是靠接收这种红外线而进行工作的。这种探测器功耗小,隐蔽性好,价格低廉,但也具有以下缺点:不能判断人员流动方向;探测器穿透力差,人体的红外辐射容易被遮挡,不易被探头接收;探测器容易受热源、光源、射频辐射等干扰;环境温度和人体温度接近时,探测器灵敏度明显下降,可能造成探测器短时失灵。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主要是由一种高热电系数的材料,如锆钛酸铅系陶瓷、钽酸锂、硫酸三甘钛等制成尺寸为2*1mm的探测元件。在每个探测器内装入一个或两个探测元件,并将两个探测元件以反极性串联,以抑制由于自身温度升高而产生的干扰。由探测元件将探测并接收到的红外辐射转变成微弱的电压信号,经装在探头内的场效应管放大后向外输出。为了提高探测器的探测灵敏度以增大探测距离,一般在探测器的前方装设一个菲涅尔透镜,该透镜用透明塑料制成,将透镜的上、下两部分各分成若干等份,制成一种具有特殊光学系统的透镜,它和放大电路相配合,可将信号放大70分贝以上,这样就可以测出1020米范围内人的行动12 。菲涅尔透镜利用透镜的特殊光学原理,在探测器前方产生一个交替变化的“盲区”和“高灵敏区”,以提高它的探测接收灵敏度。当有人从透镜前走过时,人体发出的红外线就不断地交替从“盲区”进入“高灵敏区”,这样就使接收到的红外信号以忽强忽弱的脉冲形式输入,从而加强其能量幅度。提高了传感器的接受灵敏度,扩大了监视范围。人体辐射的红外线中心波长为910-um,而探测元件的波长灵敏度在0.220-um范围内几乎稳定不变。在传感器顶端开设了一个装有滤光镜片的窗口,这个滤光片可通过光的波长范围为710-um,正好适合于人体红外辐射的探测,而对其它波长的红外线由滤光片予以吸收,这样便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作探测人体辐射的红外线传感器。3.3检测电路设计本设计采用型号 KP500B 双源式热释电红外探测器,其结构图如下: 图2.1 KP500B结构图 图3-1 KP500B结构图 A:探测元A; B:探测元B; D:接电源正极; S:信号输出端; G:接地端; RG:高值电阻。图2.2为人员检测电路,当传感器KP500B检测到人体时,信号端S发出大于2.2V的电压信号,为模拟量。二极管D1导通,光电耦合器工作,光敏三极管发射极发出5V 电压信号,当没有检测到人体时三极管发射极无电压信号输出。这样就将传感器发出的模拟量电压信号转变成了开关量,连接PLC的开关量输入模块。 图3-2 检测电路 3.4报警电路设计当KM输入高电平时,三极管9012导通,工作,触发警报。当KM输入低电平时,三极管9012截止,未触发警报 图3-3 报警电路第4章动车作业人员检测总体设计动车所要求动车车顶、地沟作业人员必须按照一定的作业流程及规范作业,否则很可能发生事故。利用传感器及PLC对动车车顶及地沟作业人员进行检测,以保证其作业的规范性,并对危险进行报警。系统设计流程图如下确定控制对象及控制范围PLC型号选择程序流程图PLC模块选择I/O分配设置和选择编制应用程序程序修改和调试系统投入运行 图4-1 系统设计流程图下图所示是三菱PLC检测控制系统原理图传感器检测到信号三菱PLC可编程控制器继电器控制及报警装置 图4-2 三菱PLC检测控制系统原理图4.1输入输出(I/O)分配名称地址相关设备启动X000按钮(SB1)停止X001按钮(SB2)接触网通电按钮X002按钮(SB3)报警解除按钮X003按钮(SB4)车顶人员检测传感器X004-X007,X010-X013传感器(SQ1-SQ8)地沟人员检测传感器 X014-X017,X020-X23传感器(SQ9-SQ16)无关人员检测传感器X024传感器(SQ17)作业人员显示Y001-Y016数码管显示(HL)接触网Y017继电器(KA)报警Y020报警器(HA) 表4-1 输入输出(I/O)分配4.2系统硬连线图 图4-3 系统硬件连线图4.3系统软件设计4.3.1系统程序流程图 图4-4 程序流程图4.3.2梯形图下图为作业人员检测梯形图 图4-5 梯形图第5章结论与展望5.1结论本次课程设计基本完成了动车所内,动车检修安全联锁中PLC控制部分,确保了动车车顶及地沟作业人员施工时的安全,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更好的降低风险可能导致的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对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2展望本文主要探讨了动车所安全联锁中PLC控制部分,对其与安全联锁中其他部分的联合合作并没做过多的介绍。在人体检测部分我们选取的是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但它仍然存在着许多缺点,还不够完善。任然存在很多缺点,如易受各种热源、光源干扰;环境温度与人体温度接近时其灵敏度明显下降,有时甚至造成短时失灵。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望广大热能表模块的专家、学者们与我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1 周继明等.传感技术与应用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2 黄继昌,乔苏文,张海贵等.实用报警电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 刘长文,赵玮等.红外光电报警器的研究J光学技术,2006,32(8):269-270.4 Christine Connolly.Gas sensing and practical detection Jsensor reviews 2008,28(4);294-2985 孙振强主编.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 钟肇新.彭侃编译.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17 张凤珊.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M.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8 杨青杰.三菱FX系列PLC应用系统设计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9 FX Family-Training Manual(Positioning Control)HIME-SH006-A,2011.致谢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都是在学习电气专业的知识,并未真正地去应用和实践。在这期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经过这次PLC的课程设计,我接触到了更多平时没有接触到的仪器设备、元器件以及相关的使用调试经验,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我还体会到了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掌握得越多,设计得就更全面、更顺利、更好。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学过,什么都懂,因此,当你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用一些不曾学过的东西时,就要去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然后加以吸收利用,以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增长自己见识,补充最新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调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课程设计培养了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相对应的工程意识,同学之间的友谊互助也充分的在课程设计当中体现出来了。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和王老师,在我的课程设计中,有几位同学给我提供的帮助,还有王老师提供的资料,给我的论文增添了不少主力!并且,更了解了有关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我选这个设计,也是为了弥补以前学习上的不足。这次设计,使我了解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并且从老师那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附录附录A外文资料PLC -Past, Present and FutureEveryone knows theres only one constant in the technology world, and thats change. This is especially evident in the evolution of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PLC) and their varied applications. From their introduction more than 30 years ago, PLCs have become the cornerstone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ontrol systems in a wide range of industries. At heart, the PLC is an industrialized computer programmed with highly specialized languages, and it continues to benefit from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the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orlds. The most prominent of which is miniatur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s.The Shrinking PLCWhen the PLC was first introduced, its size was a major improvement - relative to the hundreds of hard-wired relays and timers it replaced. A typical unit housing a CPU and I/O was roughly the size of a 19 television set. Through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modular PLCs continued to shrink in footprint while increasing in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see Diagram 1 for typical modular PLC configuration). In recent years, smaller PLC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e nano and micro classes that offer features previously found only in larger PLCs. This has made specifying a larger PLC just for additional features or performance, and not increased I/O count, unnecessary, as even those in the nano class are capable of Ethernet communication, motion control, on-board PID with autotune, remote connectivity and more. PLCs are also now well-equipped to replace stand-alone process controllers in many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perform functions of motion control, data acquisition, RTU (remote telemetry unit) and even some integrated HMI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functions. Previously, these functions often required their own purpose-built controllers and software, plus a separate PLC for the discrete control and interlocking.The Great CommunicatorPossibly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 in recent years lies in the communications arena. In the 1970s Modicon introduction of Modbus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allowed PLCs to communicate over standard cabling. This translates to an ability to place PLCs in closer proximity to real world devices and communicate back to other system controls in a main panel. In the past 30 years we have seen literally hundreds of p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学教科版课件
- 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大数据与智慧物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工程学院《物联网技术理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篮球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商业地产租赁合同模板范本
- 嘉应学院《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合同法:合同终止条件与续约规定
- 台州油漆厂房施工方案
- 2025至2031年中国多功能面波仪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压径向柱塞泵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高考英语二轮复习专题05 阅读七选五(练习)(解析版)
- 2025年医院文化节活动策划
- 门式架搭设方案
- 铁路网络安全知识培训
- 煤矿事故案例警示
- 2025年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消防文员类面试题及答案
- 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教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
- 2025年自来水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1套
- 船舶驾驶培训虚拟场景构建-深度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