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复习资料与答案.pdf_第1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复习资料与答案.pdf_第2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复习资料与答案.pdf_第3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复习资料与答案.pdf_第4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复习资料与答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拟电子技术 1 模拟电子技术复习资料答案 一、填空题 1. 半导体不同于导体和绝缘体的三大独特性质为 掺杂性 、 热敏性 、 光敏性 ; 其电阻率分别受 杂 质 、 温度 、 光照 的增加而 下降 。 2. 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材料通常是 硅 、 锗 和砷化镓。 3. 当外界温度、光照等变化时,半导体材料的 导电 能力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4. 纯净的、不含杂质的半导体,称为 本征半导体 。 5. 在 N 型半导体中如果掺入足够量的 三 价元素,可将其改型为 P 型半导体。 6. 本征半导体中掺入 III 族元素,例如 B、Al ,得到 P 型半导体。 7. 本征硅中若掺入五价元素的原子,则多数载流子应是 电子 ,掺杂越多,则其数量一定越_ 多 ,而 少数载流子应是_ 空穴 _,掺杂越多,则其数量一定越 少 。 8. 半导体中存在着两种载流子:带正电的_ 空穴 _和带负电的 _电子 。 9. N 型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是 电子 ,少数载流子是 空穴 。 10. 杂质半导体分 N 型(电子) 和 P 型(空穴) 两大类。 11. N 型半导体多数载流子是 电子 ,少数载流子是 空穴 。P 型半导体多数载流子是 空穴 , 少数载流子是 电子 。 12. 杂质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浓度主要取决于 掺杂浓度 ,而少数载流子则与 温度 有很大关系。 13. PN 结的主要特性是 单向导电性 。 14. PN 结是多数载流子的 扩散 运动和少数载流子的 漂移 运动处于动态平衡而形成的,有时又把它称 为 空间电荷区(势垒区) 或 耗尽区(阻挡层) 。 15. PN 结加正向电压时,空间电荷区变 窄 ;PN 结加反向电压时,空间电荷区变 宽 。 16. PN 结在无光照、无外加电压时,结电流为 零 。 17. PN 结两端电压变化时,会引起 PN 结内电荷的变化,这说明 PN 结存在 电容效应 。 18. 二极管是由 一 个 PN 结构成,因而它同样具有 PN 结的 单向导电 特性。 19.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可用数学式和曲线来描述,其数学式是 I=IS(eU/UT- 1) ,其曲线又可分三部分: 正 向特性 、 反向特性 、 击穿特性 。 20. 晶体二极管的正向电阻比其反向电阻 小 ,稳压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通常比一般二极管的 低 ,击 穿区的交流电阻又比正向区的 小 。 21. 有两个晶体二极管 A 管的=200,ICEO=200A;B 管的=50,ICEO=10A,其他参数大致相同,相比 之下 B 管的性能较好。 22. 点接触二极管的主要优点是 结电容 小,多用于 高频检波、小电流整流及小功率开关电路 。 23. 稳压管实质上是一个二极管,它通常工作在 击穿区 ,所以当 反向电压 大于稳定电压 UZ时, 它才能产生稳压作用。 24. 变容二极管是利用 PN 结的 势垒电容 随外加反向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制成的。 25. 双极型三极管有 两 种极性的载流子参与导电;场效应管有 一 种极性的载流子参与导电。 26. 三极管有两个 PN 结,即 发射 结和 集电 结,在放大电路中 发射 结必须正偏, 集电 结必 须反偏。 27. 三极管个电极电流的分配关系是 IE= IB+IC 。 28. 三极管有_NPN_型和_PNP_型,前者在电路中使用的符号是_,后者在电路中使用的符号是 _。 29. 晶体三极管能起电流放大作用的内部条件是:发射区需 重 掺杂,基区宽度要 窄 ;外部条件 是:发射结要 正向 偏置,集电结要 反向 偏置。 30. 处于放大状态的三极管 IC与 IB的关系是_IC= IB _,处于饱和状态的三极管 IC不受 IB的控制,_失去_ 了放大作用,处在截止状态的三极管 IC0_。 模拟电子技术 2 31. 电流放大系数的定义是 IC/IB 。 32. 当 NPN 锗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在 E、B、C 三个电极中,以 集电极 电位最高,_发射极_的电位最低; UBEQ约等于 0.2V 。 33. 当 PNP 型硅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时,在 E、B、C 三个电极中,以_发射_极电位最高,_集电_极的电 位最低。 34. 三极管的反向饱和电流 ICBO随温度的升高而_升高_,穿透电流 ICEO随温度升高而_增加_,UBE随 温度的升高而_下降_,值随温度的升高而_增加_。 35. 三极管的三个主要极限参数是_PCM_、_ICM_和_反向击穿电压_。 36. 从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看,三极管可分成 放大区 、 饱和区 、_截止区_和击穿区四个工作 区域。 当三极管工作在_放大_区时, 关系式 IC=IB才成立; 当三极管工作在_截止_区时, IC0; 当三极管工作在_饱和_区时,UCE0。 37. 三极管有三个电极,分别是 集电极 、 发射极 和 基极 。 38. 用直流电压表测得某放大器中 NPN 型三极管的三个极对地的电位分别为 VB=+10.7V, VC=+10.3V, VE=+10V,则该管工作在_饱和_区。 39. 用直流电压表测得某放大器中三极管的三个电极对地的电位分别为 VA=+3.1V, VB=+2.9V, VC=- 2V,则 从材料看为 锗 管,从结构上看为 PNP 型管,且 A 为 发射 极,B 为 基 极,C 为 集 电 极。 40. 用直流电压表测得某放大器中三极管的三个电极对地的电位分别为 VA=+7V, VB=+1.8V, VC=+6.3V,则 从材料看为 硅 管, 从结构上看为 PNP 型管, 且 A 为 发射 极, B 为 集电 极, C 为 基 极 极。 41. 用直流电压表测得某放大器中三极管的三个电极对地的电位分别为 VA=+7V, VB=+1.8V, VC=+2.5V,则 从材料看为 硅 管, 从结构上看为 NPN 型管, 且 A 为 集电 极, B 为 发射 极, C 为 基 极 极。 42. 在放大状态下,三极管的 1,2,3 三个电极的电流分别为 I1=1.5mA,I2=30A,I3=1.53mA,则电极 1 为集电极,电极 2 为基极,电极 3 为发射极。= 50 ,= 0.98 。 43. 从输出特性上分析单级 PNP 管组成的放大电路, 如果静态工作点在负载线上设置偏高, 有可能导致_ 饱和_失真,从示波器上看输出电压波形是 顶部 失真;工作点设置偏低,则有可能导致_截止_ 失真。 44. 交流放大电路放大的主要对象是电压、电流的变化(或交流)量,而放大电路设置静态工作点的目的 是为了使输出信号的变化线性地跟随输入信号而变化(如输入信号为正弦波,输出信号也为正弦波) 。 45. 如图一(a)是 NPN 管共射放大电路。若其输出波形如图一(b)、(c)所示,则图一(b)是_饱和_失真,解 决办法是将基极偏置电流调 小 ; 图一(c)是 截止 失真, 解决办法是将基极偏置电流调 大 。 46. 放大电路有两种工作状态,Ui=0 时的直流状态称为_静_态;当有交流信号 Ui输入时,放大电路的 工作状态称为_动_态,此时,三极管各极电压、电流均有_直流_分量和_交流_分量两部分 叠加而成。 47. 在画低频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时,通常将电路中的_电容 和 直流电源_视为短路。 (b) 图一 +VCC Rb RC RL UO Ui (a) t UO 0 t UO 0 (c) 模拟电子技术 3 48. 交流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有_图解法 和 微变等效电路法_两种。 49. 对于电压放大电路,输入电阻越_大_,就越能从前级信号源获得较大的电信号;输出电阻越_小_, 放大电路带负载的能力越强。 50. 影响放大电路工作点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温度 的变化,稳定工作点常用的措施是在电路中引入 直流负反馈 。 51. 在单级共射放大电路中,如果静态工作点在负载线上设置偏高,容易出现_饱和 失真,常通过调 整 基极偏置电阻 元件来消除失真。 52. 在单级共射放大电路中(如图一(a)电路所示) ,如果输出信号的波形产生了截止失真,常通过调整_ 基极偏置电阻 Rb 元件来消除失真,且应_减小_其阻值。 53. 在单级共射放大电路中,无论是 NPN 型还是 PNP 型晶体三极管,当静态工作点在负载线上设置偏高 时,容易出现_饱和 失真,过低时容易产生 截止 失真。若采用基极上偏置电阻 Rb来消除失真, 对于前者应使 Rb 增大 ,对于后者应使 Rb 减小 。 54. 反映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管)放大能力的参数是 ,反映场效应管(FET 管)放大能力的参 数是 跨导 gm 。 55. BJT 管是 电流 控制器件,而 FET 管则是 电压 控制器件。 56. 当 BJT 管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时,放大电路工作在 放大 区;当 BJT 管发射结和集电结均正偏 时,放大电路工作在 饱和 区;当 BJT 管发射结和集电结均反偏时,放大电路工作在 截止 区。 57.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放大电路有 共基 、 共集 和 共射 三种连接方式。 58. 放大电路中的三极管有_共基 、 共集 和 共射 _三种接法,其中电压、电流放大倍数都比 较大的是_共射_接法。所谓共射放大电路,是指在电路的交流通路中,以_发射_极作为输入输 出信号的共同参考点。 59. 在共射、共基和共集三种组态的放大电路中, 共射 放大电路同时具有较大的电压放大倍数和电流 放大倍数; 共集 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最低。 60. 在共射、共基和共集三种组态的放大电路中, 共射 放大电路既有电压放大,又有电流放大; 共 集 放大电路只有电流放大,而无电压放大; 共基 放大电路只有电压放大,而无电流放大。 61. 在共射、共基和共集三种组态的单管放大电路中,欲要带负载能力强的应选 共集 电路,欲要电压 放大且频率响应好的应选 共基 电路。 62. 共集电极电路的特点是:输入电阻 很大 ,输出电阻 很小 ,电压放大倍数 小于近似等于 1 , 动态范围 较大 。 63. 在共射、共基和共集三种组态的放大电路中, 共集 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最高;_共集_放大电路 的输出电阻最低。 64. 在共射、 共基和共集三种组态单管放大电路中, 共集和共基 电路输入输出电压同相, 共射 电 路输入输出电压反相。 65. 在共射、 共基和共集三种组态单管放大电路中, 当待处理的信号是电流时, 可采用 共基 放大电路, 利用的是该电路的 输入电阻小、输出电阻大 的特点。 66.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与阻容耦合放大电路比较,存在着三个主要特殊问题是: 各级静态工作点相互影 响 、 需要电平配置 和 零点漂移 。 67. 零点漂移一般都是折合到 输入 端来衡量的。若 Au=1000,输出端最大漂移为 50mV,则该放大电 路的漂移为 50V 。 68. 多级放大器的耦合方式有:直接耦合、 阻容耦合 和 变压器耦合 三种。 69. 多级交流放大电路的极间耦合方式有_直接耦合_、_阻容耦合 和 变压器耦合_三种,在低频 电压放大电路中常采用_阻容_耦合方式,_直接_耦合电路存在零点漂移问题。 70. 多级放大电路中,第一级电压增益为 40dB,第二级电压增益为 20dB,则总电压增益为 60dB , 折算为电压放大倍数为 1000 倍。 71. 多级放大电路中,第一级电压放大倍数为 100 倍,第二级电压放大倍数为 1000 倍,则总电压放大倍 数为 105 倍,折算为电压增益为 100 dB。 模拟电子技术 4 72. 一般而言, 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等于 第一级的输入电阻 ; 输出电阻等于 末级的输出电阻 。 73. 场效应管从结构上可分为 结型场效应管 和 绝缘栅场效应管 两大类;从其导电沟道上可分为 N 沟道和 P 沟道两大类。 74. 场效应管在其输出特性上可分为 饱和(或线性放大,或恒流) 区、 截止 区、 可变电阻 区和 击穿 区四个区域。 75.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中,其输入电阻 很高 ,故栅流 IG 0 。 76. 场效应管的共漏组态电路通常称为 源极跟随器 ,它和双极型晶体三极管的共集组态电路具有相似 的特性,即输入电阻 很高 ,输出电阻 很低 ,电压放大倍数 小于近似等于 1,且输入电出电 压的相位 相同 。 77.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有_共栅_、_共源_和_共漏_三种连接方式。 78. 在如图二所示的电路中,VT1、VT2组成两级_阻容_耦合放大电路。其中 VT1管组成_共射_电路, VT2管组成_共集_电路,又称_射随器_电路;电路中 C1、C3、C4称为_隔直耦合_电容,其作 用是_隔断晶体三极管与信号源或负载之间的直流联系,并使信号能顺利通过,即起到耦合信号(传 送交流)的作用_,C2称为_旁路_电容,其作用是_为发射极电流中的交流成分提供通路,使发射 极电阻(如图二中的 R4)两端的交流压降为零_。 79. 在晶体三极管放大电路中, 当 f=f时, |值为0(低频时的数值) 的 2倍; 当 f=fT时, |值为 =1 , fT称为 特征频率 ,f称为 共射截止频率 。 80. 单级共射放大电路高频特性的斜率为 - 20 dB/十倍频程,若中频区的|Au|=100,折合 40 dB;当 f=fh时,折合为 37 dB,其附加相移为 - 45 度。 81. *含有两个极点频率的放大电路,其高频区对数幅频特性的最大斜率(指绝对值)为 40 dB/十倍 频程。 82. *由两级相同的放大器组成的多级放大电路,已知每级电压增益为 20dB,上限频率为 10kHz,下限频 率为 50Hz,则多级放大电路总电压增益为 40 dB,总上限频率 fh 10/21/2 kHz,总下限频率 fL 21/250 Hz,总的带宽 fbw fh10/21/2 kHz。 83. 为了使输出电流稳定,应引入_交流电流负_反馈,其输出电阻将_增大_。 84. 为了使输出电压稳定,应引入_交流电压负_反馈,其输出电阻将_减小_。 85. 若希望负载变化时,放大器的输出电压稳定,应引入 交流电压负 反馈,此时输出电阻将 减小 。 86. 为了使放大器的输入电阻提高,应引入_交流串联负_反馈。 87. 为了使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稳定,应引入_直流电流负_反馈。 88. 若要减小放大器从信号源索取电流,应引入_交流串联负_反馈。 89. 若要提高放大器的带负载能力,应引入_交流电压负_反馈。 90. 若信号源的内阻大,应引入_交流并联负_反馈,效果才显著。 R1 R3 C3 C1 Uo Ui + + +Vcc - R4C2 R2 R5 VT1VT2 R6R C4 L 图二 模拟电子技术 5 91. 交流串联负反馈只有信号源内阻 较小 时,效果才显著。 92. 负反馈有四种类型: 电压串联 负反馈、 电流串联 负反馈、_电压并联_负反馈和_电流并联 _负反馈。 93. 电路引入负反馈可以改善放大电路的性能,如_提高增益的稳定性_、_展宽通频带_、_减小非线性 失真_、_根据需要改变输入输出电阻_等等。 94. 某放大器无反馈时,输入信号为 20mV,输出电压为 10V。而引入负反馈后,欲使输出电压不变,则 输入信号应增大为 200mV,故所引入的反馈深度为_10_。 95. 负反馈放大器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为开环增益与反馈系数的乘积FA & =_- 1_。 96. 某放大器的闭环增益为 40dB,当基本放大器的增益的相对变化量变化了 10%时,闭环增益的相对变 化量变化 1%,则开环增益为_60_dB。 97. *欲使负反馈放大电路稳定可靠地工作,应要求增益裕度 Gm - 10dB ,相位裕度m 45 度 。 98. 在低频功率放大器中, 集电极电流的导通角= 180 为甲类; 导通角= 90 为乙类; 90 uGS- UGS(th)放大区(或恒流区) ; uDS=uGS- UGS(th)预夹断; uDSuGS- UGS(th) 放大区; uDS=uGS- UGS(th) 预夹断; uDSUGS(th)时才有 Id。 图(c),uiBS=- 5VUGS(th),沟道已开启,管子导通;但 uDSUGS(th),沟道已开启,管子导通;且 uDSuGS- UGS(th),18(18- 3),所以工作在放大区。 14. 对于单管 CE 电路,测得电源电压 UCC=12V,集电极对地电位为 0.2V,则该管处于( 1 ) 。 (1)饱和区 (2)放大区 (3)截止区 (4)击穿区 15. 一共发射极放大电路,UCC=9V,UC(集电极对地)=0.2V,则其管子处于( 2 ) 。 (1)放大区 (2)饱和区 (3)截止区 (4)击穿区 16. 对于单管 CE 电路,若输出电压出现饱和失真,消除它应使( 1 ) 。 (1)Rb (2)Rb (3)选大的管 (4)RL 17. 由输出特性分析单级 PNP 型管组成的放大电路, 若从示波器上看输出电压波形的顶部被削波这属 于( 2 )失真。 (1)截止 (2)饱和 (3)线性 (4)交越 18. 为使放大器输出电压动态范围最大,应调整工作点 Q 位于( 3 ) 。 (1)直流负载线的中点 (2)直流负载线的最低点 (3)交流负载线的中点 (4)交流负载线的最低点 19. 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方法( B ) 。 A 只能分析直流状态 B 既能分析直流状态,也能分析交流状态 C 只能分析交流状态 D 只能分析小信号交流状态 20. 在放大电路中,适当使 ICQ减小,则晶体管的( C )将会明显增加。 (hfe) ICEO rbe(hie) BUCEO 21. 在放大电路中,适当使 ICQ增大,则放大器的( D ) 。 Ri Ro fh |Au| 22.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中,ICQ=1mA,当更换晶体三极管时,从 50 增大为 100,则该放大器的电压 模拟电子技术 8 放大倍数|Au|( D ) 。 约为原来的 1/2 约为原来的 2 倍 约为原来的 4 倍 基本不变 23. 对于电压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说法正确的是( C ) A 输入电阻愈小愈好,输出电阻愈小愈好 B 输入电阻愈大愈好,输出电阻愈大愈好 C 输入电阻愈大愈好,输出电阻愈小愈好 D 输入电阻愈小愈好,输出电阻愈大愈好 24.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存在零点漂移的原因是( C ) 。 A 电阻阻值有误差 B 晶体管参数的分散性 C 晶体管参数受温度影响 D 电源电压不稳定 25. 集成放大电路采用直接耦合方式的原因是( C ) 。 A 便于设计 B 放大交流信号 C 不易制作大容量电容 D 克服温漂 26.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A ) 。 既能放大直流信号也能放大交流信号 只能放大直流信号 只能放大小信号交流信号 只能放大交流信号 27. 一个多级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为( B ) 。 A 各级电压放大倍数之代数和 B 各级对数放大倍数之代数和 C 各级电压放大倍数之差 D 各级对数放大倍数之乘积 28. 两级级联放大电路,其后级的输入电阻是前级的( D ) A 输出电阻 B 输入电阻 C 信号源内阻 D 负载电阻 29. 单级放大器的增益带宽积比多级放大器的增益带宽积( ) 。 大 小 相等 不能确定 30. 某放大器输出端开路电压为 4V,接入 3k负载电阻后,输出电压为 3V,则放大器的输出电阻为 ( C ) 。 A 10 k B 2 k C 1 k D 0.5 k 31. 为了使高阻信号源于低阻负载能很好地匹配,可以在二者之间接入( C ) 。 A 共射放大电路 B 共基放大电路 C 共集放大电路 D 共射共基级联放大电路 32. 为了使信号电压能有效地放大,且带负载能力强,在信号源与负载间接入( D ) 。 A 共射放大电路 B 共基放大电路 C 共集放大电路 D 共射共集级联放大电路 33. 为了把一个内阻小的电压源转变为内阻尽可能大的电流源,可以在信号源后接入( B ) 。 A 共射放大电路 B 共基放大电路 C 共集放大电路 D 共射共集级联放大电路 34. 在放大电路中,既要能放大电压,由要能放大电流,应选用( 2 ) (1)共集电路 (2)共射电路 (3)共基电路 (4)不能确定 35. 对于单管放大器,若输入耦合电容 C1增大,其他参数不变,则下限频率 fL( B ) 。 A 变大 B 变小 C 基本不变 D 不能确定 36. 对于单管 CE 放大器,若发射极旁路电容 Ce增大,其他参数不变,则下限频率 fL( B ) 。 A 变大 B 变小 C 基本不变 D 不能确定 37. 对于单管 CE 放大器,若集电极电阻 RC减小,其他参数不变,则上限频率 fH( A ) 。 A 变大 B 变小 C 基本不变 D 不能确定 38. 为了提高放大器的上限频率,除了减小中频电压放大倍数外,还应选发射结等效电容(C或 Cbe) 和集电结等效电容(C或 Cbc) ( B ) 。 A 大 B 小 C 任意 D 不能确定 模拟电子技术 9 39. 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与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相比,低频响应( 1 ) (1)好 (2)差 (3)差不多 (4)从差到好 40. 当一级放大器的 f=fL时,其 uo的附加相移要比中频区( B ) 。 A 超前 90 B 超前 45 C 滞后 45 D 滞后 90 41. 当一级放大器的 f=fh时,其 uo的附加相移要比中频区( C ) 。 A 超前 90 B 超前 45 C 滞后 45 D 滞后 90 42. 由三级 fh相同的放大器组成多级电路时,则在 f=fh处,uo的附加相移要比中频区时( C ) 。 A 超前 270 B 超前 135 C 滞后 135 D 滞后 270 43. 由三级 fh相同的放大器组成多级电路时,则在 f=fh处,其 Au要比中频区时( B ) 。 A 高 9 dB B 低 9 dB C 高 3 dB D 低 3dB 44. 在输入量不变的情况下,若引入反馈后( D ) ,则说明引入的反馈是负反馈。 A 输入电阻增大 B 输出量增大 C 净输入量增大 D 净输入量减小 45. 与无反馈放大电路相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 B ) 。 A |Auf|,fbw B |Auf|,fbw C |Auf|,fbw D |Auf|,fbw 46. 为稳定放大电路的输出电流,提高输入电阻,应在电路中引入以下哪种类型的负反馈( D ) A 电压并联 B 电压串联 C 电流并联 D 电流串联 47. 为了使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稳定,且输入电阻提高,应引入( A ) 。 A 电压串联负反馈 B 电流串联负反馈 C 电压并联负反馈 D 电流并联负反馈 48. 欲将电压信号转换成与之成比例的电流信号,应在放大电路中引入( B ) 。 A 电流串联正反馈 B 电流串联负反馈 C 电流并联正反馈 D 电流并联负反馈 49. 欲得到电流电压转换电路,应在放大电路中引入( C ) 。 A 电压串联负反馈 B 电流串联负反馈 C 电压并联负反馈 D 电流并联负反馈 50. 欲减小电路从信号源索取的电流,增大带负载能力,应在放大电路中引入( A ) 。 A 电压串联负反馈 B 电流串联负反馈 C 电压并联负反馈 D 电流并联负反馈 51. 欲从信号源得到更大的电流,并稳定输出电流,应在放大电路中引入( D ) 。 A 电压串联负反馈 B 电流串联负反馈 C 电压并联负反馈 D 电流并联负反馈 52. 引入负反馈后,说法正确的是( 1 ) (1) 放大倍数为原来的 1/(1+AF),通频带变宽 (2) 放大倍数为原来的(1+AF) ,通频带变宽 (3) 放大倍数为原来的 1/(1+AF),通频带变窄 (4) 放大倍数为原来的(1+AF) ,通频带变窄 53. 串联负反馈放大器的输入端的比较环节具有( C ) 。 A I+If=Ii B Ii +If= I C U+Uf=Ui D Ui +Uf= U 注意:下标中“i”原输入; “”净输入; “f”反馈。 (下同) 54. 并联负反馈放大器的输入端的比较环节具有( A ) 。 A I+If=Ii B Ii +If= I C U+Uf=Ui D Ui +Uf= U 55. 负反馈放大器的闭环增益为 40dB,要求 Uo=1V,则 Ui应为( A ) 。 A 10mV B 20mV C 25mV D 100mV 56. 某深负反馈放大电路,若开环放大倍数 A 增大一倍,则闭环放大倍数|Auf|( D ) 。 约增大一倍 约增大二倍 约减小一半 基本不变 模拟电子技术 10 57. 某深负反馈放大电路中,其反馈深度|1+FA & |应( A ) 。 1 1 1 1 58. 在深负反馈放大电路中,闭环放大倍数 Af ( C ) 。 1/ (1+FA & ) 1+FA & 1/F & F & 59. 在深度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中,其输入回路应具有( C ) 。 A If Ii B If I C Uf Ui D Uf U 60. 在深度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中,其输入回路应具有( A ) 。 A If Ii B If I C Uf Ui D Uf U 61. 在深负反馈放大电路中,理论上两级负反馈放大电路( B )产生自激振荡。 A 很容易 B 较容易 C 不会 D 不能确定 62. 放大电路产生零点漂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对电路中的( D )有影响。 A 电阻 B 电容 C 电感 D 晶体管参数 63. 理想情况下,双端输出方式的差分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 KCMR应( B ) 。 A 等于零 B 等于无穷大 C 等于 1 D 小于 1 64. 理想情况下,双端输出方式的差分放大器的共模电压放大倍数应( A ) 。 A 等于零 B 等于无穷大 C 等于 1 D 小于 1 65. 选用差分放大电路的原因是( A ) 。 A 克服温漂 B 提高输入电阻 C 稳定放大倍数 D 便于设计 66. 差分放大电路的差模信号是两个输入端信号的( A ) ,共模信号是两个输入端信号的( C ) 。 A 差 B 和 C 平均值 D 比值 67. 用恒流源取代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中的公共发射极电阻 Re,将使单端输出电路的( B ) 。 A 差模放大倍数数值增大 B 抑制共模信号能力增强 C 差模输入电阻增大 D 共模输出电阻减小 68. 差分放大器的差模输入是指两输入端信号( D ) A 大小不等,相位相同 B 大小不等,相位相反 C 大小相等,相位相同 D 大小相等,相位相反 69. 差分放大器的共模输入是指两输入端信号( C ) A 大小不等,相位相同 B 大小不等,相位相反 C 大小相等,相位相同 D 大小相等,相位相反 70. 差分放大电路中,用恒流源替代长尾电阻 Re的好处是对共模信号而言( B ) 。 A 直流电阻大,交流电阻小 B 直流电阻小,交流电阻大 C 直流电阻大,交流电阻大 D 直流电阻小,交流电阻小 71. 理想运算放大器工作在线性区的特点是:同相和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及同相和反相端的电流 分别是( 3 ) (1)等于零;相等 (2)等于零;等于零 (3)相等;等于零 (4)相等;不等于零 72. 电路如图四所示,最大输出功率为( 3 ) (1)1W (2)2W (3)4W (4)8W 73. 欲要使互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功率为 50W,则需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