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论述题法必背(个人整理).docx_第1页
法考论述题法必背(个人整理).docx_第2页
法考论述题法必背(个人整理).docx_第3页
法考论述题法必背(个人整理).docx_第4页
法考论述题法必背(个人整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卷四必背整理一、结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基本目标,谈一谈如何确保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答: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司法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实现和维护公正,并通过公正的司法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独立行使审判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要确保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应做到以下几点:(1)严禁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2)行政机关尊重司法裁判。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3)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如材料中提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以说,XXXX有效解决了XXXX等问题(有效促进XXX)。独立行使审判权不仅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是现代国家保障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与基本自由,实现社会正义的基本制度安排。当前,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只有确保审判机关能够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才能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二、谈一谈司法公开对司法体制的重要意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最高价值和最终目标,而这种公平正义又应当是通过司法公开和使社会公众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的公平正义。非公开不足以彰显正义,非公开不足以保障公平。因此,司法公开是法治国家司法机构活动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要求,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可靠制度保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伯尔曼曾说“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公正,是指在司法活动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2)高效,是指司法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最大化。没有效率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任何一项诉讼争议必须在合理的期限内解决才有意义,“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3)权威,是指司法机关应当具有的威信和公信力。只有人们相信司法是公正限制、约束权力而保护权利的时候,司法权威才会确立起来。没有权威的司法制度不是完善的司法制度。从材料看,司法公开有利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具体包括一下几点:(1)司法公开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2)司法公开有利于实现司法高效,。(3)司法公开是树立司法公信力的首要前提,。总之,司法公开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公正高效权威司法体制的核心要素,坚持推进司法公开,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三、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一)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重要意义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民主权原则的直接体现。司法权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权力的产生,还是权力的运行,都应全面贯彻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2)维护公平正义的客观需要。公众参与是司法正当性和公正性的必然要求。司法公正不能脱离社会公正而孤立存在。公民参与司法有助于正确地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有利于保证司法权力运行的公正性,促进社会公正与司法公正的统一。(3)扩大司法民主的基本途径。司法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所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社会公众能否广泛且深入地参与司法活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4)强化司法监督的重要手段。参与是监督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广泛深入地参与司法,保障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防止司法擅断,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主要举措(1)扩大民众参与。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2)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3)实行司法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进一步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四、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的力量来源于民众对法治的信仰和拥护。卢梭曾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只有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地对宪法和法律信仰与崇敬,把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积极主动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第一,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首要。一是创新普法宣传形式。要善于抓住重点、分类施教,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第二,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是重点。一方面,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真正让“人无信不立”。另一方面,要完善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实行失信发布制度,建立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建立多部门、跨地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失信者形成社会联防和互联互动的协同监管网络。第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领导不仅要带头学法,还要带头守法,更要带头用法;不仅要强化法治秩序思维,实现从人治方式向法治方式的转变,还要强化法治规则思维,认识到法治思维的本质是规则治理,从而实现从经验决策向依法决策的转变。要强化法治权威思维和法治责任思维,真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承担起重要责任。五、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建立健全律师执业权利救济机制与依法治国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律师执业权利救济机制,充分发挥律师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职能作用,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促进司法公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健全律师执业权利救济机制,切实保障律师权利,需要做到以下要求:(1)完善律师权利侵害投诉机制,明确律师可以就办案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律师执业权利的行为向办案机关及其上一级机关投诉,主要由办案机关进行处理和救济;(2)完善律师权利侵害申诉控告机制,明确律师向检察机关申诉控告时的处理和救济机制;(3)完善维护律师执业权利工作机制,明确律师向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申请维护执业权益时的处理和救济机制;(4)完善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要定期沟通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工作情况,及时调查处理侵犯律师执业权利的突发事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深水期,社会矛盾体现比较集中。要充分认清律师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坚决摒弃对律师的偏见,充分保障律师职业尊严和执业权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六、深刻认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司法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举措。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的法治秩序,才能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2)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拓展司法体制改革深度,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3)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深化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完善保障人权的司法制度,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七、结合“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谈谈司法责任制的重要意义。答: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目标。司法责任制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石。完善司法责任制,是建立权责统一、权责明晰、权利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的关键,也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对于促进严格公正司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依法治国,关键是依法治权,让国家权力不再恣意。司法责任制强调有职必有权,有权必有责,违法必追责,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义。其次,司法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让原被告在裁判者面前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符合司法的交涉性与亲历性,有助于程序正义的实现。第三,司法责任制强调谁审谁判谁负责,既有助于主办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又能实现对主办法官的有效监督。如材料所展示,司法责任制改革试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司法责任制是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确保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感受到公平正义。八、司法责任制司法责任制,简言之,就是司法人员对执法办案独立行使职权和独立承担责任。就法院审判案件而言,就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所谓让审理者裁判,就是把各类案件的审理和裁判权力交给审判组织,由审判组织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案件审判的程序主导权、事实证据认定权、法律适用权和结果裁决权。审判组织享有的裁判权具有独立性、专属性和代表性,不容法院内外的团体或个人分享,更不受其它个人或组织干涉。所谓由裁判者负责,就是由裁判者对案件事实证据的真实性负责、法律适用的正确性负责、审判程序的合法性负责和裁判结果的公正性负责。因违法审判行为发生冤假错案的,由裁判者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保证法官、检察官做到“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九、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1)要恪守审判的独立性,让一切干预无处藏身。只有确保法官在判断证据、发现真实和适用法律上的独立性,排除一切非法干预,才能真正实现司法公正。(2)要坚持司法的公开性,让审判权力阳光透明。只有实现了司法的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和理由公开,诉辩双方相互对立的主张和理由才能完整呈现,司法裁判的合法性、正当性与合理性才能充分彰显,法官的权力与责任才能更加清晰明确。(3)要坚守司法的专业性,让追责机制科学有效。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任性与腐败。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追责机制,让法官对证据能够证明或者不能证明的法律真实负责,对选择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负责,对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负责,可以大大提高法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良知,确保司法的质量与效率,有效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十、结合依法治国的内涵,谈谈如何正确认识法治思维的含义和要求法治思维是依照法治的诸要素来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理性思维方式,从法律意识的角度来看,法治思维属于高级的法律意识形态,具有“体系化”、“理性化”的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合法性思维。也是规则思维,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权。(2)权利与义务思维。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在法律上是权利义务主体,而不是可以随意侵犯的客体,对他们的权利应予以尊重、维护和保护,漠视、蔑视其权利,任意剥夺、侵犯其权利,就不是法治思维,而是典型的人治思维。(3)公平正义思维。在决策工作中不应忽视公众意见和利益,不能刻意袒护个别利益群体,在行政执法中不能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4)责任后果思维。指要对行为后果承担相应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承上启下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治国理政,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十一、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一)论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建设法治工作队伍对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的意义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坚持依法执政,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4)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法治工作队伍建设:(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武装头脑。加强党的领导和法治队伍建设是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1)党的领导是法治社会的最根本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遵守法律;(2)法治队伍建设是法治社会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只有建设高素质的法治队伍,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立法需求、执法需求以及司法需求。(3)党的领导也是法治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法治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建设,其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治国之保障。“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1)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2)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是国家治理的法治化,而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体系的构建,正是国家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保障。(3)是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当前,法治工作队伍总体上是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法治工作队伍的整体能力素质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解决法治工作队伍自身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三)如何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背景下的一项伟大艰巨的系统工程。(1)必须建设高素质的法治专门队伍。政治素质。必须坚持三个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与善用法律思维。专业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应符合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法律职业人统一岗前培训制度。逐级遴选。司法人员阅历和经验积累非常重要,逐级遴选制度的提出,本质而言是对司法规律的一种尊重体现;初任法官、检察官,由省级法院、检察院统一招录,一律在基层法院、检察院工作,上级法院检察院从下级法院检察院遴选法官、检察官。(2)必须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律师。律师制度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构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社会律师、公职律师与公司律师等律师队伍,对于提高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具有重大意义。其他法律职业。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3)必须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科研教学。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必须贯通法学教育的全局,这是培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通晓国际法律规则的人才后备力量的有力保障。流动机制。健全法律实践领域与学术领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聘机制;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素质良好的法学研究、法学教育队伍。总之,培养一批真正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四)创新法治人才培养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1)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的法治人才队伍,培养能参与国际组织和司法机构运作的法律人才,是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外在要求。(2)必须优化法学课程体系。法学课程体系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相衔接,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要将实务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入高校,打破学校与社会的体制壁垒,引入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力量参与法治人才培养。(3)必须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法治队伍建设需求充分对接,积极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多样化机制;完善与国外院校交流、双学位联合培养、国际组织实习等项目,拓展法治人才国际化视野;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紧密合作,实现联合培养人才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五)大力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法治专门队伍承担着立法、执法、司法重任,建设好这支队伍,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至关重要。(1)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政治上合格,是成为法治专门工作者第一位的条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法治专门工作者常补精神之“钙”,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2)积极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一是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法治专门队伍的素质关。二是探索建立法律职业从业者之间良性流动和开放的人才吸纳机制。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治专门队伍特别是执法队伍的通道。三是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差别化管理模式。完善法治人员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特别是要重视解决基层法治人员流失的问题,切实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3)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这是提升司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对于建立合理的法官、检察官培养阶梯和机制,推动法官、检察官眼睛朝下、精力下沉、主动接地气,增强司法能力,满足司法为民要求,提高司法公信力,意义重大。(六)发展壮大社会法律服务队伍大力发展以律师为主体的社会法律服务队伍,壮大力量、提高素质、扩大工作覆盖面,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1)律师。要以提高律师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大培训力度,加强诉讼、仲裁、调解、普法等专项法律服务业务技能培训,使广大律师不仅精通法律,而且熟悉国情、了解社会,不仅精通国内法律,而且了解国际法律,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要完善律师执业保障机制,落实法律赋予律师执业的权利,积极拓展律师业务领域,为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要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监督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是着眼于构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2)其他法律职业。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志愿者等基层法律服务队伍,是加强社会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二、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人民陪审员拥有不同于法官的社会职业和生活经经验,可以从自身的判断出发,弥补法官知识上的欠缺,从而正确地适用法律。第二、有利于保证司法公开。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可以提高司法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可以更好地贯彻公开审判原则,加强公众对审判程序的监督,减少司法决策过程中的暗想操作或幕后交易。第三、有利于提升司法权威。让老百姓亲身参与到法庭审判中可以防止法官一人独断专行,也有利于提高当事人对法院判决的认同感和信服感,从而提升司法权威。十三、立案登记制度立案登记制改革是关系司法体制改革成败的重要一环,对于加快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依法立案是公正司法的开始,有案不立、有诉不理,司法公正无从谈起。第一,从微观角度来说,立案登记制有利于保障人民诉权。在立案登记制下,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并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处理。人民法院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将纠纷引入法治轨道解决。第二,从宏观角度来看,立案登记制为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司法公信力奠定了坚实基础。立案登记制从事前监管改为事后审查,先将符合形式要件的所有案件一律登记受理,既实现了当事人启动诉讼程序的诉讼主体地位,也是法治思维的体现:在法治社会中,司法正义并非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可以让人民能够切身感受得到。十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惩治是最好的预防,制度是最大的保障。只有加快建立制度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1)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有机结合的需要。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特别是设置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是加强党对反腐败统一领导,形成制度化、法制化成果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有机结合。(2)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求党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可以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形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反腐败体制,有利于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3)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在治国理政方面形成一套完备的、成熟的、定型的制度,通过有效运转的制度体系,实现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形成高效权威的国家监察体系,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之,改革国家监察体制,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吸收了古今中外有益经验基础上与时俱进的表现,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十五、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与依法治国(一)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是有助于树立宪法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权威,真正将宪法作为其行为准则。二是有助于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其忠于和维护宪法。通过宪法宣誓可以使国家工作人员明确权力来源于宪法,宪法高于权力,宪法约束权力,按照宪法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宣誓者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承诺公开化,产生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时刻受到誓言和自身道德良知的约束。三是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宪法情感。宣誓仪式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宪法教育,有助于公民更好地认知宪法,从内心产生对宪法的情感寄托,使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成为公民的心理基础。四是有助于在全社会传播宪法理念,树立法治信仰。设立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开展关于宪法教育是普及宪法知识,以宪法凝聚社会共识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培育和塑造宪法文化,使全社会尊重宪法、热爱宪法和信仰宪法。(二)宪法宣誓制度与依法治国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形成和强化在宪法之下的法治的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树立宪法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公职人员和社会公民的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激励其忠于和维护宪法。(1)法治国家要求国家权力必须法治化,要求做到人权保障、良法之治、人民主权、民权保证、司法公正。对宪法的宣誓,就是对人民的宣誓。宣誓的过程,就是向人民许诺的过程,要求宣誓者明白自己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并切实保护公民各项合法权益。同时,对宪法的宣誓,就是宣誓效忠国家,认同宪法并加以遵守,时刻捍卫宪法的尊严,在宪法规定范围内更好地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2)法治政府的要义,是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阳光政府。向宪法宣誓是政府明确并履行好其服务职责的承诺,要求政府应全面、准确、及时公开政务信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政府公职人员来说,宣誓的过程,也是提醒其自我约束的过程,是对所担负的公务岗位职责和相应责任的宣誓。(3)法治社会要求社会公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向宪法宣誓,可以让社会公众对宪法有认同感,从而树立法律信仰,自觉履行法定权利和义务,形成守法的自觉性。对宪法的宣誓,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宣誓。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尊重宪法,确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理念,在整个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向宪法宣誓,是敬畏宪法的第一步。只有宪法在实际生活得到切实遵守,只有违反宪法行为被依法追究,法治的信仰才能真正树立,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十六、结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谈谈民主立法和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意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立法层面体现为民主立法,需要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立法层面体现为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具体体现为:其一,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其二,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十七、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原则,谈谈如何树立全社会法治意识解决生效裁判文书执行难的问题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原则,要求我们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体包括:其一,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其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也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在制定强制执行法,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的同时,加快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法律制度。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十八、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原则,谈谈坚持依法执政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我国当下最大的实际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从当下实际出发,处理好党与法律的关系,必须一方面坚持依法执政,另一方面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具体做到:其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其二,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发挥政策和法律的各自优势,促进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互联互动;其三,政法委必须长期坚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其一,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其二,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其三,党的纪律是党内规矩,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努力践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部署。十九、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原则,谈谈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和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的具体举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原则要求做到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要达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专门队伍,其一,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其二,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其三,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初任法官、检察官由高级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检察院统一招录,一律在基层法院、检察院任职。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一般从下一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优秀法官、检察官中遴选。法治专门队伍在司法活动中,还要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如做到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对司法掮客行为的坚决惩治、破除各种破坏司法公正性的潜规则等措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二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需要做到:第一,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政法综治机构、人民调解组织,发挥其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利益诉求,及时发现和掌握社会矛盾线索,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依据;第二,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和协商沟通机制。建立政府决策听证制度,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通过听证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听取和反映群众诉求;第三,建立完善社会救济救助机制。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努力让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