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五 写作(课时1)_第1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五 写作(课时1)_第2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五 写作(课时1)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五 写作(课时1)一、(2015济南)请以“那声音,常在心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1思维导图 2.思路分析(1)抓住中心词那声音。“那”,可以理解为“某种”。“声音”这个词是写作对象,要记录、描述印象深刻的、触动自己(某人)心灵的声音,如“晚归的自行车声”“祖父的拨浪鼓声”“老师的一句鼓励”“朋友的一句安慰”等声音。题目决定了文章必须要有对“那声音”的细节刻画,考生需要通过这个声音,再现场景,表达感悟。(2)审清修饰语常在心田。“常”是“经常、一直”的意思,表明多次;“在心田”是“记在心里、难以忘记”的意思。(3)比出弦外音题目的“留白”。我们不妨找一个相似的题目进行比较,如那声音,在我心中,一比可知,那声音,常在心田要凸显“常”,文章可以写“常在我心田”,也可以写“常在他(她)心田”;“心田”指内心、良心,如“滋润心田、心田洒扫、昧了心田”,与“心中”不同,多含褒义,要表现一种积极的体验或思考。还有,这种声音的制造者是谁?可以是人之音,也可以是物之音,也可以是自然之音等。(4)明确详写点突出中心。“常在心田”决定了在立意和材料选取上,要体现出某种声音“为什么会经常记在心里”。一定要写出“那声音”常在心田,常现耳边,每每遇到特殊事情的时候都会在心间响起,会警醒自己、激励自己、愉悦自己,因为它难忘,它对“我”(某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对“我”(某人)影响很大,引发“我”(某人)的思考,启迪“我”(某人)的人生这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且文章的立意要从这里体现。这样一来,思路就渐渐打开了。将思维向“五维”发散,即向亲情、校园、自然界、社会、艺术等不同的角度扩展,许多生活的场景就可以在记忆里被唤醒:可以写亲情幼时父亲晚归的自行车声、祖父的拨浪鼓声、妈妈的一声嘱托、父亲的一声叹息等;可以写校园老师的一句鼓励、同桌的一句安慰、队友的加油、同伴的呐喊等;还可以写自然界中优美动听的声音花开的声音、竹子拔节的声音、蝉鸣、蛙声、蛐蛐的叫声、雨水滴落的声音、荷叶在风中舒展的声音等;当然也可以写狐貂被杀前的哀鸣、树木被砍伐声等;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如车祸瞬间刺耳的刹车声、忧伤或悠扬的琴声等;可以写内心的声音名人的话语、梦想的声音、坚强的声音、感动的声音、自信的声音、历史的声音、文化的声音等。有比较才能有创新。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素材选出来,丰富多彩的立意也就可以呈现出来了。例如:给我们以感动、温暖,让人重拾信心、动力;让我们成长,给我们启示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为人处世的方法、走出困境的道路、成长道路上的坚持;声音承载我们美好的回忆有这样一些声音,每当它们响起,我们脑海中就会有那似曾相识的欢声笑语,就会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声音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改变,触动我们内心深处,让我们对生命、人生、生活有更深的思悟。二、(2016济南考纲)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不少于600字。一个小男孩种下一颗胡萝卜种子。他的妈妈说:“这颗种子恐怕不会发芽。”他的爸爸也说:“它恐怕不会发芽。”他的哥哥也说:“它恐怕不会发芽。”每天小男孩都把种子周围的杂草拔掉,然后浇上水。可是什么都没长出来。一天天过去,还是什么都没长出来。大家都不断地说:“这颗种子不会发芽的。”但是,每天小男孩仍然坚持拔掉种子周围的杂草,然后浇上水。终于,有一天,一棵胡萝卜长出来了,如同小男孩早就知道的那样。(选自路斯克劳斯胡萝卜种子)根据上述材料,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题目一: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题目二:种子发芽以后题目三:由胡萝卜种子想到的1思维导图2思路分析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原载于2015年浙江宁波中考语文试卷。这个题目与那声音,常在心田等命题作文不同,作文题目前多加了一则材料,这则材料对题目多了一重限定作用,审题的难度就加大了。审清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准确解读所给的材料,然后根据材料意旨解读作文题目。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办法:(1)审材料审对象。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有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大家,一粒种子等。审关系。围绕这一粒种子能否会发芽,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妈妈、哥哥以及大家的态度对比鲜明,材料意在用对比手法衬托小男孩的形象。审主旨句。“终于,有一天,一棵胡萝卜长出来了,如同小男孩早就知道的那样”,这句话暗示了主旨。(2)审题目抓住中心词种子。“种子”在原文材料中既指小男孩种下的胡萝卜种子,也指小男孩的“种子一定会发芽”的梦想和坚持,所以我们不难得出标题中“种子”可以实指一粒种子,也可以托物言志,喻指某个人的才能、个性、信念、理想等。审清修饰语“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我”限定写作主体是第一人称,这一点要注意,既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切身体悟,也可以采用拟人化手法。“就是”这个词展现的是一种自信和坚持,就像文中小男孩耐心地等待着,悉心地照料着,执着地相信着,面对大人们的质疑和否定,他坚持己见,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愿望,并尽全力去照顾它。“一颗”表明是一粒、一个。“会发芽”揭示了最后终于获得了回报,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比出弦外音”“明确详写点”。我们可以拟一个相似的题目与之比较,如我是一颗发芽的种子,比较可见,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与路斯克劳斯胡萝卜种子的故事紧密相连,我们不仅要关注故事的结局,更要关注过程,要看到在家人一次次质疑与否定下,小男孩执着坚定的态度和坚持恒久的行动,还要看到过程之漫长与小男孩之自信。“就是”要写出追求、努力的过程,要有对比映衬,突出艰难中的坚持,只需要在结尾或开头印证“会发芽”即可。在此基础上,选材立意,突出详写点,才不会偏离主题。接下来我们用“五维”发散法打开思路,使思维向亲情、校园、自然界、社会、艺术等不同的角度扩展。种子可以是自己在五个生活角度中的一个信念、一个梦想,可以是对某个兴趣或爱好的执着的爱,虽不被理解,但终因执着而使自己有所收获。如果是写一粒种子历尽艰辛最终发芽的过程,应该发挥想象,采用拟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故事,写出种子在地下成长中的艰难与顽强,对生命的渴望与向往,读来应像一篇唯美的童话,看似浅显,实则意蕴无穷注意规避三个误区:误区一:有些考生对材料的主旨没有完全把握,只看到结果胡萝卜种子在主人的精心照顾下发芽了,忽视了过程中别人的质疑与否定,忽视了小男孩的执着与坚持,只写从失败到成功,而其中的原因及过程中的遭遇,都偏离了材料的主旨。误区二:有些考生完全被故事框住,把作文写成了这个小故事的扩写,只是在这个故事里转圈,没有揭示出故事的内涵本质与深刻哲理,审题不够深刻,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