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信息概括。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孝文帝改革的意图、决心等方面分析。【答案】(1)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2(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等概括回答。第(2)问,可以从对皇室地位、政治秩序、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影响的角度回答直接与间接作用。【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3(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清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的特点,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固定服役期限等。第(2)问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答案】(1)特点: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影响: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1(2016郑州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郑克堂子产评传(1)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逐条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礼法结合、宽猛相济;保护工商业者;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等。【答案】(1)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了郑国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礼法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郑国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使郑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三点即可)(2)注重礼法结合;宽猛相济;保护工商业者;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02792148】材料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公元前118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其内容包括: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的器具和一定的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汉武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咸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刘玉峰汉武帝盐铁官营之得失(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盐铁官营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可知,汉初实行的盐铁私营政策导致商人势力强大并与中央对抗,不利于大一统帝国的形成;根据材料中“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可知,频繁的对外战争导致国家财政亏空,长期实行的盐铁私营政策无法解决现实的财政问题。 第(2)问,根据材料中“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可知,盐铁官营政策显著改善汉朝的财政窘况;根据材料中“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可知,盐铁官营政策使得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竞争领域取得绝对的主导权,挤压了私营手工业的生存空间;根据材料中“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可知,盐铁官员选拔的失误造成了官商合流和腐败现象泛滥。【答案】(1)实行盐铁私营政策;商人势力强大并与中央对抗;对匈奴战争需要大量经费,而中央财政困难。(2)打击了盐铁富商势力,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对匈奴用兵提供经费;民间私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空间狭小,处于劣势地位和附庸地位;私商的官员化,造成了官商合流和腐败现象。3(2016衡阳联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可知,出现了乡里制保甲制、乡官制职役制的趋势;根据材料中“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可知,出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乡村自治越来越弱的趋势。第二小问可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答,皇权逐渐加强、中央逐渐集权。 第(2)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时间是清末,从经济上来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发展;从政治上来说,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上,从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等考虑。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答对两点即可)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02792149】材料一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酬报之资”。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天下骚动。张居正病逝,改革事业也付诸东流。改革“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赵阳张居正改革成败刍议材料二考成法是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一项制度法令。六部、都察院根据考成法规定,把所属官员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在三本账簿上,并订立完成期限,再根据账簿中官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奖惩,做到赏罚分明。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考成法要求官员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不然没法向六部、六科及内阁还有都察院交代。汪成玉谈张居正改革的成效、原因及启示以“考成法”为视角(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考成法的特点。【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归纳为官员冗滥;根据材料一中“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归纳为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根据材料一中“国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塞外蒙古军队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归纳为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可知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根据材料一中“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可知与皇权发生了矛盾;根据材料一中“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可以看出张居正自身的性格弱点。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做到赏罚分明”可知考核内容明确,赏罚分明;根据材料二中“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可知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强化监督;根据材料二中“官员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可知考核方法操作性强;根据材料二中“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可知考核结果有实效性和权威性。【答案】(1)背景:官员冗滥,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原因: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与皇权发生了矛盾;张居正自身的性格弱点。(2)特点:考核内容明确,赏罚分明;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强化监督;考核方法操作性强;考核结果有实效性和权威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5(2016昆明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可知考试内容中西结合;根据材料一中“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可知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根据材料一中“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可知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第二小问可以从外部民族危机的严重、内部革命形势的发展、戊戌变法的推动、科举制自身的弊端角度进行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可知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第二小问,此观点是片面的,一方面要肯定科举制对辛亥革命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分析辛亥革命爆发是社会矛盾的产物。【答案】(1)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2)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简评:观点片面。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02792150】材料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除了俄国与巴尔干国家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然而,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在大不列颠、法国和德国,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1880年后,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实行老年与疾病的义务保险制。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然而,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