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 试题_1_第1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 试题_1_第2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 试题_1_第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 试题_1_第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 试题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重庆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1.从骨耜到石犁再到六角形铁锄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 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 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 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2. 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主要说明( )A. 传统农户男耕女织,基本可做到自给自足B. 家庭成员从事各行各业,一切生产生活所需均自己解决 C. 农民思想保守,不愿外出D. 农村物质丰富,农民生活富足3.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A. 筒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水排5. 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A. 鬼神迷信思想盛行B.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 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 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6.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土地兼并严重 人口增长的压力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 小农经济阻碍农耕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A. B. C. D. 7.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井渠 D. 翻车8.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 夏、商时期 B. 隋、唐时期 C. 战国、秦汉 D. 宋、元时期9.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犁牛耕的发明和推广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10. 下面是某人观察汉画像砖牛耕图后的感悟,正确的是A. 汉代农用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 汉代耕犁更有利于调节耕作深度C. 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 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11.下列对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 战国时期的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D. 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12.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 自耕农经济 B. 田庄式经济 C. 屯田制度 D. 租佃式经营13.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下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A. 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 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 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D.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14.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主要是因为( )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B. 边疆地区开发和内地城市繁荣 C. 商品经济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D. 土地集中的社会问题得以缓解15. 江南经济开发是我国古代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促进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有( ) 魏晋以来的北方人口南迁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唐宋海上贸易的发展 A. B. C. D. 16.民间谚语是时代特征的反应。如南宋时期,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了( )当时北方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南方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当时江南地区出现了农业高产区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A. B. C. D. 17.如图,关于犁耕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春秋战国发明 B. 操作灵活,便于控制耕地深浅C. 中国古代传统犁耕基本定型 D. 古代犁耕技术成熟18.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是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词。这个“幽灵”是指( )A.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英灵 B.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C. 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运动 D. 欧洲独立工人运动19. 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 科学社会主义者 B. 空想社会主义者 C. 巴黎公社领导人 D. 第一国际领导人20. 列宁曾说,1871年“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够还没有工人政党大多数工人甚至还不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方法”。列宁认为当时的法国()A. 工人政党还不成熟 B. 没有出现工人运动C. 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 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21. 一场革命爆发,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描绘了骑在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着“1776”(美国建国)“1917”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材料中谈到的革命应是( )A. 俄国二月革命 B. 俄国十月革命 C. 中国五四运动 D. 法国巴黎公社革命22. 巴黎公社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所有公社职员的工资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等。这些做法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主要有 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人民公仆工农联盟A. B. C. D. 23. 某同学以“冷战局面的形成”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以下是他选取的部分素材,其中不适合这个学习主题的是( ) A.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稿 B. 杜鲁门在1947年国会的演说稿 C. 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 D. 欧洲联盟的成立24.2013年张华同学与其父母一起到国外某地旅游,发现那里不同国家的人持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往。请你判断他们去的是( ) A. 西欧 B. 东南亚 C. 非洲 D. 南美洲25. 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它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它“像走纲丝一样长不了”,该组织是( )A. 联合国 B. 欧共体 C. 不结盟运动 D. 上海合作组织26.“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它隔离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下列对柏林墙的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A.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 B. 柏林墙的倒塌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C. 柏林墙的倒塌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 柏林墙的修建有效的抵制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7.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28.2013年3月26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五国领导人在南非德班举行第五次会晤,会议主题是“金砖国家与非洲:实现发展、融合、工业化的伙伴关系”。这表明( ) A. 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B. 金砖五国的各种利益趋于一致 C.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 D. 金砖五国合作共赢不再有竞争冲突29.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这样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头脑。”对此话理解准确的是( )A. 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解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B. 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体是必然的C. 统一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是必然的D. 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30.下图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了( )A. 两极格局下美苏对峙 B. 冷战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C. 苏联解体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综合题:共40分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 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明清农耕经济发展(美洲作物传入)(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的传人对中国明清的影响。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材料二材料三 共同体大部分原材料靠进口,而第三世界国家是共同体原材料的主要供应者。第三世界国家还向共同体供应棉花等农产品,第三世界国家是共同体的重要贸易对象进入70年代,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彼此协调立场,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使共同体与之签定洛美协定。共同体同意在不要求“互惠”的情况下让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45个国家的工农业产品自由进入共同体国家,共同体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帮助建立和扩大原料加工业、制造工业和其他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设施协定签定后,双方到1997年贸易额已达300亿美元,双方进出口基本平衡。以上材料均引自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目的。为此,它们在20世纪 60年代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格局?这种变化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CAADBDACBCBDBCDCACBDAADACDDCCD31. (1)模式: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发明与推广。(2)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精耕细作;脆弱性等。(3)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32. (1)目的:恢复和发展经济;摆脱美国的控制(或欧洲各国不想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