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基础字词,并理解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3、体会课文中对牧羊人的细节描写的语句,概括其人物形象;4、把握课文的思路,理解一般记叙文的写作思路;5、掌握课文的写作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采用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紧紧围绕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其具体内容;2、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谈谈你对牧羊人的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植树造林,种植希望和幸福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教学重点: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水滴石穿,靠是毅力和坚持,那么把荒地改造成一片沃土,仅仅靠一个人的毅力和坚持就够了吗?是否还需要更多的品质?那么究竟还要具备什么品质,我们一起来学习14课植树的牧羊人,看看课文的主人公是如何将荒地变成一片沃土,他的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1、 提前布置预习生字词,写上拼音,在文中标出字词;2、 课堂检查,讲解较难理解的字词;3、 在课文中标上段落;4、 课文所描述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牧羊人;植树)。三、 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1、 阅读训练。(1) 题目解说:“牧羊人”即放羊的人。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人公,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牧羊人本该以牧羊为业,为什么要植树呢?”(2) 快速地默读课文,并在文本中画出重点的词语、句子;(3) 听录音范读,感受朗读的感情。2、 感知思路,理解层次。(1) 全文共21段,给课文分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所写的内容。第一部分(1段):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设置了悬念,吸收读者;第二部分(220段):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第三部分(21段):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呼应开头(2) 思考与讨论:默读课文220段,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是如何描绘牧羊人挑选橡子?找出课文的句子,这说明了什么? “他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说明了牧羊人做事非常认真仔细。 “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体会句子中“轻轻地”“仔细地”这两个词语在文本的含义。 “轻轻地”“仔细地”饱含着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这些橡子寄托着牧羊人的希望和幸福。“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来他并不在意。”思考:牧羊人知道那是谁家的地吗?为什么他并不在意? 牧羊人不知道那是谁家的地。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这里荒无人烟,没有其他人家。对于牧羊人来说,谁家的地无所谓,因为他没有功利,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想改变这里荒凉干旱的面貌。“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老人植树带来的好处,树改变了这里的气候条件,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了。作者在文本中写到“只用了短短的时间,这里就重新充满了生气,又变得富裕了。”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在书本画出来。 四、小结。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有多伟大。仅仅凭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它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都能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2、预习“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景。板书设计。赞美牧羊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三见牧羊人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植树的牧羊人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情景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一、复习巩固,检测学习效果1、认读下列生字: (学生认读,教师出示拼音并评价)2、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文章为什么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二、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220段。思考: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的几次见面?每一次见面高原上都有什么变化?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题,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完成下列的表格: 课文按时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再见牧羊人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最后一次相见八十七岁;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题,加深理解。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2、“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3、“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4、“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四、自读课文,熟读精思,深入理解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五、回读课文,收获评价,总结拓展。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板书设计:初遇牧羊人55岁,平和安静荒地秃山,干旱无比。再见牧羊人身体还硬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