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宿迁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熟稔(rn) 翘首(qio) 玉墀(x) 力能扛鼎(gng)B. 迷惘(wng) 城垣(hun) 氤氲(yn) 高屋建瓴(ln)C. 窥视(ku) 聆听(lng) 淬火(cu) 方兴未艾(i)D. 跌宕(tu) 攫住(ju)吝啬(s) 惟妙惟肖(xio)【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考生应结合字形和字义来辨析。A项,“翘首”的“翘”应读qio,“翘”是多音字,读qio意思是“一头向上仰起”,读qio意思是“举起,抬起,向上”“特出”。“玉墀”的“墀”应读ch,意思是“宫殿前的石阶”。B项,“城垣”的“垣”应读yun,意思是“墙”。“高屋建瓴”的“瓴”应读lng,“高屋建瓴”意思是“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瓴”,盛水的瓶子。D项,“跌宕”的“宕”应读dng,“跌宕”意思是“事物多变,不稳定;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 的组成部分。 这恶魔似的铁马,那 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 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学样式,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有着 的作用。A. 不容置疑 震耳欲聋 举足轻重 B. 不容置疑 振聋发聩 举重若轻C. 不容置喙 震耳欲聋 举重若轻 D. 不容置喙 振聋发聩 举足轻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不容置喙”,不容许插嘴。第一句中是说肖邦艺术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无可怀疑,应使用“不容置疑”。“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第二句中是说机器喧嚣声很大,应使用“震耳欲聋”。“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第三句中是说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之大,应使用“举足轻重”。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如“震耳欲聋”与“振聋发聩”,前者是指具体的声音,形容声音之大,后者是指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如“举足轻重”与“举重若轻”,前者是说地位之重,后者形容能力之强。3.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C.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D.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题干明确考查的方向比喻。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俱全,比喻词一般为“像”“好像”“宛如”“如”“仿佛”等;暗喻,本体、喻体、比喻词俱全,比喻词一般为“是”“成了”“成为”“变成”等;借喻,只有喻体,本体和比喻词皆无。B项,“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句中虽有比喻词“仿佛”,但没有喻体,故不是比喻。A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中把浪花比喻成“雪”,使用了借喻的修辞。C项,“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句中把柳妈的脸比喻成“核桃”,是比喻中的明喻。D项,“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句中把娴静时的林黛玉比喻成照水的姣花,把行动时的林黛玉比喻成扶风的弱柳。4. 下列诗词中,描写的季节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B.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C.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D.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答案】D.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骊山北构而西折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C.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考生应先明确加点字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或担任的成分来辨析活用类型。“骊山北构而西折”,“北”和“西”都是方位名词,在句中放在动词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应活用为状语,“向北”“向西”;D项,“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是方位名词,“而”是连词,连接的应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故“下”应活用为动词,自取下策;ABC三项都是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向东,“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向上,“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6.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特殊句式。首先应了解特殊句式的种类,一般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以及被动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宾语前置,然后要把握每种句式的特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是否定判断句,“于”,被,是被动句,也是介宾短语后置句。A项,“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被动句。B项,“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于”,比,是介宾短语后置句。C项,“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异态之山水”。D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提宾。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为中书侍郎。秦王坚行至尚书,以文案不治,免左丞程卓官,以王猛代之。猛日亲幸用事,宗亲勋旧多疾之,姑臧侯樊世,本氐豪,谓猛曰:“吾辈耕之,君食之邪?”猛曰:“非徒使君耕之,又将使君炊之!”世大怒曰:“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不然,吾不处世!”猛以白坚,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八月,以猛为中书令,领京兆尹。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秦丞相猛至长安,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猛辞曰:“元相之重,复总督戎机,以伊、吕、萧、邓之贤,尚不能兼,况臣猛之无似!”章三上,秦王坚不许。猛为相,刚明清肃,善恶著白,劝课农桑,练习军旅。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建元十一年六月,猛寝疾,秦王坚亲为之祈宗庙。猛疾少瘳,上疏曰:“臣闻报德莫如尽言,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坚览之悲恸。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卒。坚比敛,三临哭,谓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选自三国志、资治通鉴,有删改)7.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亲勋旧多疾之 疾:憎恶B. 善恶著白,劝课农桑 课:征税C. 猛日亲幸用事 用事:当权D. 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故事:旧例8.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猛以白坚 作师说以贻之B. 与猛争论于坚前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 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 客有吹洞箫者D.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文中指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B. 领:文中指兼职,与官员任职相关。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拜”“除”“辟” “致仕”“乞骸骨”等。C. 社稷:本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用“社稷”来借指国家。D. 下车: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源于礼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2)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11. 王猛病中给秦王苻坚进献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答案】7. B 8. C 9. B 10. (1)七月,苻坚亲自到王猛的宅第探望他的病情,并拿身后国事询问他。(2)上天不想让我平定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这么快就夺走了我的王猛呢?(3)陈涉、吴广号召起义,函谷关被攻破(被攻占),项羽(楚人)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化为)了一片焦土。 11. 建功立业要善始善终;我死后暂不要攻打晋;逐步消灭鲜卑、西羌,以保江山安定。【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善恶著白,劝课农桑”,“课”如解释为“征税”,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第五段说“猛为相,刚明清肃,善恶著白,劝课农桑,练习军旅。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意思是“王猛担任宰相,刚正贤明,清廉严肃,褒贬鲜明,劝勉督促农耕桑蚕,训练军队。因此国富兵强,战无不胜”,由此可知,“课”应解释为“督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C项,两个“者”都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A项,“猛以白坚”,“以”后省略代词“之”,“以”是介词,把;“作师说以贻之”,“以”是连词,来。B项,“与猛争论于坚前”,“于”是介词,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是介词,比。D项,“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之”处于主谓之间,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之”放在动词后,是代词,代秦。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之”,前者放在主谓之间,后者放在动词之后,故用法不同;如“于”,前者前面是动词,后者前面是形容词,故用法不同。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致仕乞骸骨等”错误,“致仕”、“乞骸骨”并非指授予官职。“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至”,到;“第”,名词,宅第,府第;“视”,探望;“访以后事”,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后事访之”,拿身后国事询问他。第二句中,“平”,平定;“一”,统一;“六合”,天下;“何也”,为什么呢。第三句中,“函谷举”,被动句,“举”,被攻占;“炬”,名词做动词,放火;“可怜”,古今异义,可惜;“焦土”,名词做动词,变成焦土。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王猛病中给秦王苻坚进献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王猛病中的内容,再圈出他对秦王苻坚所上奏折或所说的话,该信息主要在最后一段,如“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这是说建功立业要善始善终,如“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这是让秦王苻坚暂时不要攻打晋,同时逐步消灭鲜卑、西羌,以保江山安定。参考译文:王猛,字景略,北海郡剧县人,担任中书侍郎。前秦王苻坚巡视到了尚书省,因为文牍案卷凌乱,便罢免了尚书左丞程卓的官职,任命王猛取代他。王猛日益受到宠幸执掌政权,王室亲属以及有功的旧臣都十分憎恶他。姑臧侯樊世,本是氐族的豪强,他对王猛说:“我们耕种土地,你坐享其成吗?”王猛说:“不仅让你耕种土地,还要让你做成熟食!”樊世勃然大怒,说:“一定要把你的脑袋悬挂在长安城门上,不这样,我就不活在人世!”王猛把这些告诉了苻坚,苻坚说:“一定得杀掉这个氐族老夫,然后群臣百官才能恭敬从命。”恰好这时樊世进宫商讨事情,和王猛在苻坚面前争论起来,樊世想起身击打王猛,苻坚大怒,把樊世杀了。从此,群臣百官见到王猛都连大气也不敢出。 八月,任命王猛担任中书令,兼任京兆尹。光禄大夫强德是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凶,骄纵蛮横,抢人财物,是百姓的祸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强德,奏章上报(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强德)就已经陈尸街市。苻坚(见到奏章后)迅速派使者来要赦免强德,但为时已晚。(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痛恨邪恶,纠正冤案,没有所顾忌的事情,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戚有二十多人,朝廷震动,奸猾之辈屏声敛气,境内路不拾遗。苻坚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前秦丞相王猛抵达长安,又加任都督中外诸军事。王猛推辞说:“丞相已经事务繁重,又总领督察军务,凭借伊尹、吕望、萧何、邓禹那样的才能,尚且不能兼备,何况臣王猛这样不肖呢!”(表示辞让的)表章呈上了多次,前秦王苻坚不同意。王猛担任宰相,刚正贤明,清廉严肃,褒贬鲜明,劝勉督促农耕桑蚕,训练军队。因此国富兵强,战无不胜,秦国很太平。建元十一年六月,王猛患病卧床不起,前秦王苻坚亲自为他向宗庙祈求神灵。王猛的病情稍有好转,就上疏说:“臣听说回报恩德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尽情直言,谨以我行将完结的生命,私下里向陛下进献剩下的一点忠诚。臣想到陛下威德功业震动八方,声望教化照耀天下。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的人不一定善终,所以古代的圣哲帝王,知道建功立业的不易,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臣盼望陛下能够追随前代的圣哲帝王,这是天下的大幸。”苻坚看了王猛的上疏,十分悲痛。七月,苻坚亲自到王猛的宅第探望他的病情,并拿身后国事询问他。王猛说:“晋朝虽然偏居长江以南,但他们是正宗相沿,上下安定和睦,臣死了以后,愿不要把晋朝作为图谋的对象。鲜卑、西羌,是我们的仇敌,最终也要成为我们的祸患,应该逐渐消灭他们,以使江山安定。”说完这话,王猛就死了。苻坚亲自参与王猛入殓仪式,多次前往痛哭,并对太子苻宏说:“上天不想让我平定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这么快就夺走了我的王猛呢?”依照汉代霍光的旧例安葬了王猛。三、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秋日写怀黄仲昭一官南北总穷途,浮世逢人笑腐儒。囊里无钱还药债,门前有客索诗逋。满天风露鸣蝉乱,万里烟云旅雁孤。一片归心留不住,非因故国有莼鲈。12. 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写景艺术。13. 本诗题为“秋日写怀”,全诗抒写了诗人哪些情怀?请简要概括。【答案】12. 夸张(满天、万里);视听结合(鸣蝉为听觉所闻,烟云、孤雁为视觉所见);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宏阔、苍茫的秋景图。 13. 仕途不顺的苦闷;生活清贫的无奈;才情出众的自负;孤身漂泊的伤感;归心难留的乡思;弃官归隐的淡泊。【解析】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艺术”,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鉴赏的角度,主要有修辞角度、动静虚实角度、感官角度、色彩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等。然后分析诗句的内容,“满天风露鸣蝉乱,万里烟云旅雁孤”,诗句主要写了“风露”“鸣蝉”“烟云”“旅雁”,风露、烟云、旅雁都是眼睛所见之景,鸣蝉是听觉所闻之声,故可以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即感官角度)分析;诗人在写风露的时候用了“满天”一词,写烟云的时候用了“万里”一词,这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写鸣蝉用了“乱”一词,写“雁”用了“孤”一词,暗含了诗人的情感,与诗人身在旅途的心境一致,这是使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考生可以从这些角度来赏析颈联,诗人借助这些手法描绘了一幅宏阔、苍茫的秋景图。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题为秋日写怀,全诗抒写了诗人哪些情怀?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秋日写怀”,“秋日”点明季节,暗含了情感;首联“一官南北总穷途,浮世逢人笑腐儒”,身居一官,走南窜北,因清正廉明被讥为“腐儒”,流露出仕途不顺、抱负不为人理解的苦闷;颔联“囊里无钱还药债,门前有客索诗逋”,前一句连还药债的钱都没有,可见囊中羞涩,流露出生活清贫的无奈,后一句写门前有客索要诗作,暗含才情出众的自负;颈联“满天风露鸣蝉乱,万里烟云旅雁孤”,诗人远离故土亲人,恰如孤雁,流露出孤身一人四处漂泊的伤感;尾联“一片归心留不住,非因故国有莼鲈”,前一句以留不住的“一片归心”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后一句以“莼鲈”之典故流露弃官归隐的想法,并非故里有莼羹鲈脍(均为村野美味)”,实为居官艰难之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题干问的是“哪些情怀”,这就提示学生答案并非一点,考生应结合诗歌四联的具体内容分析。四、名句名篇默写1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2)位卑则足羞,_。 (韩愈师说)(3)前村深雪里,_。 (齐己早梅)(4)辘辘远听,_。 (杜牧阿房宫赋)(5)_,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6)人间如梦,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7)可堪回首,_,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书生意气,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官盛则近谀 (3). 昨夜一枝开 (4). 杳不知其所之也 (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 一尊还酹江月 (7). 佛狸祠下 (8). 挥斥方遒【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生”“谀”“杳”“尊”“酹”“佛狸祠”“斥”“遒”等。五、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沙漠中的旗杆林清玄 楼兰,是中国西北方一个最神秘的国度。 因为它在汉朝以前就创造出非常伟大的文明,它介于中国与大宛国之间,国力十分强盛。汉武帝派遣大使到大宛去,常常被楼兰挡道,甚至击杀,即使强悍如汉武帝对这个远在边塞的强国也莫可奈何。 这样一个武功文治都强大的国家,一直到隋唐,历史上都还记载楼兰的种种。它消失的时间却是一个历史的大迷题,只知道唐朝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楼兰古国了,对该国的文明也完全无知。 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探险家、考古家才开始挖掘出楼兰的废墟,并在其中找到铜器、陶片、织物、雕刻木器、书简等遗物;人们才知道,原来早在汉朝以前,楼兰已经是高度文明的国家,它的文明甚至不逊于中原地区。 大陆的考古队曾在楼兰遗址挖出一具震惊世界的女尸。她身上穿的衣服、头上戴的帽子十分讲究。有考古学家说,她可能还是个新娘我看过杂志报导的图片,也看过纪录电影中的楼兰女尸,当时曾令我相当悲哀。如果她真是一个新娘,却在新婚之夜,整个国家被沙土埋没,那是她在最黄金的年代里遇到最暗淡可怖的事件。可惜,楼兰国所在地始终没有再发现别的完整尸体,当然也没有她的丈夫,我的悲哀只是个人的玄想罢了。 说到楼兰的玄想,由于它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如谜一样开始,也如谜一样地消失,才成为近代武侠小说家经常玄想的题材。从武侠小说中得来的想像是,楼兰国的男人总是挺拔而有超凡的武功,女人总是秀美而温顺,它的宫廷和中国一样,有雄伟的建筑,人人穿着华丽的盛服。 这也只是武侠作家心中的楼兰,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就在他的名作“楚留香系列”中有过惊人的抒情描写。至于真实的楼兰情况是无人能知的,连“楼兰新娘”都无法给我们一点回答。我想真正的楼兰可能没有小说中那样美,却由于它的早夭,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像天地;也因为它身处大漠,它的消失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悲壮的感情。 楼兰的影响不仅及至武侠小说家,民间也留下许多传说。据说楼兰城内有一位外来的教师,由于为人仁慈慷慨,深为当地人敬重爱戴。有一天黄昏来了一位道士模样的老人,告诉他:“本城今夜将有大风来袭,你闻到风声,应立即走出门外,到那根竖立在空地中央的旗杆前,闭上眼睛,环绕旗杆疾走,不可稍停,必须等到风止之后,才可睁开眼睛,千万记住。”老人说完话,便匆匆辞去。 到午夜时分,外面果然刮起强风,来势甚猛,声如雷鸣。他急速走出屋外,直奔旗杆,绕着旗杆闭目疾走,但觉狂风挟着沙粒,一阵阵不断袭来,他感到像在一片波涛中浮沉飘荡。 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他因疲乏而不能疾走,举步维艰,终于昏倒过去。当阳光把他晒醒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一片黄沙上,四野寂然,整个楼兰已消失无踪,只剩一片苍莽荒漠。 最初,他以为只是被狂风吹到另一个沙漠。及至发现身旁一根两三尺的木桩,原来是昨夜他绕着疾走的高达二三十尺的旗杆,他才相信楼兰国和所有人已经和旗杆底部一起埋进流沙之中,他自己因为一直绕旗杆疾走,始终站在风沙上,才不被淹没。 读完这个传说,我掩卷长叹。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大自然的威力下,存亡竟只在一夕之间,只留下一个凄凉的传奇故事。 楼兰的传说,经过历史洗礼后有一种凄然的美,但也不能为楼兰证明什么,只能证明它灭亡的快速。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人,在时空中的生命何其短促! 生命的路有时真像沙漠中无涯的黄沙,旗杆是沙漠中的理想,一个唯一可以凭借的事物。如果生命能绕着一个不动的理想疾走,终可以走出一条生路的吧!楼兰如谜,它留下的传奇,却给我这样新的启示。(选自白雪少年,有删改)15. 本文从哪些方面阐明楼兰这个神秘国度曾经存在过?请简要说明。16.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17. 文中用大量笔墨写楼兰教师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18. 文章标题为“沙漠中的旗杆”,请探究其丰富意蕴。【答案】15. 历史记载;考古发现;武侠小说家玄想题材;民间传说。 16. 比喻(声如雷鸣,一片波涛);听觉(刮起强风,声如雷鸣)和触觉(狂风挟沙,不断袭来)相结合;以及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或想像)(使他感到像在一片波涛中浮沉飘荡);细节描写(或精炼动词)(走出、直奔、绕着、疾走);环境恶劣,惊心动魄,使人如临其境。 17. 楼兰教师铭记老人指点奇迹生还的传说,是楼兰古城存在的民间证据;照应文题,与第一节“最神秘的国度”相照应,让楼兰古城的曾经存在充满神秘色彩,与前文三个方面证据相照应,也为文末作者关于“理想与生命”的启示作铺垫;丰富文章主题,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18. 是楼兰经历风沙之后留下的唯一标识,是楼兰教师活下来的凭借;代指楼兰古城,它曾创造高度文明,是西北方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是一个生命,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存在过的标志;象征着人生理想,启示我们要想走出人生困境,必须坚守一方理想,不停向前。【解析】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从哪些方面阐明楼兰这个神秘国度曾经存在过?请简要说明”,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第三段说“一直到隋唐,历史上都还记载楼兰的种种”,这是历史记载的角度证明楼兰的存在;第四段“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探险家、考古家才开始挖掘出楼兰的废墟,并在其中找到铜器、陶片、织物、雕刻木器、书简等遗物”,这是从考古角度证明楼兰的存在;第六段“说到楼兰的玄想,由于它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如谜一样开始,也如谜一样地消失,才成为近代武侠小说家经常玄想的题材”,这是从武侠小说家玄想题材角度证明楼兰的存在;第八段“楼兰的影响不仅及至武侠小说家,民间也留下许多传说”,这是从民间传说角度证明楼兰的存在。16. 题干问的是“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首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到午夜时分,外面果然刮起强风,来势甚猛,声如雷鸣。他急速走出屋外,直奔旗杆,绕着旗杆闭目疾走,但觉狂风挟着沙粒,一阵阵不断袭来,他感到像在一片波涛中浮沉飘荡”,这段文字是写楼兰的风沙,“声如雷鸣”“像在一片波涛中”,这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风声比作雷鸣;“风声”是听觉,狂风挟沙不断袭来是触觉,听觉和触觉相结合;“使他感到像在一片波涛中浮沉飘荡”是人物的感受;“走出”“直奔”“绕着”“闭目疾走”是人物的动作,是细节描写,借助这些方式把那场淹没楼兰的风沙写得极其恶劣,惊心动魄,使人如临其境。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 ;表现手法(次之) ;表达方式(其次) ; 文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考生可以从修辞、感官、遣词造句等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用大量笔墨写楼兰教师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材料安排的意图。文章用四段文字来写楼兰教师的传说,从文中来看,楼兰教师铭记老人指点奇迹生还,这是楼兰古城存在的民间证据,材料中写楼兰教师绕着旗杆疾走,材料中的“旗杆”与文章标题“沙漠中的旗杆”相照应;楼兰教师奇迹存活充满了神奇色彩,这与第一节中“最神秘的国度”相照应,让楼兰古城充满了神秘色彩,增加了文本的阅读趣味,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也与上文所写的历史记载、考古发现、武侠小说家玄想题材、民间传说的证据相照应,为最后一段“生命的路有时真像沙漠中无涯的黄沙,旗杆是沙漠中的理想,一个唯一可以凭借的事物。如果生命能绕着一个不动的理想疾走,终可以走出一条生路的吧”的启示做了铺垫。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探究标题“沙漠中的旗杆”的“丰富意蕴”,这是探究文章标题的意蕴。首先理解其表面意,然后挖掘其深层意。然后到文中圈出与“沙漠中旗杆”相关的文字,从局部来看,文章中写楼兰教师因围绕旗杆疾走而存活,“及至发现身旁一根两三尺的木桩,原来是昨夜他绕着疾走的高达二三十尺的旗杆,他自己因为一直绕旗杆疾走,始终站在风沙上,才不被淹没”,此处的“旗杆”是具体的实物,是楼兰教师存活下来的凭借,是楼兰经历风沙之后留下来的唯一标识;从全文来看,“沙漠中的旗杆”指的是楼兰古城,是“中国西北方一个最神秘的国度。它在汉朝以前就创造出非常伟大的文明”;从结尾来看,“生命的路有时真像沙漠中无涯的黄沙,旗杆是沙漠中的理想,一个唯一可以凭借的事物。如果生命能绕着一个不动的理想疾走,终可以走出一条生路的吧”,此处的“旗杆”象征着人生理想,启示我们要想走出人生困境,必须坚守一方理想,不停向前。六、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汪曾祺:被忽略的大师王 干上个月,汪曾祺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去世19年了,他的名字却反复地被提起,这让我感慨。但翻开当代文学史,汪曾祺的地位有些尴尬,他在潮流之外,在专章论述之外,常常处于“还有”之列。总之,这样一个大师被忽略了。汪曾祺为什么会被忽略?纵观这些年被热捧的作家常常是踩到“点”上,引发人们的关注。形成中国文学的“点”,大约由两个纵横价值标杆构成:纵坐标是沿袭已久的革命文学传统价值,横坐标则是外来的文学标准。而汪曾祺的作品,恰恰在这两个价值标杆之外。革命文学传统语境中的文学史评判规则,是以革命的价值多寡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此,汪曾祺难以占据文学史的重要位置,很容易被划入到休闲淡泊的范畴。长期以来,汉学家的评价系统是通过翻译来了解中国的文学作品。汪曾祺正好是最难以翻译的中国作家之一,翻译造成的语言流失,无异于釜底抽薪。新时期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热潮,为何又将汪曾祺置于边缘?这要从汪曾祺的美学趣味说起。汪曾祺无疑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他心仪的作家正好是国内现代主义热潮中不受追捧的西班牙作家阿索林。在翻译到中国的外国作家里,阿索林还算不上响亮的名字,他在中国的影响,远远不能和那些现代主义的“明星”相比。而今,当中国文学回归理性,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汪曾祺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汪曾祺的价值首先在于连接了曾经断裂多时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作家,在文脉上是刻意要和“五四”文学划清界限的,因而,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隔着一道鸿沟,汪曾祺是填平这道鸿沟的人。汪曾祺早年的鸡鸭名家和晚年的岁寒三友放在一起,是同一个汪曾祺,而不像女神和东风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郭沫若。现在人们发现汪曾祺在受到他尊重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外,还受到了“五四”时期作家废名的影响。废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境遇不如沈从文,但废名在小说艺术上的追求,对汉语言潜能的探索,却是不应该被忽略的。而正因为汪曾祺优雅而持久的存在,才使得废名的名没有废,才使得废名的作品被人们重新拾起,才使得文学史有了对他重新评估、认识的可能。汪曾祺用他的作品重新照亮了沈从文,照亮了废名,也照亮了文学史上常常被遮蔽的角落。如果就作品的丰富性和成熟度而言,汪曾祺已将沈从文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发展到一个新高峰。汪曾祺成功地继承了老师淡化意识形态的叙事风格和诗化、风俗化、散文化的抒情精神,但他将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是了不起的创举。汪曾祺那双明亮、童心的眼睛,让他在生活中发现了一般人忽略或不以为然的诗意。像大淖记事受戒这类乡村生活的题材自然会诗意盎然。而在 岁寒三友徙等市井题材的小说中,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汪曾祺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汪曾祺的价值还在于他用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美感的认同。早在现代主义文学风起云涌时,他就反复强调“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时过30多年,当我们在寻找呼唤“中国叙事”时,蓦然回首,发现汪曾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文本。汪曾祺还打通了文学创作与民间文学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分子精神、文人传统、民间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选自2016年6月辽宁日报,有删改)19.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汪曾祺在文学史上被忽略的原因。20.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1. 作者为什么称汪曾祺为“大师”?请简要说明。【答案】19. 汪曾祺作品不符合革命文学传统价值标准;翻译造成的障碍影响汉学家评价;美学趣味上受到阿索林影响,不符合现代派文学的价值体系。 20. 汪曾祺扩展和延伸了沈从文的审美精神;废名因汪曾祺而受到世人重视;汪曾祺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价值标杆之外的文字美感、审美情趣等文学本质的关注;这句话肯定了汪曾祺对现代文学史评价体系作出的重要贡献。 21. 有助于中国文学回归理性和民族文化自信重新确立;连接了曾经断裂多时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照亮了大师(沈从文、废名),弥补文学史的不足;将写作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作品充满诗意;激活了传统文学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的美感的认同;打通了文学创作与民间文学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分子精神、文人传统、民间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解析】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语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汪曾祺用他的作品重新照亮了沈从文,照亮了废名,也照亮了文学史上常常被遮蔽的角落”,这句话在第八段最后,“照亮了沈从文”“照亮了废名”“照亮了文学史上常常被遮蔽的角落”是关键点,第九段说“如果就作品的丰富性和成熟度而言,汪曾祺已将沈从文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发展到一个新高峰”,根据这一内容可以解释“照亮了沈从文”,第八段说“而正因为汪曾祺优雅而持久的存在,才使得废名的名没有废,才使得废名的作品被人们重新拾起,才使得文学史有了对他重新评估、认识的可能”,根据这一内容可以解释“照亮了废名”,文章最后一段“汪曾祺的价值还在于他用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美感的认同”,根据这一内容可以解释“照亮了文学史上常常被遮蔽的角落”。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称汪曾祺为大师?请简要说明”,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章第二到五段主要是分析汪曾祺在文学史上被忽略的原因,第六段说“而今,当中国文学回归理性,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汪曾祺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由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域应在下文,第七段说“汪曾祺的价值首先在于连接了曾经断裂多时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第八段“而正因为汪曾祺优雅而持久的存在,才使得废名的名没有废,才使得废名的作品被人们重新拾起,才使得文学史有了对他重新评估、认识的可能”,第九段“汪曾祺成功地继承了老师淡化意识形态的叙事风格和诗化、风俗化、散文化的抒情精神,但他将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是了不起的创举”,第十段“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汪曾祺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第十一段“汪曾祺的价值还在于他用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美感的认同”,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七、作文22.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以“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017年12月21日,“汉语盘点2017”年度国内字评选揭晓,“享”字以最高票当选。在当下,我们总与“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享受、或分享、或共享【答案】分享快乐蜗居在教室的一角,耐心地听历史老师对于历史事件的精辟解说。教室里有一点点吵闹,但我一直保持固有的冷静,同桌只能无趣地转过头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的知识验证方法试题及答案
- 药品可及性与医疗公平研究试题及答案
- 考研现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 系统架构设计师的职业定位与未来发展试题及答案
- 航务面试题及答案
- 电工考试题型及答案
- 药剂学复习攻略的有效性评价试题及答案
- 西医临床考生必读试题及答案
- 育婴师如何设计学习计划试题及答案
- 医疗社工笔试题及答案
- 游戏情感化设计研究-洞察分析
- 《食疗与慢性病》课件
- 【MOOC】理解马克思-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XRD基本原理》课件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2024年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度(4篇)
- 【MOOC】大学公共体育-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通讯设备故障处理预案
- 帝豪EV450维修手册
- 旅游专业模拟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 数字经济学-教学案例及答案 唐要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