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刺灸法 总 论 概说: 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 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刺法:1 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 2 后称“针法”,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 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 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 的方法。 灸法:古称“灸若”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 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 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 疗法。 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 ,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 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一 针具的起源与起源 1 旧石器时代:利用一些简单的、不加磨制的石块 做 为生活和日常用具。 2 新石器时代: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又逐渐能加工 制造各种不同形状的石斧、石刀和石针等工具。 3 “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于刺痈肿、 排脓、放血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针灸治疗的工 具。 4 据考:在山顶洞人文化时代(距今有6000-7000年前) 已能制造比较精细的骨针、竹针,这些骨针,很有 可能是被用来作为医疗工具。 5 夏、商、周时代,随着冶金术的发明,进入青铜器 时代,此时针具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 6 2000年前,就已经能应用金、银制造金针、银针等 医疗工具。 7 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冶金技术日益提高,出现了 不锈钢制成的针具,由于这种毫针具有许多优点, 现在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20世纪的后50年,针 具的品种亦趋向多样化,如电针、光针、磁针等也 相继问世,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二 刺法的起源与发展:随着针具不断变革,针刺方法也 不断发展。 内经:为早期的医学著作,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 法,其论述颇为精辟和全面。 a) 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 b) 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 捻 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等,为 后 世针刺手法奠定了基础。 难经: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 颇大。 到了金元时期,又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 间针刺学说。 4 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 9 9 近代,针灸学术有很大的发展。针刺手 法的 研究也进入一个 8 10 新的历史时期,从文献考证到临床观察 ,从实验研究到规律性的探索,均做了大量 的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目前,传统针刺手法越来越受到重视,针 刺手法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灸法的起源:“灸”与火关系密切。早在远古时代已经懂 得以火取暖、熟食如周口店发掘的含骨化石地层中,就发 现有遗留的灰烬和烧过的动物骨骼或土石。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 从而得到了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法的起源。 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 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为主要灸料。 艾,因普遍生长,又因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 缓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 二 灸法的发展: 灸法在中国已有久远的历史,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 发掘的汉墓,在出土的帛书中,记载了经脉灸法的 就有3篇,是目前发现的“内经”以前最早的珍贵文 献。 “内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 针灸大成”等书籍对针灸都有所记载。 灸法治病,最初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较 多,且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病。 现代灸法则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减轻患者接受灸疗的 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多种灸法 ,如艾条灸、药条灸、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 灯火灸等。 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用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 片、蒜片 、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灸法已为人类的疗保健 事业做出 了较大的贡献。 三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针刺与艾灸都是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因此针刺与艾灸本身就包含着刺激量等有 关量学的问题。 实践证明,刺法、灸法的相关量学要素是关系疗效的 关键还节 之一。 一 刺法的量学要素:刺法的含义很广,但以毫针刺法为主。 广义的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 具体手法操作的强度与时间、留针时间的长短等。 狭义的刺法量学要素:指 1 与毫针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 2 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 (一)刺激的强度: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 的强 弱而实现的。从生理角度来说,外加刺激必须 达 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细胞的兴奋的条件。 同样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是激发经络功能的基 本 条件。 在毫针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 志, 也就是说能使针下产生得气的最小刺激强度是 激 发经气功能的阈刺激量。 总体而言,通过得气的强弱来判断刺激量的大 小, 分为: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刺激量。 轻者:针下感应柔和 中者:针下感应明显 重者:针下感应强烈 又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度来决定 刺激量的大小。 1 当捻转的角度小于90度,60次/分时,刺激量为轻 度 2 当捻转的角度在90-180度之间,频率在60-90次/分 之 间,刺激强度为中度 3 当捻转的角度大于180度,频率大于90次/分以上时 , 刺激量为重度。 4 当提插的幅度小于0。3厘米,频率小于60次/分时 , 刺激量为轻度 5 当提插的幅度在0。3-0。5厘米之间,频率在60-90 次/分之间,刺激量为中度 6 当提插的幅度大于0。5厘米,频率大于90次/分时 , 刺激量为重度 7 在捻转、提插操作中,当术者手、腕、臂同时用力 时, 刺激量就大,若仅用手指力量刺激量就小。 以上量学操作要素是基本的概念,但在临床上可根据具 体情况适当加以变化。 (二) 刺激的时间 针刺刺激触发动作电位的条件,不但要有足够的强度, 而且还要有最短而又有效的刺激作用持续时间。如果刺 激作用时间过短,无论刺激强度多高,也不能触发动作 电位。同样针刺强度足够时,也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才 能达到期发经气的作用。 1 在施行针刺手法时,作用力持续的时间直接关系着疗 效因为,这关系到一次针刺是否达到了有效的刺激治 疗量 2 古人论述针刺时以“得气”为标志,但临床实践证明 , 仅仅以“得气”作为一次有效的治疗量是不够的, 必须注意得气持续的时间。 3 现代研究证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在风池 穴用捻转手法持续 13 分钟常会有明显的治疗作 用,如果仅仅使局部“得气”后,不再持续行针, 治疗作用较差急性胃痛、呕吐、牙痛、晕车时, 针刺手法持续1-3 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 有效的刺激量。尤其是当要达到气至病所时,更 要持续操作足够的时间。 4 因此,根据患者具体病证和情况,确定作用力持 续的最佳时间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5 刺激强度的变化率也不可忽视,如果刺激强度增 加过慢,尽管达到了阈(yu)强度也不能触发细胞兴 奋。 6 在毫针操作中,由于患者自身的敏感性不同,对刺 激阈的要求也不一样,要注意针刺刺激强度的及时 增加和调整。 7 如果持续操作时间较长,要注意捻转及提插手法的强 度、频率及幅度,如果长时间用固定的刺激参数, 人体可能会产生耐受性,而降低针刺效应。 8 古人已经认识到要正确掌握针刺作用持续的时间 ,及 时进行下一次治疗。每一次针刺治疗后,其作用 会持 续一定时间,这又因病种而异。 9 现代研究表明,中风患者常常在针刺治疗后约20分 钟,脑血流改善明显持续6小时左右即明显衰减, 这 就表明在6小时后应进行第2次治疗。 又如偏头痛发作期间,慢性阑尾炎腹痛发作时, 每 日针刺2-3次,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二 灸法的量学要素: 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包括 : 1 艾炷的大小和状数 2 艾条施灸距离 3 施灸时间的长短 这些量学要素都与病种、患者具体情况有密切关系, 在临床中应注意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出灸法的量学方案 可明显提高疗效。 1 古代将用于灸法的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 即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 2 艾炷的大小一般按枣(橄榄)、莲子、玉米粒、苍耳子、 麦粒计量。 3 艾炷越大,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 一般3-7壮。 4 艾炷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黄豆;大者如 枣,中者如莲子,可根据需要而选用。 5 艾条施灸(除特殊操作要求外)一般约距离皮肤2-3厘 米,以不引起灼痛为度。 6 时间为10-15分钟。 7 艾条距离皮肤的距离越大,刺激量越小;距离越小, 则刺激量越大。 8 施灸的时间越长,刺激量就越大。 9 一般初灸时,每日 1 次,3次后,改为2-3天1次。 急性病可每日灸2-3次。 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 毫针刺法 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一) 毫针的构造:包括 1 针尖 2 针身 3 针根 4 针柄 5 针尾 (二) 检查: 1 针尖不宜过锐,应园而不钝,不可钩曲 或卷毛 2 针身:宜光滑、挺直、坚韧而富有弹性 ;有斑剥 、 锈痕及弯曲者宜弃之不用。 3 针根:须牢固,不能有剥蚀或松动。 (三) 毫针的保藏:因针尖细小,容易损坏,应藏 在针盒或针管中。 二 针刺的练习: (一) 指力练习: 1 可在纸垫或棉团上进行。 2 以右手拇、食、中指如持笔状挟持针柄 , 使针垂直于纸垫或棉团,当针尖抵于棉团 后,手指渐加压力,持针刺透棉团后,再 换一处,如此不断反复的练习,练至针能 灵活迅速刺入为度。 (二) 手法的练习: 1 速刺的练习:以左手拇指、食指爪切,右 手 持针,使迅速刺入23mm,反复练习,以 掌 握进针速度,减少疼痛。 2 捻转的练习: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 后拇指与食、中指向前,向后,在原处 不动 地来回捻转,要求其角度均匀,运用灵活 , 快慢自如。 3 提插的练习:以右手指、食、中指持针,刺 入 后,在原处上下提插的动作,要求提插的 深 浅适宜。 (三) 自身的练习:掌握了指力和针刺手法,便可以在自己身 上 进行针刺,或彼此互相对练,以 体会进针时皮肤的 韧 性和进针需要用力的大小,同时也可体会各种针感 。 三 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一) 毫针的选择:人体肌肉的厚薄、穴位深浅,随着各 个部位而有所差异;又因年龄性别、体形胖瘦、 体质强弱的影响,所以在针刺之前,一定选择适 当 的针具 如:男性、体壮、形胖且体质强者,又病变在肌 丰厚处,应选择长且粗的针具。 反之,如女性,体形瘦小或体质弱者则选较短,较细的 针具。 临床上选针时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的深度,而针身应 露在皮肤上少许为宜。 (二)消毒:针刺治疗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 消 毒工作。 1 针具器械的消毒: a)可用高压消毒,(即98-147kPa的压力,摄 氏 115123度煮30分) b) 煮沸消毒:煮1512分钟,但应加2%之碳 酸 钠护。 c) 药物消毒:浸泡在75%酒精内 30 - 60分 。 直接 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镊子等,可用 戊 二醛溶液泡 10 20分钟。 2 医者手指消毒:针灸前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清洁,再用75 乙醇棉球擦干净,方可施术。 3 施术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上,用75酒精棉 球 擦拭消毒, 或2%碘酊棉球擦过,再用75%酒精擦拭脱碘 。 擦拭时应从中心向外绕圈擦摸。如点刺出血时,先用2 碘 酒涂擦局部皮肤,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 脱碘。 消毒之处,避免接触污物,以防重新污染。 4 治疗室内的消毒: 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床垫、枕巾、 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凉晒; 治疗室应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 环境卫生洁净。 四 体位的选择: 体位的选择,可影响正确取穴和针刺施术,也关 系 到治疗效果。对重症、体力衰弱或精神紧张患者 , 体位更为重要; 1 体位选择不当,使医者取穴困难,操作不便, 也 不留针,患者轻则疲劳,重则发生晕针。 2 若因体位不适而改变体位,会引起弯针或折针 , 给患者增加痛苦或发生事故。 3 凡体质虚弱、年老、精神过度紧张和初诊的患 者,应选卧位,且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切不 可 移动体位。 临床上,体位基本分卧位和坐位。 1 卧位又分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 2 坐位又分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 a) 仰卧位:适合用在头、面、颈、胸、腹部和 部分四肢的穴位,如印堂、百会、膻中、足 三里 、中脘等。 b) 侧卧位:适合用在侧头、侧胸、侧腹、臂和 下肢 的外侧部位的穴位如率谷、太阳,肩、外关 、风 市、环跳、阳陵泉等。 c) 俯卧位:适用于头、项、肩、背、腰、骶和 下肢 后面、外侧等部位,如百会、风府、风池、 大椎 、背俞穴、委中、承扶等。 d)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 肢 的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禹、曲池 e) 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颈侧部的腧穴,如头 维、 太阳、颊车、听宫等穴。 f) 俯伏坐位:适合用于头顶、后头、项、肩、背 部的腧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背 俞. 五 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a 刺手:一般以右手持针操作,称之刺手,主 要 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拇指指腹 与食 、中指之间相对,状如持毛笔。作用是 掌握 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 于针 尖,使针顺利刺入皮肤,行针时,左右 捻转 、上下提插、弹刮搓震,以及出针时的 操作。 b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 , 故称之为“押手”其作用是固定腧穴的 位 置,挟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 所 依附而保持垂直,力达针尖,便于进针 , 减少刺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 1 单手进针法:多在用短针时之进针法,尤其适合 于 双穴同时进针。 A : a 用右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 腹 抵住针体中部 b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 将针 刺入至所需的深度。 B : a 用拇、食指夹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 、食 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 转, b 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再以拇 、食 、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2 双手进针法: (1) 指切进针法:(爪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穴位上,右手持针,紧 靠 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 (2) 夹持进针法:(骈指进针法) 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 下 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 置 ,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 用 于长针的进针法。 (3) 舒张进针法:适宜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 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 , 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 指 的中间刺入。 ( 4 ) 提捏进针法:适宜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 提 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如印堂。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 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 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轻病人的疼痛。 3 针管进针法: 将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 分 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 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 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 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针刺角度和深度是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 求。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 、方 向和 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 。 腧穴定位的正确,不应仅限于体表的位置,还必 需 正确的进针角度、方向、深度,才能充分发挥其 效 应。 在同一腧穴,由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不同 , 所产生针感的强弱、感传的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 明 显的差异 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根据施术腧穴所在 的 具体位置、病人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 际 情况灵活掌握。 1 针刺的角度:即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 形成的夹角,主要依腧位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 治疗要求而定。一般上分 3 种: a 直刺:针身与皮肤呈 90 度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 丰厚部位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 。 b 斜刺:针身与皮肤呈 45 度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 : 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的部位, 直 刺 c 平刺:亦称横刺,或沿皮刺,针身与皮肤呈 15 度 角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适合用于皮 肤 浅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额部的腧穴。 2 针刺的深度:针刺腧穴的深浅度不当,不就疗效 不佳,就是伤及内部重要器官,所以一定要依照 每个穴位进针的深度;但也需根据下列情况而定 。 a 察形气定深浅:首先要观察患者的形态,体 质 有强弱,体形有肥瘦,气血有充盈,亏虚的 差 别,针刺时强胖者宜深,体弱形瘦者宜应浅 。 b 观年龄定深浅:年老体弱或小儿娇嫩之体, 宜 浅刺 ,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c 辨病情定深浅: 浅刺者:表证、阳证、虚证、新病。 深刺者:里证、阴证、实证、久病。 d 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 刺; 四肢、臂、腹及肌肉丰处的腧穴宜深刺。 六 行针:行针又称为运针,是指针刺入腧穴后,为 了 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 的 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 而 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 (一) 基本手法:分a 提插法 b 捻转法 a 提插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 插的操作手法。 使针由 浅 深 = 插 由 深 浅 = 提 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 提插法。 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 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 及医者针刺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使用提插法时,指力一定要均匀,幅度不宜过大,一般 以 3 5 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 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通常认为行针时: 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时间 长,刺激量就大,(以上提为主) 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 短,刺激量就小,(以下插为主) 补:插重 提轻 泻:插轻 提重 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 泻: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 b 捻转法: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转捻 动的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 针手法。 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 应 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的 目 的等具体情况而定。 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 般 应掌握在180度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 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 , 出针困难。一般认为: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二) 辅助手法:是基本手法的补充,用以促使得气 和加强针感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 a 循法:医者以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线,在腧穴 上下部轻柔循按的方法, 称为循法。针刺不得气 时,可以用循法催气。有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 使针后易于得气。 b 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 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c) 刮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 ,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 食 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 动 针柄的方法。 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以激发经气,如已得 气 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得转导和扩散。 d) 摇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 针 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其法有二: 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 ; 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 传 导。 e) 震颤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 柄 ,以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 使 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促使得气,增强 针 刺感应。 f) 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 柄 ,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 一 放,反复数次,状如飞展翅,故称飞法 。 本法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 应 增强。 总之:毫针行针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 法 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 。 刮法、弹法,可应用于一些不宜施大角度捻 转 的穴位。 飞法可应用于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 摇法、震颤法可用于较浅表部位的腧穴, 七 得气、候气、催气、守气: 针刺所以能治病,是 因其具有“调气”作用,所以要主意气的得失变化 。 (一) 得气: 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捻转、提插等法,使针 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为得气,古称 “气至”,近称“针感”。 1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与反应:当得气时, a 患者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的自觉反应,有时 会有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 b 或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 c 少数会出现循经性肌肤闰动,震颤等反应。 d 偶而有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出现。 2 医者感觉:当患者出现自觉反应时,医者的 刺 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 动 等反应。 得气与否或气至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治疗的效果, 也可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 一般上,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反之,效果较 差,若不得气时,可能无效,那就要分析经气不至 的原因。或取穴不准确,或角度、深度有误,对此 应重新调整,此外还可用其他催气、候气法。 同时得气的强弱,也须因人、因病而异。 如痿证、痹证、偏瘫、急性病得气强则 效果好; 反之,失眠、面肌痉挛等得气弱,却效 果强。 气血虚弱、久病年迈之人,得气宜弱、 体壮年轻 者,得气宜强。总之,得气强弱,应以患者 舒适、疗效显著为目标。 (二) 候气:当针下得气时,需取留针候气的方法等 待气 至。也可间歇地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 气手 法。直待气至。留针候气时,不宜操之过急 。 (三) 催气:是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 ,也 可用辅助手法,如刮动针柄、弹摇针柄、沿 经循 摄等法,也都有催气的作用。 (四) 守气:得气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故在得气 后 应谨慎的守护其气,预防散失,这是守气。且 应 针对体质、病情的虚实状态,施以相应的针刺 补 泻手法。 毫针补泻手法: (一) 单式补泻手法: 1 基本补泻 (1) 捻转补泻: a) 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且结合拇指向前 、 食指向右(左转用力为主)。 b) 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 、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且结合拇指向右 、 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 备注:1 左转:为补法,即拇指向前,食指向后。 2 右转:为泻法,即食指向前,拇指向后。 (2) 提插法:针下得气后 a) 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 b) 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 下插用力 (补法) 上提用力 (泻法) 2 其他补泻: (1) 疾徐补泻(亦称徐疾补泻): a) 补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 b) 泻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 (2) 迎随补泻: a) 补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b) 泻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3) 呼吸补泻: a) 补法: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b) 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4) 开阖补泻: a) 补法:出针后迅速按针孔 b)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 (5) 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 可 出针。 (二) 复式补泻法: 1 烧山火: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 a)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 气 后将针紧按慢提9次(或用捻转补法9次) b) 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再紧按慢 提 9次(或左捻9次) c) 再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又再紧按 慢 提9次,(或左捻9次) 备注: a 至 c 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使产生温热感,即将针按 至 深层留针(地部)。 操作过程中 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在 患 者呼气时进针、插针,出针后按闭针孔。 2 透天凉: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 病 a)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部(地部),得气 后 将针紧提慢按 6 次(或用捻转泻法右转 6 次) b) 再将针提至中1/3 (人部),得气后再紧提慢 按 6 次(或右捻 6 次) c) 将针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又紧提慢按 6次 (或右捻6次) 备注:a 至 c 为一度 再将针插至下1/3处,如此反复操作数次,使产 生 凉感,将针提至上1/3(天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手法中的泻法 ,即 在患者吸气时进针插针,呼气时退针出针,出 针时 不按针孔。 (三)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 1 机体的机能状态:针刺当时的机体功能状态,是 产 生针刺补泻效应的主要因素;针刺可以产生不同 的 调整作用,当机体处于: a)虚惫壮态而呈现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扶正补 虚 的作用 b)虚脱,针刺可回阳固脱 c)邪盛,邪闭,针刺可以起清热启闭,祛邪泻实 的 作用 例如:胃肠功能亢进而痉挛疼痛时针刺可解痉 止 痛;胃肠功能抑制而蠕动缓慢,腹胀纳呆时, 针 刺可加强蠕动,提高消化功能,增强食欲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穴位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其特异性 列如:关元,气海,命门,膏肓等穴,具有鼓 舞 人体正气,促使功能旺盛,起着强壮作用, 适 宜于益损 又人中,委中,十二井穴,十宣等,具有疏 泄 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有祛邪作用,适 宜 于泻实 故当施行针刺补泻时,应结合腧穴作用的相 对 特异性,以便取得较好的针刺补泻效果 针具及手法等因素: 针刺补泻的效果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入 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手法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a) 粗毫针用指力要重,刺激量大,细毫针用指力较 轻,刺激量小 b)毫针刺入腧穴的角度,深度不同,其刺激的轻重 不 同,一般直刺,深刺的量要大些,平刺,浅刺的 量要 小些 c)行针时,提插幅度大,捻转角度大,頻率快者, 其 刺激量大,反之,刺激量小 d) 行针手法的轻重与补泻手法操作是否准确都会影 响 针刺的补泻效应 九 留针与出针 (一)留针法:将针刺入穴位并施行手法后,使针 留 在穴内称为留针 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 施 术 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 手 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刺至多分钟 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 角 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 即 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 , 以便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及 巩 固疗效 留针与否,时间长短,应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 不能一概而论 (二)出针法: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 针 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 针 方法,一般以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 按 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 , 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 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时,依补泻 的 不同要求,分别采用“疾出”或“徐出”,以 及“疾 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出针后 除特殊 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 出 血或针孔疼痛退针后要注意:针孔是否出血 , 部位是否不适,是否有晕针延迟反应现象,针 数 是否遗漏 十 异常情况的处理: 针刺治疗虽然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 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 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 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的有: (一) 晕针: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 原因: 患者:1 体质虚弱 2 精神紧张 3 疲劳 4 饥饿 5 大汗 6 大泻 7 大出血之后 , 8 体位不当 医者: 针刺时手法过重,而导致针刺或留针 过 程中发生晕针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 脉 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 便 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1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2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 开 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穴、素寥 、 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 恢 复。 如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 合 其他疗法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晕针事故是可避免的,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 。 1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者或精神过度紧张、身 体 虚弱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 。 2 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 3 选穴宜少,手法宜轻。 4 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进食、休息、饮 水 后,再给予针刺。 5 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 施 ,防患于未然。 (二)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 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 滞 ,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 剧痛 的现象。 原因: 1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时病人局部肌肉强烈 收 缩。 2 或医者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 , 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 3 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出现滞针。 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也感 困难 , 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痛不可忍。 处理: 1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 延长留针时间, 2 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 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3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 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 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 1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 顾 虑。 2 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 时 ,应注意与提插法配合,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 (三)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 内 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原因: 1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 针 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 2 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 3 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 弯 针。 现象: 1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 2 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 处理: 1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2 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3 如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 4 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 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 5 切勿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折断,留在体内。 预防: 1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 进 针过速、过猛。 2 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 意 更动体位。 3 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 迫 。 (四)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如 果 能在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 的 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 1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 2 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 插 、捻转,肌肉猛烈收缩。 3 留针时患者改变体位。 4 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 造 成断针。 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 分 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 下 处理: 1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 体位 ,以防断针向肌肉深处陷入。 2 如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 子将 针起出。 3 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 拇、 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 外, 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 4 若断针完全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 预防: 1 为了避免折针,在术前应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 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2 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 3 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 4 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 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 5 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 切勿强行刺入。行针。 6 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五)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 管 所致。 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 呈 现青紫色。 处理: 1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 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 2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影响到 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 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 收。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 开血 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 十一 针刺注意事项:由于人的生理功能状态和生活环 境 条件等因素,在针刺治病时,还应注意以下 数点 1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 进 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亏的患者,进行针刺 时 手法不宜过强,应尽量选卧位。 2 妇女怀孕 3 个月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3 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部腧穴皆不宜针刺。至于 三 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通经活血的腧穴,在 怀 孕期亦应禁刺。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 慎 用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 针 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 刺 6 针刺眼区穴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位以及脊椎 部 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地 提 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 , 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7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应掌握 适 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 器 官,出现意外事故。 8 a)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 刺 、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b)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 直 刺过深,也会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 腔 ,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 慌 、呼吸不畅, 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 等症 。 体检时,可见: I) 患侧胸部胁间隙变宽,叩诊呈过清音, 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 弱或消失 ii) X线胸透,可见气体多少、肺组织压迫 情况等而可确诊,对此应及时采取治疗 措施。 第 二 节 灸 法 定 义: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 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灸法能治疗针灸疗效较差的许多疾病。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中也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 须灸之”,说明了灸法有其独特的疗效。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要灸料。 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无毒,主灸百病,容易燃 烧,火力温和,故为施灸佳料。 选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 软的艾绒,晒干贮藏,以备应用。 一 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能。临床上 常 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 痹 痛、痛经、闭经、胃脘痛、腹痛、泄泻、痢 疾、寒疝等。 (二)扶阳固脱: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 (三) 消瘀散结: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 行则 血行.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所 以 临床常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沥, 瘿 瘤等. (四) 防病保健: 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 抗 病的 能力 二 灸法的种类: 一 艾灸 (一) 艾炷灸,: 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 成大小 不等的圆锥形艾 炷,置于施灸部位点 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苍耳子, 莲子,半截橄榄等. 艾炷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a)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 施灸的方法. 古代常以阳隧映日所点燃的火来点燃艾炷, 此火称为明火,以此火点艾炷施灸称为明灸. 因把艾炷直接放在腧穴所在的皮肤表面 点燃施灸,故又称为着肤灸、着肉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 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 无搬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 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 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灶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 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 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 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 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 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 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临床上常用于 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 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 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 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b).间接灸 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 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 (1)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 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 姜 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 姜 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灶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 , 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 , 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2) 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 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捣蒜如泥亦可), 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 片 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 直 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 等 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3) 隔盐 灸 :用干燥的食盐 (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 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侯 改 善。 (4)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 径约 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 数 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 直 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 溃 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二)艾条灸 艾条灸: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 艾条的制作方法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 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 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的艾卷, 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 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 在艾绒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 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 川椒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艾条。 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方式。 (a).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 烤 ,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 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 雀啄灸和回旋灸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 位 或患处,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使患 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 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 、 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 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 度 ,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 (2)雀啄灸 :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 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 一样 , 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3)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 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 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以上诸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 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b).实按灸 :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绵纸数层实按在穴 位 上,使热气透人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 灸,称为实按灸。 常用的实按灸有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1)太乙针灸:用纯净细软的艾绒150克平铺在40 厘米见方的桑皮纸上。 将人参125克,穿山甲250克,山羊血90克,千 年健500克,钻地风300克,肉桂500克,小茵 香 500克,苍术500克,甘草1000克, 防风2000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 取药末24克掺入艾绒内,紧卷成爆竹状,外用 鸡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7层包裹其 烧 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 ,或患处, 进 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 此如反复灸熨710次为度。 此法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 身 不遂等均有效。 (2)雷火针灸 :其制作方法与“太乙针灸”相同,惟药 物处方有异,方用纯净细软的艾绒125克,沉香 、 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 共为细末。 施灸方法与 “太乙针灸”相同。 临床上除治上证外,大体与“太乙针灸”主治相 同。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适 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 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 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 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 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 将针起出。 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 广。 (四)温灸器灸: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 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 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 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 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 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 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 寒的作用, 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 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二.其他灸法 (一)灯火灸: 灯火灸,又名“灯草灸”、“油捻灸”、“十 三 元宵火“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己久 的 简便灸法。 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 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 叭” 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一 次。 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 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痒腮、小儿脐风和胃 痛、腹痛、痧胀等病证。 (二) 天灸: 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用对皮肤有刺 激 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 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 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 的 有白芥子、蒜泥、斑蝥等。 (a)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贴于腧穴或患 处 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敷贴后促使发泡,借以 达到治疗目的。 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喎斜,或配合其 他 药物治疗哮喘等症。 (b)蒜泥灸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夜食堂二零二五特殊时段补贴用工合同
-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 运维方案-模板
- 乡镇购房合同样本
- 新教材数学人教B版必修第二册教学案:6.1.2-向量的加法
- 2025年工程项目招投标合同(全新版银行担保书)
- 专业分包工程合同标准文本
- 设计类保密协议模板
- 淘宝店铺运营教学设计
- 优惠率建设工程合同样本
- 重点营业线施工方案
- 餐饮店菜品成本计算表
-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T 277-2024》知识培训
- 2025年江苏南京事业单位招聘(787人)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档案管理制度培训宣贯
- GB/T 33136-2024信息技术服务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
- 《保护地球爱护家园》课件
-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2024年度产学研合作与科研奖励协议3篇
- 电力工程线路交叉跨越施工主要工序及特殊工序施工方法
- 【MOOC】软件度量及应用-中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