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设计与科学认知策略.doc_第1页
浅析《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设计与科学认知策略.doc_第2页
浅析《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设计与科学认知策略.doc_第3页
浅析《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设计与科学认知策略.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设计与科学认知策略学习是基本的认知活动,是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对外部事物前后关联地把握和理解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指出,教育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智慧技能,而且应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创新能力与学会如何学习的核心是认知策略的获得与改进。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控制与调节自身的学习、记忆与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其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中的执行控制过程,即为认知策略,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其包括(1)控制一般认知过程的能力:如控制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选择性地去获取信息,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编码,正确提取贮存的信息以解决问题等。(2)控制思维的过程:使自身的思维具有目的指向性,反应的新颖性的特征。包括对自身信息表征、组织、贮存、提取的方式的思维,对思维过程本身(如推理方法)的思维,以及对自身使用某种学习或记忆方法效果的思维。(3)反审认知技能: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决定了个体能否对自己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的适当性进行评价。认知策略的应用及相应能力的提高主要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着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能力还与个体的神经生理功能等因素有关,需要进行较为长期的培养,各科教育的共同努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这对教师素质、对教育过程、对教育方法和认知策略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之列,这类课程的定位侧重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其基本特征是建立在儿童观、学习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基础上的。它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让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尤其是要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的、过程性的知识观,这是建构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基本的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体系来建构。儿童通过重复、反应和再现来组织他们在广泛的关系体系中一次次经历所获得的体验。这些过程是个别地、社会地建构的,此中映照着儿童作为他或她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的形象。(弗曼,1995)知识的这种过程性、实践性使儿童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既可视为儿童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可视为知识本身。也就是说,通过这一过程,儿童去获得体验、组织各种关系,把活动过程所内在地蕴涵着的各种客观的知识加以处理,构建自己的关系体系,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或“经验”,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正因为此,活动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也成为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知识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变得难以分离,要将之分开就“恰如把游泳动作与水分离开来一样”(d.tannerandl.tanner,1980)。杜威曾通过词源学的考察发现,“知识”和“行动的能力”是同源的词,他由此得出结论“做事的能力可能是知识的最基本的意义”,并一直倡导“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这也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经验特征。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知识的过程性,强调活动的建构功能,不再将教育内容仅仅视为传统的知识点或技能的罗列。这一知识观并不是无视知识或技能的重要性,也不意味着不需要教授知识,而只是突出了“教”一定要通过作用于儿童的活动来对其发生影响,让“学”一定要成为儿童通过活动的主动构建而已。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和世界等六个不同的范畴,并使这六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采用主题构建的方式,以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为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认知策略的获得与完善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探索。一、 重视资料的利用和对信息的分析比较,促进学生正确认知。小学中年级学生仍以视觉记忆及形象记忆为主。思维主要依赖于记忆信息的反射。概括性与逻辑性差,思考方法单一,欠深度及广度。为此,品德与社会新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如三年级第四单元“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是通过三个主题引导学生从“共同生活共同要求共同参与”的角度认识社区。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社区”这一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简单地给学生讲解抽象的概念,而是适时地提供甚至发动学生收集一些风格各异的国内外社区图片或照片,分类并加上相应的文字资料,和学生一起共同交流,既开阔学生视野,又能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丰富对社区的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自己生活的社区,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讨论:每一类的社区都有什么特点?自己生活的社区与之有哪些异同?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鼓励个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社区含义进行简单描述。最后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自己生活的社区,并积极参与展示交流,进一步清晰对社区含义的认识和理解。其后,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的认识,我布置学生参考教材例图,仔细观察并记录自己生活的社区中有哪些生活设施,思考这些设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再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社区调查,认识社区组织的作用,从而引出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的学习主题,培养学生社区小主人的态度和责任感,学会关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逐步体会如何利用教材和提供的资料,逐步达到没有外来指导的情况下去阅读教材、收集有关资料,并能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使自己的认知活动达到有意识的和自我可控制的,完成认知的目的。二、 重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促进认知策略的改善。以科学认知方式为核心的探究学习方式直接指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是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运用探究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其过程是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提升过程,也是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在教和学的方式方面,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过程和方法,逐渐养成探究和实践意识和习惯,形成科学认知方式和科学的态度。探究学习是指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也是实际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改变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学生学习渠道,通过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形成多样化的教学体系。 如三年级第六单元“看看我们的商店”中的主题二就要求学生探究有关的商业活动:“到超市购物的人真不少”背后的原因;商品的价格是怎样决定的;如何做到合理购物;为什么人们需要货币等等。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尝试,从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到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暂时成为研究人员或小小科学家,进行探索或研究,提高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和习惯,改善认知策略。当探究活动中出现与假设不一致的结论时,老师不会将此作为活动成功与否的依据,而是组织学生再次查阅资料,分析原因,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三、 重视体验,分类指导,促进不同水平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体验学习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其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原动力,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品德与社会课的体验学习是经常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的。如三年级第五单元“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要求学生从画教室、画校园、画社区逐渐展开地图学习。在画地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要比较深入地学习合作,感受分工对于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合作的乐趣及合作的力量。首先,画地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在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在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中如何面对全体学生,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呢?在学生第一次开始画教室时,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去画,虽然不少学生画的教室图不是很正规,甚至存在很多错误,但我还是尽量地赞赏每一个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画图的乐趣。在活动中,及时抓住机会,对一些学生提到的涉及画图内容、方向、方位等问题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画地图的几个要素,启发学生:如果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方向标准,就会使看图的人产生错觉。在过渡到画校园的活动时,我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辨方向的乐趣,指导学生实地观察校园的环境、设施,为制作学校平面图打好基础。在学生绘制平面图时,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结对子,分工合作,或绘图或剪贴,形式不限。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为主;对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我让他们依照所画的平面图,按方向描述一下学校的环境。在进一步进行画社区的活动时,我在社区轮廓图上,按四个方向,以学生放学路线归类,分小组进行合作调查,分工制作地图,设计图例,出版地图册等。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实践,并在其中增强个人修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知识;从以前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与小组的伙伴们共同思考和研究。他们第一次为自己制定规则;第一次为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