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_韦伯:理解社会学与理性.ppt_第1页
07_韦伯:理解社会学与理性.ppt_第2页
07_韦伯:理解社会学与理性.ppt_第3页
07_韦伯:理解社会学与理性.ppt_第4页
07_韦伯:理解社会学与理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 马克斯韦伯: 理解社会学与理性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1864-1920 德国社会学家,与马克思、迪尔凯姆并 称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被誉为“资产阶 级的卡尔马克思” 、“典范与榜样的社 会学家 ” 一、韦伯的生平与著作 1. 韦伯的生平 1864年,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福特新教徒家 族,家世显赫 1869年,迁柏林,接触父亲的朋友狄尔泰、蒙 森等 1882-1889年,先后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 哥廷根大学攻读法律,阅读历史、经济学、 哲学、神学著作。期间,曾在斯特拉斯堡服 兵役,寄居姨妈家 第一学术阶段(1898年前):法学、历史学、 易北河东部农业工人实证研究 第二学术阶段(1903-1914):转向社会学 第三学术阶段(1915-1920):宗教比较研究、 经济与社会 马克斯韦伯和 他的弟弟阿尔弗 雷德、卡尔 (1879) 韦伯的家世 n祖父:新教徒天主教迫害成功 的亚麻布商人 n父亲:埃尔福特地方法院法官柏 林市参议员普鲁士下院议员德 意志帝国议会议员 n民族自由党骨干俾斯麦的坚定支持 者崇尚享乐主义 n声名显赫的朋友:狄尔泰、蒙森 n母亲:温良、虔诚的加尔文教徒 n姨妈:坚定、独立的加尔文教徒 n姨夫(鲍姆加登):著名哲学家, 自由派人士 特奥多尔蒙森 theodor mommsen, 1817-1903 德国法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 、考古学家、文学家,1902年诺 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韦伯和他的夫人玛 丽安娜施尼特格 尔韦伯(1894) 蒙森在韦伯毕业论文答辩会上 的话: 当我离开人世时,除了韦伯没有谁 更值得我说,孩子,这支矛我拿不 动了,你把它接过去。 引自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 生平:第一学术阶段(1898年前) 1889年,以中世纪贸易商社史通过博士 论文答辩,获蒙森高度评价 1891年,以罗马农业史对公法和私法的意 义获大学授课资格。完成了对易北河东 部农业工人状况的实证研究 1892年,获柏林大学法学教职,兼律师 1893年,结婚,弗莱堡大学经济学教授 1896年,海德堡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 1897年,父对母过于专横,韦伯将其撵出家 门后,去世,精神受巨大刺激 1898年,患精神分裂,学术生涯中断 生平:第二学术阶段(1903-1914) 1903年,病愈,完全转入社会学领域 访问美国,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兴起中的作用科层制 与桑巴特、雅费共同主编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文库 发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 1905年,发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06年,发表关于俄国1905年的革命等 1909年,任社会经济学基础主编,与齐美尔、桑巴 特、滕尼斯等创办德国社会学学会 1908-1914年,拟定目录并开始撰写经济、诸社会领 域及权力 1914年,一战爆发,参军,学术生涯中断。 不久,离开军队 生平:第三学术阶段(1915-1920) 1915年,发表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儒教与道教 1916年,发表印度教与佛教 1917年,发表古代犹太教社会学和经济中的“价 值中立”的意义 1918年,维也纳大学开设社会学讲座 1919年,慕尼黑大学演讲:“作为职业的学术”“作为 职业的政治” 1915-1920年,撰写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 1920年:因肺炎去世于慕尼黑 韦伯及其夫人 韦伯(1878) 韦伯(1920) 韦伯(1917) 玛丽安娜韦伯 韦伯夫人,韦伯去 世后,整理出版 经济与社会等韦 伯著作,著有韦 伯传 2. 韦伯的主要著作 n生前发表的主要社会学著作 n去世后出版的著作 n经济与社会两卷本( 1921-1922) n音乐的理性和社会基础( 1921) n政治论文集(1921) n科学论文集(1922) n一般经济史(1923) n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3) n国家社会学 (1956) 生前发表或出版的主要社会学论著 n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1903) n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 n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1915) n儒教与道教(1915) n印度教与佛教(1916) n古代犹太教(1917) n社会学和经济中的“价值中立”的意义( 1917) 韦伯作品的汉译 i 学术与政治 ii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iii 支配社会学 iv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v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 vi 非正当性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vii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viii 宗教社会学 ix 法律社会学 x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xi 古犹太教 xii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研究著作(中文) 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 英戴维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 朱元发韦伯思想概论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 德玛丽安娜韦伯马克斯韦伯传 德狄尔克克斯勒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作及影响 德汉斯诺贝特菲根马克斯韦伯 英d. 麦克雷韦伯 英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 3. 韦伯的主要社会学贡献 n社会学研究方法 n理解社会学(understanding/verstehen) n价值中立(value-free/wertfreibeit) n理想类型(ideal types) n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行动及其类型 n理性及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n政治社会学(支配社会学):权威类型;科层制(官 僚制,bureaucracy) n宗教社会学 n经济社会学 n法律社会学 4. 韦伯的影响 n解释社会学:德国人文主义社会学西方社会学 n理解、理想类型、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社会学研究方法 现成术语 n对冲突社会学和批判理论的影响:思想源泉 n对美国社会学的影响:韦伯热帕森斯(社会行动) n二战后围绕韦伯思想的理解和诠释的三次激烈争论 n科隆大学社会学家vs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学的任务是实证 还是批判? n纪念韦伯诞生100周年( 海德堡,1964):帕森斯vs马尔 库塞“价值中立” vs价值中立本身是对价值的批判 n德国社会学会16届大会(法兰克福,1968):阿多诺vs达 伦多夫资本主义需要改造还是仍有潜力 5. 韦伯的评价 说马克斯韦伯是我们的同时代人是完全正确的。他是我们的 同时代人,首先是因为他如同所有伟大的思想家一样,著作 浩瀚,内容丰富。每一代人都在阅读、思考这些著作。他是 我们的同时代人,还因为他像所有的学者一样,为我们提供 了也许是过了时的,但目前还有意义的东西。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 要对一个极为特殊、极为广泛的学说进行总结是毫无意义的。只 要指出这一点就足够了韦伯的理论是社会科学史上一个关键性 的里程碑。全部现代社会学都受到韦伯的影响。 他(韦伯)带来的是对人和社会的深刻了解,这对下几代的学者 和政治家来说是一份丰富的财宝。使他成为社会分析的科学 和艺术的至今无人能及的大师。 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与原则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n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动 n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 n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 n对社会行动的因果性说明 n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理解与说明 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 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 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1) 社会学研究对象与方法论个人主义 n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动 n理解社会学的特点 n方法论个人主义:与英法社会学的宏观主义立场相 对立,从微观入手从事社会行动的研究 n唯名论倾向:从微观或个体从事社会学研究,但并 非始终如一 我成了力图终止集体主义观念的那种社会学家。换言之,社会学也 只能通过一种严格的“个人主义”方法,通过对一种或多种、少数或 多数个体的行动的了解而运作起来。 韦伯语,引roth, guenther. “history and sociology in the work of max weber” (2)理解(understanding/verstehen) n什么是理解? n理性的方法:对各种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得完 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高度确定性(逻辑或数学) n重新体验的方法:即狄尔泰“再现你中之我”,是对别人心 灵感觉的精神体验,对别人的行动和动机的有效把握 n理解的分类: n观察性理解(observational understanding):对特定行动 的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发生了什么(what) n解释性理解(explanatory understanding):对动机的合理 理解,即理解为什么会发生(why) (3)因果关系(causality)及其说明 n说明:从因果关系上说明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如何决定其行为 n韦伯对因果关系的基本态度 n德国历史主义:社会科学寻求因果法则徒劳无益 n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寻求普遍的因果法则 n韦伯的主张:不同意历史主义,也不赞成实证主义 韦伯关于因果关系的基本主张 n社会学必须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因果 性的说明 n因果关系说明是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 的因果关系,而非探求普遍的因果法则 n因果关系不是必然的,只是一种可能性 n社会学的因果关系不是“a必然导致b”,而是“a多 少有助于b的出现” n原因:影响社会或历史的因素很多,我们无法找到 全部确定的因果关系 2.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n实然(what “is”)与应然(what “should be”) n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value-free) n价值关联(value-relevance) 区分实然与应然 n韦伯将知识分为: n既存知识:关于实然的知识 n规范知识:关于应然的知识 n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与价值判断(value-judgement) n社会学作为经验科学以了解实然为己任,不应论及应然 n价值判断以应然作为行动准则,常以应然的理由排斥实然 的证据 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他人应该做什么,只能告诉人们能 够做什么,或在特定情况下希望做什么。 韦伯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 价值中立(价值无涉) n价值中立原则 n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是两回事:实然的判断应 然的判断 n研究中必须遵循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停止使用 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 n对学术而言,价值中立是应然,而非实然 n韦伯本人未能保证资料解释时的价值中立 n社会学家的社会价值必然影响对结果的解释 n韦伯倡导价值中立的目的 n使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现象时驱逐道德意图 n使当时德国的社会科学从为当权者服务的桎梏下 解放出来 韦伯为德国社会学会拟定的宗旨: 学会的宗旨乃是通过纯科学的研究与调查 活动,来增进社会学知识。在学会中 ,所有的科学研究方向及方法皆受到同等 对待,但拒绝代表任何有实践意图的(伦 理的、宗教的、政治的、美学的)价值目 标。 顾忠华科恩、韦伯和社会科学的典范问题 价值关联 n价值关联原则 n自身价值:科学家必然根据价值观 设定对科学意义的承诺 n社会价值:科学具有经社会化组织 的特点,科学家无法摆脱,或起码 在选题时无法摆脱社会价值的影响 n研究中的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 n价值关联与选题:科学是无限的, 研究时只能在研究对象之间进行选 择,而选择又总是与价值相关 n价值中立与研究过程:一旦根据自 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就 应该坚持价值中立原则 吉登斯的评论: 韦伯接受了新康德主义 者李凯尔特和文德尔班 的观点,认为对现实的 完全彻底的科学描述是 不存在的。现实由无限 可分的复杂事物构成, 即便我们可以关注构成 现实的某一个特殊部分 ,也会发现它只是参与 这种无限性。任何形式 的科学分析,任何科学 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 还是社会科学,都包含 着对无限现实的选择 giddens a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3. 社会学研究的概念工具: 理想类型或理念类型(ideal types) n理想类型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理想 n理念:存在于人的观念中而不是现实中 n理想:理想化的典型,现实中的现象只能与之近似 ,不会同其完全一致 n特征:一种概念工具 n分类:阿隆、科塞、海克曼的归纳 n原因、作用与意义 理想类型的特征 n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源于现实社会,又不等 同于现实社会 n并非凭空虚构,以理论结构形式表示的一种“时代兴 趣”,体现某时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规则 n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但并没有概括也不试图概括 现实事物的所有特征,只是为了研究的目的侧重概括 事物的一组或某种特征 就其概念的纯洁性来说,这种精神建构不可能 通过经验在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地方发现,它是 一种“乌托邦”。 韦伯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 这种理想的类型化概念将有助于发展我们在研究中的推 论技巧:它不是“假设”,但能够为假设的建构提供指导 ;它不是现实的一种描述,但却欲图为这种描述提供一 种明确的表达手段。 韦伯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 一种理想类型是通过单向突出事物的一点或几点 ,通过对大量弥散的、孤立的、时隐时现的具体 的个别现象的综合形成的。 韦伯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 理想类型的分类 n阿隆与科塞的归纳(3种:由具体抽象) n具体历史事件的理想类型(历史的理想型):由历史特殊 性确定的理想类型新教伦理、现代资本主义 n由社会现实中的抽象因素组成的理想类型(类别的理想型 ):科层制 n一种特定类型的理性化重构:经济理论的命题都涉及纯 粹经济人与纯粹经济动机 n苏珊海克曼(susan hekman)的归纳(31种) n结构性的理想类型:由行动的原因和结果而不是行动本身 形成,如传统型统治 理想类型的意义 n提出原因:克服历史学派过度个体化和特殊化倾向 n理想类型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认识工具 n对历史或社会中的特殊事件或现象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n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能够上升到一般和普遍的高度 n理想类型的意义 n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内在的逻辑结构,使不同社会现象的 比较成为可能 n缓和了普遍化思维方式和特殊化思维方式的对立 n缩小了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分歧 n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人文主义社会学的共存提供可能 现实与理想类型之间的距离 4. 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总结:基本主张 n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的行为而不是对行为作价 值判断(理解价值中立) n社会学研究与行为者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价值关联) n理想类型是社会学分析的最佳手段,通过建立理想类 型我们就能够实现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理想类型) 三、社会行动 并非每种行动都可算作此处严格意义下的“社会”行动 ,外在的行动如果只是指向事物性对象引起的行为期 望,便称不上是“社会的”。至于内在的行为意念也只 有在指向他人行为时,才属于社会行动的范畴。譬如 像仅止于冥想或孤独祷告的宗教行为不能算是社会行 动。而个别的经济行动则唯有当行动者一并考虑到其 他人的行为时,方才符合社会行动的定义。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并非每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都具有社会性的 特征,而只限于那些行动者有意义地将自己行动 指向他人的情况。譬如两辆脚踏车突然相撞,这 本身是像自然现象一样的某个事件。但是这两位 骑车者如果试图相互规避,或在相撞发生后接着 对骂互殴或是礼貌地道歉,它们便都是“社会行动 ”。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行动”(handeln)意指行动个体对其 行为赋予主观的意义不论外显或内隐, 不作为或容忍默认。“社会的”行动( “soziales” handeln)则指行动者的主观 意义关涉到他人的行为,而且指向其过程的 这种行动。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1. 行为、行动与社会行动 n行为与行动 n行为(behavior;verhalten):人类行 为的任何形式 n行动(action/conduct;handeln):被 赋予主观意义,可被理解的人类行为 n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conduct; soziales handeln) n针对他人 n具有主观意义 n延伸说明:社会行动若干人一致的 行为或受他人影响的行为 社会行动并不等同于:(a)许多人同样一致的行为, 或(b)受到他人影响的每个行动。兹说明如下:(a )当街上的一群行人在开始下雨的时候,同时撑开雨 伞,通常他们的行动并不指向其他人,只是基于每个 人同样都有不想被淋湿的需要而行动。(b)众所周知 ,一个人只要是处在“群众”聚集的场所,他的行动便 会受到此一事实本身的强烈影响,我们可称之为“ 群众所制约的行动”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2. 社会行动的类型 n社会行动的类型 n目的理性行动(工具理性行动,means-ends rational action ) n价值理性行动(value rational action) n情感行动(affectual action) n传统行动(traditional action) n社会行动类型的划分依据:理性或理性化程度 n其它说明 n社会行动类型是一种理想类型的建构 n社会行动类型与社会变迁 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 社会行动可以依下列的方式分类:(a)目的理性式(zweckration- al),是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他人客体行为的期待所决定的行动, 这种期待被当作达到行动者本人所追求的和经过理性计划的目 的的“条件”或“手段”。(b)价值理性式(wertrational),是通过有 意识地坚信某些特定行为的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其 他任何形式自身价值,无关于能否成功,纯由其信仰所决 定的行动;(c)情感式(affektuell),尤其是情绪式(emotional), 是通过当下的情感和感觉状态所决定的行动;(d)传统式(tradi- tional),是通过根深蒂固的习惯所决定的行动。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划分社会行动类型的依据:理性或理性化程度 行动类型特 点主观客观 目的理性行动 关注目的:通过计算和预测后 果实现目的 理性理性 价值理性行 动 关注价值:不考虑后果和条件 是否具备 理性 非 理性 情感行动受行动者情感甚至情绪支配 非 理性 可能 理性 传统行动 对目的和手段缺乏有意识的思 考而盲从于习惯 非 理性 可能 理性 关于社会行动类型的进一步说明 n社会行动类型是理想类型 n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社会行动可能是四种类型的不同结合 n社会行动类型与社会变迁方向:不同社会形态中,占 主导地位的行动类型可能不同 n传统社会:传统的和情感的行动占主导地位 n现代社会: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行动占主导地位 行动,特别是社会行动,很少会只指向上述讨论中的单一方式。 同样的,行动的这些指向也绝不是穷尽所有方式的分类,它们仅 仅是为了社会学的目的所创造出来的概念上的纯粹类型。实际的 行动或多或少地接近于这些类型,或者更常见的是行动中混杂着 来自不同类型的要素。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3. 社会关系:行动到结构的桥梁 n什么是社会关系? n社会关系的特征 n社会关系的类型 n社区化(共同体)关系/社会化(结合体)关系 n开放关系/封闭关系 所谓“社会关系”,依它的意义内容而言,乃是由多数 行动者互相考虑对方,因此指向彼此联系的行为。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关系的特征 n没有社会行动就没有社会关系 n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的标志是人们之间发生了最低限度的互 以对方为取向的行动 n社会关系只存在于社会行动或可能发生的社会行动之中 n社会关系可稍纵即逝,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稳定性 n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取决于某种行动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n行动重复发生可能性主要有三种形式 n习惯(usage) n习俗(custom) n利益制约(interessenbedingt) 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区化与社会化 n社会关系的社区化(communalization; vergemeinschaftung) n社会关系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vergesellschaftung) 不论在个别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还是在某种理想类型中, 如果社会行动是以团结感为基础的(这是参与者的情感或传 统连接的结果),社会关系就会社区化。另一方面,社会关 系的社会化则是利益一致和权衡的结果,它是由理性的价值 判断和便利因素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化”的行动, 或表现为价值取向的,此时行动的基础是对相关责任的合理 性的信仰;或表现为目的取向的,它的基础是对其他合作者 也将如此行事的期待。 weber, m basic concepts in sociology(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开放关系与封闭关系 一种社会关系,不管在任何的特质上是共同体(即 社区化)或结合体(即社会化)的,只要其秩序体 系不排斥任何想加入者的参与(通常这些人实际上 也有能力就此加入),便可称作是对外“开放的”。 另一方面,根据行动者主观意义和具约束力的规则 ,使特定人的参与被排除、限制或限定于某些条件 ,那么相对于局外人而言,这便是一种“封闭”的关 系。不论开放的或封闭的关系,可能是传统的情感 的价值理性地或目的理性地被决定。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四、理性与理性化 1. 理性及其类型 n理性(合理性,rationality):与传统主义相 对立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总和,是促使现代西 方文明出现的那种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 社会行为模式 n理性的类型 n形式理性(工具理性,formal rationality):一种 客观合理性,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 体现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 n实质理性(价值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 一种主观合理性,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 断,体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 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进一步说明 n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都是跨文化的、超时代的 n形式理性是社会历史的运动方向: n实质理性:盛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 n形式理性:伴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到来而彰显出来 n现代社会,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处在一种无法 消除的矛盾之中 n效率与公平 n宗教与功利 n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2. 理性化 n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理性或合理性在西方文 明的发展进程中一步步彰显的过程 n理性化是形式理性得到彰显的过程:形式理性逐渐 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导成分 n理性化不是“普遍进化的结果” n理性化(形式理性)的特征(瑞泽尔的归纳) n韦伯对现代西方社会理性化的探讨 理性主义的历史表明这一发展在不同的生活部门中不是并行不 悖的。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理性化的特征(瑞泽尔的归纳) n乔治瑞泽尔(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 n效率:社会强调发现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最直接、最快速的 途径的重要性 n可计算性:事物能够被计算或数量化(经济领域理性化的 最重要标志) n可预测性:事物可计算预测事物运行方式和结果 n破除神秘性或祛除巫魅:从社会生活中剔除巫术的因素, 代之以系统的、合理的、逻辑的因素技术的统治 n控制:理性化的过程总是在逐渐降低人工工艺,用非人的 技术来代替人的技术 n去人性化:理性化使我们丧失了对人性和人类价值的关注 现代西方社会的理性化:韦伯的探讨 在原始法律制度向现代法律 制度过渡的过程中,通过形 式主义原则的确立,实现了 司法程序的理性化 法律体系的理性化 正确描述贷方和借方的复式簿 记制度是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 累、劳资关系缔结和自由劳动 组织确立的基本因素 经济领域的理性化 特殊训练的神职人员代表着理 性化的方向,通过对大众教育 的承担,智慧和力量超过巫师 和先知,推动了宗教的理性化 宗教领域的理性化 通过宗教的理性化,新教的禁欲 主义的天职观发展成一种普遍的 社会道德,在鼓励自由竞争的同 时又限制了享乐和贪欲,成为资 本主义经济的内驱力 伦理道德领域理性化 科层制度的实行,以卓有成 效的统治形式将资本主义社 会组织得有条不紊 政治与行政领域理性化 艺术的创作还原为在综合原 则基础上确立的常规程序 音乐和艺术领域理性化 五、政治或支配社会学 1. 韦伯政治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n权力(power) n统治/支配(domination) n权威(authority):合法的统治形式 “权力”(macht)意指行动者在一个社会关系中,可以排除抗 拒以贯彻其意志的机会,而不论这种机会的基础是什么。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支配”(herrschaft),是指一项特定内容的命令会得到特定人 群服从的机会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2. 权威(合法统治)的类型 n卡里斯玛权威(感召权威/魅力权威/神授权威, charismatic authority) n传统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 n法理权威(legal authority) (1)卡里斯玛权威 n卡里斯玛权威:建立在对具有超凡品质和特殊 魅力的领袖人物的崇拜与依赖基础上的统治 n卡里斯玛权威的特点 n卡里斯玛的平凡化(例行化) “卡理斯玛”(charisma),这个字眼在此用来表示某种人格特 质。某些人因具有这个特质而被认为是超凡的,禀赋着超自然 以及超人的,或至少是特殊的力量或品质。这是普通人所不通 具有的,它们具有神圣或至少表率的特性。某些人因具有这种 特质而被视为“领袖” 。 韦伯支配的类型 卡里斯玛权威的特点 n具有相当的革命性 n卡里斯玛式的人物能通过人们对他的盲目崇拜和迷 信,使后者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发生彻底的改变, 因而往往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和象征 n具有不稳定性,是一种非常态的统治形式 n缺少理性和稳定的组织结构:卡里斯玛的成员资格 取决于本身是否具有卡里斯玛气质 n具有典型的反经济特征:维持统治的经济来源或是 成员的自愿奉献,或依赖武力获得的战利品 n卡里斯玛人物生命周期的短暂性:面临着去世后由 谁来接替的问题 卡里斯玛的平凡化与社会发展周期 n卡里斯玛权威继承问题上的可能情形: n确立一套规则,寻找一位新英雄,但规则会成为传统 n将领袖的地位变成一种世俗地位 n自己选择接班人,实行世袭或禅让,向传统统治过渡 n追随者通过民主选举方式选贤荐能,转变为法理统治 n社会发展的历史周期论 n卡里斯玛人物领导的革命成功统治常规化:传统统治或 法理统治传统统治或法理统治达到顶点新卡里斯玛人 物出现新的革命 n现代社会发展周期论的破除:法理权威日益强大社会变 革一般不需要凭借卡里斯玛人物 (2)传统权威 n传统权威:建立在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基础上 的统治 n获取权力的主要方式是根据沿袭下来的传统或惯例 n统治者是家长或主子,行政人员是家臣或奴才 n传统本身对传统权威的制约:传统赋予统治者至高 无上的权力,但权力合法性却受到传统本身的制约 n传统权威的特点与类型 n传统权威是理性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的障碍 传统权威的组织特点与类型 n与科层制相比,传统权威: n缺乏按照事务规则确立的固定的权限 n缺乏固定而合理的等级制度 n缺乏通过自由的契约并按规定任命或晋升官员 n缺乏专门化的业务培训 n缺乏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固定的薪金 n历史上出现的四种传统权威: n(1)老人政治和(2)原始家长制:没有行政班子;成员 之间是“同志”关系 n(3)世袭制:有行政班子和军队,成员之间是“臣仆”关系 n(4)封建制:以采邑或俸禄供养行政班子,以契约限定成 员关系 (3)法理权威 n法理权威:建立对所实施的规则的合法性以及被推至 权威位置上的人根据这些规则去发号施令的权力的深 信无疑基础上的统治 n法理权威是行政管理的现代形式 n法理权威的非人格化(最大特点) n法律规则都以理性为取向 n行政管理是在法律规则的限制内,维护制度所规定的利益 n统治者(上级)发号施令的行为服从一种非个人的秩序 n个体仅仅作为组织的成员而服从权威,这种权威也只是法 n组织成员服从统治者并非服从他个人,而是服从非个人的制度 n法理权威的一般特征 法理权威的一般特征(p126) n行政事务受规则的持续约束 n行政事务必须在一定权限内进行,出现按章办 事的机构 n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n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n行政人员与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分离 n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的私人占有 n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 3. 科层制:法理权威运作最纯粹的类型 n科层制(官僚制,bureaucracy):一种以职务或职 位为基本单位的组织类型,这些职务或职位按 照规则、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 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 n科层制的基本特点 n科层制的优越性与弊端 科层制的基本特点 n由受规则制约的行政职务组成 n职务有特定职权,担负职责,拥有必须的强制手段 n各种职务组成一个层级体系 n职务有不同技术性资格,要求参与者获得相应训练 n职员不占有生产手段,仅被允许使用所需的资源 n不容许任职者抬高自己的职位 n行政活动、决策和规则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表述和记载 科层制的优劣 n优越性:迄今为止最为合理的统治形式,也是未来社 会和组织中统治形式的合理发展方向 n可获得最高程度的效益 n精确性、稳定性、纪律严明性和可靠性优于其它任何形式 n在运作范围上,可应用于所有类型的行政事务 n弊端 n形式主义或文牍主义:形式化、非人格化、普遍主义发展 到极端原有的理性因素成为非理性因素 n对人性的漠视、对个人自由的抹煞“人性的铁笼”: 现代社会为追求效率而将科层组织推广到人类的一切活动 领域时,实际上给自己建造了一个既无处不在,又无法逃 避的“铁笼” 六、宗教社会学 1. 近代资本主义 n贪欲与资本主义不相干 n暴力掠夺与资本主义无关 n资本主义广泛存在 n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和平、理性、自由劳动 获利的欲望、对营利、金钱(并且是最大可能数额的金钱)的 追求,这本身与资本主义并不相干。 对财富的贪欲,根本就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的 精神。倒不如说,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 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是依赖于利用交换机会来谋取利润的行为 ,亦即是依赖于(在形式上)和平的获利机会的行为。至于( 在形式上和实际上)靠暴力来获利,则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 尽管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免会把它与上述那种归根结底是通过交 换来谋求利润的行为相提并论,但这其实是很不适宜的。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资资本主义义以及资资本主义义企业业(即使是具有相当理性化的资资本主义义核 算的),在经济经济 文献允许许我们们作判断的所有文明国家中都是早已存在的。 这这些具有资资本主义义性质质的冒险险家在各地都一直存在着。除去买卖买卖 、 信贷贷、银银行交易外,他们们的活动动在过过去主要地具有一种非理性的和投机 的性质质,或趋趋向于凭借武力以获获利,尤其是获获取劫掠品,无论这论这 些劫掠 品是直接通过战过战 争还还是以剥削附属国,长长期劫掠其财财政收入的形式而取 得的。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除此以外,西方在近代还发还发 展了一种极其不同的 资资本主义义形式,这这种资资本主义义在其它地方还还从 未出现过现过 ,这这就是:(在形式上的)自由劳动劳动 之 理性的资资本主义组织义组织 方式。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 资本主义精神 n资本主义精神:富兰克林的话 n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只存在于美国和西欧 本文的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就是指后一种(指富兰 克林的具有伦理色彩的劝世格言)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精 神,亦即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从问题讨论的方式上便可 明显看出,我们这里所论述的只是西欧和美国的资本主 义。资本主义在中国、印度、巴比伦,在古代的希腊和 罗马、在中世纪都存在曾存在过。但我们将会看到,那 里的资本主义缺乏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引用的富兰格林的话(部分) n时间就是金钱 n信用就是金钱 n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 n善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 n影响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琐屑也得注意 n要当心,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 ,生活中要量入为出 n 中国的清朝官员、古代罗马贵族、现代农民,他们的贪欲一点 也不亚于任何人。 资本主义精神和前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区别并不在赚钱欲望的 发展程度上。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3. 资本主义精神与前资本主义精神 n相同点:赚钱的欲望 n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差异(p130131) n前资本主义:视劳动为谋生手段,缺乏自觉性 n资本主义:视劳动为天职,具有高度自觉性 n表现在企业家身上的差异(p131) n前资本主义:以传统、非理性方式追求成功 n资本主义:金钱欲的满足不仅合乎道德,而且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所接 受,成为一种真正的社会性伦理 n传统主义是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最大障碍 中国的清朝官员、古代罗马贵族、现代农民,他们的贪欲一点也不亚 于任何人。 资本主义精神和前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区别并不在赚钱欲望的发展程 度上。自从有了人,就有了对黄金的贪欲。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