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1页
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2页
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3页
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4页
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第 i 卷(选择题,共31分)一、(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贿赂(lu) 豇(jing)豆 挑(tio)大梁 唯(wi)唯诺诺b蹿(cun)红 下载(zi) 卡(qi)脖子 切(qi)肤之痛c泊(b)车 挫(cu)折 独角(jio)戏 果实累(1i)累d惊蛰(zh) 鸡肋(l) 露(1u)马脚 令人咋(zh)舌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精粹萃取 钓鱼竿高粱杆 仗义执言明火执杖b观摩临摹 暴发户爆冷门 艰苦备尝如愿以偿c气概愤慨 绊脚石搅拌机 明察暗访暗中查访d刻画筹划 明信片无名火 唇枪舌剑明枪暗箭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节长假期间,武汉百货类卖场、餐饮业、美容美发、娱乐业等,赚个盆满钵满。而消费热点,与往年相比也有一些别样的“年味”。b对建筑大师何镜堂来说,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竞赛意味着挑战和风险,万一被淘汰出局,折戟沉沙,便有可能会影响其声名。c三国时,人民选择逃离,必然与曹操的残暴有关。荆州是逃难者的乐园,来自徐州的难民对曹操的暴行更是没齿难忘。d虽有不少公司按照要求也结合了自身的特点补充披露了一些相关信息,但依然对敏感信息半遮半掩,对于股权变动、处罚信息等问题更是讳莫如深。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日前,房地产新一轮调控政策出台,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房价是继续上涨,还是逐渐回归理性?绝大多数网友表示对此不抱希望。b经过神探深入调查和缜密推理,终于将谜案破解,并在华莱士和帕里佐的婚礼上,怒指新郎官就是真正的杀人凶手。c因拍摄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被烧伤的任家萱,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治疗,在全国“粉丝”的热切关注中,记者招待会终于顺利召开。d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我们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破解经济增长受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难题。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是十六世纪英国杰出的戏剧家,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喜剧威尼斯商人、小说悲惨世界和雪国。 b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贾宝玉鄙弃功名富贵,追求率性自然,公然声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林黛玉与贾宝玉情趣相投,从不对宝玉说读书求功名的“混账话”,不像薛宝钗那样做封建社会标准的“名媛淑女”。 c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义”可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足可统率论语全书。 d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把中国几千年历史归之“吃人”二字,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对中国旧制度和腐朽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彻底否定。呐喊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之作。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中国文化有多种源头秦始皇不是中国历史的起点,秦始皇统一全中国,距离中国文化的开始已经有好几千年了。按照一般的顺序,我们应当先处理其他几个题目,当中首要者莫过于地理背景。当旅游者乘着火车或汽车前往临潼县参观骊山及华清池时,应先注意四周黄褐色的泥土,这种泥土与美国田纳西州一带耕地的土壤相似,它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当地四周景物通常较路基为高,所以这黄土不难观察。本书成稿之日,我们没有绝对的证据,能够斩钉截铁地说,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或者说当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20世纪初期,学者多崇尚后说,主张中国文化之起源,不仅较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为迟,其使用青铜与铁器尚比这两处至少要迟1000年。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文字可能也是埃及象形文字之变体。中国史前陶器上的文饰就和中亚及近东所发现的类似。目前这“世界文化一源说”已被中外无数学者指摘。中国的文字被认为特创一格,即使数目字亦与众不同,陶器上肤浅的相似之处敌不过基本的差异。中国的冶金术即使在原始的阶段也表现出技术上之特色,而无模仿的迹象。中国的栽培作物更显示出中国的农业与近东出于两源。最近人种学家和考古学家甚至指出,即使在中国境内,文化的起源也不是一元的,从东北到珠江流域,都可找到文化起源的遗迹。虽说钟摆现在已经摇转过来,中国文化独立自创的理论显然比较站得住脚,我们却不能武断地说再也没有争辩的余地。我们可以作的结论是,不管它是本地独创或是外间传入,中国文化与地理条件的因果关系极深。不论中国当初受外间发明的影响或浅或深都不足改变这观点。当初期农作物受东亚大陆的土壤和气候影响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因素就开始与当地居民结下不解缘(详第二第三两章),以后也始终如此。基于这个原因,西安附近之黄土,也就更值得注意。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6下列与第二段加点的“后说”的主张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但当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b中国文化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c中国文化之起源,较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为迟。d中国文字可能也是埃及象形文字之变体。7下列作为“世界文化一源说”被学者指摘的客观原因,不能成立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字被认为特创一格,即使数目字亦与众不同。b中国史前陶器上的文饰就和中亚及近东所发现的类似。c中国的冶金术即使在原始的阶段也表现出技术上之特色,d中国的栽培作物显示出中国的农业与近东出于两源。8下列对文章第三段“钟摆”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有多种源头的理论。b中国文化独立自创的理论。c关于中国文化源头的理论。d中国文化有中西两种源头的理论。9对本文意思进行理解,下列表述中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的。b中国文化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c中国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但当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响。d中国文化是本地独创或是外间传入,作者都没有最后断定。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0-12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11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还过岳殿东 d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1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第ii卷(非选择题,共89分)四、(13分)13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15填空(4分) 蝉则千转不穷, 。 (吴均与朱元思书) ,潇潇暮雨子规啼。 (苏轼浣溪沙) 星汉灿烂, 。 (曹操观沧海)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 五、(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几度菊花香秋风,吹走了夏的炎热,丝丝凉意侵入肌肤;秋风,染黄了小草,染红了枫叶;秋风,吹落了树叶,路旁的梧桐,日渐凋零,终于发出一声无奈而沉重的叹息,极不情愿地飘离了枝头;秋风,吹熟了整个季节,远处田野里的稻子,金灿灿的,棉花,雪白雪白的,还有农人忙碌的身影。秋风,吹来了满园的姹紫嫣红,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如同赶集似的,开得正盛。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满园的菊花,露出妩媚的姿态,风儿飘过,婆娑起舞,让人顿觉充满了诗情画意。白菊,洁白如雪,飘若浮云,仪态万方;红菊,如燃烧的火焰,别有情致,似面露得意之色;金钱菊,黄灿灿的,小巧玲珑,清新俊俏。绿色的、紫色的神态各异。然而,枯草断茎掩饰不住秋的落寞。一场秋雨淋湿了整个季节,淋湿了我的秀发,更淋湿了我的心情。看见满园怒放的菊花,深深呼吸,一股幽香沁人心脾。金钱菊的花朵,格外醒目,花瓣如刚出生的豆芽,细细密密,紧紧簇拥。看着她灿烂的花朵,我禁不住泪眼朦胧。对于菊,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母亲的一生与菊有缘,她生在菊花盛开的季节,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离开尘世。不但她的名字里有菊,而且她还特喜欢养菊。这,几乎就是我对母亲的全部记忆。母亲的爱菊,在村里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我还清楚地记得,儿时,我家的前院到了秋季,总能见到金黄的一大片。那是母亲侍弄的金钱菊,花朵虽然不大,但开得极为旺盛。那股清幽的芳香常引得乡邻驻足回首。母亲的爱菊与陶渊明自是不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那份旷达,看似潇洒,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在恬静的生活中流露出几许人生的无奈。远离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情山水,并非出自本意。虽然母亲的一生极为坎坷,少年丧母,在成长中,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过早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中年跟着遭受不白之冤的父亲,受尽了折磨;老年丧夫,疾病缠身。可谓命运多舛啊!从一次次的伤痛中走过,母亲的笑声依然爽朗,对生活永远是那么热情。母亲爱菊,尤其爱那种不太名贵的金钱菊,儿时的我从不在意。长大后,觉得不甚理解。有次,我不经意问母亲:“妈,明年我们也养些名贵的品种吧!”母亲笑笑:“干什么?跟人攀比呀,我可不要。”母亲的话更让我不解:“为什么?”“这个,特贱,好养。隔三差五浇点水就行。不需要太多的伺候。那些名贵的,娇气着呢!”我才明白,原来母亲对金钱菊的喜爱,全是源于她的不娇气,源于她旺盛的生命力。不管外界的环境有多恶劣,她依然于秋季里灿烂,依然芳香如故。母亲的一生,经历了人世的风雨,依然从容,依然热情似火,依然深深地爱着。那份执著,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母亲是美丽的,她的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她对家庭、对孩子无私的奉献。回想母亲的一生,我忽然觉得母亲如同那娇小玲珑的金钱菊,永远是那么清新俏丽。母亲离世已经三年了。我再也无法看见母亲侍弄的菊花;再也听不见母亲的絮语;再也感受不到那股直抵心灵深处的幽香了。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16.文章第五段写到了陶渊明,作用是什么?(3分) 17.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8.本文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金钱菊呢?(4分)(1)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 (2)(秋雨)淋湿了我的心情。 19.文章最后一段写“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六、(11分)20.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3分)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这样衣食无忧的过了好长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吃的白米,嘴里就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跳不出米缸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米缸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缸中。启示:21.按要求修改下面文字(2分)那时,我们是快乐的。每一个清晨和旁晚,我们亲进大自然,倾听万物的声音,与身边的鸟儿、花儿、小溪交流 。我们度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笑声。多年以后,使我们还在怀念这段快乐的时光。() 第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 第句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将改为。() 第句有语病,请修改。 22.根据下列诗句的意境,围绕“环保”问题写一句广告词。(2分)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广告词:_ 23.法国著名的幽默家贝尔纳有一天去一家饭店吃饭,对那里的服务员很不满意。付帐时,他对经饭店的经理说:“请拥抱我。”“什么?”经理不解地问。“请拥抱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先生。”“永别了,以后你再也别想见到我了。”(4分) (1)贝尔纳要求饭店经理拥抱他的用意是什么? _ (2)贝尔纳所说的“永别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七、(50分) 请以“一起走过的日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写作提示此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日子”(指一段时间)。对话题完整的理解应该是:我与同学、老师、家人等一起走过的那段日子。这是一篇回忆过去生活的文章,写作时应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来表达一种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老师和同学们的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要选取过去生活中最能引发自己感情的几个片段来写,要围绕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流水账式的记录下过去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还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语言也要生动感人。参考答案: 1b(a贿赂l,c挫cu、累li累,d鸡肋l、咋z舌) 2a(高粱杆高粱秆、明火执仗明火执仗) 3c(一辈子也难以忘记。不能用作贬义。a盆满钵满:指取得丰厚的收入、利润。b折戟沉沙:折断了的戟沉埋在沙里,成了废铁。形容遭受惨重失败。d讳莫加深:原谓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后指事情瞒得很紧) 4d(a“对此”语意不明,b缺主语,将“神探”与“经过”对调,c“任家萱”缺谓语) 6a b项为“后说”。cd两项均支持“后说”。 7 b该项客观上支持“世界文化一源说”。其它各项均支持中国文化独立自创的理论。 8c。 9 d。 10b 11b 12d 13.略 14(1)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2)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15猿则百叫无绝 松间沙路净无泥 若出其里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每空1分,只要有漏字、错字、别字或拼音代替等,该句不得分。) 16.用陶渊明的爱菊与母亲的爱菊对比(答衬托也可)(1分)。同是爱菊,陶渊明面对黑暗的现实采取了逃避的态度,而母亲面对困难和艰辛则以热情乐观面对(1分),突出了母亲面对恶劣环境时的坚强(1分)。17.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1)该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说明菊花与松、梅一样临霜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