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名词 多选 简答环境: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等。在环境学上一般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主体包括整个生物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这一新兴部门法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目的和任务、体系、性质和特点、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基本理论等。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和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和主体的,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生物放大: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十分之一定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低位营养级的生物想高位营养级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由于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所剩余的能量只有大约1/10能够被上一级所利用,这称为十分之一定律。环境污染: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想环境中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的现象。自然环境破坏:指人类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环境中的一个或数个要素,或是进行工程建设,使环境要素的质量降低、数量减少,从而破坏或降低了它们的环境效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某种资源枯竭而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环境现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版画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主体”。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参加者,又称“权利。目的一元论:是指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环境立法的只具有一个目的,即为了保护人群健康。日本、匈牙利等过法律就采用此观点。 零增长理论:是1968年国际性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的著名理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是指:医疗区、文教科研区、以机关为主的区域、以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保护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同意整体。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是指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除宪法之外占有核心的最高地位的综合性实体法,即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加以全面综合调整的立法,主要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目的、范围、方针政策、基本原则、重要措施、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法律责任等作出原则性的规定,是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的立法依据。 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是指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某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进行专门调整的立法。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是指有权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或废止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是立法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立法的项目、议程等事项所作的安排和部署,以避免环境立法工作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目的是要在一定时期内明确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方向、目标、任务、具体立法项目以及完成立法规划的措施和保障。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是指为实现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目标,在法律上充分体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起草、制定或修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草案的过程中,对立法者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物物相关”律:是指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相生相克”律: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能流物复”律: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的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的,并在流动过程中递减;某种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在环境中不断地循环,有的还会在生物体内累积(生物富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环境与资源管理:是指国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和监督,目的在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就是指要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简称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预防为主,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要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作到防治结合。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是指把物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以便使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取得最好成绩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是指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进行恢复、整治和养护。污染者治理,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源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资源化:指已经成为固体废物的各种物质采取措施,进行回收、加工使其转化成为二次原料或能源予以再利用的过程。无害化:指对于那些不能再利用、或依靠当前技术水平无法予以再利用的固体废物进行妥善的贮存或处置,使其不对环境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造成危害。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项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可以从事该项活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费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自然资源权限制度:是指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自然资源规划制度: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的规划期内对管辖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作出总体安排的法律制度。自然资源调查制度:是指法律对自然资源调查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调查结果的效力所作的规定,是自然资源调查的法制化。自然资源许可制度:是指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套管理措施。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套管理措施。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取得:是指自然资源权属主体根据一定的法律事实获得某资源的所有权,从而可以对该自然资源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自然资源使用权:是指单位和个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或者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实际使用并取得相应利益的权利。自然资源调查:是指由法定机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全面的野外考察、室内资料分析与必要的座谈访问等工作的总称。 自然资源档案:是指对自然资源调查所获资料、成果按一定方法进行汇集、整理、立卷归档并集中保管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总称。自然资源档案制度:是指法律对自然资源档案的种类、级别、适用对象、内容、范围、资料更新时间、查阅和借阅方法、保管技术和设备与设施、保管机构及其管理要求等作出的规定。 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以维护一定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制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所作的限量规定。 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是指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需要遵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导则以及关于抽样、分析、试验、监测的方法。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国家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行政义务或法律禁止事项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环境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依照有关法规或内部规章对犯有违法失职和违纪行为的下属人员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环境行政处罚:是指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或国家行政法规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的法律制裁。 无过错责任: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参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举证责任转移:即由被告人承担举证责任,或者原告只需要提出受到损害的事实证据,如果被告否认应承担民事责任,则需要提出相反的证据。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由于环境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十分困难和复杂,在环境侵权中如果坚持严密科学的因果关系证明会在事实上剥夺受害者的请求权。有的国家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采用了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即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时候,采用“流行病统计学”的方法,认为“推定”因果关系。环境行政处理:是指依照当事人的请求,由环保行政主观部门或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作出的调解处理。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致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已知或未知的某些物质进入环境,导致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生态改变、生物物种减少或灭绝以及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环境的有效利用或破坏环境的现象。环境污染防治法: 是指国家为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对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原因活动实施管理,以达到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而达到保护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目的而制定的同类法律的总称。大气污染: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的防治:是指通过对人为生产、生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不定组分气体或物质的控制,以使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在种类、数量和浓度上保持在空气可以净化的范围之内,不使人类发生健康和财产损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对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域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所作出的规定。限期治理:是指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排污单位,以及对设立在特殊保护区域内超标排污的已有设施,经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督,设定一定期限由排污者在该期限内实施完成治理任务,使污染物排放达到治理目标的一种强制性措施。海洋保护区:是指对于具有特殊价值和功能的海洋环境区域,以建立保护区的形式,采取专门措施进行保护。海岸工程:是指位于海岸或者与海岸联结,为控制海水或者利用海洋完成部分或者全部功能,并且对海洋环境有影响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是指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生产储存和管线输送等一系列作业活动。海洋倾倒废弃物:是指利用船舶、航空器、平台以及其他运载工具,向海洋处置废弃物和其他物质,向海洋弃置船舶、航空器、平台和其他海上人工构造物,以及向海洋处置由于海底矿物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与勘探开发相关的海上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他物质。拆船:包括岸边拆船和水上拆船,岸边拆船是指废船停靠在拆船码头拆解、废船在船坞拆解和废船冲滩拆解;水上拆船是对完全处于水上的废船进行拆解。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污染防治规划:是指由于水体的整体性和流动性,零散的污染治理不可能解决水污染问题,有效的水污染治理必须有流域性或区域性的统一规划。水污染总量控制制度:是指根据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规定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再以限制总排放量为目标,确定各排污单位的污染物削减任务。水体保护区:是指国家在生活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资源水体以及其他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划定保护区,采取特别的措施,保证保护区内的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环境噪声声源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指以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为主的区域。工业噪声:也称固定噪声源,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固定的设备时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交通运输噪声:是指机动车辆、铁路机车、机动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社会生活噪声: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固体废物污染: 是指因对固体废物的处置不当而使其进入环境,从而导致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早成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体废物的处置:是指将固体废物燃烧和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消除其危险成分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场所或者设施并不再回取的活动。 固体废物转移:是指将固体废物从某一地域搬运到另一地域的过程,但不包括在同一固体废物产生源内部的转移。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是指由人类通过化学方法产生或制造、在工业生产或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具有污染环境可以造成人体健康或财产损害、动植物危害的化学物质的总称。化学危险物品: 是指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规定的分类标准中所列的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依然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腐蚀品,共分七大类。农药: 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监控化学品: 是指列入国家监控化学品名录,可作为化学武器、生产化学武器前体、生产化学武器主要原料的化学品和除炸药和纯碳氢化合物外的特定有机化学品。民用核设施:是指核动力厂(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气供热厂等);核动力厂以外的其他反应堆(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等);核燃料生产、加工、储存及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其他需要严格监督管理的核设施。 电磁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能量流,且限于非电离辐射,包括信息传递中的电磁波发射,工业、科学、医疗应用中的电磁辐射,高压送变电中产生的电磁辐射。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可以被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自然资源保护法: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对人类有用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对不同种类的土地实行分类管理。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土地的使用所进行的总体安排。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土地复耕: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指陆地水资源。 水土流失:是指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地面坡度大,降雨不能就地吸纳,水往低处流,冲刷土壤,导致水分和土壤一起流失的现象。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森林:是指存在于一定区域内的以树木或者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森林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林地面积、树种及木材蓄积量的总称。在我国包括林地以及林区内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林权:是指森林法律关系的主体对森林、林木或者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草原资源:是指由草和其生长的土地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渔业资源又称水产资源:指水域中可以作为渔业生产经营的对象以及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水生生物的总称。捕捞许可证制度:是指凡从事内水、近海捕捞业者,必须取得捕捞许可证,方可从事捕捞活动的制度。海洋大型拖网、围网作业的许可证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其他许可证则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是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矿床勘探、矿区的可行性研究、矿山设计、采矿、选矿、冶炼或者加工、矿山关闭等阶段。野生动物:指珍贵、频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频危、稀有植物。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一切野生动植物的总称。 动植物检疫:是指为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和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对特定区域或者进出特定区域的动植物和其他物品实施的调查、监测、检验和监督活动。区域环境:是指占有特定地域空间的各种自然因素或者人工因素组成的综合体。特殊区域环境保护: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使特殊区域环境免遭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维护、保留、恢复等措施的总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贵频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风景名胜区: 是指按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划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并具有一定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文化遗迹地: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历史、教育、观赏价值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现象及其保留或遗迹地。按其形成原因,分为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软法:是指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有约束力或者无约束力的书面文件,效力不十分明显。 国际环境责任:是指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造成的环境破坏而承担的国际责任。人类共同利益原则:是指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负有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在进行任何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时,都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损害,以保障人类在生存环境方面的共同利益。 国际环境合作原则:是指在解决国际环境问题方面,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当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和改善全球。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的大小有差别,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或者是主要责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情况和需要原则:是指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采取任何行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特殊情况与需要,不得阻碍其保护环境与谋求发展的努力。各国环境主权和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责任原则:是指在承认各国对其自然资源拥有主权权利的同时,也要求所有国家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承担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的责任。共有渔业资源:是指那些穿越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渔业资源。国际水道:是指两国或多国共同享有的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资源。其特征是形成或跨越所涉及国家的边境,或者流经不同的国家。多选题、简答题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采用了目的二元论;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法律规定的目的可以分解为三项任务,这三项任务: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构成环境科学中常用的环境分类依据的是:环境的形成;环境的功能;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不同要素。属于协调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机构的有:德国的联邦内阁环境委员会,意大利的环境问题部际委员会,澳大利亚的环境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国家环境行政管理权、公民的环境权益,公民的保护环境的义务。西方国家环境法发展阶段的著名公害事件有:比利时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英国伦敦毒雾事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它可以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它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它能够减少决策的失误;它是民事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里的运用。属于咨询性质的机构有:英国的皇家污染委员会;日本的公害对策审议会;美国的环境质量委员会。我国环保法律的规定,应当承担限期治理责任的排污者包括: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者;处于风景名胜区的排污超标者;位于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设施排污超标者。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制表述: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是二级多元体制;二级是指我国专门立法机关的国家和地方两级;多元指除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外,国务院及其部门、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立法权;国家级立法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包括: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环境标准;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关于大气污染限期治理制度说法: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实行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对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而不是考虑其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超标;对设立在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如果其污染物的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则无论其是否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都要实行限期治理。国内首次生产的农药和首次进口的农药登记的三个阶段包括:田间试验阶段、临时登记阶段、正式登记阶段。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种类繁杂、污染扩散范围大、污染危害持续性强。建立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是: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以及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区域;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惜、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的区域;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法律规定的不得新建排污口的区域包括: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重要渔业水域;海滨风景名胜区;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区域。对海洋生态有影响的行为的管制措施包括: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多个危害;开发海岛及周围海域的资源,应当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不得造成海岛地形、岸滩植被以及海岛周围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建设海岸防护设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对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国家鼓励发展生态渔业建设,推广多种生态渔业生产方式,改善海洋生态状况;禁止毁坏海岸防护设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的污染损害主要是防止: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直接向海域排放;在海岸滩涂设置废弃物堆放场或处理场污染海洋;沿海农田施用化肥农药污染海洋;陆源污染物通过江河进入海洋环境。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有: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可以经营农药的单位有: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站、农药生产企业、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水法所称的水源有:河流、湖泊水、冰川积雪。采矿权:单位或者个人依法取得了采矿许可证即可成为采矿人;采矿权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人在矿区范围内可以建设采矿所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特殊区域环境保护的措施包括:划定区域范围,确定保护对象;分类分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设立保护机构,晚上保护体制。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按照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林业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林业投资;财政拨款;林业部门按规定提取或征收的更新改造资金;林业部门按规定提取或征收的育林费;城乡劳动者联合集资或独资经营林业所使用和周转的资金。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可以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国际社会就管理外空活动达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规范包括:各国因该采取措施避免外空事件对地球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禁止任何国家对外空或者天体造成污染。各国对外空享有平等的收益权。我国为了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而颁布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目前调整又船舶产生的油污民事责任的公约主要是: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关于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公约。全球性多边条约经常采用的模式的构成包括:议定书、附件、框架条约。国际环境法大的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辅助性渊源、软法。国际环境合作原则是:保障所有国家有效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的重要途径;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有权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应当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国际环境法中的经济刺激措施包括:保险、弹性许可证和联合履约、标志、补贴、税收。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表述:它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它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制约而不是自然规律的制约;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水污染防治法的适用范围的是(江河、湖泊、水库)。有关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对发展林业的捐款。对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的保护措施包括: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区内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地方人民政府应予妥善安置;经批准后才可开发旅游资源;经批准才可进行资源开采。环境与资源法律关系的特征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社会关系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西方国家早期的环境立法的特点是:主要针对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范围比较狭窄、立法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规定或采用治理技术、较少涉及国家对环境的管理。如何贯彻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的原则: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环境保护计划、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去。国际环境法实施的命令-控制措施有: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估、许可证、限制或禁止性措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点:综合性、技术性、社会性、共同性。目前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管理机构主要有:国务院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务院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征收的排污费应当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污染防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项目、污染防治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项目。国家的环境与资源管理包括:环境规划与政策的制度、环境立法、环境监测与评价、日常的环境监督、日常的环境管理。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环境的法律规定有:排污控制、岸滩废弃物管理、入海河流管理。我国自然国家所有权的取得主要有法定取得、强制取得、天然孳息与自然添附三种方式。我国自然集体所有权取得的主要方式是法定取得、天然孳息、开发利用三种方式。我国个人所有权的取得,基本上没有完整意义的自然资源个人所有权,主要是 开发利用和继承。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法律是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国际环境争端也是国际争端,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政治方法(又称外交方法),包括谈判、协商、调查、斡旋、和解等方法;二是法律方法,包括仲裁(旧称公断)和司法解决。油污事故干预及应急的条约,有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1973年干预公海非油类物质污染议定书、1990年国际油污设备、反映和合作公约。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的法规包括 1979近年来保护法(试行)、198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岸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停业、关闭。根据污染的特性,污染可分为生物污染危害、化学污染危害、物理污染危害、放射污染。目前我国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主要有汽车定置噪声限值、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厂界噪声测量方法、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国际环境合作的内容包括:增强各国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采取全球和区域环保措施、对于环境突发事件要预防通知、协商和互助、防治环境问题的越界转移、制定环境损害责任的国际法规划。我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 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包括: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其它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法律规范、环境标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辐射环境污染事件。野生动物按保护程度可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取得方式主要有法定取得、强制取得、天然孳息和自然添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汇 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物和行为)。 “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的“协调发展”的关系是(文字表述不同,实质含义完全一样)。最早提出清洁生产概念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最基本的环境政策是(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被称为污染控制法的“支柱”的制度是(许可证制度)。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这种许可证的性质是(资源利用许可证)。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依据的环境标准是(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是(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首先提出立法的变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的文献是(21世纪议程)。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主要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是(自然资源权属制度)。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是(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中介。我国立法上的“资源税”主要是指(矿产资源税)。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实行(一小时报告制)。为了弥补国家或有关单位为保护、管理自然资源所支出的费用是(保护管理费)。在行政处罚中,使用最多的是(罚款)。我国行政机关对环境纠纷当事人之间就赔偿责任的争议作出的处理意见的性质是(行政调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名称: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洲国家多称其为污染控制法,日本称其为公害法,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称其为自然保护法;公害法和污染控制法,容易被人理解为只限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概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全部内容;我国以前称其为环境保护法;名称不同,反映了各国环境立法的侧重点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法律院校教学计划中的官方称谓。用环境要素保护来划分各部门法的优点主要在于:于在研究上对该类部门法整理。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有权对沿海市、县海洋功能区划进行批准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被称为“固定噪声源”的是(工业噪声源)。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是否可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转移危险废物所作的规定是:禁止过境转移危险废物。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主要任务是:控制烟煤型污染。为紧急处置一类废弃物而确定海洋倾倒区是:一类倾倒区。我国制定的第一部防治水污染的法律是:水污染防治法1984。城市区域环境震动标准将城市区域的类别划分为:六类。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有权建立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组织监测网络,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的机构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服务是:有偿的,要收取污水处理费用。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进口列入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应当经(国务院环保部门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许可。在农药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农药管理条例)。一类、二类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组织选划。有权批准三类倾倒区、试验倾倒区、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大气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有权协商解决有关跨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是(沿海地方人民政府或上级人民政府)。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减量化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或能源,以尽可能地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之间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规定,倾倒未列入附件一和附件二的低毒或者无毒的废弃物,应当事先获得(普通许可证)。我国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是: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国务院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国务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规定47个城市作为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到2005年6月,我国已划定了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级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国务院)代为行使所有权。禁止侵占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以及修养、疗养机构,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要景点上增建不必要的其他工程设施。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有县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实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的具体方式是制定和执行(水量分配方案)。海洋大型施网、围网作业的捕捞许可证,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土地的不同用途是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我国水土流失法规定禁止在(25度 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我国渔业法确立了渔业生产应当实施以养殖为主的方针政策。矿产资源按其内容可分为(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产资源开发规划)。我国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的管理体制是(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农村村民申请住宅地须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2002年颁布的新水法规定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为了及时掌握草原的变化情况,草原法还规定国家建立(草原生产、生态监测预警系统)。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权是(国家所有)。国家实行(居民生活用水)优先原则。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的活动有(在禁渔区捕捞、使用禁用的渔具、在禁渔期捕捞、捕捞重点保护的渔业资源品种、使用禁用的捕捞方法)。按照规定(征用基本农田、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征用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的水、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资源(归各该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重要放牧场、割草地、勇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草原科研、教学实验基地(应当被划为基本的草原)。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的零星林木、农村居民采伐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无需申请采伐许可证)。在国际环境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际环境法最主要渊源的是国际条约)。国际环境法所确定的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情况和需要的原则最明显地体现在(臭氧层)。对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作出的规定最全面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环境法基本框架形成的阶段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国际法历史上第一个因跨国界污染引起环境责任与赔偿的案例是 (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体现的国际环境法原则是(国家主权与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原则)。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国际环境法客体有(敦煌莫高窟)。国际环境法的主体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欧洲联盟、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一个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国际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于(1972年)。确认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会议是(1992年里约会议)。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的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部旨在防治海洋污染的公约是(油污公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贯彻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而制定的议定书是(蒙特利尔议定书)。人类文化遗产(的概念最早提出于(海牙公约)。国际环境法萌芽时期是 (19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的建立)。国家环境主权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当然体现,具体表现为各国对其国内环境事物的最高权和对国际环境事务的平等参与权,对国际环境主权的限制只能依据国际法,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体权利,要从整体上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必然要求对各个国家的某些环境主权权利加以限制)。首先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阶级性的认识:(否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阶级性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理论的基本观点的)。我国第一部矿产资源保护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根据我国刑法第338条的规定,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后果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与(美国)。我国最早规定矿藏、水流,有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的法律是(1954年宪法。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主管方面的表述: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多为故意,而污染环境的行为多为过失。我国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构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因工程需要等特殊原因而划定的一次性专用海洋倾倒区是(临时倾倒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分贝)。为了防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