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塑性力学基础_第1页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塑性力学基础_第2页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塑性力学基础_第3页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塑性力学基础_第4页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塑性力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压 力容器分析设计 的塑性 力学基础 陆明万 ( 清华大学 航天航空学院, 北京1 0 0 0 8 4 ) 摘要: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方法 已经进入弹塑性分析 的新时代。文 中将简明介绍相关的塑性力学基 础 。 关键词: 弹 塑性分析 ; 塑性 力学; 分析设计方法 中国分类号 : 0 3 4 4 3 ; T H 4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1 4 8 3 7 ( 2 0 1 4) f ) 1 0 0 2 0 0 7 d o i 1 0 3 9 6 9 i s s n 1 0 0 14 8 3 7 2 01 4 0l 0 0 4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P l a s t i c i t y f o r De s i g n by An a l y s i s o f Pr e s s u r e Ve s s e l s LU M i ng wa n ( Ae r o s p a c e S c h o o l , i n g h u a U n iv e r s i t y , B e r i n g 1 0 0 0 8 4,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D e s i g n b y 3 1 1a l y s i s 0 f p r e s s u r e v e s s e l s h a s t u r n e d i n t 0 a n e w e r 3 o f e l a s t op l a s t ic a n a l y s i s A c o n c i s e i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f n u n d a t i o n o f p l a s t i c i t y r e l a t e d i S g i v e n i n th i s p a p e r Ke y wo r d s : e l a s t op l a s ti c a n a l y s i s ; p l a s t i c i t y ; d e s i g n b y a n a l y s i s 0 g 1 言 自从欧盟标准 E N 1 3 4 4 5 ( 2 0 0 2 ) 和美国规 范 A S M E 一 2 ( 2 0 0 7 ) 颁发 以来 , 压 力容器分 析设计方法就从弹性应力分析进入 到弹塑性分 析 的新时代。新规范要求设计人员首先完成压力容 器部件的弹塑性分析 , 然后才 能按规 范进行安全 评定。这样 , 设计 人员仅掌握 弹性力 学 的知识 和 关于极限载荷、 安定、 疲劳、 棘轮等失效模式的塑 性力学基本概念就不够用了, 必须进一步掌握与 弹塑性分析相关的塑性力学基本 知识 。文中将 重 点介绍小变形情况下的塑性本构模型的基本知 识 1 弹 塑性分析概述 在弹塑性分析 中, 除 了要 考虑结构 在弹性状 2 0 态 下的响应外 , 还要 进一步考 虑结构局 部或大范 围进入 塑性状态 时的响应 。 弹性分 析的基本 方程有三大类 : ( 1 ) 平衡微分方程; ( 2 ) 变形 几何 方程 , 包括 应变位 移关 系和应 变协调方程 ; ( 3 ) 材料 特性 方程 , 对线 弹性 材料就 是广义 胡克定律。 求解时还要加上力边界条件和位移边界条 件 。 弹塑性分析包括两个阶段: 首先是弹性分析 阶段 , 在加载初期结构 内的材料全是弹性的 , 处于 纯弹性状态 ; 当最大应力点达到屈服条件时, 结构 丧失纯弹性状态 , 出现局部塑性变形 , 于是进入 弹 塑性分析的第二阶段。弹塑性分析的基本方程还 是上述三大类 , 而且前两类方程和边界条件都与 弹性分析相同( 进入塑性后第2类方程中的应变 第 3 1 卷第 1 期 压 力 容 器 总第 2 5 4期 均指总应变 , 总应变是弹性应 变与塑性应变之 和) , 不同之处只是材料特性变了, 广义胡克定律 不再适用。正因如此 , 弹塑性有 限元分析的几何 模型和边界条件与弹性分析完全相同, 只要把材 料模型改为弹塑性材料 , 并补充输入材料的塑性 特性参数 , 这样当屈服发生时就可以继续加载 , 程 序会 自动进入弹塑性分析。也正因如此 , 文 中将 重点介绍塑性力学如何建立塑性材料模型( 又称 本构模型) 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材料的塑性特性和弹性有很大区别。先讨论 大家熟悉的单向拉伸情况。图 1 示出单向拉伸应 力一应变曲线。当应力超过初始屈服 限 0 ( 曲 线上的 1点) 时, 材料进入塑性状态。对 于应变 硬化材料 , 载荷可以继续增加 , 加载路径为曲线 1 2 3 段。若加载到 2点时卸载 , 应力将按弹性 关系卸载 ( 卸载路径 2 4段 的斜率与弹性加载 路径 0 1 段相 同) 。若从 4点再次加载 , 初始段 4 2是弹性的, 沿卸载路径 2 4反 向前进 , 到达 2点后屈服 , 它对应 的应力 称为后继屈服 限。 对应变强化材料 工程 中称为冷作硬化。 若继续加载, 材料对以往的加载历史会有记忆 , 因 而将沿路径 2 3前进 , 而不会像初始屈服段 1 2那样走虚线路径 2 3 。 点 4和原点问的应变差 为不可恢复的塑 残余应变。 图 1 单 向拉伸应力一应变曲线 从图 1 可以看出塑性应力一应变关系的几个 特点: ( 1 ) 非线性。加载路径不再是直线 , 而变成 曲线。但需要指出, 非线性不是塑性变形的独有 特性 , 有些材料 的弹性应力一应变曲线也可以是 非线性的。不同的是 , 非线性弹性变形在卸载时 能按加载路径原路返 回到初始无应变状态 , 而塑 性变形是不可恢复的, 卸载后留有残余变形。 ( 2 ) 加卸载性质不 同。加载是塑性 的, 是 曲 线路径 ; 卸载是弹性的, 沿直线返 回直到反 向屈 服 。 ( 3 ) 历史相关性。弹性 的应力和应变有一一 对应关系 , 与加载历史无关。塑性阶段出现不可 恢复的塑性变形 , 应力一应变关系与加载历史相 关 , 不再一一对应。由图 1可看出, 应力 在加 载时对应于应变 , 而卸载时应变为 2 ; 反过来 , 应变 2 也对应着 2个应力 , 加载时为 2 , 卸载时 为 1 。 图 2示出塑性力学 中常用 的简化材料模型。 图 2( a ) 为无硬 化 的弹性一理想 塑 性 材 料 , 图 2 ( b ) 为弹性一线性硬化材料 , 图 2 ( c ) 为幂硬化 材料。由于弹性应变一般 比塑性应变小得多 , 在 求塑性力学问题 的解析解时常忽略弹性应变、 仅 考虑塑性应变 , 称为刚塑性材料模型, 图 2 ( d ) 为 刚性一理想塑性材料。 ( a )弹性 一理想塑性 ( b )弹性 一线性硬化 ( d )刚性 一理想塑性 图 2 塑性材料模型 图 3示出反向加载情况。若卸载后接着反 向 加载 , 并达到反向屈服 , 则可能出现 3种情况 : ( 1 ) 若 o - = 2 o - , 即正反向的屈服限大 小相等, 称为各向同性硬化 ; 21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塑性力学基础 ( 2 ) 若 一 = 2 0 , 即正反向的屈服限大 小不同, 且屈服应力范围 O - s1 与无硬化情况 相同, 称为运动硬化 ; ( 3 ) 若反向屈服限在上述两种屈服限之 间, 称为混合硬化。 图 3 反 向加载应变硬化特性 图4示出循环加载情况。可以看 出, 随着循 环次数的增加 , 应力一应变曲线不断向外扩张, 这 是循环硬化现象。其中第 1和第 2个循环的差别 最大, 经过若干次循环后就会趋于一个稳定 的迟 滞 回线 , 即图中最外圈的闭合 曲线。有限元分析 中的循环加载应力一应变关系常采用稳定迟滞 回 线 n 图 4 循环硬化迟滞 回线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 即使是单调加载情况 , 塑性分析要处理的问题也 比弹性分析复杂得多。 2 2 它包括 : 何时进入塑性?进入塑性后 向哪个方 向 发生塑性流动?材料的应变硬化规律如何?在当 前加载步下应该采用塑性加载曲线关系还是弹性 卸载直线关系?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怎么描述?将 在下面逐一展开讨论。 2 塑性力学的重要准则和法则 2 1 屈 服 准 则 判断材料从弹性进入塑性的条件称为屈服准 则或屈服条件。对单向应力状态 , 它就是屈服限。 在以三个主应力为坐标 的应力空间中, 它是一个 曲面 , 称为屈服面。 材料力学中的第四( 畸变能) 和第三( 最大剪 应力) 强度理论就是两个经典的屈服准则 , 分别 称为冯 米泽斯 ( R y o n Mi s e s ) 准则和特雷斯卡 ( H T r e s c a ) 准则。在二维 主应力空 间 ( O - , O - 2 ) 中, 它们分别是一个椭圆和与其内接的六边形 , 如 图 5所示。在三维主应力空间( O - , O - 2 , O - ) 中, 它 们分别是一个圆柱曲面和与其内接的正六角柱形 曲面 , 如图6所示 。 I O - = = 一 一 , , 1 r e e a 一 ( 7 - s 图 5 二维屈服面 特雷斯卡准则只考虑最大和最小主应力对屈 服的影响, 米泽斯准则还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 试验证明米泽斯准则更为准确 , 特雷斯卡准则稍 偏保守。此外 , 特雷斯卡准则是分段线性的, 便于 寻找解析解 , 米泽斯准则是二次光滑曲面 , 便于数 值计算 , 在有限元分析中大多采用米泽斯准则。 将应力张量分解为球量和偏量 ( 这 同时适用 于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 可以给出更为简明的屈 服面图形表示方法。应力球量表示各个方向都受 第 3 1 卷第 1 期 压 力 容 器 总第 2 5 4期 大小相等的平均正应力 0 , 对各 向同性材料 , 它 仅导致纯弹性的体积胀缩变形而无剪切变形。塑 性变形仅与应力偏量有关 , 它导致剪切变形和形 状畸变 , 而体积保持不变 , 即具有不可压缩性 , 相 应的泊松 比 =1 2 。 图 6 三维屈服面 在三维主应力空间中有一根通过坐标原点且 与三个坐标轴夹角都相等的轴 , 称为等倾轴。它 就是图 6中圆柱形和正六角柱形屈服面 的中心 轴。等倾轴与坐标轴的夹角余弦为 1 3 ( 夹角为 5 4 7 4 。 ) 。垂直于等倾轴 的平 面称 为偏量平 面。 通过坐标原点的偏量平面称为 平面( 见 图 6 ) 。 偏量平面与等倾轴 的交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 n 3 , 它只与应力球量有关。当应力点在各偏量 平面( 包括 平面) 上移动时, 对应于弹性变形的 应力球量保持不变( 若在 平面上移动则始终为 零) , 但应力偏量发生改变。塑性变形仅与应力 偏量有关 , 所以三维应力状态下 的屈服准则可以 简单地用 平面上的二维曲线来表示。当 平 面沿等倾轴移动到任意偏量平面时, 应力球量改 变 , 而偏量不变 , 所以柱形屈服面的横截面形状不 变。也就是说 , 图 6中的三维屈服面是一类 以等 倾轴为中心轴的等截面柱形曲面。 朝向原点沿等倾轴方向去观察 平面, 得到 平面上 的等轴测 图, 见图 7 。此时等倾轴投影 成原点 , 三个主应力轴的夹角成 1 2 0 。 。米泽斯准 则成一个圆。特雷斯卡准则成正六边形。 平面 上的三个坐标轴本来是三个主应力轴在 平面 上的投影( , , ) , 投影时各主应力轴等 比例 地缩小了 2 3倍 。为作 图方便 , 常把 平面等 比例放大 倍 , 并把 ( , , ) 轴改为主应 力轴( , 2 , 3 ) 。此时屈服面也要 同时放大。 例如 , 平面上米泽斯圆的半径原为 , 图7 中米泽斯圆的半径被放大成 。 图 7 平面上的屈服面 在有限元分析中可以根据应力点在 平面 上的位置来判断三维应力状态是否达到屈服 , 也 可以在 平面上绘制屈服后应力点的变化路径。 泽曼( J L Z e m a n ) 在其专著 中介绍了在弹塑性 循环加载分析 中如何利用 平面上 的应力路径 来判断是否达到安定状态。 屈服准则应用于: ( 1 ) 判断物体 内何处开始进入塑性 , 确定弹 一 塑性区交界面的位置; ( 2 ) 和下面加卸载准则一起决定当前计算 中 应采用什么本构关系。 2 2 硬 化 法 则 刚从弹性进入塑性时的屈服面称为初始屈服 面 , 相当于单向拉伸时的初屈服限 发生塑性 变形后的屈服面称为后继屈服面或加载屈服面, 相当于单向拉伸时的后继屈服限 硬化法则 研究塑性加载过程 中屈服面的硬化规律 , 即如何 确定后继屈服面的形状和位置。 无应变硬化的理想塑性材料在加载过程中屈 服面的形状和位置始终保持不变( 相当于单 向拉 伸时屈服应力始终为 0 ) 。应变硬化材料 的后 继屈服面是不断改变的, 其变化规律与材料 的应 变硬化机理有关 , 见图 8和图 3 。 ( 1 ) 各向同性硬化 硬化后的后继屈服面是初始屈服面在各个方 向上的等 比例扩大 ( 即形状相似放大) 。各 向同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塑性力学基础 性硬化模型忽略了由塑性变形引起的材料各向异 性 , 仅适用 于单调加载情况 以及材料无鲍辛格 ( J B a u s c h i n g e r ) 效应 ( 鲍辛格效应是指材料拉伸 屈服限与压缩屈服限不同的现象) 时的反复加载 情况。 图 8 各类应变硬化法则 ( 2 ) 运动硬化 后继屈服面 的形状大小都 和初始屈服面相 同, 但中心点位置发生移动。运动硬化模型适用 于材料有鲍辛格效应时的反复加载情况。按中心 点移动方向的规则不 同, 又分为普拉格 ( W P r a g e r ) 运动硬化模型和齐格勒 ( H Z i e g l e r ) 运动硬化 模型。对于单调加载情况以及反复加载下的三维 问题、 平面应变问题、 轴对称问题和扭转问题等较 多情况两者是等价 的, 但对于反复加载下的平面 应力问题等少数情况 , 后者的适用性较广。 ( 3 ) 混合硬化 各向同性硬化表现为屈服面的均匀膨胀 , 运 动硬化表现为屈服面随其中心点的移动。实际工 程材料往往是屈服面既膨胀又移动 , 称为混合硬 化 。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对材料做单向拉伸一压缩 试验 , 按 图 3来判断其硬化特性。当没有适用 的 试验数据时, 可以先按各向同性硬化和运动硬化 分别进行计算 , 然后取两者 的平均值或保守地取 偏危险的计算结果 ( 以极限载荷计算为例 , 极 限 载荷偏低的那个结果表示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较 小 , 因而是偏 危险 的。取这个 结果设 计就偏保 守) 。 屈服面是应力空间中的空间曲面, 其方程为 : F ( O - )= 0 。F ( O - ) 称为屈服函数。例如 , 米泽斯 4 准则的屈服函数为: 1 F( O - )= ( O - 1 一 O - 2 ) 2 +( O - 2 一 O - 3 ) 2 + ( O - 一 O - ) 2 一k 2 ( 1 ) 其中, k 为表征材料应变硬化特性的参数 , 当 k 增加时屈服面就等 比例地 向外扩大 ( 与球方程 2 + Y 2 + 2 一 R 2 = 0对 比, k的作用就相当于半径 ,控制 图形 的大小 ) , 表示各 向同性应变硬化。 应变硬化程度与塑性应变大小有关 , 通常认为 k 是 等 效 塑 性 应 变 p 的 函 数( p = ( 一 墨 ) 2 + ( 墨 一 ) 2 + ( 一 ) 2 , 又译为 “ 当量塑性应 变“ ) , 可 以用单 向拉 伸试验 的应 力一应变 曲 线 来 确 定。对 初 始 屈 服 面: k= O- 0 3 , 对 图 1中 2点处 的后 继屈 服面: k= O - 米泽斯准则的运动硬化屈服函数为 F( O - O 1 ) , 其中 称为移动张量或背应力 , 描述应变硬 化过程中屈服面中心点的移动情况。普拉格模型 取移动张量的全量 O 1 而齐格勒模型仅取移动张 量的偏量 O 1 。 2 3 流动 法 则 在一维情况下塑性流动的方向是唯一的, 沿 坐标轴方 向。在二维 和三维情况下 , 塑性流动 的方 向将按流动法则来判定。塑性变形 由先后 发生的塑性应变增量逐 步累积而成 , 所 以每个 时刻塑性流动的方 向将 由塑性应变增量 的方 向 来决定。 流动法则与塑性势有关。塑性势 Q( O - ) 是 与塑性变形相关 的势能 , 它是应力的函数。流动 法则认为, 塑性应变增量 d oo i 与塑性势的梯度 o Q O o - 成正 比: v - d A ( 2 ) 其中, d 是一个非负的比例常量。式 ( 2 ) 表 示塑性势梯度的方向就是当前塑性流动的方向。 在应力空间中塑性势 Q和屈服函数 一样 , 可以表示为一个空间曲面, 其梯度方 向就是该 曲 面的外法线方 向。所 以由式 ( 2 ) 可知 , 塑性应变 增量与塑性势曲面相垂直。 根据屈服函数与塑性势函数的关系可以区分 两类流动法则 : ( 1 ) 若 Q( O - )=F( O - ) , 即把屈服面和塑性 第 3 1 卷第 1 期 压 力 容 器 总第 2 5 4期 势面关联起来 , 则称为关联流动法则 。此时塑性 应变增量与屈服面垂直 , 所 以关联流动法则又称 为正交流动法则。常用金属材料都服从正交流动 法则 。 ( 2 ) 若 Q( O - ) F( O - ) , 则称为非关联流动 法则。此时塑性应变增量与塑性势面垂直而与屈 服面不垂直 , 所以又称为非正交流动法则。它适 用于混凝土和岩土等材料。 2 4 加卸载准则 当载荷增加时在塑性区内有些地方可能出现 局部卸载 隋况。对塑性变形来说加载和卸载的材 料性质是不同的, 所 以有限元计算 的每个增量步 都需要判断在计算点处 , 当前是处于塑性加载还 是弹性卸载 , 然后才能决定采用什么本构关系。 加卸载准则给出了判断加载还是卸载的依据。 常用工程结构材料都是应变硬化材料 ( 又称 稳定材料 ) 。硬化材料 的塑性变形特性是: 当塑 性应变增加时 ( d 0 ) 应力也随之增加或对理 想塑性材料至少不减少 ( d o - 0 ) 。因而应力增 量在塑性应变增量上做的塑性功总是非负的, 即: d o - d e p 1 0 ( 3 ) 再基于关联流动法则可以给出如下德鲁克 ( D C D r u c k e r ) 加卸载准则 : ( 1 ) 若 F= 0 , 且 d o - 0 , 为塑性加载 ; OO ( 2 ) 若 F= 0 , 且 d o - 0 。对已经进入大范围塑性流动的无约束情 况, 的值是不确定的, 因为理想塑性材料的塑 性应变可 以任意增长 。对 尚处于局部塑性变形 的 情况, 局部塑性流动将受到周围弹性材料的变形 约束, 此时根据一致性条件( 即塑性加载后仍应 满足屈服准则 ) 可以确定 : d A = ( 6 ) O- 其中, d 为当量塑性应变增量。代回式 ( 5) 有 : = ( 7 ) U 弹塑性总应变增量 是弹性应变增量 和塑性应 变增量 之和: d e =d s +d ( 8 ) 由弹性力学知道, 应力偏量 与弹性应变偏 量 e 成正比, 比例系数为 2 G ( G为剪切模量) ; 平 均正应力 O- 与平均正应变 s 成正比, 比例系数 为3 K ( K为体积模量) 。写成增量形式有 : d s ; =2 G ( 9 ) d o - o d e o=3 K 考虑到塑性应 变增量 的球 量为零 , 由式 ( 5 ) 或( 6 )和式 ( 9 )得到如 下 普朗特 一罗伊斯 2 6 凳 = d o - o 、 : 山 0( 2 +寻 d e 了 l 或 : j = J d d d 1( ) ; a t ( + ) ; a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