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孙灵芝—《明清芳香药研究对当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启发》_第1页
论文—孙灵芝—《明清芳香药研究对当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启发》_第2页
论文—孙灵芝—《明清芳香药研究对当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启发》_第3页
论文—孙灵芝—《明清芳香药研究对当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启发》_第4页
论文—孙灵芝—《明清芳香药研究对当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启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芳香药研究对当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启发基金资助: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孙灵芝(1988),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研究方向:明清芳香药用史。通讯作者:梁峻(1954),男,内蒙凉城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清史,民族医学史。电话邮箱:孙灵芝1,梁峻2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文章指出明清时期芳香药有与历代相比迥然不同的特点。同时以无论是明清还是现代都很著名的闽广香药茉莉为例,探讨了药露为用和茉莉花根应用的创新启示;以香药周边产物如虫茶的开发为例,探讨了产业创新的可能。古人的经验对我们现代从事中医药临床、实验、基础研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仍有充分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明清时期,医学古籍,芳香药,茉莉,茉莉根,青蒿虫,茴香虫,虫茶,创新明清时代芳香药品种与前代不同,那么落实到临床应用中必然有其时代特点的印迹,即,与前代相比既有继承性的一部分,也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本文试图以明清时期的芳香药研究入手,以一些个案为例,谈明清芳香药研究中发现的对当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研究的启迪。 1 明清时期的芳香药1.1 来源情况明代的外来芳香药种类和前代基本上是一致,输入品种既有熏身之香,亦有药用之材,也有食用之香料。但是也有一些特殊之处,比如暹罗国和榜葛剌国进贡的乌香,前代未有,清代俞正燮认为就是鸦片。还有一种馣班儿香,明代有时写作“俺八儿香”,冯承钧认为是阿拉伯文Anbar,意即“龙涎香”,亦有认为作琥珀、虎魄解。具体使用方法是和沉香檀香一样地使用,据明史“祖法儿王及臣民悉奉回回教,婚丧亦遵其制,多建礼拜寺,遇礼拜日,市绝贸易,男女长幼皆沐浴更新衣,以蔷薇露或沉香油拭面,焚沉、檀、俺八儿诸香土,人立其上以薰衣”1。清代的芳香药外来有藩属国进贡,与明代记载的基本相同,主要种类不外沉香、龙涎香、速香、白木香、降真香、伽南香、白胶香等。除了藩属国进贡之外,还有一个途径是西洋传教士所献。故宫博物院至今还遗留有多尔门的那油、冰片油、水安息油、巴尔撒末油、薄荷油、沉香油等2,清代的芳香药形式比前代更为灵活,提取蒸馏的品种丰富很多。中国本土芳香药,因气候环境、森林植被、人口密度等等影响,每一朝代各有侧重,从土贡可以看出芳香药的主产地,主要有香薷、藿香、苍术、紫苏等,民族贡香有薰香、红香、藏香、青木香等,其中藏香在清代内地也广泛使用。制备用药主要是樟脑和薄荷脑。1.2 记载情况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臭”为香的计299条,微香15条,腥香1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历代本草药物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目录中所列的“芳草”、“香木”卷为其创新性分类。本草纲目芳草56种,其中有6种为本草纲目首载,香木35种,其中有3种为本草纲目首载。“首载”的意思是首次注明药性药味及主治功效,而此前这些芳香药或早已传入中国,但以观赏为主,或为方土之物,尚未有药用价值记载,是故官方本草未予著录。对药露的介绍,谱录类的著作有明遗民董说非烟香法:“消暑宜蒸松叶,凉膈宜蒸薄荷,辟寒宜蒸桂屑,又宜荔壳,解吞酸宜蒸零陵,益中消气宜蒸枣膏,眼翳宜蒸藕花、竹叶、又宜茶,解表宜蒸菊花、宜薄荷”3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了各种药露:金银露、薄荷露、玫瑰露、佛手露、香橼露、桂花露、茉莉露、蔷薇露、兰花露、鸡露、米露、姜露、椒露、丁香露、梅露、骨皮露、藿香露、白荷花露、桑叶露、夏枯草露、枇杷叶露、甘菊花露。 2 香为药:以茉莉为例茉莉在晋代以前传入中国,传入中国后早期只是皇族显贵种植,宋以后民间广为传播。最初主要栽培地区在广东、和云南一带,明代李时珍记录“末利原出波斯,移植南海,今滇、广人栽莳之”,到了清代吴仪洛记载,则是“原出波斯,移植南海,今中华俱栽莳之,台湾所栽者最佳,福州者次之,赣州者又次之”4,可见茉莉种植面扩大,同时也说明福州茉莉药用质量不错。陈傅欧冶遗事认为福建是“果有荔枝,花有茉莉,天下未有”,而宋代梁克家三山志(现存福州最早的地方志):“(茉莉)独闽中独有。”再后来逐步推广到江南地区,苏州、杭州和南京等。2.1 茉莉花露南宋建炎元年以前(公元1127年)药露蒸馏法传入我国。蔡条(北宋权相蔡京之子)所撰笔记铁围山丛谈:“旧说蔷薇水乃外国采蔷薇花上露水,殆不然。实用白金为甑,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则屡采屡蒸,积而为香,此所以不败。但异域蔷薇花气辛烈非常,故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玻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犹透香彻,闻数十步,濿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至五羊效外国造香,则不能得蔷薇,第取素馨、茉莉花为之,亦足袭人鼻观,但视大食国真蔷薇水犹奴尔。”此书成于南宋初年,所记多为北宋时事。可见在北宋时我国人民已学会药露蒸馏法,广州并能用此法,取素馨及茉莉花露5。然而当时多为洒衣留香之用,尚未有药用记载。蒸馏制药法虽宋代已有传入,但药露蒸馏法于万历三十四年以后(公元1606年)意大利耶稣会士熊三拔泰西水法介绍时,对于封建社会后期我国的知识界来说无疑仍是很新鲜的,对于药露,在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各种药露”有了批量化的书写,其中茉莉露:茉莉花蒸取,气香味淡,其气上能透顶,下至小腹,解胸中一切陈腐之气,然止可点茶,不宜久服,令人脑漏。2.2 茉莉花根本草纲目对“茉莉花根”的镇痛作用记载如下:“其根性热有毒,主治:以酒磨一寸服,则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者用此,则不知痛也。汪机。”6汪机(1463-1539年)是明代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其引用当是出自汪机本草会编,惜其书已佚。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刊于1687年)卷一(礼集)碎治法:“皮上生顽癣,终岁经年,服药无效,擦治无功。用刀削去其顽癣一块之皮,用前生肌药敷五钱,掺之必痒不可当,削亦不十分痛。当用麻药与饮,使人不知,然后用刀掺药。麻药方开后: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即人如睡寝,任人刀割,不痛不痒盖羊踯躅专能迷心,茉莉根亦能使人不知,用菖蒲引入心窍,以迷乱之耳。”7清代赵学敏串雅内外编(公元1759年)串雅外编卷一“接骨散”: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者,用此则能不知痛也。茉莉根酒磨一寸,服则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亦奇方也8。清代胡廷光伤科汇纂(撰于1817年)骨折伤中记录了“接骨不知痛方”:汪机用酒磨茉莉根,一寸则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损骨节,入臼接骨,用此不知痛也9。以上可见:使用茉莉花根有根可循的医家到明代汪机,其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后多承袭于此,基本都是认为磨汁服用,效果跟使用剂量有关,磨一寸则维持一日,磨两寸则维持两日。唯一复方使用的是“麻药方”其组成包括“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目前可见最早的是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其次是赵学敏的串雅内外编,后世伪书华佗神医秘传假托华佗之名也记录了组成如上的麻沸散10,范晔后汉书华佗传有记载华佗使用过麻沸散,但未记录组成。不独医家对茉莉花根有应用,民间想象也可从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略知一二,其中有一则关于“茉莉花根”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记录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对茉莉花根的认知已然到了某种超自然的部分,认为其功用可实现假死状态:“闽人有女,未嫁卒,已葬矣。阅岁余,有亲串见之别县,初疑貌相似,然声音体,态无相似至此者盖闽中茉莉花根,以酒磨汁,饮之一寸,可尸噘一日,服至六寸尚可苏,至七寸乃真死。女已有婿,而私与邻子狎,故磨此根使诈死。”11茉莉花根现代有对其镇静安神止痛功能的机制性研究,如对大鼠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12,还有对“镇静”临床效果的考察13;而新的开发角度则是用来戒毒,如用茉莉花根提取物对吗啡依赖性小鼠戒断作用的研究14,茉莉根醇浸膏对毒品依赖的戒断的研究15;此外,还有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的研究16。还有研究证实了茉莉根提取物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17。 3 香药周边产物的开发应用香药周边产物,是指本不香,却因食香而具备了某种功效的物品,比如青蒿虫、茴香虫、虫茶等。本文仅以虫茶为例。虫茶主产于我国广西桂林、湖南、贵州。广西虫茶多为化香夜蛾Hydrillodes morosa B取食化香树叶而获得,广西龙胜一带的多被称为“龙珠茶”、“化香茶”;湖南、贵州多因米编螟Aglossa dimidiata H.取食苦茶而获得,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岭山区的虫茶又叫城步虫茶。其它虫类还有白条谷螟、黄条谷螟、弓须夜蛾、雪疽夜蛾等,寄主植物包括三叶海棠、化香树、苦藤茶和苦丁茶等。其中取食三叶海棠、苦藤茶和苦丁茶的多是米编螟、白条谷螟和黄条谷螟;而取食化香树叶的则是化香夜蛾、弓须夜蛾和雪疽夜蛾18。李时珍本草纲目:“此装茶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蛀屑主治聍耳出汁,研末,日日缴净掺之。出圣惠。”19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知县程启凤监修、张汉渠纂城步乡土志,卷五首次出现“虫茶”一词,认为有“消痰顺气”的功效:“物产茶,有八峒茶,略可采用,亦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余名曰“虫茶”,收贮经久,大能消痰顺气”。20当然因为文人记录县志,多杂以想象,认为虫茶乃陈茶所化,观念虽不对,但对于“消痰顺气”的记载是日常应用中总结的经验。虫茶为少数民族用药的特色,通过对城步山区人群饮虫茶率的研究发现“汉族年饮虫茶率和饮虫茶率均显著低于苗族和侗族”21。饮茶者中:81.0%因为当地和家里人有饮用虫茶的习惯;30.0%因为觉得饮虫茶有益身体健康,特别是夏天天气炎热时,喝杯虫茶,消暑解乏的功效非常显著;13.3%是个人爱好,觉得虫茶口感好;9.0%听别人介绍,觉得好奇而选择饮用虫茶。目前虫茶有保健食品和饮品开发的趋势。 4 小结明清时期芳香药去今不远,仍有很多有益于今天的思路。我们今天的新仪器使得我们可以比古人更细致深入到物体的微观层面,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仍要建构在对历史清晰的认识基础之上,否则空谈未来之创新有如建空中楼阁。茉莉花露从洒衣抿发到药用为食经历了长久的认知过程,今天茉莉花茶不仅仅是一道饮品,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中对外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茉莉花根自明清发现其可能具有麻醉功能以来,到现代相关研究报道还较少,提示或在戒毒方面有大作为。芳香药相关周边产物又提示我们在掌握县志记载和田野材料获得的基础上,将区域性特色产物挖掘出来,进行产业创新。参考文献1 (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8448.2 关雪玲.清代宫廷医学与医学文物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93.3 (明)董说.非烟香法M/黄宝虹,邓实.美术丛书二集四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266-268.4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M.朱建平,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44.5 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本草全书(附录卷中国本草大事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03-104.6 (清)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89.7 (清)陈士铎.石室秘录M.张灿岬,等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25.8 (清)赵学敏.串雅内外编M.北京:中国书店,1987:253.9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67.10 佚名.华佗神医秘传M.彭静山,点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43. 11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531.12 毛磊,张玲,刘奇,丁艺雪,张如松,赵维良.茉莉根醇浸膏对大鼠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02:415-418.13 宁侠,周绍华.茉莉根口服液治疗失眠症10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5:476.14 马洪波,姜艳霞,雷钧涛.茉莉花根提取物对吗啡依赖性小鼠戒断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5:1084-1085.15 李红,兰凤英,闰大勇,曹瑞敏,王振学,杨宝峰,杨世杰.茉莉根醇浸膏戒毒作用的前期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03:249-251.16 Ning Tian, Liang Hong, Huang Wen-Zhen, Duan Xue-Lin, Feng Yue, Zhao Tie-Jian. Depressant Action of Alcohol Extract of Jasmine Root 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MiceJ.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20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