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工作总结 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总结.doc_第1页
2015工作总结 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总结.doc_第2页
2015工作总结 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总结.doc_第3页
2015工作总结 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总结.doc_第4页
2015工作总结 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工作总结 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总结一、*市基本情况(一)自然情况*市地处*省北部,是*市管辖的县级市。下辖3个建制镇,2个街道办事处,34个行政村,25个社区,全市区域面积263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其中城市人口18.8万,农村人口6.2万,城市化率为8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查明矿藏1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22.59亿吨,占*省总储量的1/3;煤层气储量293.9亿立方米;煤矸石存量4000万吨,年排放量400万吨以上;硅灰石可采储量160万吨;此外还有花岗岩、石英石等矿产资源。(二)采掘业发展情况*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煤炭工业城市。采掘业以煤炭开采为主,煤炭年产量占全省煤炭产量的1/3左右。2010年,境内的*能源公司原煤产量完成2300万吨,实现煤炭主业收入75.6亿元、非煤产业收入64.6亿元,总收入达到140.2亿元,企业利润达到14亿元,上缴税金19亿元,实现利润14亿元。在册职工总数4.4万人,离退休人员1.8万人,集体职工1.8万人。综采机械化程度达99.4%以上。2004年以来,*原煤产量一直稳定在2100万吨左右,但按今后能源需求,煤炭采量将逐年增加,可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煤炭需求的最长服务年限为20年左右。二、*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情况*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加快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避免走国内外其它煤炭资源型城市由盛而衰的老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市在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立了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会同省社科院共同完成了*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市原名*市),制定了多项接续或替代产业战略与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兴建了一批非煤资源开发项目,开始了自发的经济转型。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明确了奋力实现“三个率先”(即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率先实现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等发达城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实施了“优化环境、构筑平台、项目支撑、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措施,探索出了一条用大项目牵动、小项目集聚,加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转型之路。200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文件,明确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重点措施和相关政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遇、提供了动力,我市加大工作力度,推进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开始由自主的经济转型向国家支持推动的全方位城市转型转变。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经济转型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市在转型方面主要抓了以下重点工作:一是以组织结构、制度建设统领经济转型。自国家出台200738号文件后,我们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把转型工作提高到事关全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把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各个环节,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谋转型、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各镇街以及相关重要企业为成员的经济转型领导小组,设立转型工作办公室,负责各级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促进工作落实。加大考核力度,将城市转型工作列为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为经济转型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二是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谋划经济转型。国发200738号文件出台后,*市把解放思想作为转型工作最重要的、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切实明确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转型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明确转型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推动认识转型、观念转型、思想转型,把全市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转型工作的大局中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创造力的释放,以观念的更新推动各项工作的创新。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吃透市情,准确定位,深入分析我们的资源特点、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认真研究国家转型政策,认真解读国务院38号文件,从中凝炼项目,寻找机遇和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从而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工作战略,谋划工作措施,突出工作重点,找准符合*自身特点的转型之路。2008年,会同*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的专家编制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并在“十一五”规划中充实了转型内容,用转型规划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出台后,我市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市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充实了转型的工作内容,对转型工作进一步细化,保证了转型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三是以优化环境、构筑平台承载经济转型。*市在强化软环境建设的同时,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靠高效诚信的政务环境、优美靓丽的城市环境和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吸引大集团、大企业来*投资兴业,推动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构筑工业强市最佳平台。从2004年开始,*市以建设一流工业园区为目标,累计投资15.1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其中,城北工业园区4.8平方公里、城南开发区13.2平方公里、化工园区10平方公里,提高了项目聚集和承载能力,打造了招商引资的最佳载体。*工业园区被评为*省最具发展和投资潜力工业园区20强。2010年,已有138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区,超亿元企业达到52家。再生资源产业园顺利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认证,将成为我省第一个省级再生资源产业园。四是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助推经济转型。*市一直把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做为加快转型发展核心手段,既注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及方式,又注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集中全部力量、举全市之力,强势推进重大项目建设。2007年以来,先后引进了*、*等大集团、大企业相继落户。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迅速崛起。重点推进了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等煤化工项目和生物化工项目,为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润滑油加工基地快速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园新落户项目3个,全市润滑油加工企业达到5户,设计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跻身全国前五名。矿山机械制造基地日益壮大,*、*集团等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此外,煤矸石发电二期正在筹建中,成达生物化工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产业集聚升级,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明晰,基础更加坚固,为转型提供了更强支撑,五是以抢抓机遇,凝炼项目承接国家对转型支持。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促投资的有利时机,认真对照国务院38号文件要求,找准对接点,把握切入点,进一步围绕三大基地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深入挖掘,认真筛选论证、凝炼储备、上报一批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生成速度快、带动效益显著的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符合38号文件要求的充分吸纳就业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项目。三年来,共争取上级资金8454.2万元。其中,2010年中央计划下拨我市资*市转型补助资金1351万元,使我市获得这些资金补助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项目加快了建设,提前竣工投入了使用。三、经济转型工作取得的成效*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城市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发展后劲十足。特别是2007年以来,突出抓好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四大工作重点,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区域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国家畅通工程优秀管理城市、*省文明城市建设标兵市、*省园林城市、*省平安市、*省十个最干净城市之一、*十大最具魅力城区、*省旅游强市等荣誉称号,进入全省税收超10亿元财源大县行列。全市经济社会呈现诸多亮点,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0亿元,是2007年的2.96倍,年均增长43.6%。人均gdp实现73000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10977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968.828.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3.5亿元,是2007年的6.11倍,年均增长62.3%,其中,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亿元,是2007年的3.97倍,年均增长5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3亿元,是2007年的1.95倍,年均增长25%。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是2007年的4倍,年均增长58.9%。实际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是2007年的3.73倍,年均增长55.1%。产业转型初显成效,接替产业呈现旺盛活力。*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理念,建成了城北工业园区和城南开发区,走出了一条园区聚项目、项目带产业、产业兴经济的发展之路,新型能源化工、润滑油加工、矿山机械制造三大产业竞相发展,初具规模。非煤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8.8%,比2007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截止目前,三大产业覆盖企业65家,吸纳从业人员4000人。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400亿元,增加值实现118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3.1倍和3倍;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5户,比2007年增加41户,实现产值260亿元,是2007年的2.6倍,建成了年税收超1000万元、5000万元和1亿元的支柱企业。其中,三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利税20亿元,带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6,拉动gdp增长33.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产业、房地产业,逐步形成为工业配套服务的能力。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8.3%。建成大型物流商场2家,高档住宅小区8个,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2家。*风景区、蒸汽机车风景区分别晋升为国家aaa和aaaa级旅游风景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形象显著提升。*市把优化城市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热源厂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工程,城区实现集中供热和24小时供水、供气,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全面提升,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工业园区全部实现“六通一平”,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载体,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3.5平方公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加大村屯环境整治力度,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率先取消村级办学,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社区试点工作,加快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步伐,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为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人民得到更多实惠,转型效应进一步凸显。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1600元和10600元,分别是2007年的1.7倍和1.9倍,年均增长19.7%和20.6%。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新建*小区住宅建筑面积21.7766万平方米,安置沉陷区居民4221户;改造棚户区10.18万平方米,回迁居民322户;完成50%采煤沉陷区村屯的整村搬迁规划建设工作;探索推行了城中村改造,农民上楼工程,城乡住房总面积达到607万平方米,人均24.8平方米。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2007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城乡社会救助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和应保尽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3亿元,是2007年的1.95倍,年均增长25%。以私家车为标志的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家庭,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单纯追求富裕转向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幸福的生活方式。四、*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的来看,*市经济转型工作在国家和省市的支持指导下,取得一定的成绩。同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历史因素和体制影响,*市依靠自己的力量,面临着难以解决的一些制约和难题。一是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推进缓慢。2008年以来,国家开始在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方面开始严格,土地、资金、环保等通过难度加大,我们谋划的许多产业项目进展缓慢,有些甚至不得不中途放弃,最终导致优势的资源不能顺利开发。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煤沉陷威胁居民安全。由于长期大面积的开采,造成地下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年水资源量212 m3,不足全国人均2500m3的1/11;资源开采产生大量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全市14座煤矸石山年排放量400万吨以上,占地面积50公顷,产生大量有害气体,so2指标偏高,空气中固体悬浮增多,严重污染矿区环境;许多塌陷坑常年积水,地表出现沼泽水和荒漠化,危害程度逐年增大。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对矿山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治理投入严重不足,部分村庄土地下沉程度逐年加深,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无法保障,目前涉及到4个村庄1761户5385人急需易地整体搬迁。三是可利用土地匮乏,支持转型的工业用地指标紧张。*市受煤炭生产的影响,全市34个村中有23个村庄压煤,压煤总面积1296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9.3%,20个村庄地表发生严重变形和塌陷,已形成三大地裂缝,最大下沉值12.5米,大于等于1米的沉陷区面积6145公顷,并以每年260公顷的速度递增。再加上不能作为农用地和工业建设用地的西部山区和河流面积6780公顷,实际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仅剩6560公顷,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4.9%。土地,已经成为制约*市城市转型的“瓶颈”问题。四是产业集群困难大。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能力不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弱,园区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条件尚需进一步完善,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企业生产装备水平、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雷同,竞争关系多于协作关系。接续替代产业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增长点不多,短期内难以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有力支撑和带动作用,实现特色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任务重、困难大。五、*市未来转型思路和工作重点经过几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市转型思路不断更新和完善,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我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发展思路:“十二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市经济转型总的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以大项目为支撑,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主动融入*经济区,建设繁荣富庶文明和谐*。具体目标: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市gdp年均增长25%,人均gdp超过183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7%。到2020年,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基本形成,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50名,人民生活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接续替代产业基本形成。积极发展能源化工、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再生资源加工、农产品加工、旅游业和物流业。到2015年,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0%以上,接续替代产业初步形成,第三产业占比达到30%以上。建成新型能源化工、润滑油加工和矿山机械制造“三大基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基本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通过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对采沉区综合治理,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15年,万元gdp能源能耗下降20%,水耗下降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9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达到全省领先地位。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达到省辖市水平,进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科技教育水平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到“十二五”末达55.2%,r&d费用占地区总值比重的2%以上。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年均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年均增长12%。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75平方米,人居环境普遍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作重点:(1) 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把加快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无污染、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力度,夯实新型工业化基础。着力招大客商、引强项目,围绕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税源型大项目,努力引进世界500强、全国500强或同行业十强企业落户*。推进载体功能提升。继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园区平台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把城南开发区建成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以煤矸石发电二期工程建设为契机,将城北工业园区建成能源之城。二是培育支柱企业,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银企对接,培育支柱企业,利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时机,为企业发展最大限度地争取资金支持。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投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抓好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预警,帮助企业化解风险。三是建设“三大基地”,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建成年产值超100亿元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充分发挥再生资源园区功能,建成年产值超100亿元的润滑油加工基地。拓宽矿山机械制造企业与大专矿校的合作领域,以矿山机械研发中心为支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建成年产值超200亿元的矿山机械制造基地。(二)率先实现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等发达城市城市是各类发展要素的重要载体。要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把*建成经济高效、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中等发达城市。一是扩大城市规模,拓展城市空间。把城市规模的扩大建立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用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提升、区域开发和城市发展,通过建设生物化工园区与*新城区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着力完善城市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建设,推进城区南扩北延,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二是繁荣城市经济,增加城市人口。坚持用市场经济理念经营城市,推动工业、商业和住宅地产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一批集居住、休闲、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生态小区,吸引外来人口到*居住。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包装推介力度,将*风景区建成新兴影视和休闲度假基地。加快五星级酒店、高档商业城和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