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实验诊断学_第1页
医学课件实验诊断学_第2页
医学课件实验诊断学_第3页
医学课件实验诊断学_第4页
医学课件实验诊断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诊断学 Laboratory diagnosis 第一章 血液检验 (2)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24) 第三章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验 (33) 第一章 血液检验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内容: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b)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 DC) 参考值 红细红细 胞数血红红蛋白 成年男性(4.05.5)1012/L(400550万/mm3)120160g / L(1216g / dl) 成年女性(3.55.0)1012/L(350500万/mm3)110150g / L(1115g /dl) 新生儿(6.07.0)1012/L(600700万/mm3)170200g / L(1720g /dl)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呕吐、 腹泻、烧伤、 大量出汗 (2)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非造血系统疾病) 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心肺疾病 某些肿瘤或肾疾患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 )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儿、10109/L(10000/mm3) 白细胞减少 WBC6%、见于感 染、 类白反应、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五叶3%,见于巨 幼 贫、抗代谢药物,感染恢复期) 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性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中性粒细胞出现上述中毒性改变者称为 中毒性粒细胞(见彩图)。 5.棒状小体(Auer 小体)诊断白血病 (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0.5%5%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病 皮肤病 血液病 某些恶性肿瘤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某些急性传染病(伤寒) (三)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 (四)淋巴细胞(lymphocyte,L) 20%40% , 外周血 T细胞占50%70%, B细胞 占15%30% 1.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麻疹、传单、肝炎、 百日咳、结核) 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2.淋巴细胞减少 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ALG、接触放 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 症等。 3.异形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 形态变异,可见于: 病毒感染、药物过敏、输血透折、 免疫疾病、放射治疗。 (五)单核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见于儿童及两周内婴儿 2.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血液病、急性 传染 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三、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 表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 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 、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 离辐射等。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 病的鉴别诊断。 第二节 红细胞的其他检验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参考值】 百分数 成人0.0050.015(0.5%1.5%,平 均1%) 绝对值 (2484)109/L(2.4万8.4万 /mm3) 【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 二、红细胞比积测定(hematocrit,Hct) 【参考值】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积增高: 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性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三、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MCV= = fl 参考值 8095fl(8095m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MCH= = pg 参考值 2731pg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PCV(L/L)1015 RBC(/L)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Hb(g/L)1012 RBC(/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 MCHC= = g/L 【参考值】:320360g/L(32%36%) 【临床意义】:根据上述三项红细胞平均值可进 行贫 血的形态学分类,见表。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 PCV(L/L)1015 RBC(/L) 四、红细胞沉降率(ESR) 【原理】 红细胞下沉力与血浆的阻遏力,影响因 素有:红细胞聚集、大分子蛋白质 、白蛋 白、脂类物质 【参考值】 男 015mm/ln 女 020mm/ln 【临床意义】 1.生理性:12岁儿童、月经期、妊娠、 老年人、高原地区 2.病理性: 炎症性:急性细菌炎症、风湿热、慢性感 染 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肺梗塞 恶性肿瘤 高球蛋白血症 贫血 高胆固醇血症 【参考价值】:1.动态观察病情 2.良、恶性肿瘤鉴别 3.高球蛋白血症疾病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助诊某些感染性疾病 助诊某些代谢性疾病 助诊转移癌 二、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形态特点 1、血细胞的生成(见彩图) 2、血细胞发育形态变化规律: (1)细胞大小及外形 大小: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外形: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红细胞始终呈圆形) (2)细胞核 大小: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形:由圆变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成熟红细胞无核) 核位置:居中或偏位 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变粗糙密集 , 着色由浅变深 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核仁:从有到无 (3)细胞浆 量:由少到多 颜色:由深蓝变浅、变为红色 (成熟红细胞) 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到特异 性 (4)胞核与胞浆之比 一般由大变小 三、血细胞形态学特点(见图) 四、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一)骨髓涂片检查 1.低倍镜检查 (1)观察骨髓涂片及染色 (2)确定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 胞 有核细胞%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 1 : 150%以上各类型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 : 110%以上各类型白血症、增生性贫 血、ITP 增生活跃 20 : 15%左右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50 : 11%以下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型 ),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 症 增生极度减低 300 : 10.5%以下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型) (3)计数巨核细胞: 正常巨核细胞735个/1.5cm3cm (4)注意有无特殊细胞: 转移癌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 2.油浸镜检查 (1)有核细胞分类 (2)计算粒、红比值(myeloid:erythroid, M:E=24:1) 粒、红比值正常: 正常骨髓象 粒、红以外的造血系统疾病(ITP、MM) 粒、红两系平行增多或减少(红白血病、 再障) 粒、红比值增高: 粒系明显增多时(粒细胞白血病、 化脓性 感染) 红系严重减少时(纯红再障) 粒、红比值减低: 红系增多时(各种增生性贫血) 粒系减少时(粒细胞缺乏症) (3)观察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4)观察有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3.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正常(24:1)。 (3)粒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原粒 10个出血点(阳性) 【临床意义】1.血小板减少;2.血小板功能异 常;3.血管病变;4.其他:如VWD、抗血小 板药物等。 (二)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BT) 【参考值】 Duke法:13min,4min为异 常。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1.血小板明显减少(如ITP); 2.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 ; 3.VWD、DIC时; 4.血管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 扩张症); 5.药物影响。 二、血小板的有关检验 (一)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血小板的破坏和消耗亢进 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400109/L): 原发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 (二)血块退缩试验( clot retraction test ,CRT) 【参考值】血块退缩时间:于凝固后 1/21h开 始退缩,于24h内退缩完全。 【临床意义】 血块退缩不良见于: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功能异常 凝血因子异常 (三)血小板抗体的检查 【参考值】PAIgG 0178ng/107血小板 三、凝血功能 检验 (一)凝血时间(coagulation time, CT) 【参 考 值】 412min(试管法) 【临床意义】C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一期有无 异常。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1.甲、乙、丙型血友病。 2.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 少。 3.应用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 物。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 (三)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KPTT) 【参考值】3045s。与正常对照组相关在5s以内为正常 ,延长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APTT延长见于: (1)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2)多种凝血子缺乏(后天性)。 (3)循环抗凝血素增加。 (四)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 PPT)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参考值】 正常人为1618s,较正常对照延长3s 以上 有诊断意义。 【临床意义】PT是外源性凝血活性的综合性检查 。 PT延长见于: (1)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 (2)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肝病、VitK缺乏 、 DIC等) 四、抗凝血功能检查 (一)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参考值】正常人为1618s,较正常对 照 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 【临床意义】TT延长见于: 1.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增加(AT- 、 肝素样物质、FDP)。 2.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或有结构异 常。 (二)抗凝血酶测定 【参考值】AT- 活性:70%130% AT- 的抗凝血酶活性(酶学法): 80%120% 【临床意义】 1.AT- 活性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生理性 减低、 先天性缺乏、后天性减低)。 2.AT- 活性增高可导致出血(先天性缺乏 、后 天性原因) 五、纤溶功能检查 (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PPPT) 【参考值】 正常为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 如阳性为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的标 志 (二)FDP(fibrinogen and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 测定 (三)D二聚体(D dimer)测定。 D二聚体增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