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列奈直击病理核心直达降糖目标final ppt课件_第1页
米格列奈直击病理核心直达降糖目标final ppt课件_第2页
米格列奈直击病理核心直达降糖目标final ppt课件_第3页
米格列奈直击病理核心直达降糖目标final ppt课件_第4页
米格列奈直击病理核心直达降糖目标final 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米格列奈 直击病理核心,直达降糖目标 GLF/2015/PE03V3 有效期至2016年10月 主要内容 l 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 遏制糖代谢紊乱的病理核心 l 强效降糖而避免低血糖 T2DM 降糖治疗的目标 l 传统促泌剂的重要地位及不足之处 l 新型促泌剂克服低血糖的不足: 分子构效的演变 胰岛素分泌曲线的演变 药代动力学的演变 低血糖风险的不同 l 米格列奈:新型/速效/生理模式促泌剂 快:快开快闭,快起快落,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 如:强效降糖与瑞格列奈相似 妥:低血糖风险显著低于瑞格列奈 老年T2DM患者的最佳促泌剂选择 遗传易感性, 生活方式 2型糖尿病 胰岛素 分泌缺陷 胰岛素 抵抗 IR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 是T2DM核心病理生理机制 1. Rhodes CJ, White MF. Eur J Clin Invest. 2002 Jun;32 Suppl 3:3-13. 2. 许曼音主编. 糖尿病学(第2版)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7-97. 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发展过程中,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模式发生改变: 早期:早相分泌减弱/缺失,晚相增加 后期:晚相也减弱 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是 糖尿病较早发生的病理生理紊乱 3. Williams AJ, Long AE. Diabetes. 2013 Dec;62(12):3990-2. 早相胰岛素分泌缺失是T2DM的重要特征 葡萄糖 对照组 T2DM 胰岛素 (自基线的变化,%) 时间(Min.) 4. Del Prato S, et al. Diabetes. 2002 Feb;51 Suppl 1:S109-16. 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颗粒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颗粒 5. NASA/Dr. G. Sharp 6. Braun et al., J Gen Physiol, 2004 细胞内细胞内和和细胞膜处颗粒细胞膜处颗粒 5. Sooy K, et al. J Biol Chem. 1999 Nov 26;274(48):34343-9. 6. Braun M, et al. J Gen Physiol. 2004 Mar;123(3):191-204. 7. Seino S, et al. J Clin Invest. 2011 Jun;121(6):2118-25. 早相胰岛素分泌 反映了 锚靠在细胞膜上囊泡 释放的胰岛素 ATPATP 葡萄糖葡萄糖 K+ K K ATPATP通道 通道 GK 糖酵解 囊泡内囊泡内 胰岛素胰岛素颗粒颗粒 ATPATP 电压依赖性电压依赖性 CaCa2+ 2+通道 通道 葡萄糖葡萄糖 K+ CaCa2+ 2+ K K ATPATP通道 通道 GK 囊泡释放囊泡释放 胰岛素胰岛素 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餐后高血糖 研究设计:一项对照试验,纳入10名健康人和10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测定糖耐量试验 后5小时血浆胰岛素、血糖的变化。 葡萄糖摄入 葡萄糖摄入 胰岛素分 泌不足 餐后血糖 升高 8. Mitrakou A, et al. Diabetes. 1990 Nov;39(11):1381-90. 早相胰岛素分泌缺失 细胞功能受损出现恶性循环 2型糖尿病患者的细胞质量降低,促使未受损的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引起细胞功能进一步恶化。 由于胰岛素分泌量降低,这个过程可能引起高血糖和高血脂,并促使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和 内质网应激 高血糖和 高游离脂肪酸 细胞分泌 需求增加 细胞质量降低 细胞缺陷 早相分泌缺失 9. Meier JJ, Bonadonna RC. Diabetes Care. 2013 Aug;36 Suppl 2:S113-9. 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 遏制糖代谢紊乱的病理核心 有助于抑制肝糖输出和脂肪分解,限制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 ,减轻餐后高血糖 提前动员外周组织(肌肉与脂肪),提高其对葡萄糖处置的 敏感性和效率 快速反应部队打响第一枪! 动员储备部队,投入战斗 否则各自为战、贻误战机 2. 许曼音主编. 糖尿病学(第2版)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7-97. 10. 朱大年主编. 生理学(第7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5. 纠正病生理缺陷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的选择 应该基于已知的病因,纠正 病理生理缺陷,而不是简单的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DeFronzo教授 第68届 Banting奖得主 11. Defronzo RA. Diabetes. 2009 Apr;58(4):773-95. 主要内容 l 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 遏制糖代谢紊乱的病理核心 l 强效降糖而避免低血糖 T2DM 降糖治疗的目标 l 传统促泌剂的重要地位及不足之处 l 新型促泌剂克服低血糖的不足: 分子构效的演变 胰岛素分泌曲线的演变 药代动力学的演变 低血糖风险的不同 l 米格列奈:新型/速效/生理模式促泌剂 快:快开快闭,快起快落,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 如:强效降糖与瑞格列奈相似 妥:低血糖风险显著低于瑞格列奈 老年T2DM患者的最佳促泌剂选择 我国核心城市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50% 中国3B研究调查了25,817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2.6岁 12. Ji L, et al. Am J Med. 2013 Oct;126(10):925.e11-22. 一项观察性研究,旨在评估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血糖波动相关的心律失常的风险。研究纳入30名56-80岁的有 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60岁 ),发现严重低血糖患 者高血压、卒中和心脏 病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明显高于无低血糖患者 ,且5年和10年生存率 更低20 17. Whitmer RA, et al. JAMA. 2009 Apr 15;301(15):1565-72. 18. Yakubovich N, Gerstein HC. Circulation. 2011 Jan 25;123(3):342-8. 19. Kagansky N, et al. Arch Intern Med. 2003 Aug 11-25;163(15):1825-9. 20. Sanon VP, et al. Clin Cardiol. 2014 Aug;37(8):499-504. Philip E. Cryer 教授 1994年Banting奖得主 “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 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 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 范围所带来的益处。” 21. Cryer PE,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Jun;26(6):1902-12. 降糖达标而避免低血糖 是T2DM 降糖治疗的目标 降糖 达标 避免 低血糖 l AACE/ACE糖尿病综合管理指南(2015)22: 最小化低血糖风险是首要目标之一 l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23: 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的前提是无低血糖 22. Garber AJ, et al. Endocr Pract. 2015 Apr;21(4):438-47. 2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6(7):447-98. 主要内容 l 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 遏制糖代谢紊乱的病理核心 l 强效降糖而避免低血糖 T2DM 降糖治疗的目标 l 传统促泌剂的重要地位及不足之处 l 新型促泌剂克服低血糖的不足: 分子构效的演变 胰岛素分泌曲线的演变 药代动力学的演变 低血糖风险的不同 l 米格列奈:新型/速效/生理模式促泌剂 快:快开快闭,快起快落,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 如:强效降糖与瑞格列奈相似 妥:低血糖风险显著低于瑞格列奈 老年T2DM患者的最佳促泌剂选择 HbA1c 纠正胰岛素 抵抗 改善胰岛素 分泌缺陷 磺脲类 格列奈类 DPP-4抑制剂 GLP-1受体激动剂 胰岛素替代治疗 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类 其他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减少血糖来源 SGLT2 抑制剂: 增加血糖去路 促泌剂治疗:针对核心病理生理机制 促泌剂 2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6(7):447-98. 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 二甲双胍之后首选联合胰岛素促泌剂 注:HbA1c :糖化血红蛋白;DPP-4:二肽基肽酶-4;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 或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 一线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 二线药物治疗 胰岛素促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或DPP-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 三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 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 胰岛素促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或DPP-4抑制 剂或噻唑烷二酮类或GLP-1受体激动剂 四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基础胰岛素 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主要治疗路径 备选治疗路径 2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6(7):447-98. 传统促泌剂:强效降糖 但低血糖风险是主要不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去安慰剂效应后)降低HbA1c低血糖风险 二甲双胍1.0-1.5%无 磺脲类1.0-1.5%有 格列奈类0.5-1.5%有 GLP-1受体激动剂0.8%无 DPP-4抑制剂0.4-0.9%无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0.5%无 2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6(7):447-98. 主要内容 l 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 遏制糖代谢紊乱的病理核心 l 强效降糖而避免低血糖 T2DM 降糖治疗的目标 l 传统促泌剂的重要地位及不足之处 l 新型促泌剂克服低血糖的不足: 分子构效的演变 胰岛素分泌曲线的演变 药代动力学的演变 低血糖风险的不同 l 米格列奈:新型/速效/生理模式促泌剂 快:快开快闭,快起快落,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 如:强效降糖与瑞格列奈相似 妥:低血糖风险显著低于瑞格列奈 老年T2DM患者的最佳促泌剂选择 20世纪50年代 1998年2001年2004年20世纪60年代 甲苯磺丁脲 氯磺丙脲 第一代 SU 胰岛素促泌剂的发展历程 格列本脲 格列齐特 格列吡嗪 格列喹酮 格列美脲 第二代 SU 瑞格列奈 非SU促泌剂 那格列奈 非SU促泌剂 米格列奈 非SU促泌剂 促泌剂分子构效演变:磺脲“半磺脲” 真正“格列奈” 磺脲 (格列本脲: “磺脲基团”+“氯茴苯酸” ) 结合位点25 结合位点26 Kir6.2/SUR1(胰岛细胞)、Kir6.2/SUR2A(心肌细胞)、 Kir6.2/SUR2B(血管平滑肌细胞) Kir6.2/SUR1(胰岛细胞) 米格列奈:真正“格列奈”51 20世纪 60年代 21世纪 20世纪 90年代 瑞格列奈:“半磺脲”51 24. Fuhlendorff J, et al. Diabetes. 1998 Mar;47(3):345-51. 25. Dabrowski M, et al. Diabetologia. 2001 Jun;44(6):747-56. 26. Sunaga Y, et al. Eur J Pharmacol. 2001 Nov 9;431(1):119-25. 51. Di L, Zhijun L. 药品评价. 2015 Jul;12(13):12-15 胰岛素分泌曲线的演变: 晚相促泌早相促泌有拖尾生理模式早相促泌 模拟餐后生理分泌对照组 米格列奈 格列本脲 瑞格列奈 格列本脲 晚相促泌 瑞格列奈 早相促泌但有拖尾 300 450 150 0 胰岛素水平 (U/mL) 0204060 分钟 300 450 150 0 胰岛素水平 (U/mL) 0204060 分钟 米格列奈 早相促泌/生理模式 300 450 150 0 胰岛素水平 (U/mL) 0204060 分钟 27. Eur J Pharmacol. 2002 Dec 5;456(1-3):141-7. 药代动力学的演变: 瑞格列奈经肝P450酶代谢易致药物相互作用而血药蓄积 瑞格列奈代谢途径CYP3A4/ CYP2C8 代谢的常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完全肝代谢谢、胆汁排出 (肾脏肾脏 排泄10%) 依赖赖肝P450酶系 CYP2C8、CYP3A4代 谢谢 降脂药药:吉非贝齐,非诺贝特, 氟伐他汀,洛伐他汀 降压药压药 :氯沙坦,厄贝沙坦 降糖药药:格列美脲, 吡咯列酮 抗真菌药药:伊曲康唑 抗哮喘鼻炎:孟鲁司特 药药物相互作用多,可 致瑞格列奈血药浓药浓 度提高8倍70倍, 低血糖风险显著提高 28. Repaglinide FDA label 药代动力学的演变: 米格列奈不依赖P450酶系代谢 药物相互作用所致蓄积及低血糖风险大大降低 代谢途径 米格列奈 主要经UGT1A9和UGT1A3代谢; 极少量经CYP2C9代谢 29. 米格列奈(快如妥)说明书 低血糖风险不同:磺脲/瑞格列奈低血糖风险高于安慰剂 米格列奈低血糖与安慰剂相似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122名30 -81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 7-8.5%),患者二 甲双胍控制不佳,随机加用格列吡嗪缓释片 2.5mg/d(n=61)或安慰剂(n=61)治疗16周。 30. Feinglos M,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5 May;68(2):167-75. 28. Repaglinide FDA label 29. 米格列奈(快如妥)说明书 P=NS P=NS 随机、双盲、对照研究,190名2型糖尿病 患者接受米格列奈5mg、10mg、20mg tid或 安慰剂治疗12周。 瑞格列奈说明书中纳入的安慰剂对照研究 ,包括352名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瑞格列奈 0.54mg tid、108名接受安慰剂治疗12-24周 格列吡嗪 vs 安慰剂瑞格列奈 vs 安慰剂米格列奈 vs 安慰剂 主要内容 l 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 遏制糖代谢紊乱的病理核心 l 强效降糖而避免低血糖 T2DM 降糖治疗的目标 l 传统促泌剂的重要地位及不足之处 l 新型促泌剂克服低血糖的不足: 分子构效的演变 胰岛素分泌曲线的演变 药代动力学的演变 低血糖风险的不同 l 米格列奈:新型/速效/生理模式促泌剂 快:快开快闭,快起快落,恢复早相胰岛素分泌 如:强效降糖与瑞格列奈相似 妥:低血糖风险显著低于瑞格列奈 老年T2DM患者的最佳促泌剂选择 米格列奈:与细胞受体结合,快开快闭,促胰岛素分泌 米格列奈 1. 与Kir6.2/SUR1结合 KATP通道关闭Ca2+内流囊泡脱颗粒胰岛素释放31 2. 进入细胞激活内质网Ryanodine受体 (RyR)释放Ca2+囊泡脱颗粒 胰岛素释放32 31. Nagamatsu S, et al. Diabetes. 2006 Oct;55(10):2819-25. 32. Shigeto M, et al. J Pharmacol Exp Ther. 2007 Jul;322(1):1-7. 米格列奈: 与细胞Kir6.2/SUR1受体选择性高与亲和力高 一项体外试验,旨在探讨米格列奈对KATP通道的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米格列奈、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抑制3H标记的格列本脲与SUR1特异性结 合的能力增加,IC50分别为280nM、1.6M和8M,米格列奈与SUR1竞争性结合时所需浓度更低,说明米格列奈对细胞上Kir6.2/SUR1的亲和力较瑞格 列奈和那格列奈更高。 心血管受体抑制浓度 胰岛细胞作用浓度 米格列奈 1000倍 那格列奈300倍 瑞格列奈 30倍 (心肌) 100倍 (血管) l 受体亲和力:米格列奈 瑞格列奈 那格列奈 l 受体选择性:米格列奈 那格列奈 瑞格列奈 26. Sunaga Y, et al. Eur J Pharmacol. 2001 Nov 9;431(1):119-25. 33. Reimann F, et al. Br J Pharmacol. 2001 Apr;132(7):1542-8. 34. 黄晓程等.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5,24(2):148-150. 35. Stephan D, et al. Diabetologia. 2006 Sep;49(9):2039-48. 米格列奈不影响室性心律失常时间米格列奈组左心功能恢复更好 (vs. 无缺血预适应组和格列本脲组) 36. Ogawa K, et al. Int Heart J. 2007 May;48(3):337-45. 动物试验提示: 米格列奈不影响缺血预适应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一项大鼠离体心脏试验,通过评估缺血/再灌注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来验证米格列奈不影响缺血预适应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研究中20例大鼠心 脏被平分为4组:无缺血预适应的对照组、经过缺血预适应的对照组、经过缺血预适应的米格列奈组和经过缺血预适应的格列本脲组。无缺血预 适应的对照组在5分钟有氧灌注后继续有氧灌注21分钟,然后缺血10分钟,最后再灌注20分钟;其他三组则在5分钟有氧灌注后重复3次2分钟缺血 +5分钟再灌注(总计21分钟),然后缺血10分钟,最后再灌注20分钟。研究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现象与左心功能。 P7.0%;瑞格列奈组21例HbA1c6.5%,12例6.5%-7.0,12例7.0%。 46. 金晖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35(3):260-263. 米格列奈组较瑞格列奈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降低 -54.2% 米格列奈组出现轻度低血糖36例次,发生率为4.4%,瑞格列奈组出现轻度低血糖78例次,发生率为9.6% ,研究证实米格列奈组低血糖发生率低。 54.2% 46. 金晖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35(3):260-263. 米格列奈治疗老年患者 (65岁) 低血糖发生率与65岁人群无明显差异 P=0.0747 一项在日本开展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对米格列奈上市后的使用情 况进行调查,旨在评价其在真实世界中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与 有效性。米格列奈治疗65岁和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低血糖发生 率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 47. Abe K, et al. J New Rem 59(7):1140-1153. 合并肝/肾疾病的T2DM 患者使用米格列奈 也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P=0.2612 P=0.6241 米格列奈在人体的肾脏和肝脏中代谢,健康成年男性于临餐前单次口服米格列奈5mg、10mg和20mg,给药24h后54- 74%从尿中排出,基本上为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产物,米格列奈不足1%29。 29. 米格列奈(快如妥)说明书 47. Abe K, et al. J New Rem 59(7):1140-1153. 米格列奈治疗血液透析T2DM患者降低HbA1c 1.1% 一项前瞻性开放研究中,8周基线期纳入31例平均HbA1c6.5%,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的血液透析的2 型糖尿病患者,70岁以下者给予米格列奈15mg/d、70岁以上者给予米格列奈7.5mg/d起始治疗,后逐 渐增加剂量,最高剂量30mg/d,观察24周。结果显示米格列奈有效降低血透T2DM患者HbA1c及空腹 血糖,且未观察到低血糖及肝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反应。 米格列奈持续降低HbA1c值 达-1.1% 米格列奈持续改善FPG (-38mg/dL) *P0.0001 vs. 基线 *P0.0001 vs. 基线 * * * * * * * * * * * 48. Abe M, et al. Endocr J. 2010;57(7):579-86. 米格列奈: 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或低血糖高风险患者优势显著 可作为老年T2DM患者的最佳促泌剂选择 米格列奈与其他口服降糖 药物相比,使其在治疗慢 性肾脏疾病或低血糖高风 险患者中优势显著 49. Konya H, et al. 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 2013 Sep 2;6:317-25 50. Phillippe HM, Wargo KA.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