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_第1页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_第2页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_第3页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_第4页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海西州进行农牧区综合改革试点,并于9月21日在海西州召开了农牧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就海西州农牧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经过海西各级党委、政府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为在全省全面推进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海西农牧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如下:一、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海西州农牧区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精神,我们紧紧围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牧区生产力这条主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和完善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系、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的农牧区义务教育运行机制、保障有力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以及防止农牧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为目的,结合海西实际,确定了“围绕一个主题,落实一项政策,深化三项改革、完善五项制度、建立三个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任务。“围绕一个主题”就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这个主题,“落实一项政策”就是落实免征农牧业税和农牧业特产税政策,“深化三项改革”就是深化乡镇机构、农牧区义务教育和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五项制度”就是完善化解乡村债务、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农牧区社会保障和土地草场承包制度,“建立三个机制”就是建立农牧区公共财政投入、“三农”社会化服务和乡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在全面安排和推进各项改革基础上,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以建立精干高效运行机制为核心,深化农牧区乡镇机构改革。坚持“区划先行,建立与推进海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相适应的乡镇布局”为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实行“一乡一策”。改革中:一是着眼区域发展,科学合理调整乡镇区划结构。综合考虑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城镇格局等基本要素调整了乡镇布局,并着眼经济发展,强调产业支撑。如天峻县木里镇,乌兰县铜普镇、茶卡镇和柯柯镇以采煤、焦化、盐湖为依托,为下一步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茫崖行委花土沟镇、大柴旦行委柴旦镇以聚集人气、扩大城镇规模,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德令哈市宗务隆乡的“城中村”划归街道办事处,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进行了“街道直管村”的尝试。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乌兰县希里沟镇围绕中心城镇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和城郊经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天峻县新源镇围绕高原生态优势突出发展旅游产业。二是严格编制不减,按职能设机构定岗位。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依据调整后的乡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土地面积三项指标值划分乡镇类型,并以此作为乡镇机构和岗位设置、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的基本依据,对乡镇领导职数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对乡镇机关、事业站所进行了规范。除在人口较多的4个镇各设置一个党政综合办公室外,其他31个乡镇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综合岗位;乡镇事业机构通过职能划转和整合后,设置了畜牧兽医站、林业环境保护站、流域水务管理站、农牧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心;对派驻到乡镇的法庭、工商、税务等机构保持不变,新增设乡镇公安派出所10个、乡镇(街道)司法所30个。乡镇领导实行兼职和交叉任职。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推行全员竞聘上岗。全州34个乡镇(冷湖镇除外)826名机关工作人员参加了竞争上岗,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797名,落聘29名;乡镇事业站所竞聘上岗的514名工作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为期3至5年的聘用合同。对落聘人员实行“退、下、创、培”多渠道分流。对空缺岗位按照规定,机关公务员面向社会公开考录补充,事业单位按照缺什么补充什么的原则,按程序考录补充。四是立足减压松绑,改进和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归并和取消了县对乡镇19项目标责任考核,除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外,不再增加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其他的考核内容整合为综合性的一次性考核。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建立以工作指标、工作要求、完成期限、完成质量、考评结果和奖罚情况为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坚持上级意见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小组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阶段性工作业绩和全年工作业绩相结合,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以新体系推动乡镇政府真正按照新职能运转。通过一系列措施办法,海西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为“四个减少、四个明显提高、四个新格局”。“四个减少”是乡镇数由改革前的41个减少到35个,净减少6个;核定后乡镇行政编制由改革前的627个减少到593个,净减少34个;乡镇事业单位编制由改革前的622个减少到612个,净减少10个;调整后乡镇领导职数由改革前的257个减少到213个,净减少44个;调整后乡镇事业站所由改革前的151个减少到93个,净减少48个。“四个明显提高”是通过“定岗、定编、定责任”,明确了每个岗位、每个人的工作责任和工作目标,使乡镇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政权、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职能方面有明显提高。通过竞争上岗、岗位培训、经费保障以及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乡镇干部职工在增强工作主动性、创新性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方面有明显提高。通过进一步明确上级派驻机构和乡镇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清理归并各类考核达标活动、理顺县乡村三级关系,县乡村在上下联动、相互沟通、共同发展方面有明显提高。通过提高村社干部报酬、加大对“三农”投入、强化村民自治,村社干部在增强致富创业、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方面有明显提高。乡镇工作呈现出了“新乡镇职能、新组织机构、新岗位效能、新办事方式”的“四新”格局。(二)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深化农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政府办学,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推进以完善办学管理体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人事改革、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和完善农牧区现代教育运行机制为重点的农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将全州农牧区82所中小学和42个教学点的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布局调整、教职工队伍建设、教师人事管理等归口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乡镇政府负责依法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和“控辍保学”工作,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将学校的管理权交给校长,落实校长办学自主权,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乡镇撤并后的实际,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采取以乡为中心、辐射村级教学的方式,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市、县、行委主要是办好高中,乡(镇)主要是办好初中,村社主要是办好小学,进一步提高寄宿制教学和远程教育教学覆盖面,完善民族教育管理体制。三是严格教师准入制度。通过公开考核、择优聘用中小学校长、教师,全州有159名校长、2762名教职工竞聘上岗,134名教职工落聘。四是将农牧区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牧区中小学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今年春季开学,国家和省补助的免费教科书4.13万套、免除农牧区中小学学杂费、补助的公用经费、贫困生助学金324.41万元和州财政补助的寄宿制学生生活费32.1万元全部到位,使党和政府加强农牧区义务教育、利民惠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通过改革,海西农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并取得初步成效,可概括为“两建立、一优化、三提高”。即:基本建立起了责任明确、分级负责、保障有力的“政府办学,以县为主”农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州中小学数比改革前减少10所,教学点比改革前减少6个,中小学内设机构减少95个。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责任意识和农牧区现代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平均年龄40周岁左右,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8%和97%,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两支队伍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广大教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由过去“校长督促干、要我干”向“主动干、我要干、好好干”转变,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工作氛围基本形成。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已在全州8个地区全面推开,建成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184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模式(光盘播放点、卫星地面站和网络教室)覆盖率达到96.6%。(三)以确保乡镇政权运转为重点,深化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通过建立一个机构、完善三个机制、整合五块资金、实现七个直达的管理改革,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了县乡财政体制和管理方式。一是建立一个机构。就是在乡镇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乡财政所职能和人员组建县级财政国库支付机构,受乡镇政府委托承担乡镇工作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的日常收支管理。二是完善三个机制,就是完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机制,在预算编制上实行统一编制预算、统一设置账户、统一收付方式、统一办理采购,统一管理票据、统一管理财政拨付的村级资金。编制的乡镇预算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三是整合五块资金。就是将拨付给乡镇的税费改革补助资金、州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县级财政安排的公用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的乡镇预算外收入和用于乡镇经费方面的专项资金整合并纳入统一管理。结合海西实际,制定了乡镇经费保障最低标准。通过州财政转移支付对财力困难的东部市、县的一类乡镇每年补助公用经费12万元,二类乡镇每年补助10万元,三类乡镇每年补助8万元,对西部市、行委乡镇每年补助6万元。县级财政改革前安排的乡镇公用经费预算不得减少,并随县域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确保了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同时,对农牧区村社干部报酬农业村低于1000元的提高到1000元,牧业村低于1200元的提高到1200元。村级公用经费在原补助不变的基础上,每个村每年新增村党支部活动经费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各800元,基本保证了村干部报酬和办公经费的正常开支。四是实现七个直达。就是乡镇干部工资、村社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公益林护林员补助资金实行由乡镇政府和县级主管部门考核确认,县级财政国库支付机构直接拨付到卡,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确保了财政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使用。总的来看,改革后各级财政的事权与财权更相适应,农村中小学、乡镇医疗机构、乡镇道路建设归县级直接管理,其支出列入县级预算,既减轻了乡镇的事务,也理顺了乡镇公用经费支出的内容。乡镇经费保障更加可靠,乡镇人均公用经费由改革前的1000元左右提高到5000元左右。乡镇公用经费拨付程序更为便捷,乡镇资金拨付时间由改革前3天左右到现在当天直接支付到卡,同时,备用金制度也解决了偏远乡镇的及时用款问题。乡镇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统一的乡镇财务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完善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机制,使帐务和单位资产管理都较改革前规范有序。财政对乡镇支出的监督更加到位,从乡镇财政预算资金的各环节自始至终都处于县级财政部门的监管之下,乡镇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得以进一步提高。(四)以分类多策和标本兼治为手段,努力破解乡村债务清理化解难题。在化解乡村债务中,我们不是简单地为化解债务而进行清理还债,注重跳出债务看债务,一方面通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乡镇村社的公用经费保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规范乡村财务管理,想方设法消除债务产生的条件,以彻底堵塞新债发生的漏洞,建立起防债化债的长效机制。改革中,根据“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化解”的原则,首先,在增加乡镇村社公用经费、提高村社干部报酬的基础上,从部门预算编制、公用经费报帐、专项资金拨付等方面规范了涉及乡镇村社资金的直达和安全运转,堵塞了资金挤占、挪用的漏洞。同时选配好乡镇、村级班子,建立健全村务管理、干部考核任用、乡村债务责任追究、领导干部离任债务审计等制度,强调了绝不允许通过乡村两级举债和担保贷款上项目或向乡村两级转嫁负担,有效地制止了新债。其次,认真作好债务债权的清理登记,其中清理债权713万元,债务1374万元,债权中个人的欠债占主流,债务中公益建设项目的债务占主流。第三,认真分类化解。各市县行委采取了多种办法,并把突破口放在清理个人欠款上。如德令哈市提出十项措施化解乡村债务。一是财务清理化债;二是削减高息降债;三是清收债权还债;四是结对抵冲销债;五是划转债务减债;六是盘活资产还债;七是发展集体经济化债;八是协议还债;九是落实减免政策清债;十是节约支出化债。都兰县制定“五项举措”落实乡村债务清欠工作。一是乡镇债务自行解决;二是村集体债务乡镇扶持解决;三是挂靠村集体的个人企业自偿其债;四是税费尾欠实行暂挂帐;五是通过行政司法途径清欠。各地还根据实际,帮助债务人清理欠账,如都兰县巴隆乡对生产经营无方、归还有困难的欠债户以转包其耕地和草场、组织劳务输出、抵押农畜产品等办法帮助其化解债务。截至目前,全州已清理债权42万元,占总额的6;化解债务131万元,占总额的9.5。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初步解决了因乡镇公用经费不足而出现的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发生乡村债务、债权等问题。同时,由于进一步明确了县级政府的项目建设主体地位,也杜绝了因项目建设而出现的农牧民自筹、乡镇政府举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对农牧民的乱集资、乱摊派等问题,减轻了农牧民负担。(五)以政府奖励补助为引导,积极推进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改革中,我们把村级“一事一议”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具体措施,注重解决与农牧民群众关系密切生产、生活中难办、急办、需办的问题,严格按照青海省村级范围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界定村级“一事一议”的控制范围。具体实施中,各地区多策并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作用,选择符合大多数村民利益、能够通过自身能力解决的公益性项目,通过以农牧民群众筹资筹劳为主、县乡政府奖励为辅、州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鼓励农牧民群众筹资筹劳开展除国家投资兴建以外的村级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小型农田水利、文化场所、村容村貌整治等村民直接受益的项目建设,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如乌兰县北庄村通过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从村集体资金中安排1.3万元购买水泥,以水泥作为实物奖励,由受益农牧户投工投劳维修分水坝口;格尔木市小岛村通过村集体资金进行实物奖励,由村民投资投劳维修村小学、文化室以及乡村道路改造等;都兰县东盛村和香盛村通过政府补助的水泥等建材,分别筹劳1800人次和3800人次整修了农田渠道1700米、整修田间道路3000米、修复被洪水冲垮的12公里道路和水渠。这种以政府奖补方式推行改变了过去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中存在的“有事无议、议而难决”问题,得到大部分群众认可和拥护,村社事务“由民作主”得到了进一步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得到进一步体现,村社组织在带领农牧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立足解放和发展农牧业生产力,协同推进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一是落实了有关农牧业税和农牧业特产税免征政策,全州累计减轻农牧民负担2463.3万元,并对去年上半年已预征的农牧业税如数返还农牧民,农牧民人均减负235元。二是严格执行各项减轻农牧民负担的政策法规,切实加大对涉及农牧民负担有关收费、摊派的清理与监管,侵害农牧民利益案件明显减少。三是进一步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全州农牧区经常性救助对象7500余人(次)、农牧区五保对象330多人、农牧区医疗救助对象7570余人。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州,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和医疗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五是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今年全州整合各类支农资金2.3亿元,其中州县自筹5000万元用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大对农牧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改进农牧业生产方式,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六是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建立“三农”社会化服务机制,乡镇在服务产业发展、科技推广应用、发展劳务经济和经合组织、畅通信息渠道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二、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启示这次农牧区综合改革试点是在农牧区税费改革以后,继续深化农牧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一次综合性的改革,是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大背景下进行的。海西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农牧区实际,把推进改革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把推进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结合起来,把推进改革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推进改革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把推进改革与加强乡镇村社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努力用新要求统一认识,用新思路推进改革,用新举措解决问题,用新办法探索途径,用新制度巩固成果,不断把农牧区综合改革推向深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抓住转变乡镇职能这个核心,着力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这次改革,我们注重化解不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乡镇组织建设、发展经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维护稳定五项基本职能,以从根本上解决海西乡镇规模过小、行政成本过高、服务能力不足、工作效能低下的问题。主要是处理好“四个关系”、明确“五方面责任”。一是推进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乡镇区划调整注重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宗教习惯、经济状况,同时把妥善安置分流人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努力把涉及农牧民群众、干部职工和部门利益以及民族宗教等矛盾降到最低。二是明确职责与增强活力的关系,确定乡镇机构改革主要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将工作职能分解细化到每个岗位,进一步改进考核办法,使乡镇领导集中精力作好职责范围内工作。三是条块结合与发挥职能的关系,县级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监督,乡镇则主要负责政策的贯彻落实,取消乡镇干部“大包大揽”的做法,坚持村社事务“由民作主”,提高村级自治功能。通过理顺乡镇事业站所以及派驻机构的业务指导、行政管理、协助监督职责,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着力解决事业单位对“三农”服务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四是能力建设与提高服务的关系,对竞争上岗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业务人员采取多层次的中短期学习、岗位练兵等,努力提高乡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上了岗、会干事、能干事。明确“五方面责任”是:明确了乡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责任是政策引导、制定规划、服务市场和营造环境。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责任是落实党和国家以及上级机关加快农牧区科教文卫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方面的责任是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动员广大农牧民群众通过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是积极开展扶贫救助和救灾救济工作,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引导和带领群众开展脱贫致富。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职责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农牧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农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农牧区公共安全方面的主要职责是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做好公共安全保障、组织抗灾抢险和处置突发事件。(二)抓住提高服务水平这个重点,着力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提高服务水平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乡镇岗位设置不科学、职责不清、工作不明以及“有人无事干、有事没人干、有事干不了”的问题;如何把乡镇工作人员的业绩与农牧区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进一步调动乡镇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妥善处理好有限政府和无限服务的关系,切实解决群众“事事找政府”,乡镇“事事要去管”的问题。具体工作主要是“工作职责下移,推行一项制度,实现五个转变”。工作职责下移是:积极推行“大岗位、多职责”、“多职并重、一人多能、岗位互联”,实现“细分工、大合作”与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下移,如都兰县察汗乌苏镇同时设立“一室多岗便民服务大厅”,服务大厅由值班领导、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岗位人员组成,集中办公、首问负责、一站式服务,方便农牧民办事。德令哈市尕海镇在乡镇工作中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期办结制,服务于广大农牧民群众。乌兰县希里沟镇、德令哈市柯鲁柯镇的事业站所统一印制了便民服务联系卡,将岗位职责、服务范围、联系电话公布于众,群众办事该找谁、在哪里办一目了然。群众有需求,随叫随到,上门服务。各地区还在乡镇逐步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服务内容从证件办理、户口迁移、建房审批,到家庭困难帮助、政策法规咨询等。推行一项制度是:积极推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由乡镇领导、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对乡镇工作人员的工作指标、工作要求、完成期限、完成质量、考评结果和奖罚情况进行考核。如乌兰县在农牧区综合改革中坚持县乡联动、推行办事承诺和乡镇绩效考评制,初步解决了乡镇工作人员能上不能下的难题,克服了优劣不分的弊端,调动了乡镇工作人员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乡镇工作人员不思进取、光说不练、衙门作风减少了,工作效率、岗位责任、服务意识增强了。通过改革实现了“五个转变”,即减少行政命令、加强引导示范,在思想观念上实现由抓大农业向抓大市场转变;减少直接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在工作思路上实现由行政推动型向服务引导型转变;减少计划统筹、加强调控协调,在管理方式上实现由具体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减少人权事权、加强干部培训,在工作重点上实现由侧重具体事务管理向注重人员素质建设转变,进一步推进了“有限政府”向“无限服务”的转变。(三)抓住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这个主题,着力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如何解决“无权、无钱、工作无抓手”问题;如何杜绝“干群距离拉远、公益事业久远、农牧民负担反弹”现象;如何化解“无钱为民办事、无力稳定村组织、无路化解村级债务”矛盾等是农牧区综合改革职能转变的一项主要任务。首先,转变行政管理理念,把乡镇政府从过去“管、收、批”的包管代办型政府转变为“扶、帮、助”的服务引导型政府。具体做到“四个强化”,即: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宣传贯彻党在农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把群众的意志统一到发展稳定上来,不断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信息支持,加强组织引导,推进广大群众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强化技术指导,通过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培养带动一批科技示范点和科技示范户,提高农牧民科技致富的水平和能力;强化法律服务,最大限度地为农牧民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法律服务,提高农牧民的法律意识和合法经营理念。其次,把工作重点由抓生产向抓市场转移,把工作重心定位于引导农牧民进入市场,为农畜产品转化为商品牵线搭桥。具体做到“三个提供”,即提供一种观念,引导农牧民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提供一份订单,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特色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一个平台,积极扶持各类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以规模特色打开市场、以协会中介组织联系市场、强化组织走向市场。第三,通过加大素质培训力度,促进乡镇工作职能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换。乡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从“经验型”向“知识型”、“守摊型”向“创新型”、“行政命令型”向“依法服务型”转变,乡镇政府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带领农牧民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能力进一步增强。第四,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体制,保证乡镇、村社的运转和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的直达。第五,积极采取国家支持、地方自筹、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用活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加大对农牧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改进农牧民生产方式,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第六,加大对农牧民负担的监督检查,通过发展经济、完善制度、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等,建立减轻农牧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第七,进一步完善以农牧区五保户供养、救灾救济、特困人口救助、城乡医疗救助、优抚优待等为主要内容的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改革实践,我们也得到以下启示:1、坚强组织领导是推进综合改革的关键。改革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骆惠宁副书记、赵永忠副省长每当改革处于关键时期,深入乡镇进行调研、指导,对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并作出重要指示。省税改办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多次深入乡镇调查了解和指导工作。省委常委、州委李鹏新书记经常深入乡镇调研,与干部群众促膝谈心,查民情、听民意、讲意义、提要求。州委常委会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综合改革工作,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加强对综合改革工作的指导,研究政策,制定措施,形成了哪个环节工作不到位就重点抓好哪个环节,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的上下联动机制,有力地保证了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2、勇于探索实践是推进综合改革的前提。改革中,我们认真学习中央、省关于农牧区综合改革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注重吃透“上情”;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了解等形式,对乡镇现状、历史沿革、重点难点及干部群众思想动态,开展深入调研,努力掌握“实情”;抽调人员赴外省学习考察、交流探讨,吸取好的思路、做法和经验,积极借鉴“外情”。在此基础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上下联动,对制定的政策反反复复、几上几下征求各级干部职工群众的意见,使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使改革方案更加贴近实际,思路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步骤更加完善,保证了改革按实施方案的要求顺利推进。3、完善创新制度是推进综合改革的基础。改革中,我们除了严格按照海西指导组制定的“61”文件认真作好推动工作外,结合海西乡镇实际,围绕“落实一项政策,深化三项改革,完善五项制度,建立三项机制”的改革内容,制定了涉及乡镇区划调整、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乡镇经费保障、化解乡村债权债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乡镇工作人员培训以及综合改革干部纪律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同时,健全和完善了乡镇公安、司法机构,强化了保一方平安的职责。并在机构改革中明确了“以不减人为目的”,稳定了人心,增强了合力。配套政策的制定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进。4、深入宣传教育是推进综合改革的先导。改革中,我们多次召开会议统一认识,领会改革精神,把握改革要义,明确改革方向。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也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坚持正面宣传,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各地区也通过动员会、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解疑释惑,宣传政策,引导乡镇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着力解决“为什么改”和“怎样改”的问题,调动了广大乡镇干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的支持了改革,维护了社会稳定。5、精干得力队伍是推进综合改革的保证。为做好改革工作,州县乡对抽调人员从农牧区综合改革的意义、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综合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农牧区综合改革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项培训,使其成为农牧区综合改革的骨干。这些人员不但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者,也是改革的宣传者和实施者。工作中,他们深入调研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也正因为有一支掌握政策、熟悉情况、会做工作的骨干队伍,才能保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重点海西州农牧区综合改革工作目前告一段落,通过各方努力,在乡镇区划调整、整合事业站所、健全配套制度、转变乡镇职能、保障乡镇经费、化解乡村债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与改革的目标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相对于建立完善的农牧区工作新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而言,改革仅仅是一个开端,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为:一是职能转换是一个长期过程,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二是乡镇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还需做大量工作才能使新的运行机制有可靠保障。三是乡镇办公、生活设施条件差,信息网络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