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行业分析报.doc_第1页
中国物流行业分析报.doc_第2页
中国物流行业分析报.doc_第3页
中国物流行业分析报.doc_第4页
中国物流行业分析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业精品为你而备中国物流行业分析报告07运输2 普良 23物流的基本概念物流一词源于英语的“Logistics”,原意是军事后勤保障,二次大战后,物流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经济领域。162年,美国的杜拉克在“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物流领域的机遇与挑战。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 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该定义具体突出了物流的四个关键组成部分: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动和管理协调。由于物流过程是物质产品从供应者到顾客之间复杂的空间流转过程,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现代物流管理包含的内容已越来越广泛。物流实际上是对供给链中的产品在各供给链参与者之间进行管理,包括流通中的(运输中的)和非流通中的(库存的),通过供应链管理对整个渠道的产品和信息实行增加值流动管理,以便获取最大的运作效益。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介绍第三方物流的法律定义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第三方物流,英文表达为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也简称TPL,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最常见的3PL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运费谈判等。由于业的服务方式一般是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物流服务合同,所以有人称第三方物流为“合同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 第三方物流内部的构成一般可分为两类:资产基础供应商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对于资产基础供应商而言,他们有自己的运输工具和仓库,他们通常实实在在地进行物流操作。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则是管理公司,不拥有或租赁资产,他们提供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专业管理顾客的物流功能。广义的第三方物流可定义为两者结合。因此,对物流各环节如仓储、运输等的严格管理,再加之拥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物流人才,使得他们可以有效地运转整个物流系统。故而,第三方物流形成了又称为“物流联盟(Logistics Alliance)”。二,第三方物流的法律定义 从字面上看,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与货物有关的发货人和收货人之外的专业企业,即第三方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在有关专业著作中,将第三方物流供应者定义为“通过合同的方式确定回报,承担货主企业全部或一部分物流活动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形态可以分为与运营相关的服务,与管理相关的服务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服务3种类型。无论哪种形态都必须高于过去的一般运输业者(common carrier)和合同运输业者(contract carrier)所提供的服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从哪里来?从本质上讲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第三利润的源泉。第三方物流则是站在货主的立场上,以货主企业的物流合理化为设计系统和系统运营管理的目标,争取客户利润最大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益是直接同货主企业物流效率、物流服务水平以及物流系统效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利益一体化。并不是一方多赚一分钱,另一方就少赚一分钱的传统交易方式,为客户节约的物流成本越多,利润率就越高,这与传统的经营方式有本质不同。 故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使用者提供的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是企业之间联盟关系。 首先,第三方物流是合同导向的一系列服务。第三方物流有别于传统的外协,外协只限于一项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如运输公司提供运输服务、仓储公司提供仓储服务,第三方物流则根据合同条款规定的要求,而不是临时需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依照国际惯例,服务提供者在合同期内按提供的物流成本加上需求方毛利额的20收费。 第二,第三方物流是企业之间联盟关系。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之间充分共享信息,这就要求双方能相互信任,才能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活动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从物流服务提供者的收费原则来看,它们之间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再者,企业之间所发生的关联既非仅一两次的市场交易,又在交易维持了一定的时期之后,可以相互更换交易对象,在行为上,各自不完全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不完全采取导致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只是在物流方面通过契约结成优势相当、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中间组织,因此,企业之间是物流联盟关系。 第三、第三方物流合同的特征 就目前而言,关于第三方物流的法律,法规呈真空状态,在处理有关争议过程中,只能机械地将合同法中有关仓储、运输、委托加工等法条相加既而加以调整。 综合合同法和相关物流著作的学理分析,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合同特征有下列五条: 1、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企业向他人提供物流服务为标的的合同,但是第三方 物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务合同。提供劳务只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一部分,包括:仓储、运输、装卸等。正如上所述第三方物流还是一个战略联盟,不仅仅是为他人提供劳务,而且还要为客户选择供应商,采购,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等。因此第三方物流还综合委托,代理,甚至信托等功能。 2、 第三方物流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 双方当事人互负给付义务:一方提供物流服务,另一方给付报酬和费用。另一方面,客户一方应表明需要物流企业处理的标的物真实有效性,合法性及安全性。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处理的标的物时候为减少成本,通常会采取整和包装或拆另包装,这就要求客户真实说明货物的性质(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等),并提供相关资料。因为可能会在整和包装或拆另包装过程中对其他标的物造成影响。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求客户对其委托的标的物提供相应合法凭证:发票、仓单等有效原始证据。在整和包装或拆另包装中会混同原标的物性质,将非法性转化为合法性,使之赃物变成合法有效的商品。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物流企业对客户送交的标的物也应尽到如下义务: 1)验收义务。物流企业对其处理的货物进行检验,核查,如果使危险物则要求客户提供有关资料。 2)物流企业作为经营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处理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如专门处理危险物的堆场、分拣设备、有特定功能的打包机,有专门的条码识别器、处理危险物的滑槽等。当然,在计算机系统处理上也应有有关软件支持。同时,物流企业应配备有专业知识,包括化工、生物、装卸等专业人士。如果某物流企业不具备上述条件,这就要求其尽到添置和完善的义务。 3) 查义务。物流企业在处理客户的标的物时,应对该物的来源,性质进行 审查,要求客户提供原始凭证,并且办理必要的备案入户手续。 3、 合同一方是特定主体 第三方物流合同中处理标的物的一方必须是投资建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为提供服务收取报酬而经营的法人。众所周知,物流业的兴盛是由于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不可否认,物流的确有仓储、运输、加工、信息处理等流程组成,但其中每个过程最低化机械相加并不等于利润最低化。因此物流企业是一个统筹,综合处理上述过程的专营企业。故其他单位,如单个仓储,运输单位或委托加工单位是不能成为专业物流营业人。 4、 物流合同应为诺成性合同 这是由物流的性质决定的。在客户交付标的物之前,物流企业可能已经履行合同支出了一些成本,如腾空仓位,整理仓库,安排车辆,并且还可能因为物流企业自身规模原因而拒绝潜在的客户要约。所以,只要经过客户要约和物流企业的承诺既宣告合同成立。这样,不仅对物流企业有利,而且也对客户有利,维护了双方交易的安全。因为如果该合同是实践性合同,那么在客户未交付标的物之前,合同是不成立的。这就意味着客户只要不实际交付标的物就可以任意改变其先前许诺,不受合同约束,这样物流企业受损风险大大增加。即使追究客户缔约过失,其诉讼成本使得物流企业无精力过问,事实上往往息事宁人。同样,实践性合同也使得客户的风险增加。客户和物流企业经过要约和承诺之后,客户费了较大成本将易耗物收购到手,根据原来计划由物流企业为其提供包括设计方案等服务,经核算分销后是盈利的。但是物流企业在客户准备交付标的物的时候,自行毁约,可以说对客户造成两方面的损失:易耗物不断摊消其价值而且产品不及时上市的话使得客户血本无归。综上论,为减少风险,有利于交易安全,诺成性合同较为实际和安全。 5、 物流合同应为要式合同 任何一个行业应该有统一标准的文本格式,物流行业也应如此。为了维护行业标准,并且防止一定企业的行业垄断,应该遵循一定的格式。不仅有利于整个物流行业市场规范,防止限制竞争行为发生,而且从保护客户的角度上是有利的。 四、第三方物流经营业态中的法律类型分类 综观现今中国物流行业中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业态主要有两种。 其一,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受客户委托,根据客户提出要求处理相关货物。其实这种业态的经营模式实质是一个委托的法律关系,从物流学理意义上属于初级业态。其表现形式是以处理委托人事务为目的,根据委托事项支付一定费用,受托人(物流企业)根据实际成本加上利润收受费用并提供相应服务。如果委托人没有尽到告知义务致使受托人设备和其他委托人设备,货物造成损失的,且受托人已尽了审查义务( 合同法406条受托人有关义务),受托人免责,造成第三人损失的,由第三人直接向有过错的委托人追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往往根据委托合同有关条款加以调整。如合同法407受托人处理委托事项,因不可归责于自己事由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委托人要求赔偿损失。故第三方物流的初级业态实质是是委托法律关系。目前中国物流刚刚起步,因此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基于这层委托关系而成立的。 其二、另外一种模式是物流企业根据客户要求,以物流企业名义向外寻求供应商、代理商、分销商,同时又向客户提供相应的仓储、运输、包装等服务,为客户设计物流计划。该模式往往是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通过与固定客户(通常是连锁企业)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以物流企业名义与生产建立广泛的商品关系,是第三方物流和终端客户建立长时间联盟合作。这种经营模式是第三方物流的高级经营业态。在实际活动中,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活动特征,笔者认为这是隐名代理行为而非行纪行为。隐名代理(agency of unnamed principal)是英美法系的概念,指代理人以自己名义,在被代理人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明知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的代理关系,只要是代理人为被代理人利益,由被代理人承担责任。其与行纪最根本区别在于行纪人只能以自己名义对外活动,因而其与第三人订立合同不能对抗委托人。实践中,生产企业,供应商等上家都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有买断,代理关系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终端客户定单进行处理,配送,加工等。可以看出在这种模式下,第三人明知物流企业其实是某终端客户的代理人,只不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以终端客户名义而以自己名义与其发生关系,责任由最终客户承担。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物流企业为了自己利益越权代理,行为无效。而且由于第三人过错造成终端客户损失,由第三人直接向终端客户承担责任。(通常厂家的商品造成超市损失,由厂家承担过错责任向超市赔偿)上述种种经营活动可以说明第三方物流的高级经营业态实际上是一种隐名代理的行为。 五、结束语 综述,随着物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一重要形式,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业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相关性。目前而言,我国的物流水平尚处萌芽阶段,有无穷之潜力同样也有无穷之挑战。本文旨在论述在我国没有完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前提下,对物流的诺干在法律上的定义作了一定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二、行业竞争力分析对竞争激烈的物流企业而言,单独的物流服务如运输业务已经无法构成企业牢固的基础,企业一方面必须提供新的附加业务,扩大业务范围;另一方面也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为客户提供独家的、或者至少是特别的服务内容增值服务,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它包括“软”的或“硬”的方面,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测度的。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布罗哈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关于更一般的竞争力理论的贡献应当归属于麦克波特。最初关于这一理论的讨论都是定性的。经过学术界、众多的管理咨询公司和企业界的努力,有关核心竞争力的模型已经走向定量化,变成一种问题解决方法。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要运用以价值为焦点的思维,考虑什么是公司的目标,以及如何将之最大化。最大化企业的价值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概念。例如许多人认为企业的目标是最大化利润,问题是最大化哪一年的利润呢?能否以下一年的利润为代价最大化今年的利润呢?显然这样做是不对的。因此企业的目标应该最大化利润的净现值,这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更何况许多企业管理者实际上追求的是企业规模最大化、企业增长速度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包括:企业经济实力;国际化水平;政府干预度;投融资能力;基础设施;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所以任何片面强调某要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一个企业,要想真正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惟一的办法就是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企业的各方条件,寻找自己的长处,从生产管理、质量、规模、销售模式、渠道、售后服务、品牌认知、价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做好其中一项或多项工作,并扬优成势,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备的要素条件是:应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保证企业的知识积累;培养一批具有超前意识和洞察力的经营管理者;培养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各种资源的投入密切相关,需要在信息、知识、智力方面有大胆投入,需要有高新技术的推动,雄厚资金支撑智力的占有,走大规模、快速度、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道路;塑造企业文化等。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这个定义涵盖了这么几层意思: 1、它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 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 2、它处在核心地位,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是企业独特的资源或者核心理念、产品所形成的带给客户特殊价值的商品或体验; 3、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不为个别人所拥有、不为其他企业所能模仿、不为其它竞争力所替代。它不象材料设备一样可以购买,难以转移或复制。包括企业运作模式、企业规章制度,员工的素质、能力、观念、行为方式等; 4、它能长期起作用, 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变; 5、它具有品牌延展性,能保证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成功多元化战略的成功关键在于同心多元化,这个“心”不是别的,正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测试1. 为企业提供通向广阔的多样化市场的潜在通道。2. 使企业能够从生产顾客所需产品中获得巨大回报。 3. 竞争者难以复制。 构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通过一系列持续提高和强化来实现的,它应该成为企业的战略核心。 从战略层面来讲,它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在设计、发展某一独特的产品功能上实现全球领导地位。 企业高管在SBU的帮助下,一旦识别出所有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求企业的项目、人员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些竞争核心。 企业的审计人员的职责就是要清楚围绕企业竞争核心的人员配置、数量以及质量。 肩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员应该被经常组织到一起,分享交流思想、经验。 核心僵化?必须注意不能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为僵化的核心。 对于企业来说,学习培养一个竞争核心难,遗忘一个竞争核心同样困难。 企业不遗余力地构建了一项核心竞争力,有时候却又可能忽略了新的市场环境和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则面临着固步自封的危险。案例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 有效的商品配送是保证沃尔玛达到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的 存货周转及费用的核心。作为一种经过长期培育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系统为沃尔玛赢得了竞争优势,是沃尔玛成功的保证。 1969年,沃尔玛建立了第一个配送中心。目前,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已经达到62个,为全球4000多个店铺提供配送服务,整个公司销售商品的85由这些配送中心供应。沃尔玛完整的物流 系统不仅包括配送中心,还有更为复杂的资料输入采购系统、自动补货系统等。如下图所示。 沃尔玛还拥有全美最大的公司运输车队,车队采用电脑进行车辆调速并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车辆进行定位跟踪,保证了灵活性和为一线商店提供最好的服务,构成其供货系统的另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进货从仓库到任何一家商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相对于其他同业商店平均每两周补货一次,沃尔玛可保证分店货架平均每周补货两次。快速的送货,使沃尔玛各分店即使只维持极少存货也能保持正常销售,从而大大节省了存贮空间和费用。 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完全实现了自动化。配送中心的每种商品都有条码,由十几公里长的传送带传送商品,由激光扫描器和电 脑追踪每件商品的储存位置及运送情况,传送带直接将货物传送到正确的卡车上。许多商品在配送中心停留的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效益的基础。一条供应链要做到上中下游各环节协调,必须先在各环节主体间建立和运行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系统。沃尔玛公司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不遗余力,它斥巨资建成了公司的电子信息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使自己在技术方面始终遥遥领先。利用先进 的电子通信手段,沃尔玛可以保持商店销售与配送中心同步,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同步。沃尔玛管理手段的高度信息化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其成功功不可没。 20世纪90年代初,沃尔玛就在公司总部建立了庞大的数据中心,全集团的所有店铺、配送中心也与供应商建立了联系。厂商通过这套系统可以进入沃尔玛的电脑配销系统和数据中心,直接从POS得到其供应的商品流通动态状况,如不同销售点及不同商 品的销售统计数据,沃尔玛各仓库的存货和调配状况,销售预测、电子邮件及付款通知等等,以此作为安排生产、供货和送货的依据。生产厂商和供应商都可通过这个系统查阅沃尔玛产销计划,从而实现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 全美最大的公司卫星通信系统,随着店铺规模的扩张发挥了 极大的优势。这套系统的应用,使配送中心、供应商及每一分店的每一销售点都能形成连线作业,在短短数小时内便可完成“填妥订单各分店订单汇总送出订单”的整个流程,大大提高了营业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全球4500多个店铺的销售、定货、库存情况可以随时调出查问。公司5500辆运输卡车,全部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每辆车在什么位置,装载什么货物,目的地是什么地方,总部一目了然。可以合理安排运量和路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潜力,避免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003年,沃尔玛又宣布与IBM合作,建立全球采购和物流控 制的互联网统一标准平台。这意味着Wal-Mart从传统昂贵的放 “卫星”的EDI信息交换方式改为更先进和便宜的互联网网络技 术 Wal-Mart的网络系统将更加细微和发达。正是在信息技术的 支持下,沃尔玛才能以最低的成本,最优质的服务、最独特的企业文化 沃尔玛一向强调忠诚努力的员工对公司经营成功的重要性,认为善待每一位员工才能善待每一位顾客。在沃尔玛,公司员工不被称作雇员,而称为合伙人或“同仁”。山姆认为,顾客、员 工和股东都是公司的上帝。公司要靠员工团结一致的献身工作才 能成功;反过来,公司也要照顾好它的员工,让他们感到像是在一个大家庭里,自己是公司的一员。公司对员工利益的关心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是几条标语式的企业文化理论,而是有一套 详细而具体的实施方案。这就是沃尔玛面对竞争能够表现得极为出色的原因。 在沃尔玛公司里,所有的员工都受到平等对待。沃尔玛的每个员工想为企业的经营献计献策,都有机会充分表达出来。开放 并且良好的沟通环境使每位员工都可以向经理表达他的看法,包括建议也包括不满。 由全体员工参与的利润分享计划,规定任何一名加入沃尔玛一年以上并且在一年中至少工作1000小时的员工,都有资格参与公司的利润分享。该计划同时为员工提供丰厚的退休金,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雇员购股计划,让员工通过工资扣除的方式,以低于市值 15 的价格购买股票。这样80以上的员工或借助利润分享计 划或直接持有公司股票。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休戚相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伙”。 根据“员工折扣规定”,员工、员工配偶及其被赡养人,在沃尔玛购物时,许多种正常价格的商品可以打1O的折扣。对于那些在沃尔玛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沃顿基金会向他们即将高中毕业的子女提供奖学金。 总之,合伙关系在沃尔玛公司内部处处体现出来,它使沃尔玛凝聚为一个整体,使所有的人都团结起来,为着公司的发展壮 大而不断努力。 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扎根于顾客至上、员工满意的核心 企业文化中。”天天低价”是沃尔玛对顾客长期不变的承诺。品种繁多、价廉物美的商品,方便的购物时间、免费的停车场以及 微笑、友善、热情、愉快的购物环境,维系了忠诚的客户群体;对员工利益的关注激励着满意努力的员工一起行动,不断创新,比竞争者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久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并借助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管理这种关系,不仅保证了为顾客提供“天天低价”的优质产品,而且能以最快速度对顾客需求变化做出反应,从而在竞争中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案例二: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三、海尔集团2010年竞争力及发展战略报告海尔集团报告模块海尔集团战略管理海尔集团组织管理海尔集团跨国管理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管理海尔集团市场营销管理海尔集团顾客服务管理海尔集团品牌管理海尔集团整体战略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经过短短16年的时间,海尔集团从一个亏空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创业期经受挑战期国际发展期奠定基础期1984-19921992-19971997-20072007-2010 张瑞敏出任厂长 “质量高于利润”的名牌战略 OEC管理法形成 实现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的战略调整 琴岛海尔集团正式成立 更名为海尔集团 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 “联合舰队”的集团运作模式 “吃休克鱼”的资本运营模式 海尔工业园建成 海尔信息园建成 进入全部家电领域,并积极开拓信息家电 在美国投资建厂并运作良好 在美国、欧洲、东南亚及中东海外销售成功 组织流程再造 3个1/3市场竞争战略 家电占集团销售的1/3;信息行业占1/2;生物工程占1/6 拓展贸易金融领域 进入世界500强 创业期海尔集团竞争力及战略(19841992)q 发展名牌竞争力及战略名牌战略的核心是高质量,“高质量”的内涵远远不仅是符合工厂或国家规定的标准,而是要适应市场需求,占领市场,并进一步创造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海尔集团的名牌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 由无序到有序(1984年12月一1988年12月) 强化管理制度,如职工守则、职工录用调动制度、职工考勤制度 采取泰罗式科学管理制度 由有序到形成体系(1988年12月一1990年12月) 出台了全方位现代化管理法,“全方位优化管理法”体系初步形成 制定“先难后易”的战略,以发达国家市场准入要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由体系到高度(1990年12月一1992年4月) 管理精细化产生了OEC管理法,形成“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系统 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家通过此项认证的厂家 “吃休克鱼”经营扩展战略吃休克鱼”就是挑选硬件好但软件不好(即经营管理不好)的企业作为兼并对象。而“克隆海尔鱼”是指先做好一种产品,在生产和管理上形成一套成功的、可操作的模式,然后将模式移植到另一个企业或产品上,获得相同的效果。 通过先吃后克隆的方式海尔集团由单一电冰箱生产厂商成为了全家电生产厂商,由青岛走向了全国。主要的兼并扩展案例有: 1991年12月20日,兼并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 1995年7月将全国三大洗衣机厂之一的青岛红星电器公司兼并 1995年12月 收购武汉蓝波希岛公司60股份 1997年3月,出资60在广东合资建立顺德海尔电器公司 1997年4月收购青岛第三制药厂80的股份 1997年9月,出资60与杭州西湖集团合资建杭州海尔电器公司 1997年12月,出资59合资建贵州海尔电器公司(冰箱) 1997年12月,兼并黄山电子公司 发展国际化竞争力及战略国门之内无名牌”是海尔集团名牌战略新的延伸,实现国际化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包含三个方面:海尔集团产品出口北美、拉美、欧盟、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十大经济区域共87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外有62个经销商,设立营销网点30000个,营销信息中心10个。 质量国际化:是一家五大产品全部通过ISO9001国际质保体系认证和国内首家通过ISO14001认证的家电集团,并获得了欧洲CE、EME,德国VDE、GS、TUV,加拿大ESA,中东SSA、澳大利亚SAA等国际认证。海尔在国内同行中首家通过欧盟EN45001认证,是中国第一家产品在国内就可获得国际认证的企业。 生产国际化:海尔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可同时规模生产欧洲滚筒式、亚洲波轮式和美洲搅拌式三种风格洗衣机的厂家。拥有自己合资设计公司并在北美、非洲、日本等国家设立设计分部的企业。海尔除已在美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斯拉夫设厂外,目前正在波兰、墨酉哥、沙特、突尼斯等地建厂。大集团战略张瑞敏给海尔集团设计了跨世纪的经营战略:“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在海尔看来,国际国内市场是互动的,现在国内市场只是国际市场的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确立自己的战略指导思想不应由局部出发。据此,海尔制定实施“三大一活一统一”的大集团战略: 大名牌,量: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名牌产品群;质:每个产品都是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并争创国际名牌 大科研,量:每年开发并投放市场的品种占同行业之冠;质:有研究三年以后产品的机构和进行当年投产领先产品的机构 大市场,量:在国内市场中的份额不低于前三名;质:产品分布国内和国际市场,实行三个1/3制 资本活:制定与资本有关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设定标准警戒线和否决线,使资本成为活的能增值的动力 企业文化统一:通过对统一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使集团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青岛多地全国跨国全球经营地域电冰箱制冷家电白色家电全家电家居业经营领域84959296979899米色家电海尔集团成长示意图2.海尔集团业务领域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可由经营地域和经营领域两个方面来描述,经营地域可分为国内经营、跨国经营,经营领域可分为专业化。多元化经营,由此可构成“企业战略地图”。左图是海尔集团自1984年开始到目前的企业成长战略地图。海尔集团战略选择的进程又如下图所示:本地专业化本地多元化多地多元化跨国多元化资料来源:海尔集团经营领域进入竞争力及策略电冰箱制冷家电白色家电全家电家居业米色家电高低相关度经营领域中技术市场海尔集团多元化途径技术市场经营领域进入策略 技术关联度和市场关联度是企业选择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两个关键决策因素。一般来说,相关程度高,成功率高;相关程度低,成功率低。 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根据技术关联度和市场(用户、渠道和服务)关联度衡量,其关系如左图所示。经历了从高度相关,到中度相关,再到低度相关的过程。对于海尔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之前,很清楚海尔集团凭借并充分利用了技术和市场上的较高的相关度,进行了有效的经营领域扩展。之后则存在其他因素,来支撑海尔的领域进入决策。基于以下海尔集团发展经营领域的战略导向业务领域发展战略思路,海尔集团逐步进入了黑色家电,生物医药、家居业以及米色家电领域,更着重于考虑“做大”,而不是寻求投资的高额回报如下图所示,海尔集团发展业务领域的战略决策思路: 立足点: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 海尔集团采用的是顾客需求导向,而不是竞争导向,这突出地表现在海尔集团从不参与“价格战”。海尔立足开发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例如,创造各种营销理念 三个方向:改变产品、改变流程、改组产业 当海尔集团某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35,将放弃进一步开拓市场的努力,寻求新的市场发展机会 海尔集团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流程再造活动,通过加强市场渠道和供货渠道建设,拓展了企业营销的能力,从而对产品生产能力的要求降低(技术相关的要求随之减弱,为企业发展新的业务领域提供营销保证;另一个动向是海尔集团不断扩展售后服务渠道并提高渠道管理水平 未来客户寻求的是一体化的家电服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家电的相互配套和兼容,完整的产品线能够满足这种需求;产业的发展有融合,兼业的趋势,海尔集团凭借长期积累形成扎实的基础管理和独特的企业文化,可以进入新的领域,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海尔集团地域领域进入战略地域战略是企业经营地域范围的选择、进入和投资经营。海尔集团作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形成了自身国内地域发展战略和国际地域发展战略: 国内地域发展战略外部购并、合资 “山东战役”:例如购并青岛红星电器公司、山东莱阳电熨斗厂 “华东战役”:例如兼并黄山电子公司、合资经营杭州海尔电器公司 “华中战役”:收购蓝波希岛公司60的股份 “西南战役”:合资建立贵州海尔电器公司通过上述兼并。合资活动,海尔集团进入了当地市场,并扩展了与当地政府关系 国外地域发展战略“先难后易”市场进入策略 先“欧美战役”:在欧美发达国家取得各种市场进入认证和经销商的品质认可, 建立国际品牌形象 后“发展中战役”:凭借欧美市场准入的各种认证和国际品牌形象,加上价格 优势,在发展中国家确立市场竞争领先地位 借助“外脑”: 为了跟随市场潮流和技术变化趋势,选择欧美国家建立设计 中心和营销中心海尔集团业务领域竞争力及未来发展战略(20072010Haier and HigherHier网络家电Internet and IHaier世界品牌加速信息增值加速与全球用户的零距离 为了迎合信息时代的到来,海尔集团创造了网络家电的概念,并利用自身横跨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优势,创造一体化的家电系统,并逐步转向信息产业领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海尔未来10年业务领域发展的战略景框是: 电器行业销售收入占集团总销售收人的1/3;信息行业占1/2,生物工程行业占1/6 贸易方面,要向综合商社方向发展,发展电子商务 金融方面,要有自己的期货代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咨询公司 与供应商、消费者或竞争者合作获取剩余价值q 技术战略联盟 国内利用高校科研力量 上海复且大学联合建立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与上海交大联合建立“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话”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美国第二大专业软件开发商C-MOD公司合资组建“北航海尔软件开发公司” 国外与国际大公司技术联盟 与日本GK集团合资成立了“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与ICI、BAS合作开发CFE替代发泡料技术;与美国环保局、中国轻工总会联合开发“超节能无氟技术” 与爱普公司合作研究模糊控制技术 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海尔集团在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成功实施的基础上,从1997年开始加大了国际化发展的力度,1999年更被定为“海尔集团国际化年”。海尔集团国际化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战略鲜明,策略积极有效,昭示着海尔集团进行了又一次战略创新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