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而治与以人为本思想_第1页
老子无为而治与以人为本思想_第2页
老子无为而治与以人为本思想_第3页
老子无为而治与以人为本思想_第4页
老子无为而治与以人为本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老子“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与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思想思想 【老子语录 】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是以不去。 译: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这样万物就会自然生长 而不去争谁是创始第一,蕃生繁衍而不据为私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大功告成而不 自己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存。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为而民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君王顺应自然,人民就自然化育;君王好静,人民就自然端正;君王廉政不搅扰民 众,人民自然就富足;君王不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 译:君王心怀天下,小心谨慎,浑厚质朴。百姓都非常关注 君王的一言一行,所以, 君王应该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译: 顺应自然规律而没有私心,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无为而治 ”的实质是避免反自然 “无为而治 ”,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治国安邦方针政策。 “无为”本意是什么呢?人们历 来就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大概是因为“无为”这个词表面上太容易给人一种消极、无所作 为的错觉,从 20 世纪开始,它就常常受到误解和批评。 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无为”是一个涵盖着深刻意义和博大智慧的哲学词汇。无为,既 不是中国某些哲学史专家认为的 “什么也不做 ”,也不是西方学者理解的 “没有行动 ”。世 界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 “无为”的真正含意应该是 “避免反自然的行为 ”。应该说, 李约瑟的理解比较科学,基本逼近老子的本意。 其实,老子讲得很清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 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意思是说:道,常常是不去刻意做什么,但 事情却因为顺应自然去做而无不成功。王侯若能遵守这个原则,万物就会自然成长。自然 成长而至欲望萌发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教育它。道的真朴能使它不会起贪欲。 老子还明确提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思想,即用光明正大的方法 治理国家,用诡奇的方法用兵打仗,用顺应自然不搅扰人民的方法安邦。他认为,天下的 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人民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昏乱;人民思想越乱,邪恶的事情 就越容易滋生;法令越多越森严,盗贼就会越多。 综合老子 “无为”的思想阐述来看,作为政治哲学上的“无为”名词,老子完全把它 作为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而提出来的。 ”无为”,主要是针对并要求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 的滥用,反对实行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动辄随意颁布这个法令、那个制度;或朝令 夕改,不讲政策的连续性。老子提倡,一切法令、政策的颁布都要“以百姓心为心 ”、 “任百姓的自化 (即自然 )”。 老子二十九章 中说: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说,德才优秀的领导 者要去除极端、奢侈、过度的行为做法。很明显,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 ”的本意和实质。 所以,司马迁评价道家学术时说,道家宣传无为,实际乃无不为,道家的文辞使人难理解, 但其主张是容易施行的,其方法是以顺应自然为原则,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领, 能做到它,其思想和事业就可以不可磨灭。 这种充分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 建立和谐社会 ”的主张不谋而合。“无为”的政治智慧产生在 2000 多年以前的中国,老子 的思想的确是伟大的,超前的。 “无为而治 ”与 “文景盛世 ” 老子“无为而治 ”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西汉初期,黄帝、老子的学术思想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因 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盛世”“文景之治 ”,可以说这是黄老思想治国安邦的 一次成功实践。 从汉高祖刘邦起, 50 余年的时间,在 “无为”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废除秦朝的苛政,施 行轻徭薄赋,或减免税赋的惠民政策,重农抑商,兴办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使天下 百姓感怀,安居乐业。 文帝刘恒是身体力行老子 “无为而治 ”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努力践行者。主要体现: 第一,废除 “诽谤”(朝廷)罪的法律。他一登基便对群臣说:各地接到我的诏令后,首先 想一想我有没有什么过失,以及我所见所思的不足之处,要求大家告诉我。接着,下令制 作专门进言献策的 “铜制虎符 ”和批评朝廷的 “竹制使符 ”,发到全国各地的封国和郡守, 提倡臣民直接给皇帝或朝廷提建议或意见。 第二,处治罪人时,不株连部属和家属。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济北王刘兴居听说 文帝前往代地检查部署反击匈奴入侵的准备工作,便乘机反叛,调动军队打算袭击荥阳。 文帝即下令平叛。在平叛前夕,文帝下诏:凡在朝廷平叛大军未到以前就反正的,以及率 领投诚或者献出城邑的,一律加以赦免,恢复他们原有的官职。 第三,废除肉刑。文帝废除肉政起源于一个犯罪官员的姑娘写给他的一封信。齐国的太 仓令淳于公犯罪该受罚,他被逮捕解送到长安关押,准备执行肉刑。他的小女儿缇萦跟父 亲来到长安,向朝廷上书说: “我父亲在齐国做官时,上下都知道他廉洁奉公,如今犯了 法,该受刑罚。但我所悲伤的是,人死之后不能复生,受刑之后不能复原,虽然自己想改 过自新,但又不给出路。因此,我愿意被没收官府当奴婢,抵赎我父亲该受的刑罚,使他 改过自新。 ” 缇萦的书信被送到了文帝那里,文帝为她的孝心所感动,于是下诏书说:“如今的刑 法有三种肉刑 (杖刑、刺字、宫刑等 ),而违法犯罪的仍然不断发生,这根源在哪里呢?主 要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以致教化不明,从而使百姓走上犯罪的道路,我感到非常惭愧。一 运用刑罚就使得犯人肢体断裂,皮肉损坏,终身不能复原,这是多么令人痛苦和不道德的 做法呀!应该废除肉刑! ”以前的肉刑就这样被废除了。 第四,以身作则勤俭、节约、朴素。据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记载,文帝刘恒在位 23 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和御用器具等,一直没有增添什么。文帝曾打算建造一个 露天平台,召来工匠一计算,要花费将近100 斤黄金。文帝说: “100 斤黄金相当于 10 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我享受着先帝留下的皇宫,时常害怕不能保守社稷江山而使先帝蒙受 耻辱,还要建造露天平台干什么呢!” 文帝经常穿着粗布衣服,就连他所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衣服也不准长到拖地,制的帷帐 也不得绣花,以示俭朴,给天下人做出榜样。 文帝在临终前下诏书说: “天下万物出生后,没有不死的。死是天地之间的常理,有什 么值得特别哀痛的呢?现在死了人花钱厚葬,以致弄得倾家荡产,强调服丧,以致损害了 身体。我很不赞成这种做法。 ”立即诏令全国:从诏令到达之日起哭吊3 天就除去丧服。 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饮酒、吃肉。应当办理丧事、服丧哭祭的人,都不要赤脚踏地。 孝带不要超过 3 寸宽。送葬时不要陈列车驾和兵器,不要发动男女百姓到宫殿来哭吊。宫 中应当哭的人,只要在早晚各哭15 声,礼毕就停止。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像文帝刘恒这样心胸宽广、厚道、清静、无为、节俭、克己 的皇帝,有几人?十分罕见,难能可贵。无为而治,以百姓之心为心 怎样才能达到 “无为而治 ”呢?老子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当政者要“以百姓 之心为心 ”,保持自身清静、不为物化。 老子提出,最理想的当政者,也就是德才最好的当政者要“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 为心。 ”意思是说,最好的当政者,是没有私心的,是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当政 者心怀天下,小心谨慎,浑厚质朴。百姓都非常关注当政者的一言一行,所以,当政者应 该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不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吗?不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吗?不就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 于民吗?当官的能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好“父母官 ”啊! 老子认为,德才最好的当政者 (即圣人 )就是实行 “无为之治 ”的方针。为此,首先要没 有私心,根绝私欲,这样当政者的心才能宁静、冷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太平。 作为“全国县衙惟一的历史标本 ”的河南内乡县,有许多 “爱民”的对联,其内涵比较突 出地体现了老子的 “以百姓之心为心 ”的爱民思想。内乡县衙内最有名的一副对联是悬挂 在三堂的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副对联深刻地阐述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经考证,这副对联是清康熙年间高以永 (浙江嘉兴人 )在内乡任职九年期间所撰写。据 内乡通考 记载,高以永在内乡任职时, 县内地多荒芜,饥民甚多,高以永即问民疾苦,并令其广开垦,开地40 余顷,植农桑, 流民四处返回耕种,数年间解决了内乡县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高以永离任后,当地老百姓 立“德政”碑于仪门前。 老子把当政者分为四类:一、最高明的当政者,人民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二、比较好的 当政者,人民亲近赞美他;三、差的当政者,人民畏惧他;四、最差的当政者,人民侮骂 他。所以,诚信不足,就会有不信任的心理。这主要源于老子把人看作与道、天、地一样 重要,并提出要建立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 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政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不但是个人的爱好问题,而且势必 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因而,老子提出:君王应该效法“道”的无为,从自身做起,不要 崇尚财富,使民众不去拼命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贵重物品,使民众不去偷盗;不显耀可贪 的欲望,使民众不被搅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要想办法和措施净化人们的思想,生活安 饱,体魄强壮,意志柔弱。 君王要 “谦下”,先民后己,不要欺压百姓。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河流归往 的地方,是因为它处在下流的位置。高明的君王,必须对人民谦下。要领导好人民,必须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天下人民乐于拥戴他而不厌恶他。因为他不与人相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认为,要使国家安定、清静,不能政令频出,或者朝令夕改。他打比喻说:治理国 家,如同煎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搅。这是说当政者不要以烦苛政务扰乱民众,而要坚守 “清静、无为 ”的思想,用他的话来说,也就是 “以道莅天下 ”。 “治大国,若烹小鲜 ”是中国几千年朝代更替兴亡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历史上“三大 盛世”的历史 (西汉盛世、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印证了老子上述话的正确性。具体 讲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承乱勃兴。新王朝统治者及时认真汲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人心 思定,从速拨乱反正,最终实现了由大乱转为大治。西汉在秦朝废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 历 170 多年“休养生息 ”后才达到盛世,从汉文帝继位到汉宣帝去世,持续130 年。大唐 盛世,是在隋末大乱之后,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现的。其间,走过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从 唐太宗登基到 “安史之乱 ”爆发,持续 128 年。清入主中原,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 民军,扫荡南明势力,前后花费近20 年的时间,后又经近 70 年,终由大乱转为大治。 康乾盛世从 1662 年延续至 1795 年,长达 133 年。 二是政治清明,政策稳定,法制宽松。 “三大盛世 ”都政策稳定,法制宽松,从而使全 国的政局稳定。汉文帝比较民主,鼓励臣下进谏,下诏废除“诽谤朝政罪 ”、 “妖言罪 ”等。 “贞观之治 ”时期,唐太宗主动求谏、纳谏,广开言路,造成君臣之间关系融洽;各种制度、 法规的建立充分尊重广大民意,唐太宗还主动为前朝旧臣及其子女平反冤假错案。康熙帝 通过御门听政、共议国政,展示了一代君臣苦心求治的风范,促进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励精 图治。 三是经济繁荣,民富国强。“三大盛世 ”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国富民强。西汉盛世改 变了汉初经济凋敝的窘况,出现了“京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充溢于外,腐败不可食” 的情况。大唐盛世更是留下了许多国泰民安、文化昌盛的佳话。康乾盛世时期,农业和商 品经济发展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经济总 量占世界的比重最多时达51%,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四是对内对外思想开放。“三大盛世 ”之所以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繁荣景象,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领导集团成员胸襟开阔,思想解放。敢于大胆吸收域外思想文化。贞观时期,外国人 入境和中国人出境都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国民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逢迎,大国风范随 处可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