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秋燥 一、概述一、概述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初起以病在肺卫 时就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液缺乏表现为其特征。 本病发生于秋季燥气主令之时,尤以秋分后小雪前多见,地势 高、气候干燥的西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多见。 有关燥邪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其中有“清气大来,燥 之胜也” ,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 , “木不及,燥乃大行”等记载, 指明燥气的形成与岁运及时令有关系。 “燥胜则干” , “燥者濡之” , 则指出了燥邪的致病特点和治疗原则。金元时代刘河间素问玄机 原病式对燥邪为病的病机作了补充说明,指出:“诸涩枯涸,干 劲皴揭,皆属于燥” 。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立秋燥专篇,首创秋 燥病名,指明秋燥为感受秋季燥热病邪而致,多犯上焦肺系,创立 清燥救肺汤名方。喻氏认为内经所述“秋伤于湿”当为“秋伤 于燥” ,并对内伤之燥、外感之燥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此后叶天士、 吴鞠通等医家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秋燥辨证论治内容,并各自就燥邪 的阴阳属性阐述己见。喻嘉言认为燥属火热;吴鞠通以胜复气化理 沦沦述燥气,即胜气属凉,复气属热;沈目南认为燥属次寒;俞根 初以秋季气候的温凉之别作为划分温燥和凉燥的根据,对临床产生 了重要影响。由于凉燥不属于温病范畴,故本章主要论温燥。 根据秋燥的发病季节和病证表现,西医疾病中发生于秋季的上 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均可参考本病 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二、病因病机 秋燥为病,外因是感受秋季燥热病邪。秋季气候有偏温偏凉的 不同,俞根初说:“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 凉燥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 ”燥 热病邪易伤人津液,若遇人体肺卫不固,或素体阴液不足,或夏季 汗多津气受伤,即易感受而发为秋燥,此是秋燥发病的内因。秋季 燥金之气主令。肺属金,其气应于秋,肺在外合皮毛,故秋燥初起, 首犯肺卫。温燥初起与风温初起临床表现相似,凉燥初起与风寒轻 证初起临床表现相似。唯因燥邪有伤津的性质,所以不论温燥凉燥, 都同时伴有津液干燥见症。肺卫之邪不解,可化热人里,使津伤更 明显,病变重心在肺,并可涉及胃、肠等。燥热在肺主要产生肺燥 阴伤的病变,在胃肠可致肠燥便秘或阴伤腑实。后期邪少虚多,一 般为肺胃阴伤或肺燥肠闭,亦有少数化燥传人营血者,可见伤络咳 血,甚则气血两燔证。秋燥较其他温病,病情轻而易治愈,如初起 治疗得当,体质亦较强,一般不进入营血;少数患者,感邪较重, 正气不支,可发展为下焦肝肾阴伤证。 三、诊断要点三、诊断要点 1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秋令燥热偏盛时节。 2初起出现肺卫证,并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处的干燥 表现。病变重心在肺,病情较轻,传变较少。 3本病与风温初起都见肺卫证表现,但风温以表热证为主,外 燥表现不明显;本病与 “伏暑秋发”都发于秋季,亦都有表证,但 伏暑初起或见气分暑湿证,或见营热阴伤证,病情较重,变化较多。 四、辨证论治四、辨证论治 燥邪易伤津,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燥者濡之” ,指出了 燥病的治疗大法。燥病的治疗,除滋润津液外,还要注意祛邪。初 起邪在肺卫,应根据温燥、凉燥的不同,分别采用辛凉甘润和辛开 温润之法滋润津液、透散邪气。中期,病在气分,燥热炽盛,津液 已伤,宜清、养并举,在根据不同病位施以各种清泄气热法的同时, 注意滋润津液。少数病例燥热化火,深人营血,治宜清营凉血。若 肝肾阴伤,则滋补真阴。正如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说:“秋燥一 证,先伤肺津,次伤胃液,终伤肝血肾阴” ,而“上燥治气,中燥增 液,下燥治血”就是针对秋燥不同阶段确立的治疗大法。 治燥不同于治热和治火,不能用苦寒药,因燥虽近于火,但又 不同于火,苦味药性燥易伤阴,而燥证已有伤阴,故治火可用苦寒, 治燥则不可用之。火郁当发之,而燥必用润,正如汪瑟庵所说: “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 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寒苦者,燥证则惟喜柔润,最忌苦燥, 断无用之之理矣。 ”这对燥证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一一) )邪在肺卫证治邪在肺卫证治 【证候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或吐 粘痰,咽干鼻燥,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右寸数大。 【病机分析】 本证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邪在卫分, 卫气被郁,肺气失宣,所以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 等表现,证同风温初起。燥热伤肺津,所以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口渴,此与风温初起之不同处。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右寸数 大,均为燥热伤于肺卫之象。 【治法】 辛凉透邪,甘润养津。 【方药】 桑杏汤(温病条辨)。 桑叶一钱(3g),杏仁一钱五分(5g),沙参二钱(6g),象贝一钱 (3g),豆豉一钱(3g),栀皮一钱五分(5g),梨皮一钱(3g)。 水煎顿服,重者再服。 桑叶、豆豉辛散在表之邪;栀皮清热,与桑叶、豆豉合成辛凉 之剂;杏仁、象贝宣肺止咳;沙参、梨皮养肺阴润燥。全方辛透不 伤津,润燥不碍表。如感邪轻微,可用辛凉轻剂桑菊饮代之;若咳 嗽较明显,可加瓜蒌皮、枇杷叶等。 附 杏苏散(温病条辨) 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 橘皮、杏仁。原方未标明用量,临床可酌量使用。水煎服。 本方为治凉燥在表之主方。凉燥近于风寒,证见发热,恶寒, 无汗,鼻塞,咽干唇燥,皮肤干燥,咳嗽无痰或咯吐稀痰,苔薄白 欠润。紫苏、前胡辛散在表之邪;杏仁宣肺润燥止咳;半夏、陈皮、 茯苓、甘草合用,取二陈汤之意,宣降肺气,化痰止咳;桔梗、枳 壳理气宽胸;姜、枣调和营卫。全方辛开温润,既祛邪,又润燥。 若恶寒重加葱、豉解表散寒;痰湿不重去半夏、茯苓,加瓜蒌皮、 紫菀;兼泄泻腹满,加苍术、厚朴。 凉燥化热入里后,其病机演变和证候表现、治疗都同温燥。 ( (二二) )邪在气分证治邪在气分证治 1 1燥干清窍燥干清窍 【证候表现】 发热,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 脉数。 【病机分析】 本证为燥热化火上干扰清窍的证候。耳鸣、目 赤,是燥火所致的清窍不利表现;咽肿是火热之邪上扰肺胃之门户; 龈肿是燥热上千胃络。苔薄黄而干,脉数是燥热津伤之象。 【治法】 轻清宣透上焦燥热。 【方药】 翘荷汤(温病条辨)。 薄荷一钱五分(5g),连翘一钱五分(5g),生甘草一钱(3g),黑 栀子一钱五分(5g),桔梗三钱(9g),绿豆衣二钱(6g)。 水煎服,重者日 23 剂。 薄荷辛凉散邪,连翘、栀子、绿豆衣宣郁泄火,桔梗、甘草利 咽喉、消龈肿,可知本方重点在于祛除上焦燥热邪气。但燥热化火 上扰,又要避免使用苦重之品。以上药物共同组成一张辛凉泄火轻 剂方,体现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原方可加桑 叶、蝉衣增强宣泄透热功效;目赤、耳鸣重者加菊花、夏枯草;咽 痛重者加牛蒡子、白僵蚕。 本证为燥火上干清窍证,虽为气分,但实属轻浅,宜轻清宣透 而不宜苦重折热。 2 2燥热伤肺燥热伤肺 【证候表现】 身热,干咳无痰或咳唾少量泡沫痰,气逆而喘, 乏力,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干燥 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 【病机分析】 本证为肺经燥热化火,灼伤阴液之候。肺为热 灼,失其清肃之性,故见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气机壅滞则 胸满胁痛,燥热伤气则乏力,燥热化火损伤肺阴,则有咽喉、鼻、 齿的干燥和烦渴。以上皆说明本证里热明显,且伤阴亦较卫分证重。 苔薄白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乃由燥热化火,伤津所致。 【治法】 辛凉透热,甘润养阴。 【方药】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冬桑叶三钱(9g),石膏二钱五分(75g),人参七分(2g),甘草 一钱(3g),胡麻仁 (炒)一钱(3g),真阿胶八分(25g),麦门冬一 钱二分(5g),杏仁(去皮尖)七分(2g),枇杷叶(去毛蜜炙)一片(3g)。 水煎,分 23 次频服。 燥热化火伤肺,气阴两伤,气机失畅,治疗既不能用苦寒泻火 药,也不能用辛香利气药,前者恐伤津,后者恐耗气。方中石膏、 桑叶清肺泄热,胡麻仁、阿胶、麦冬润燥养阴,杏仁、枇杷叶宣肃 肺气以开气机壅滞,甘草、人参之用,正如难经十四难所说: “损其肺者益其气” ,使之益肺气以生津,但要掌握用量,不能过大, 以防壅气。 如果表邪未尽,可加牛蒡子、连翘增强透表力量,或减阿胶以 防碍表;如痰滞难咯,可加瓜蒌皮、川贝;热重津伤明显,以沙参 易人参;咳痰带血者,加仙鹤草、焦山栀、侧柏叶清络止血;胸满 胁痛明显,加丝瓜络、郁金活络止痛。 3 3肺燥肠闭肺燥肠闭 【证候表现】 咳嗽不爽,痰多,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苔白 而干。 【病机分析】 本证为肺燥伤津,影响及肠的证候。燥热伤肺, 气机失畅,故咳嗽不爽。肺气输布失职,一方面可致津液停聚而多 痰,另方面由于津液不能布散,使大肠失去濡润,可见脘腹胀满、 大便秘结。 本证脘腹胀满,无脐腹疼痛拒按;便秘,无舌苔焦燥起刺,所 以不是阳明腑实证。 【治法】 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方药】 五仁橘皮汤(通俗伤寒论)。 甜杏仁(研)三钱(9g),松子仁三钱(3g),郁李仁(杵碎)四钱 (12g),桃仁(杵碎)二钱(6g),柏子仁(杵碎)二钱(6g),橘皮(蜜炙) 一钱半(5g)。 水煎服,日 1 剂。 五仁富含油脂,润肠通便,其中杏仁又能润肺开肺。橘皮行气 化痰,蜜炙后除去燥性则更适合本证使用。本证肺与大肠同病,而 且肺愈燥,大肠之秘就愈重,反之大肠之秘愈重,肺气愈失于宣畅。 五仁橘皮汤使肺燥得润而肺气得畅,大便得通而腹满得除。何秀山 说此方为“润燥滑肠,体虚便秘之良方。 ” 如便秘重,可加瓜蒌仁、火麻仁增强润肠通便力量。本方亦可 加入桔梗、前胡等开肺宣气药,以助腑气通降。 4 4腑实阴伤腑实阴伤 【证候表现】 身热,腹胀满,便秘,口干唇燥,或见谵语, 苔黑干燥,脉沉细。 【病机分析】 此为燥结阳明,阴液大伤之候。身热、腹胀满、 便秘,或见谵语,为燥结阳明;口干唇燥,苔黑干燥,脉沉细,为 阴津亏损。本证病在阳明,日久阳明燥结消烁肾液,可成土实水虚 之势。 本证与前证均有便秘,然病机不同。前证便秘由肺燥不能布化 津液所致,故无腹痛拒按、舌苔焦燥;本证便秘为燥热结于阳明, 日久耗阴而致,故有口干唇燥、谵语、苔黑燥等腑实阴伤表现。 【治法】 滋阴润燥,通腑泄热。 【方药】 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六因条辨 )。 调胃承气汤(见风温章) 燥热内结阳明,当攻下泄热;阴液亏损已甚,又亟待救复。调 胃承气汤攻下腑实以泄燥热,首乌、生地、石斛滋阴润燥而养液。 鲜品多汁,滋养津液较干品力更胜,临床可酌量使用。全方通腑和 滋阴同用,以此来达到泻土补水的作用。 5肺胃阴伤 【证候表现】 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 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 此为秋燥病后期,燥热已退或大部已退,肺胃 阴液未复之候。外感燥热邪气渐尽,所以身热不甚或无热;肺津伤, 肺气失于清肃,所以干咳不已;胃阴伤,所以口舌干燥而渴。舌红 少苔,脉细数为肺胃阴液未复之征。 【治法】 甘凉滋润,清养肺胃。 【方药】 沙参麦冬汤,五汁饮。 沙参麦冬汤(见风温章) 五汁饮(温病条辨) 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汁)。 临时斟酌适量,和匀后凉服。不喜凉服的,可炖温服。 燥热已退,肺胃阴伤,治疗当以滋养肺胃为主。沙参麦冬汤中 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皆甘凉滋润,养肺胃之阴;扁豆、甘草益 气和中;桑叶轻宣而不燥。以上药物合用有滋阴润燥、清养肺胃之 功。若津伤重,可配用五汁饮,促进肺胃阴液的恢复。 本证处于秋燥恢复期邪少虚多阶段无论清凉还是甘润都宜 取轻剂,不宜苦寒,也不宜味厚滋腻。以上二方之用即是这一治法 的体现: ( (三三) )燥伤营血证治燥伤营血证治 1 1肺燥肠热,伤络咳血肺燥肠热,伤络咳血 【证侯表观】 初病喉痒干咳,继而咳甚则痰粘带血胸胁牵 痛,腹部灼热,大便泄泻苔薄白干燥,舌红,脉数。 【病机分析】 此为肺中燥热移肠所致的肺与大肠同病证候。 燥热耗伤肺津,清肃之令不行,所以喉痒干咳;燥邪化火,灼伤血 络,所以痰粘带血、胸胁牵痛;肺中燥热移肠,迫津下泄,听以腹 部灼热、大便泄泻。本证的泄泻,为热泻,多伴肛门热痛,或有腹 痛。燥则气结,泻下亦必艰涩,似痢非痢,当与虚寒下利区别。 【治法】 清热止血,润肺清肠。 【方药】 阿胶黄芩汤(通俗伤寒论); 阿胶三钱(9g),黄芩三钱(9g),甜杏仁二钱(6g),生白芍一钱 (3g)生桑皮二钱 (6g),生甘草八分(2g),鲜车前草五钱(15g), 甘蔗梢五钱(15g) 用生糯米 30g,开水泡取汁,代水煎药。 肺中燥热伤络导致咳血,同时燥热又移肠导致便泻,是本证病 机要点。虽见咳血,但由气热引起,不属血分。燥热已伤津液,便 泻则使津液更伤,当肺肠同治。杏仁、桑皮、甘蔗、糯米宣肺止咳, 润肺生津;阿胶养血止血;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黄芩 苦寒坚阴,又清肺与大肠之热;车前子清大小肠之热,利小便而实 大便,使热从小便而去。全方苦泄坚阴,润燥养血,导热下行,燥 热除,津液润,则咳血止,下利停。 如咳血较多,加白茅根、侧柏叶、焦山栀凉血止血;泄泻重, 加白头翁、黄连、葛根凉营止利、生津。 2 2阳明热炽,迫血发斑阳明热炽,迫血发斑 【证侯表现】 壮热汗出,口渴,烦躁不安肌肤发斑,舌红 赤或绛,脉数。 【病机分析】 此为气分燥热化火,迫人营血,致使发斑之候。 阳明热盛则壮热、汗出、口渴、脉数;热扰心营则烦躁不安,舌红 赤或绛:热炽血分则肌肤发斑。本讦特点是既有气热津伤,又有营 血分瘀热发斑。为气血两燔证 【治坛】 气血两清,养阴化斑。 【方药】 化斑汤(见春温章)。 ( (四四) )燥伤真阴证治燥伤真阴证治 燥邪外袭,初起出现肺卫证候,肺卫不解可传人气分,少数在 气分不解者可发展为营血分证候,出现动血、动风、闭窍之变。若 深入下焦,可灼伤真阴,出现亡阴失水之变,用加减复脉汤、三甲 复脉汤滋阴养液。秋燥的营血分证治和下焦亡阴失水证治可参考春 温章。 小结小结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而致的一类外感热病,初起邪在肺卫 时即有口、鼻、咽喉、皮肤等津液干燥见症。温燥初起与风温初起 颇多相似,凉燥初起与风寒表证颇多相似,分别予桑杏汤、杏苏散 解表润燥。秋燥自始至终都有津液损伤见症,邪入气分,燥干清窍 者,以翘荷汤轻宣上焦燥热;燥热伤肺,损及气阴者,用清燥救肺 汤清肺养阴润燥;肺燥肠秘,治以肃肺化痰,润肠通便,用五仁橘 皮汤;若燥热与糟粕相结而成腑实证者,用凋胃承气汤加三鲜汤滋 阴通下。秋燥气热迫营络,可致咳血和下利,形成肺燥肠热证,用 阿胶黄芩汤两清肺肠,润燥止血;若气热入营血而成气营或气血两 燔证,治疗同其他温病的气营或气血两燔证。秋燥后期,邪渐退而 肺胃阴伤用沙参麦冬汤清养肺胃,津伤重者合以五汁饮。 五、急症处理五、急症处理 1 1发热咽痛发热咽痛 秋燥发热伴咽痛,为燥热之邪结于咽喉,津液被伤所致。可见 于西医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 (1)柴胡注射液 24ml 肌肉注射,每日 23 次。咽痛重者用 清开灵 4060ml 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500ml 中静脉滴注。 (2)西瓜霜含片每次 12 片,每日数次,或冰硼散吹喉,日 3 次,或用气雾剂喷喉,日数次。 (3)针刺:少商穴点刺出血,天柱、合谷穴提插捻转后,留针 1020 分钟。 2 2、咳逆痰血、咳逆痰血 秋燥痰血,多因频繁咳嗽,损伤呼吸道小血管所致。一般不需 用止血药,待燥热清,津液复,肺气得以正常宣降即可止。也可口 服紫珠草片,每次 34 片,每日 3 次。咳急而喘,血较多者当凉血 止血,必要时配合西医处理方法。 六、预防与调护六、预防与调护 1秋燥以呼吸系统的急性感染为主,经常锻炼身体,注意增减 衣被,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和流感,能有效的抵御外邪侵犯。 2发热期间要卧床休息,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开水,吃 多汁滋润性水果,如雪梨、荸荠等,保持大便通畅。室内空气要流 通,保持一定的湿度。 3恢复期邪少或邪已退,可辨证选用养阴清肺糖浆、生脉饮口 服液、雪羹口服液等,亦可服百合莲子粥以促使康复。百合莲子粥 组成和用法为:百合 30g,莲子 15g,薏苡仁 30g,粳米 50g,加水 适量熬粥。此为一天量,一次服下,连服 57 天。 七、现代临床医案选 1燥热犯肺【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2):19)】 张某,女,62 岁。1978 年 10 月 23 日初诊。 去年炎夏初病,咳嗽少痰,当时天气燥热,汗出多,咳嗽时休 时作。曾服抗生素、止咳剂、中药宣肺化痰止咳药等均无效,至今 一年余。近来咳嗽转剧,呛咳不断,痰粘不爽,入夜尤甚,不得安 卧,性情烦躁易怒,口中干渴。胸透未见异常,周围血象正常。 诊时见口唇干裂,舌质苍老红瘦少津,无苔,脉弦数,不恶寒, 喜饮水。 证属燥热气逆咳嗽。治宜甘寒润燥止咳。 处方:桑叶 10g,南沙参 10g,北沙参 10g,生地 10g,麦冬 10g,杏仁 10g,炙甘草 6g,天花粉 12g,枇杷叶(去毛)4 片。2 剂, 水煎服。 10 月 25 日复诊时见呛咳减,夜寐渐安,痰易咳出,口渴减轻, 精神较前好转,口唇亦较前红润,舌质苍老色红,脉细数,此为津 液渐回之象。近日肩痛,上方减花粉量至 10g,加桑枝 12g,秦艽 10g。2 剂。药后呛咳止,它症亦平。 按:秋燥在表失治,入于肺经气分,气逆咳喘,阴伤烦渴舌红, 治以清燥润肺止咳,取清燥救肺汤方加减化裁,病情可愈。可知燥 病非同火热,证喜柔润,最忌苦燥,本证以凉润清热养阴之品,终 得阴回气平。 2 2凉燥袭表凉燥袭表(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 山西科学教育出版 社,1988 年) 杨某,女,71 岁。1977 年 11 月 21 日初诊。 着凉后发热 l 天,体温 388,恶寒,无汗,咳嗽,咯痰量 少不爽,黄白相兼,甚则憋喘气急。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 124X109L,中性 081,淋巴 019。X 线胸透诊为“左下肺炎” 。 诊时见舌苔稍黄腻,脉象细数,饮食尚可,大便正常。证属凉 燥郁卫,肺失宣降咳嗽,但苔黄腻,痰黄白相兼,说明邪气已有化 热趋势。 治宜发散风寒,润肺化痰兼以清热。用杏苏散加减:杏仁 10g,苏叶 10g,半夏 10g,前胡 10g,甘草 6g,桔梗 10g,陈皮 10g,黄芩 10g,浮萍 10g,芦根 15g,大黄 6g。1 剂,水煎 BRo 服后汗出热退,诸症有减,仍咳嗽咯痰,脉弦细,苔转薄白。 此表寒已去,里热亦清,但脉细说明阴液已伤,上方去浮萍、大黄, 加花粉 6g,紫菀 10g,百部 10g。又服 6 剂,除有轻度咳嗽外已无 其他不适,复查白细胞总数 67X109 几,中性 052,淋巴 042,嗜酸粒细胞 006,X 线复查左肺下部炎症阴影明显减轻。 上方又服 3 剂,X 线复查炎症改变消失。 按:凉燥同于风寒,但有津液干燥之象,初起恶寒发热,无汗, 咳喘,气逆,属于表证,以杏苏散加减方解表散寒,润肺止咳,不 但表证去,而且肺燥得润,气逆平复。此案西医诊为肺炎,以凉燥 袭表论治,症减而且化验检查亦恢复到正常,功在辨证论治,灵活 应变。 3 3燥伤肺胃之阴燥伤肺胃之阴(老中医医案选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年) 李某,男,30 岁。 仲秋始病发热,微有恶寒十余日,肌肤热甚,继而咳嗽少痰, 胸胁牵痛,口渴唇燥,纳谷不佳,脉细数。证属温燥化火,耗伤肺 胃之阴,炼液成痰。 花粉 35g,杏仁 15g,桑叶 15g,大贝 15g,蒌仁 25g,连翘 25g,淡豆豉 15g,前胡 15g,薄荷 15g,郁金 15g,杷叶 20g,芦根 50g,银花 150g(后入)。水煎 2 剂,煎 600 毫升,均 4 次日夜服。 二诊:进清热生津、宣肺化痰之剂,胸痛肌热略减,惟余症尚 存。经云:“尺肤热甚者为温。 ”况脉见细数,尤为温燥之邪耗伤阴 液,致使阴愈亏而痰愈稠,必润燥以清热,清火以化痰。仍按原法 去解毒之品加入清燥之药,俾清燥救阴,以观变化。 淡豆豉 15g,花粉 25g,菊花 15g,桑叶 15g,大贝 15g,杏仁 15g,薄荷 15g,竹茹 15g,芦根 25g,知母 15g,麦冬 15g,杷叶 15g。2 剂。 三诊:诸症递减,有微汗出,惟咳嗽痰稠粘,神疲肢倦,食欲 不振,口干唇燥,溲浊便少,脉弦滑略数。 连服清解润燥之剂,得微汗出,是津液复,邪有外出之机。但 受温燥之消灼,阴液已伤,肺胃亦必损,输化津液,灌溉五脏,洒 陈六腑,实属艰难。综观脉证,险关虽过,势趋痊愈,恐余热复燃, 仍拟清余热而化痰。 花粉 20g,杏仁 15g,大贝 15g,知母 15g,桑叶 15g,通草 15g,杷叶 15g,焦三仙各 15g,陈皮 15g白蔻 75g,甘草 15g。 连服 5 剂后痊愈。 按:温燥之邪,侵袭肺胃,肺主一身之气,胃为十二经之长, 肺受邪则气机壅塞,清肃之令不行,胃受邪则输纳无权,通降之职 失司。肺胃燥热,炼液成痰,生化之源受损,故咳嗽牵引胸胁疼痛, 痰液粘稠,纳谷欠佳,口渴,热不退。兼述起病未得汗,恐系一因 邪郁气闭,一因阴液被耗,汗源不足。脉症合参,亦非轻证。若用 汗法则虑阴亏,若不用汗法,则邪无出路。颐此失彼、堪为棘手。 用药尤如用兵,无粮之师,利在速战。拟滋阴液以助汗源,即经旨 所谓“燥者濡之”之义,辅以清肺化痰,要在祛邪养正,除暴以安 良也。 4 4秋燥犯肺,肠燥便秘秋燥犯肺,肠燥便秘【中医杂志 1994;(9):525】 张某,女,28 岁。1992 年 10 月 20 日初诊。 患者产后 4 个月。l 周前感冒,服退热药、注射青霉素后热退, 惟咳嗽频频不断,且以夜间为甚,咽痛,口干燥,喜冷饮,唇裂发 出小疱疹,大便 23 天一次,胸闷,腹部胀气,两胁时有胀痛,舌 苔薄黄,舌尖有红点,脉右寸数,尺肤按之热,夜间醒后胸部有汗, 咳嗽剧时脸部涨红,咯痰稠粘不爽,白中带黄。证属秋燥犯肺,日 久不治,肺之燥邪下传大肠成便秘证。治拟开肺通润导下汤加减。 处方:玄参 30g,细生地 30g,麦冬 30g,瓜蒌仁 12g,光杏仁 10g,桔梗 12g,郁李仁 10g,百部 6g,火麻仁 12g。服 2 剂后大便 得通,胸宇顺畅,咽痛、口干燥大减。上方去玄参、生地、麦冬, 加入生麻黄 6g,紫菀 12g,款冬花 12g。服 5 剂后,咳嗽止,诸症 痊愈。 按:秋燥上受必乘肺经,故上逆而咳;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 燥邪不解,必下传于大肠成便秘证。此类病人,感受燥邪,肺气郁 闭日久,自卫分传人气分,遂成肺与大肠同病证,见咳嗽阵阵不止, 口干舌燥,唇裂,咽喉燥涩发痒,胸闷,腹部胀满,大便秘或不畅, 苔白略黄,脉沉稍数。用开肺通润导下汤,方中元参、细生地、麦 冬、瓜蒌仁、光杏仁、桔梗、郁李仁、橘皮、柏子仁,颇合三才汤 与五仁橘皮汤合用之义。 附:文献摘录 医门法律秋燥论(喻嘉言):治燥病者,补肾水阴寒之虚, 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中燥热之甚,济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 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自己矣。 张氏医通(张石顽):燥在上必乘胃经,故上逆而咳燥 于下必乘大肠,故大便燥结。然须分邪实、津耗、血枯三者为治。 燥病论(沈目南)(转引自温病条辨):殊不知燥病属凉, 渭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奈后贤悉谓属热,大相径庭。如盛 夏暑热熏蒸,则人身汗出楫楫,肌肉潮润而不燥也;冬月寒凝肃杀, 而人身干槁燥冽。故深秋燥令气行,人体肺金应之,肌肤亦燥,乃 火令无权,故燥属凉,前人谓热非矣。 三时伏气外感篇(叶天士):秋深初凉,稚年发热咳嗽,证 似春月风温证:但温乃渐热之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H/T 1440-2023黑蒜
-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课外文言文冲刺课件
- 不等式证明复习课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选集职员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合集【职员管理篇】
-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课件
- 《企力管理咨询》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全【职员管理篇】
-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课件
- 4S店维修安全管理制度
- 人工开挖土方施工方案
- 佛山市顺德区2023-2024学年四上数学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昆明市公交集团车载视频监控平台升级方案20191025
- 一流课程申报
- 高中体育特长生名校报考路径分析课件
- 主要建筑材料碳排放因子查询表
- 建筑施工室内装饰设计施工图讲解
- 冠寓运营管理手册
- 耳部铜砭刮痧技术评分标准
- 玻璃幕墙施工方案幕墙
- 抗精神疾病药物与麻醉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