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明天负责_第1页
在校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明天负责_第2页
在校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明天负责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给仍然在读的大学生朋友写给仍然在读的大学生朋友 记得自己十几年前高考前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真的是如在五里雾中一般,当时虽已进入 90 年代但 在我所就读的县城高中还是很落后,消息也闭塞,记得 93 年的时候上头才给学校配了一台先进的装 置“286”黑白显示屏的电脑,学校还单独为这台电脑设置了一个办公室并且连地面都特意铺的地板 革,只许专人使用,铁门上红字写着“闲杂人等禁止入内”,如我一般的农村孩子更是充满了好奇心, 经常在下课时隔着粗粗的铁栏杆从“电脑室”(尽管只有一台电脑)往里张望就是想看看电脑是如何 “来电”的,说这件事的目的不是在忆苦思甜,而是说明当时我们的学校校园是如何的闭塞,我 们对外界新事物新观念的了解是多么的有限。甚至连在校教书多年的老师也对社会上的新生事物了解 得不比学生多多少,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基本对自己将来上哪所学校、学什 么专业、有什么爱好、什么专业将来就业形势好一些等等等等,可以说是毫无概念。我自己在填报志 愿的进修是上过大学的姐姐帮着参谋的,自己对各方面该考虑什么可谓一无所知。这是 1994 年的事 了。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无论是身边自己感触到的还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情况几乎和十几年前没有什么 两样,起码是变化不大。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在中国现阶段绝大部分地区的教育模式仍以应试教育为 主的情况下,“孩子”(尽管绝大多数已过 18 岁但仍如孩子般幼稚无知的居多,我们当初不也是一 样嘛)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苦读高考书”(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学生身在曹 营心在汉),这样也就决定了他们虽然身体成长了、书本知识丰富了,但心智没有什么成长、对社会 的认知没什么成长、自己动手做什么动脑想什么的能力没什么成长,这应该是事实。而且是对眼下很 多高中生现状的一种写实。因此可以肯定的是 2007 年参加高考的 1010 万高考生当中,在填报高考志 愿环节能充分体现自己意愿的也不会太多,绝大多数考生还是听命于“父母之命,师长之言”,因为 家长、老师及一些过来人们总认为自己对未来的分析很准确,或者是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不要在 与自己有关系的孩子们身上再度发生,于是乎绝大多数考生的志愿实际会变成父母师长及所谓过来人 的“一厢情愿”,而非高考生自己的志愿。这无所谓对错,哪个父母、老师及其他高参也不会成心害 人,也是出于好心。但在这种好心的关照下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我们中国的绝大部分高 考学生起码在高考这件事上缺少自己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把握,或者说是主动放弃了对自己未来命运施 予主宰的一次权力和机会。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我们在上大学前的一种不成熟,这不知能否归罪 于我们的基础教育之过! 既然高考前可以对自己的命运有一次主宰但你放弃了,就应该在上了大学之后自己的心智成熟的 时候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把握呀,既然已经错过了太阳就不能再错过月亮和星星了呀,但这几年接触过 的许多大学生连后边的一次次行使权力的机会也放弃了,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上帝”。实在是对自 己的将来不负责任,因为在这一次次的放弃中实质上已经极大地削弱了走向社会就业时的竞争力,毕 业后直接就失业的现在不乏少数。这其中就有相当部分是在校读书期间对自己未来不曾主动施加影响 的人、是主动放弃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如果以曾经是寒门学子的身分来说话,我对目前人才市场里潮 水般的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是有一定的同理心的(姑且叫同理心吧,因为既不可以说是同情也不能叫 认同),毕竟大家都付出了十多年的代价才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但从一个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度 来说,我对眼下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或者是在校的大学生对自己命运漠不关心、整天悠哉游哉且 不知所处竞争环境之激烈、就业形势之严峻的这种浮躁心理是很看不惯的,不晓得为什么这些学生可 以对父母的血汗钱如此的不负责任,对自己明天将去哪里如此的不屑一顾。因此每次的人才招聘中我 对有这种表现(或者心理或者行为本身)的大学生都会有一种天然的发自于内心的排斥心理,从心理 学的角度讲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是排常难改变的,因此那些对自己都没有一点责任感的大学生你能期 望他将来对单位、对社会有什么责任意识吗!?如果说能,那或许也是经过单位高密度的培训教育之 后的结果,不是用人单位不应该做这方面的投资,以我所在的中型企业而言每年还拿出几十万资金用 于员工的后续学历教育,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就更会不惜重金加强人才培养,但有一个前提条件 是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是很明确的,将来不能为我所用的人是坚决不会投资进行培养的, 否则不是给他人做嫁衣吗?因此同样的毕业生为什么有的三五年之后就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甚至不 惜花费更大的代价去培养,关键因素在于自身。奉劝毕业生还是多从自身找找原因为好,不可将自己 找不到饭碗的责任转嫁于他人头上。 管理上有一个词汇叫“持续改进”,我越来越认为这个词真的很好,即使对个人的学习成长和进 步也是非常契合。我近来了解到为什么本硕博连读下来的一些精英中的“普通人”的最终发 展成就,远不如本科毕业工作几年后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再继续读硕士乃至博士的人。这其中就有一个 不断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的过程,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更清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什 么样的概念和评判标准,而不是象牙塔里所谓的高学历、高分数等等。只有对社会有关人才的需求标 准有了了解之后才可能使个人进一步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自己未来的发展需要在哪个领域深入提高, 这种“持续改进”对个人的成长非常必要,含金量也非常高。 而现实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校的大学生把能对自己进行“持续改进”的机会都给浪费了,结果后来 毕业后也就失业了。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每个学年(或者是每学期)都会有一次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本 应该是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结合个人学识的一次很好对接过程,尤其对学生而言是对个人所选 专业知识的一次很好检验,更是对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一次很好检验,这本应该是一次很宝贵的机会, 但这样的机会却被更多的学生“挪作他用”了。有例为证:近两年来,每学期将开学时都会有同事拿 着或子女或亲友子女的社会实践空白表格来盖“实习单位”公章,问之是否实习则说“他们现在什么 也不会干,找实习单位也干不了什么,就在家呆着了”,更有的干脆是怕孩子到单位实习吃苦受累等 等什么情况都有 西方有一句名言,“听过的我会忘记,看过的我能记得,做过的我才理解”。哪怕在大学里学 的各门课程所得的学分都是满分或优,但是如果仅仅限于死记硬背或者仅仅限于口头或笔端,而不是 真的理解了懂得了会实践了,也谈不上是真正学会了一门知识,学是为了用,如果学了不会用还不是 等于白学吗?拿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如果口头表达或者书面做试题什么都明白,可就是上 机编程序连三五百条的程序语言都写不出来,还指望有哪个单位会用这样的人才来做程序员甚至更高 级的职位吗?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真正的把每个学年里专用于社会实践的大块时间真正的用于实践活动中去,而且最后 是选择与自己专业所学及将来就业兴趣相近相关的单位去实习,这样对自己到底半斤八两能有一个相 对准确的衡量,而不是靠老师用笔在卷面上打出来的,及时发现自己在综合素质上还存在哪些欠缺, 真正不足的地方回到学校马上“解体回炉”重新打造一下,这样四年的大学生活下来经过自己反复几 次的回炉锻造,我相信你的水平一定会是非常有效的“持续改进”,这样就相当于给自己将来的就业 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或许幸运的话曾经实习过的单位还会向你主动招手呢,如果更幸运的话你在 实习过程中真的发挥所学了而且给实习单位创造出更高价值了,你的闪光点就会在你还没走向市场时 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